第475章 讀書和啓蒙

胡適之母馮順弟,以身成就了父母蓋起大瓦房的夢想。

對於相愛的人們,年齡相仿固然十分重要,但年齡畢竟不是橫在愛人之間的萬里長城。老夫少妻未必沒有真愛,當然,就算有對馮順弟來說也是很短暫的。從23歲開始守寡到終了,對現在的人們來說,是很難想象的。馮順弟是不幸的,可又是幸運的,因爲她有胡適這個兒子,即便不像孟子的母親孟母那樣名垂青史,但也畢竟非比尋常。要知道,和她同時代的中國婦女,絕大多數都沒有自己的名字的。比如,王姓的女方嫁給李姓的男方,女人的名字就是李王氏,書本中則一般都是被稱爲王氏。

或許把自己的所有情與愛,所有的嚮往和追求都寄託於兒子身上,馮順弟儘管出身農村,不怎麼識文斷字,但對唯一兒子胡適的悉心教育成爲了佳話。

胡適3歲前,母親就讓他認方塊字,學前已經認有一千多字。

胡適5歲回到安徽家鄉的時候,母親望其讀書心切,就送他到私塾裡唸書。

當時塾師的教法很簡單,就是令學生死記硬背。馮順弟的過人之處,在於她要求兒子讀書而必求甚解。在家境窘迫的情況下,別的小孩學費只有2元,母親渴望他多讀書,故學費額外多交。第一年就送6元,以後每一年遞增,最後一年加到12元。母親囑託先生要爲他講書,每讀一字、須講一字的意思,每讀一句、須講一句的意思,這使胡適在學習上比一般孩子更紮實。她的目的很明確,就是要讓胡適每讀一個字,必得弄懂一個字的意思;每讀書中的一句話,必懂那句話的含義。

馮順弟的這種教學方法,打牢了胡適的國學基礎,併爲以後的學業成就鋪平了道路。當然,這還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培養了胡適獨立思考的能力。對什麼事都不盲從,都要問個爲什麼,肯定的說,獨立思考是每個在做學問道路上有所成就之人必備的素質。

多年後,馮順弟得知鄰人宋煥家中有部《圖書集成》是兒子一直求之未得的,當她聽說宋家減價到80元時,便借貸爲兒子買下。爲資助胡適讀書,她甚至不惜變賣自己的首飾。

對此胡適感慨道:“吾母遭此窘狀,猶處處爲兒子設想如此。”

兒子的將來應該是怎樣的呢? 馮順弟或許很難知道,她只是希望兒子學他的老子,能走他老子的道路。

她常對兒子述說他父親的種種好處,叮嚀說:“你總要踏上你老子的腳步。我一生只曉得這一個完全的人,你要學他,不要跌他的股。”(跌股便是丟臉,出醜。)她說到傷心處,往往掉下淚來……

儘管馮順弟和丈夫只過了6年3個月零21天,她對胡傳的思想事業也不真正瞭解,但她虔誠地崇拜丈夫,尊敬丈夫,愛她的丈夫,可以說是一個丈夫至上主義者。胡傳親手寫的那些紅紙方字,她也終生保存着,視爲她與丈夫、兒子三人“最神聖的團居生活的記念”。在她的心裡,丈夫胡傳簡直成了一尊崇高的、神聖不可侵犯的偶像。而且,她又以虔誠嘮叨的述說與叮嚀,逐步在兒子的心裡也樹起了這尊偶像。

由於年紀太小,胡適對父親的記憶很有限,但因母親的耳提面命,他一生崇敬他的父親,思想也頗受他父親的影響。如兒時讀的《學爲人詩》,是他父親自編手寫的,胡適的母親保藏了20多年,胡適又將它裝裱成冊,含淚珍藏之。又請羅爾綱幫助校編出版了他父親胡傳的著作《臺灣紀錄兩種》。在他成名以後,又爲他父親當過地方官的臺灣省臺東縣捐贈獎學金七千元,並親去臺東臺南憑弔;不久臺東縣也就建起了“州官胡公鐵花紀念碑”。這爲後話。

家塾的老師,是胡適的四叔,字介如。學堂就在介如先生家東邊的一間小屋裡。學生只有兩個:一個是介如先生的兒子胡嗣秫,比胡適大幾歲,卻不愛念書,常喜歡溜到竈下或後堂去玩。另一個就是胡適。他才滿三歲零幾個月,身體瘦小,學堂的高凳子,要別人抱着才能坐上去,又得別人抱下來。只因爲胡適的母親望他讀書的心很切,管教很嚴;胡適自己也不像嗣秫那樣貪玩,所以常常一個人坐在學堂裡,鼓起喉嚨讀書,直到天黑纔回家。

後來,胡介如到阜陽縣上任當訓導去了,家塾的老師就改由胡適的族兄胡觀象(字禹臣)擔任。學堂也搬到了“來新書屋”,房子大多了,學生也增多了,起初是五個,以後增加到十數人。禹臣先生是村裡最年輕的老師,血氣方剛,常常打學生的手心,甚至打屁股,學生都怕他。有個叫胡嗣昭的,專愛逃學,往往躲到麥田或稻田裡,寧可睡在野外捱餓,抓回去捱打,卻不願唸書。胡適覺得很奇怪。他從不逃學。而且,他的母親每天早上叫醒他,催他去上早學。

他常常是學堂裡到得最早的學生:“學堂門上的鎖匙放在先生家裡;我先到學堂門口一望,便跑到先生家裡去敲門。先生家裡有人把鎖匙從門縫裡遞出來,我拿了跑回去,開了門,坐下念生書。十天之中,總有八九天我是第一個去開學堂門的。等到先生來了,我背了生書,纔回家吃早飯。”

孔孟之道,歸根結底是中國封建統治的思想基礎。胡適讀書時,是清朝末年,孔夫子已經有了“大成至聖文宣王”、“至聖先師”這一類闊得可怕的頭銜。全國各地的學堂,都要供孔子的牌位,掛孔子的像。

來新書屋的牆壁上,也掛着一幅石刻朱印的孔夫子,據說還是唐朝名畫家吳道子畫的。胡適的母親,盼望兒子讀書成名,一再叮囑他每天要拜孔夫子。胡適也很誠心,每晚放學時,總不忘記對孔夫子拜一個揖。

胡適說:“有一年,我到大姊家去拜年,看見了外甥章硯香(比我大幾歲)供着一個孔夫子神龕,是用大紙匣子做的,用紅紙剪的神位,用火柴盒子做的祭桌,桌子上貼着金紙剪的香爐燭臺和貢獻,神龕外邊貼着許多紅紙金紙的聖廟匾額對聯,寫着“德配天地,道冠古今”一類的句子。我看了這神龕,心裡好生羨慕,回到家裡,也造了一座小聖廟。我在家中尋到了一隻燕窩匣子,做了聖廟大庭;又把匣子中間挖空一方塊,用一隻午時茶小匣子糊上去,做了聖廟的內堂,堂上也設了祭桌、神位、香爐、燭臺等等。我在兩廂又添設了顏淵子路一班聖門弟子的神位,也都有小祭桌,我借得了一部《聯語類編》,鈔出了許多聖廟匾聯句子,都用金銀錫箔做成匾對,請近仁叔寫了貼上。這一座孔廟很費了我不少的心思。我母親見我這樣敬禮孔夫子,她十分高興,給我一張小桌子專供這神龕,並且給我一個銅香爐;每逢初一和十五,她總教我焚香敬禮。”

少年時代的胡適,是孔夫子的一名忠實虔誠的小信徒。

胡適在家塾裡讀的書,也多是宣揚孔子孟子思想的儒家典籍。他上學時已認得近千字,不算“發矇”學生了,不須念《三字經》、《千字文》一類童蒙讀物。他最先讀的是他父親胡傳自編手寫的《學爲人詩》。這是一部四言韻文,講的是忠孝節義那一套倫常道德,“學爲人”的道理。接着唸的《原學》,也是他父親編的一部四言韻文,略述哲理的書。這兩部書,胡適都念得很熟,書中的意思卻不是三歲孩子所能懂得的。

以後,胡適又陸續讀《律詩六鈔》《孝經》《小學》(朱熹編,江永集註本)《論語》(朱熹集註本)《孟子》(朱熹集註本)《大學》(朱熹集註本)《中庸》(朱熹集註本)《詩經》(朱熹集註本)《書經》(蔡沈集傳本)《易經》(朱熹本義本)《禮記》(陳注本)《綱鑑易知錄》《御批通鑑輯覽》《資治通鑑》……

九年的家鄉教育,熟讀了這許多經史典籍,爲他後來做學問,“整理國故”,打下了較系統的舊文化的基礎。同時,在他幼小的心靈裡,也深深地潛埋了尊崇孔孟儒家,特別崇拜程朱理學的思想根苗。

胡適說,他的父親胡傳“是篤信宋儒的,尤其崇奉程顥、程頤和朱熹,是所謂‘理學’。由於業師劉熙載先生的教誨,我父親受程朱理學的影響也很大”。胡傳所編的《學爲人詩》,講“性命”,講倫常“名分”,所體現的正是程朱理學的思想。

9歲時的一天,胡適在他四叔家的臥室裡,看到了一本破書。書的兩頭都被老鼠咬壞了,書面也被扯破了。但就是這本破書爲小小的胡適開闢了一個新天地。原來這本書是《水滸傳》。小胡適太喜歡了,一口氣就把它讀完了。可是令他難受的是,這本書的前後部分被老鼠咬掉了,不知道其內容是什麼。於是,小胡適就去找親戚借,《水滸傳》沒有借成,卻借得了《三國演義》。後來,《儒林外史》《紅樓夢》《聊齋志異》等生動有趣的中國經典小說都納入了小胡適的視野,他讀得津津有味,沉醉其中。到了十二三歲時,胡適的閱讀水平大有提高,可以把書中的故事繪聲繪色地講給本家姐妹們聽。她們一邊繡花做鞋,一邊聽小胡適用績溪土話講古代小說,往往聽得忘記了時間。姐妹們爲了巴結他講故事,經常給他好吃的,如泡炒米、蛋炒飯。這在無形當中培養了小胡適對於文字的好感以及當衆演講的能力,爲日後胡適在文學與演講方面的成功埋下了伏筆。

行萬里路,讀萬卷書,是中國讀書人的理念。行萬里路,可以親身體驗世態鄉土,增強人的見識和實踐能力,讀萬卷書則是視野的開闊和知識的積累。一分耕耘,一分收穫,博覽羣書,對於胡適的後來的成就,同樣是堅實的基礎

第542章 胡適演講《學生與社會》全文第600章 風雨飄搖第77章 燎原的烈火第109章 加封一等候爵第398章 張瘋子第141章 “泥菩薩”離開老巢第24章 幸運第231章 安民告示第567章 麻煩未了第257章 徐孫之爭第552章 所謂冒充博士第546章 感情的事第301章 馮國璋心灰意冷第226章 風雲激盪中的黎元洪第270章 風雲突變第137章 名流內閣第29章 再一次因禍得福第363章 四川自治和貴州民九事件第547章 關於東西方文明第107章 只能親自上陣第574章 民主與獨裁的論戰第152章 古今中外獨家創始的選舉法第343章 瀋陽和保定會議第212章 袁世凱發表《宣佈帝制案始末》第75章 慢慢走,等等看第339章 上海問題第108章 叫囂戰爭的人一般是從不上戰場的第4章 當官真好第517章 倡導"易卜生主義"第105章 大難不死第579章 文憑造假和南遊第6章 此生不再進賭場第240章 國旗國都之爭第410章 會考第245章 刀下留人第356章 “小媳婦”難當第315章 徐世昌當選第241章 民國第一偉人第172章 派系爭鬥第414章 大刀闊斧第302章 極有心計之人第289章 內鬥第211章 四川護國獨立第82章 一明一暗第237章 主導權之爭第394章 “合法”內閣第77章 燎原的烈火第303章 嶽州攻防戰第46章 辦實業第347章 惡有惡報第442章 春風化雨第535章 新紅學的開山鼻祖第169章 楊度的《君憲救國論》第470章 老驥伏櫪第155章 勞乃宣其人第41章 東南互保第378章 張作霖“擊鼓罵曹”第484章 競業旬報第14章 平定政變第321章 談和障礙重重第386章 好景難長第243章 無奈離開老窩第532章 個性主義第171章 關於國體第484章 競業旬報第241章 民國第一偉人第155章 勞乃宣其人第236章 大蘿蔔章第231章 安民告示第570章 獨立評論第10章 選擇和機遇第478章 走出家門第490章 康奈爾大學第362章 桂系的潰敗不可避免第592章 最後十分鐘第173章 樑士詒的自救第589章 以講演爲武器的戰士第590章 逼上梁山第543章 堅定地和蔡元培站在一起第422章 遊學而非留學第320章 南北一致要求和平第15章 挫折第203章 逼得啞人說話第406章 讀書啓蒙第67章 迫不及待第321章 談和障礙重重第500章 經歷了兩次美國大選第37章 涉外事件第267章 改組內閣第411章 點翰林第448章 特別的表現第507章 胡適與《新青年》第223章 熱心社會事務第308章 討龍之戰第265章 參戰問題第316章 爆炸性事件第65章 保路運動第161章 哀的美敦書第242章 倒黎大潮第240章 國旗國都之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