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7章 女校和中國教育會

婚後,黃世振女士隨同蔡元培住到了上海。有了家眷,交往的圈子也就發生了些許變化。

這個時期,與蔡元培常來往的是蔣智由、黃宗仰、林白水、陳範和吳彥復;這些人都是帶着夫人。因爲有女眷參加,男女平等、婦女解放的話題就常常被提及。又因爲大多是搞教育,在一段時間裡,大家常說的話題是婦女的受教育問題。

蔡夫人黃世振有一天說:“女人不能和男人有同等受教育的權力和機會,男女平等是無法實現的。”

此言一出,立即得到在場女士們的贊同。

蔣智由於是說;“我們來辦個女校吧!”

這提議竟得到大家的贊同。於是當場議定由蔣智由、蔡元培、黃宗仰爲主來張羅這件事。

蔣智由(1865—1929),中國近代詩人,原名國亮,字觀雲、星儕、心齋,號因明子,浙江諸暨紫東鄉滸山村人。

出身寒素。早年求讀於杭州紫陽書院,能詩善文,工書法。清光緒二十三年(1897)以廩貢生應京兆鄉試舉人,授山東曲阜知縣,因懷救國、革新之志,故未赴任。甲午戰後,同情、支持康有爲、梁啓超變法。力言變法,“志欲救天下,起國家之衰敝”。戊戌變法失敗,曾寫《盧騷》詩,有“力填平等路,血灌自由苗”之句。

他與黃遵憲、夏曾佑被梁啓超曾並列爲“近代詩界三傑”。

黃宗仰(1865年-1921年),俗名黃浩舜,別號烏目山僧,筆名黃中央,江蘇省蘇州府常熟縣人。建築設計師、佛教僧人。自幼博覽羣書,工古詩文辭,旁及釋家經典。是一位民主革命的志士。

1899年,他前往上海。1901年,受猶太富商哈同的華籍夫人羅迦陵聘請,設計建造愛儷園。

關於吳彥復,需要多說幾句。他生在武蔭世家安徽廬江吳氏家族,其父吳長慶襲家族雲騎尉世職,章士釗夫人吳弱男就是此公的女兒。

我們應當記得,吳長慶手下有一隨員,最早由吳長慶舉薦爲幫辦營務,此人就是後來影響了大清和民國曆史進程的袁世凱。吳長慶有兩個兒子,大兒子吳保德後來承襲了吳長慶的世襲祿位,二兒子吳保初因爲父親的軍功,朝廷也賞了他一個主事之職。

這位吳保初就是吳彥復,吳保初是他早期的名字,後來他更名吳彥復,自號癭廬。他和袁世凱年歲相當,袁世凱在其父吳長慶手下做屬僚時,二人關係近密,彥複稱袁世凱爲“四哥”,袁則稱吳彥復爲“二兄”,二人是名副其實的世兄弟。

吳彥復雖出身將門,但他一生放誕詩酒,性情上更傾向於不羈文人之風。民國有著名的民國四少,很多人不知道,晚清也有著名的四少,這位吳彥復就名列其中,還有一位名垂青史爲喚醒國人甘願束手就擒“戊戌六君子”之一的譚嗣同。

吳彥復是一位剛正不阿的正直之士,他有一則著名的故事,足以見他做人的秉性:

他做刑部主事時,大概是在1898年,彼時刑部尚書爲剛毅。光緒帝要聽真話,要求官員們上書直言,於是彥復閉門寫萬言書,當真直揭時弊,將腐敗之甚、革新之迫字字言言直抒於筆端。他官太小,沒資格遞條陳,想上達必須由所屬上司代呈,於是去見剛毅,請他代爲遞呈。

剛毅一看非同小可,心想這位老兄也太不成熟了吧,朝廷那是老佛爺慈禧說了算呀,你這個條陳上去,不是把我也連累了嗎?

於是勸他:你對朝廷一片赤誠,這個認真的態度是好的,可是也要爲自己留餘地呀,直言諫議沒錯,可是你這樣抨擊朝局不妥當,這中間分寸拿捏可是一門大學問,我這麼說可都是爲你好。

彥復對剛毅這番“諄諄告誡”嗤之以鼻,對着剛毅是呸、呸、呸……說您青雲直上封公封侯去,我這小官,不做也罷。說完拂袖而去。第二天,彥復就收拾家當,攜家帶眷,離京去了上海定居,棄官不幹了。

我們還是回過頭來說辦女子學校的事。

那個年代,有條件讀書的女子講究的是大門不出,二們不進,要不爲什麼要給女人裹足?辦女校談何容易?

從1901年的冬天開始張羅,直到第二年的9月間,女校才創辦起來,同年12月正式開學。

在登賢裡租的校舍,辦學的經費,由黃宗仰介紹的猶太富商哈同的華籍夫人羅迦陵獨家贊助。

蔣智由開始任校長,他去日本後校長由蔡元培接任。

女校雖只有十幾個學生,又大多是發起人的妻女,但其開風氣之先的社會影響力不容小視。也是蔡元培等人爲中國的教育事業,以及婦女解放事業,做出的不可磨滅的貢獻。

1902年4月15日,在籌建愛國女校的過程中,由蔡元培、黃宗仰、葉瀚、蔣智由、林獬等議定併發起,成立了中國教育會。

共推蔡元培爲會長,設本部於上海泥城橋福源裡,並定“置支部於各地”。

中國教育會的初衷是“擬集合力量,編訂教科書”。在其章程中宣佈:“本會以教育中國男女青年,開發智識而增進其國家觀念,以爲他日恢復國權之基礎爲目的。”

中國教育會所提倡的教育,是出於改造中國的政治目的,是爲在中國建立民主共和的國家而辦教育。它激烈地反對封建教育和奴化教育,鮮明地揭示了民族主義、民主主義的教育宗旨。以造就"共和的國民"爲其根本的宗旨。

爲了實現這一宗旨,中國教育會設立了教育、出版、實業三個部,預備設立男女學堂、編印教科書、教育報,創辦商店、工廠、公司。

會中的激進分子成了愛國運動和革命運動的中堅。

1902年夏,蔡元培利用暑假到日本遊歷,同行的有高夢旦。

高夢旦(1870年-1936年),名鳳謙,字夢旦,長樂龍門鄉人。

夢旦上有胞兄二人,長兄鳳岐以桐城派古文學知名,考取御史;次兄而謙留學法國巴黎大學,精通洋務,夢旦取兩兄之名上下各一字,自名鳳謙。

少從長兄讀書於福州九彩園,初學古文詞,並考取秀才。中法馬江海戰後,清廷日弱,遂無意仕途,厭倦八股文章。

在商務印書館近代館史中,公認有“兩興”:首興於張元濟,再興於王雲五。但在這兩個炫目的名字身後,卻有一個常被人忽略卻又不可或缺的“賢臣”——高夢旦。

“五四”運動後,51歲的高夢旦自認對新學“所知不多”,主動辭去商務印書館編譯所所長職務,並親赴北京,去邀請不滿30歲的北大教授胡適。胡適雖未到任,但推薦了他的老師王雲五。

王雲五當時毫無名氣,懷疑他才能的人,“商務書館內外皆有之”。高夢旦卻用了3個月時間,幫助他熟悉館中各項工作,在王接手後還盡力輔佐。

有商務元老感到不解,高夢旦解釋道:“公司猶國家也。謀國者不可尸位,當爲國求賢……國方得以長久。”

果不其然,1932年“一•二八”事變,商務印書館遭日機轟炸,幾成廢墟,王雲五僅用半載,便使“商務”恢復元氣。

多年後,胡適回憶起這段歷史,說道:“他看中了一個少年書生,就要把畢生經營的事業付託給他:後來又聽信這個少年人的幾句話,就把這件重要的事業付託給了一個他平素不相識的人。這是老成人爲一件大業求付託人的苦心,這是大政治家謀國的風度。”

高夢旦識才,亦愛才如命。他提升青年沈雁冰任《小說月刊》主編,後者卻向他提出三條苛刻要求:一是現存稿子都不能用;二是全部改用五號字;三是館方應當讓其全權辦事,不能干涉編輯方針。

高夢旦全部應允。

這是蔡元培第一次跨出國門。

1871年,日本明治政.府派出以右大臣巖倉具視爲首的大型使節團出訪歐美,考察資本主義國家制度。在富國強兵、殖產興業、文明開化的口號下,政.府積極引進西方科學技術,以高徵地稅等手段進行大規模原始積累,建立了一批以軍工、礦山、鐵路、航運爲重點的國營企業。

與此同時,引進繅絲、紡織等近代設備,建立示範工廠,推廣先進技術;招聘外國專家,派留學生出國,培養高級科技人才。

由於過重的財政負擔曾經引起財政危機,80年代初日本政.府把一批國營企業和礦山廉價出售給與政.府勾結因而擁有特權的資本家(即所謂政商),以優厚的保護政策鼓勵望族、地主、商人及上層士族投資經營銀行、鐵路及其他企業。80年代中期起,以紡織業爲中心,把產業革命推向高.潮。

日本在明治維新中通過推行“王政復古”以達到天皇親政和議會政治,建立三權分立的新式政.府。經濟上推動了財政統一,穩定幕府後期嚴重負債的國家財政;並推行殖產興業,掌握新式技術,實現國家工業化,生產力大幅提升。教育也進行了大規模改革,價值觀的西化也爲日後的政治和經濟變化埋下遠因。

在外交上成功廢除了與外國簽訂的不平等條約,繼續江戶時代以來對蝦夷地的開發,旁及琉球,並積極實現日韓合併,乃至於日後拓展海外殖民地等,日本出現了“脫亞入歐”的風氣,都源於此時國力大幅膨脹的變革,是日本近代史上的重要轉折點。

日本是中國的近鄰,路途很短。千百年來,日本一直都是中國的“學生”,然而近代以來通過向西方學習迅速崛起,竟然打敗了清朝的艦隊,這使得中國的有識之士在深感恥辱的同時,開始深刻的反省,謀求通過海外遊學,實地考察與學習,“獲取真經”,以此爲舊中國輸送新血液,從而改變中國的命運。另外,與歐美先進國家相比,日本距離中國較近,遊學費用低很多,於是赴日遊學便成爲晚清衆多士人的首選。蔡元培也不例外。

第439章 進德會第486章 學寫詩第488章 個人歷史上的黑暗時代第229章 首義之夜第348章 徐世昌的最後努力第266章 督軍會呈文第188章 熔岩涌動第11章 大院君李罡應第314章 吳秀才其人第598章 校友簽名致敬第390章 內幕第168章 籌安會的表演第253章 廣東的局勢第212章 袁世凱發表《宣佈帝制案始末》第393章 羣雄逐鹿第17章 駐節朝鮮第283章 “川、黔”之戰第594章 太上大使第251章 黎元洪和段祺瑞第358章 談錢傷感情第380章 張作霖宣佈獨立第16章 柳暗花明第109章 加封一等候爵第42章 接任直隸總督第227章 洪山寶塔會議第285章 召集非常國會第332章 拒籤“和約”第112章 兵變第388章 各奔東西第297章 自欺欺人第616章 商山四皓第73章 在家上任第194章 敘、瀘之戰第32章 袁世凱的選擇第218章 風水寶地第564章 梁漱溟的質疑第157章 禁賭第88章 大通起義第95章 打破僵局第368章 唐繼堯回滇第193章 鏖戰綦江第109章 加封一等候爵第350章 大戰在即第426章 迎袁專使第195章 師直爲壯第548章 再出國門第444章 “退款興學”運動第469章 中央研究院第469章 中央研究院第197章 廣西護國獨立第281章 黯然離開第602章 關於世界文化三個共同的理想目標第556章 人權與約法第221章 得遇明主第20章 心機第132章 袁世凱不肯善罷甘休第510章 胡適和韋蓮司第614章 轉折點第262章 張作霖和馮德麟第235章 立法第604章 效法歌德第446章 十四等於零第53章 楊翠喜事件第438章 囊括大典,網羅衆家第238章 分道揚鑣第488章 個人歷史上的黑暗時代第446章 十四等於零第143章 熊希齡中招第133章 二次革命第6章 此生不再進賭場第99章 六路北伐第44章 肅貪治吏第461章 國內的政治形勢轉折之時第363章 四川自治和貴州民九事件第25章 找事做第453章 從未被人忘記第577章 丟掉和平幻想積極投身抗日救亡第442章 春風化雨第606章 努力支撐殘局第165章 模範團第493章 基督教的召喚第471章 避難香.港第226章 風雲激盪中的黎元洪第51章 倉惶跑回天津第318章 選舉副總統第252章 人事安排第337章 厚臉皮的王揖唐第483章 報考中國公學第166章 實情第384章 治國策電第268章 張勳第520章 胡適談五四運動第227章 洪山寶塔會議第606章 努力支撐殘局第241章 民國第一偉人第167章 洪憲六君子第157章 禁賭第88章 大通起義第611章 1952年的臺灣之行第197章 廣西護國獨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