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9章 翰林造反

天地會,是清代民間秘密結社組織,以拜天爲父拜地爲母得名。又名洪門 ,俗稱洪幫 。初創時原系下層勞動者互助性秘密團體,後因屢遭清廷鎮壓,反滿色彩日濃。乾隆年間以“順天行道 ”,“剃除貪官”及“爭天奪國”爲口號。嘉慶以後,復提出“興明絕清”及“反清復明”等口號。清末又增加了反滿內容。爲對付清廷鎮壓及便於吸收會衆,不斷創立新的名稱,成爲擁有數十種名目的秘密結社系統,因組織分散,未形成統一領導,在同一地區的組織間亦互不統屬。

此時在江浙一帶活躍着的會黨組織,大部分都來源於天地會,是諸多的抗清勢力,在鬥爭失敗後保留下來的秘密組織。

因爲有相近的目標,這個時候,會黨組織便成了革命黨人的堅定同盟軍。

蔡元培很注重動員了浙江一帶的會黨人士加入光復會,如徐錫麟等人,從而壯大反清的力量。

光復會積極開展秘密反清活動,上海、嘉興、紹興先後是它的活動中心,在日本以及南洋都有很大的影響力。他們通過辦報紙、設學校等方式,宣傳革命思想,培養革命青年,同時,聯絡會黨,運動新軍,準備開展武裝革命。

紹興人的明智與能幹的特質,也體現在光復會的這些骨幹們身上。徐錫麟運用親戚的社會關係迅速打入官場,掌握起槍桿子的實權。秋瑾在督辦大通學堂時,表面上與紹興官方打得火熱,開學典禮還請知府來講話。陶成章努力運作,使浙江會黨勢力日益強大。光復會會員最初只有四五十人,到1905年初增至六七百人。

有句俗話說“秀才造反,三年不成”, 其意是說知識分子不滿現狀,有所抗爭,但又軟弱膽小,搖擺不定,做不成大事。

到了蔡元培這裡,這個詞就要升級了,不是“秀才造反”,而是“翰林造反”了。 “秀才造反”是“軟弱膽小,搖擺不定”,但蔡元培的這個“翰林造反”可是雄猛而剛烈。

當時蔡元培的個人聲望,對於擴大光復會在國內的影響起到很大的作用。一時間,蔡元培成了中國東南地區革命活動的核心人物。這一時期,經蔡元培介紹加入光復會的,有黃炎培、秋瑾、柳亞子、劉師培、馬宗漢、李燮和、孫毓筠等人。

黃炎培曾說過:“民國成立前七年乙已秋,吾師忽召至其寓廬,鄭重而言曰:‘我國前途至危,君知之矣。諸強虎視於外,清廷魚爛於內,欲救亡,舍革命無他道。君謂然乎?’

“則敬答曰:‘然。’

“曰:‘欲革命,須有組織。否則,力不集,事不成。今有會焉,君亦願加盟乎?’

“則敬答曰:‘苟師有命,何敢不從。’

“期以某日深夜宣誓,出誓文,中有句:‘建立民國,平均地權,驅逐韃虜,光復中華。’吾師即指‘平均地權’句說明其理由。小子卒在吾師之前,宣誓加盟焉。”

這一段回憶,栩栩如生地再現了當時場景:文雅瘦弱的蔡元培把堅定的目光投向學生黃炎培,詢問他願不願意投身救亡革命。而黃炎培則在老師的感召之下,既恭敬又慷慨地回答,老師的命令,後生小子怎麼敢不聽?

這時的蔡元培,極力要乾的是就是推翻滿清封建王朝。他所從事的各種社會活動,都是從反封建的革命需要出發的,與當時整個革命的發展形勢相一致,他的活動成爲中山先生所主導的革命的重要組成部分。

雖然同樣是幹革命,比起那些會黨首領的粗質豪爽,以及年輕學生的奔放熱情,蔡元培終究是要多幾分書卷氣。

“元培德行有餘,而方略頗短,性又好學,不耐人事煩擾。”光復會黨創始人之一的陶成章,曾這樣形容身爲光復會會長的蔡元培。

這或許是書生鬧革命的一個側影吧,既有捨生而取義的節操、高絕的理念,但卻不太諳於實務,善於把握宏觀的大方向,一到具體細緻的工作又有點兒撓頭。但是,蔡元培儒厚的風格、赤誠的人格和親和力已經足以使他得到諸多同志們的敬重了。

北大學者張寄謙曾這樣評價蔡元培:“縱觀晚清數十年間,以名翰林而毅然拋棄前程、背叛本階級、投身推翻清朝的革命,以後又能畢生堅持愛國事業的,僅蔡元培一人而已。”

再放大里說,自唐代迄於清代,1200多年間科舉制度下產生的翰林何其多。但主動參加革命黨,去“革”給予自己身份、名位的封建秩序之命的,除了蔡元培,數不出第二人。於是,這一問題,引發了諸多思考。

亡國滅種的危機無時無刻不刺激着心懷天下的有志之士,去探索挽救危亡的出路。但一般而言因各人生活環境、個人經歷和所受教育及社會地位的不同,其所選擇的救亡道路各不相同。

以辛亥革命時期的新式知識分子爲例,出身於中上層家庭且具有科舉功名者,身處“體制內”的他們一般奉日本、沙俄或者英國經驗爲改造中國社會的圭臬。而視反清革命爲畏途,這些人一般主張在現成體制內進行社會改良。

而出身於中下層的新式知識分子,他們改換現實的意願更爲強烈,多奉美國獨立革命、法國革命道路爲楷模,很多人走上“體制外”的激進改革,即暴力革命的道路。

按這個規律說來,蔡元培無疑是一個大大的例外。

蔡元培是以名翰林的身份投身到推翻現政權的暴力革命。前邊說過,在封建社會,取得翰林的身份,也就意味着已躋身統治階層的中上層。在中國傳統社會裡,對於一個以光耀門楣爲平生大願的普通讀書人來說,到這般地境幾乎是登頂造極了。尤其自清中葉以後,大學士、軍機大臣、總督、巡撫這些權傾一時的職位多是由翰林出身者擔當。翰林的前途,即使不是督撫重臣,僅僅終老於翰林院也足以譽滿天下。

而蔡元培恰恰是年紀輕輕就具備了這樣的名分。

能在自己正春風得意之時,投身到反清的民主革命中,甚至以文士之身投身革命暗殺活動,這不能不令人慨嘆。或許,越是優秀的知識分子,越能超越自己的身份、名位、時勢來接人處世,就越是具有獨立的人格。蔡元培就是如此。

這也應了恩.格.斯的那句話,最先的抗議往往是從統治階級內部發出的。

在很多人看來,蔡元培能基於大義而跳出自己的身份、名位,從根本上來講,仍然來自於他在儒學薰染下形成的品質,所謂“經世致用”的理念。一般說來當中央政權強大、社會民生平穩安定時,也就是所謂的“治世”,儒士的經世觀念就隱而不彰。而一旦社會危機四伏、專制衰弱、內憂外患紛至沓來之際,治國平天下的經世意識就會被激發出來。這種意識甚至可以使人能夠義無反顧,捨生而取義。

蔡元培所處的時代正是中國社會最激烈動盪、國家最衰微的時代。他的青壯年時期,在中國發生了中法戰爭、甲午戰爭、八國聯軍侵華,以及戊戌變法、義和團運動等足以撼動國本的大事件。風雷激盪的社會狀況強烈激發了蔡元培內心深處的憂患意識,也爲其經世思想的實踐提供了歷史條件。

此一時期,一大批有影響的儒學思想家,如林則徐、魏源、龔自珍、姚瑩、何秋濤等,以治國平天下自許、以挽救民族危亡爲己任,在當時中國思想學術界形成了蔚爲大觀的競相追求新知的盛況,爲蔡元培汲取經世思想提供了豐富的思想養料。

蔡元培受龔自珍影響尤巨。他自1888年即開始研讀龔自珍的著作,“自戊己來,讀定庵先生文,喜而學之”,故反覆閱讀並作詳細讀書札記,對龔自珍的思想、行文風格十分熟悉。龔自珍主張“更法”,蔡元培則強調社會由“據亂世”過渡到“昇平世”,必須有量的積累,也隱含着“更法”改革的要求。時人有評,稱蔡元培可謂當代的龔自珍。

於是,有人說,從表面上看蔡元培很反傳統,實質來看,蔡元培自身的作略,其思想底蘊恰恰來自於儒家學說的薰染。問題就在於,正是蔡元培用自己的人生踐行着儒家的一些內在精神,這恰恰使他對於儒學、中國傳統文化的一些外在的形式不那麼看重,乃至於很快就能堅決地轉到投身革命,以及後來宣揚新知、新文化的隊伍中去。

他骨子裡透出來的擔當和關懷天下、奮不顧身的責任感,不爲個人得失斤斤計較,又謙和而不冥頑,這些都可說的上是儒士風骨的延續。

其實,在筆者看來,蔡元培的“翰林造反”,從根本上說源自兩個方面:從客觀而言,是因爲清王朝所代表的封建專制制度已經進入窮途末日;從主觀而言,則是蔡元培飽覽羣書,厚積而薄發,是長期的學習和思考所做出的選擇。

光復會成立的第二年,即1905年,孫中山、黃興、陳天華等人在日本成立同盟會,比光復會晚了一年。孫中山成立同盟會的原因,是當時中國國內的反清革命團體缺乏統一領導,不能形成合力。鑑於蔡元培的影響,同盟會在成立後,把蔡元培任命爲上海分會會長。蔡元培一時成了同盟會和光復會的雙料會員。

蔡元培這時可沒有考慮自己的小團體利益和宗派,他從革命形勢的大局出發,在接受孫中山的委任後,他便積極地說服光復會同志,化解罅隙,把光復會置於同盟會的領導之下,停止以光復會名義在上海的活動。這就爲中山先生的革命事業平添了一股生力軍,擴大了其在國內的影響。

第249章 就職第400章 黎元洪坐困東廠衚衕第174章 列強的干涉第325章 僅用了二十二天第150章 復古第321章 談和障礙重重第41章 東南互保第8章 約定第473章 出生地和家庭第577章 丟掉和平幻想積極投身抗日救亡第232章 街頭一景第456章 收穫頗豐第372章 徐、靳之間關係惡化第169章 楊度的《君憲救國論》第363章 四川自治和貴州民九事件第528章 新思潮的意義第549章 神會大師第557章 知難,行亦不易第541章 爲教學管理奔波第130章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第20章 心機第492章 關於選專業第428章 大學令第452章 北大不是世外桃源第11章 大院君李罡應第201章 孤家寡人第378章 張作霖“擊鼓罵曹”第206章 各有所求第302章 極有心計之人第163章 曹汝霖之苦衷第514章 改革喪禮第8章 約定第179章 司馬昭之心第151章 天壇“祀天”第76章 大後方起火第190章 歷史佳話第377章 你就是我,我就是你。第195章 師直爲壯第7章 奇遇第30章 朋友第416章 書院式的教學法第166章 實情第394章 “合法”內閣第288章 衡山、寶慶之戰第391章 曹錕出重拳第576章 不主張對日抵抗第226章 風雲激盪中的黎元洪第110章 最後一次朝見儀式第550章 漫遊的感想第612章 維持“法統”第599章 北大開學第183章 嵩山四友第68章 武昌起義第74章 湖南和陝西的起義第391章 曹錕出重拳第236章 大蘿蔔章第544章 科學與玄學的論戰第570章 獨立評論第590章 逼上梁山第22章 大事不妙第274章 號召討逆第158章 歐戰第488章 個人歷史上的黑暗時代第280章 重組內閣第75章 慢慢走,等等看第561章 關於“中基會”第222章 治軍嚴仁第242章 倒黎大潮第140章 袁世凱的心病第415章 驚世駭俗第511章 完婚第181章 黎元洪捍衛共和第222章 治軍嚴仁第245章 刀下留人第499章 胡適的留學生活第240章 國旗國都之爭第194章 敘、瀘之戰第76章 大後方起火第435章 就職演說第535章 新紅學的開山鼻祖第255章 重提軍民分治第21章 被矇在鼓裡第49章 君主立憲第196章 陸榮廷第333章 揚眉吐氣的陸徵祥第91章 腳下的烈焰第411章 點翰林第376章 奉直大戰如箭在弦第205章 馮國璋的如意盤算第592章 最後十分鐘第284章 四川靖國戰爭第607章 寓居紐約第579章 文憑造假和南遊第534章 〈水滸傳〉考證第518章 精彩篇章第220章 參加甲午海戰第130章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第101章 小人之心第521章 拒胡迎蔡第442章 春風化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