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6章 奉直大戰如箭在弦

華盛頓會議閉幕後,倒閣問題已不重要,因爲奉系正調兵遣將,吳佩孚也積極佈置,雙方即將兵戎相見,北京政.府由誰來主持已不重要了。

直系領袖曹錕,坐鎮保定,成爲北京的太上政.府,權傾中外。大家都知道,他所恃的是吳佩孚。曹對吳有知遇之恩,又是吳的頂頭上司,他對曹始終很恭順。

直奉兩系關係惡化,奉系認爲完全是吳佩孚一手造成,而直系領袖曹錕的左右也有同感。

在張作霖方面,他不喜歡吳佩孚是因爲吳佩孚不該和他並駕齊驅,他覺得吳的資格很淺,怎可以和他平起平坐。事實上,直皖戰後吳佩孚的發言權有時還超過了張作霖。吳佩孚駐節洛陽,洛陽幾乎成爲全國政治的中心。吳佩孚一發言,總有很多人叫好、鼓掌,隨聲附和,這是讓關外王最反感的。同時,張認爲吳處處跟他過不去,尤其是對樑士詒內閣的攻擊,分明就是針對着他。

從衡陽駐兵時起,這個小小師長的吳秀才脫穎而出,青雲直上,事事得心應手,事事如意。東北王看着這個北洋後進,越看越不順眼,但是,無可奈何花落去。吳秀才已成氣候,張越來越容不了他。

曹錕在保定雖然倚賴吳佩孚,但他對在洛陽的吳佩孚還是存有戒心。加之曹三爺的左右,時時把吳佩孚的專橫向曹進讒,曹錕的兄弟曹銳和曹鍈也對吳極爲不滿,還有曹錕所私寵的一羣小人,更把吳看做眼中之釘。

奉系瞭解曹吳之間可以分化,所以便拼命在曹錕身上下功夫。不斷強調直奉之間的問題完全是吳佩孚一手造成的,如果不壓制吳,將來直奉之戰必然不可避免,而直奉之戰將必兩敗俱傷,徒給南方和皖系造機會。

直奉之間局勢趨向緊張,雙方的親信都奔走調解,希望避免戰爭。北洋耆要如趙爾巽、張錫鑾、王士珍、張紹曾、鮑貴卿、孟恩遠、車慶雲、曹銳、王承斌、秦華等往來奔走,希望雙方懸崖勒馬。可是張作霖一直躍躍欲試,而吳佩孚也認定難免一戰。

張作霖這時的用兵計劃是對洛陽吳佩孚實行合圍。一面和廣東方面接洽,由粵方分兵出湘、鄂、贛;張勳的舊部與張文生則會師安徽,田中玉響應于山東,陳樹藩從陝西出兵,同時極力拉攏河南的趙倜、趙傑兩兄弟,希望他們反吳,乘虛搗毀洛陽基地。奉系的大軍則紛紛入關,分駐軍糧城、獨流、津沽、密雲、古北口、津浦線之良王莊、馬廠、蘆臺等地。

奉直大戰如箭在弦,雙方都能放而不能收,一發不可收拾之勢已成。

張作霖這時已和南方政.府取得聯繫,又和皖繫有秘密來往,這便是外間盛傳的所謂孫段張的三角同盟。

張希望南方政.府的北伐軍出師後,就迫使吳佩孚首尾難於應付。由北伐軍首先向直系進攻,隨後皖系起而響應。接着暗中策使安徽督軍張文生、河南督軍趙倜、陝西省長劉鎮華都在直系的心臟地區和其周圍地帶動作起來。同時吸收了許多下臺的軍閥,如王佔元、張敬堯、吳光新,這些人都把吳佩孚恨入骨髓,他們雖已下臺,可是百足之蟲死而不僵,仍有舊部散處各地。如:張敬堯的舊部吳新田在陝南,王佔元的舊部孫傳芳在湖北,吳光新的舊部盧金山在鄂西。這些人當然都希望起而打倒吳佩孚。

此時的奉張,可謂信心滿滿、躊躇滿志。在很多人看來,奉直能否一戰,主動權在於兵強馬壯的奉系。

南方政.府的主戰派這時正把北伐喊得震天響,北伐軍遲遲沒有出動,是因爲受到了陳炯明的阻礙。

曹錕還是不希望見到直奉兩系兵戎相見,所以一再約束吳佩孚不要太走極端。同時派直軍二十三師師長王承斌(奉天人)三次到瀋陽表示善意。張作霖對於這位親家曹三爺並無惡感,所以也派察哈爾都統張景惠到保定回拜。

一九二二年二月十五日,徐世昌通電申明關於內閣問題的態度:“中樞進退,皆屬本大總統之職權,而本大總統於人才進退之際,但期有利國家,初無絲毫成見。至於整飭紀綱,則本大總統職責所在,不敢不勉。”

徐世昌把內閣問題的責任歸在自己身上,意在保全張作霖的面子,同時暗示可以“訓斥”吳佩孚以平奉張之怒。末了則提議擬派樑內閣的陸軍總長鮑貴卿組閣,鮑也是張作霖的兒女親家,對直系也有好感,是比較行得通的。

徐還命鮑貴卿自己到瀋陽去和張商量。

哪知張老帥見到這位鮑親家卻沉下臉來說:“霆九,你如果要過總理的癮,可以自己上臺,何必千里迢迢來關外問我!”

張這一句話便註定了鮑閣流產。

這時候,各方都在密切注視吳佩孚的動向。

而吳則因爲自己的兵力散在陝西和兩湖,部署尚未周全,而因此保持靜默,只是通電闢謠說他本人決無和奉張開戰之意。

民國十一年二三月間,局勢萬分險惡,段祺瑞從北京溜走,孫中山一再宣示北伐的決心,這些對直系都極不利。

張作霖於是對直系的態度便愈益強硬起來,他以換防爲名,動員大批奉軍入關。

吳佩孚接到這個情報,便在京漢線上扣留車輛,調動軍隊,準備應戰。

這引起了曹銳的恐慌。三月八日(陰曆二月十二日)是張作霖的五十七歲生日,曹銳以祝壽爲名再到瀋陽。

張作霖對待他仍像往日一樣,有說有笑,可是一談到政治問題就打哈哈,顧左右而言他。

曹銳找到孫烈臣打聽消息,孫說:“咱們大帥想請教四爺,究竟是部下親呢?還是親戚親?”

部下是指吳佩孚,親戚自然指張作霖。

曹銳指天誓日地表示曹家兄弟決不會縱容部下做出對不起親戚的事情來。

孫烈臣笑着說:“好吧!咱就把你這話回覆大帥。”

於是,張作霖很認真地向曹銳提出了四個條件:

第一,樑士詒銷假復職;

第二,吳佩孚不得兼任直、魯、豫巡閱副使,專任兩湖巡閱使;

第三,段芝貴督直;

第四,直軍退出京漢線北段,京津地方完全劃歸奉軍屯駐。

這些條件是很苛刻的,足見張作霖這時已下定決心要和吳佩孚一拼。張的如意算盤是,如果吳佩孚敢於反對樑士詒復職,他就以“反抗元首”、“軍人干政”等罪名,脅迫徐世昌下令討伐吳。

就在這時,北京爆出了一個大參案,是關於財政方面的。

原來,財政部爲了緩解財政危機,以鹽餘作爲擔保,發行債券,訂名爲“八釐債券”,總額九千六百萬元。

由於遭到直系的質疑,就另外成立了一個“償還內外短債審查委員會”,由審計院、檢察廳及銀行界重要分子合組而成,以董康爲委員長。當時財政當局打算藉此掩人耳目。

不料審查的人很認真,查出裡邊的諸多弊端,遂提出大參案,建議法庭票傳財政當局和有關人員到案對質。

財政總長張弧看見風色不對,棄職逃往天津。

吳佩孚抓到這個由頭,又大做文章,稱讚董康是“包公再世”,要挾北京政.府立刻下令將張弧撤職查辦。

財政部的“八釐債券”是奉張鼎立支持的,曹銳正在瀋陽,張作霖見到吳佩孚的電報,氣上加氣。

便聲色俱厲地質問曹氏兄弟有無約束吳佩孚的能力,張說:“這個姓吳的根本不把咱們親家(指曹錕)放在眼中,實在太欺負你們了。他攻擊北京就是打擊我,打擊我無非是迫你們和我作對。如果沒有我,還會有你們嗎?三哥(指曹錕)如果礙於情面,我只好代你們重重地教訓他一頓。”

在張作霖盛怒之下,曹銳急忙趕回保定,要求曹錕以重大壓力制止吳佩孚“胡說胡爲”!

曹錕聽了曹銳許多不利於吳的話,既感於事態嚴重,同時爲了要緩和張的盛怒,乃考慮對吳約束一下,因此電召吳到保定來面商一切。

吳藉口忙於軍務,不能分身。這一來可真惱怒了曹三爺,表示如果吳敢於一意孤行,他們兄弟就在張吳兩人之間宣佈中立。吳聽到這個消息,才鬆了口,表示一切問題請老帥作主,自己絕對服從。

由於事機緊迫,曹銳便代吳擬了一個電稿於一九二二年三月十日發出,這個電報主要代吳解釋五個問題。

電雲:“(一)……元首提樑士詒組閣,張、曹兩使均贊成之,佩孚反對梁氏乃反對其媚外政策,根本不牽涉他方。(二)佩孚服從曹使,對於張使採同一之觀念,既服從矣,其不反對也明甚。(三)共和國家,內閣失政,國會得而彈劾之,人民得而攻擊之,不能因佩孚反對梁氏,疑爲奉直間別有問題。(四)奉直譬之人身之元氣,而內閣股肱也,不能因股肱有疾而自戕元氣。(五)張、曹兩使遇事和衷,初無芥蒂,表面雖有奉直之名,內容實無界域之見。……以上各節均證明謠言之不足信,挑撥者別有用心。……”

由於這個電報,外人以爲事有轉機,乃由趙爾巽、張錫鑾、王士珍、張紹曾、王佔元、孟恩遠共同列名,出面調停,分電張作霖和曹錕。另拍一詞意大致相同的電給吳佩孚。

電雲:“比年國家多故,政潮迭起,其間主持國是,共維大局實兩公之力爲多。近以閣題發生,悠悠之口,遂多揣測。又值雙方軍隊,有換防調防之舉,杯蛇市虎,益啓驚疑,道路洶洶,幾謂戰禍即在眉睫。其實奉軍入關,據聞仲帥原經同意,兩帥復有奉直一家,當與曹使商定最後安全辦法之諫電,兩公和平之主旨,可見一斑。況就大局言之,膠濟接收伊始,正吾國積極整理內政之時,兩公任重兼圻,躬負時望,固不肯作內爭之導線,重殘國脈,遺笑外人。

“即以私意言之,兩公昔同患難,誼屬至親,亦不忍爲一人一系之犧牲,自殘手足。事理至顯,無待煩言。現在京津人情,震動已極,糧食金融,均呈險象,斷非空言所能喻解。非得兩公大有力者躬親晤商,不足杜意外之風謠,定將來之國是。弟等息影林泉,驚心世變,思維匹夫有責之義,重抱棟榱崩折之憂,竊欲於排難解紛之餘,更進爲長治久安之計,擬請兩公約日同蒞天津,一堂敘晤,消除隔閡,披剖公誠。一面聯電各省,進行統一。弟等雖衰朽殘年,亦當不憚馳驅,赴津相候,本其一得之見,借爲貢獻之資。愛國愛友,人同此心,迫切陳詞,敬祈明教。兩公如以弟等謬論爲然,並請雙方將前線軍隊,先行約退。其後方續進之兵,務祈中止前進,以安人心,而維市面。至於電報傳論,暫請一概不聞不問,專務遠大,是所切禱!”

第263章 事態擴大第521章 拒胡迎蔡第181章 黎元洪捍衛共和第53章 楊翠喜事件第174章 列強的干涉第459章 北京大學的”蔡元培時代” 落幕第544章 科學與玄學的論戰第307章 攻閩之戰第394章 “合法”內閣第560章 桃李芬芳第171章 關於國體第518章 精彩篇章第302章 極有心計之人第242章 倒黎大潮第327章 這不是和平第151章 天壇“祀天”第200章 成立軍務院第449章 殺君馬者道旁兒第514章 改革喪禮第161章 哀的美敦書第426章 迎袁專使第535章 新紅學的開山鼻祖第313章 如此選舉第573章 當諍友、諍臣第296章 兵分兩路第41章 東南互保第125章 中國憲政之父第73章 在家上任第448章 特別的表現第293章 西原借款第48章 開灤礦權第144章 天壇憲法草案第584章 胡適與丁文江第366章 湘軍“援鄂”第586章 參加第六次太平洋國際學會第194章 敘、瀘之戰第524章 所謂“問題”與“主義”的論爭第221章 得遇明主第196章 陸榮廷第82章 一明一暗第246章 人是有底線的第390章 內幕第55章 反擊第555章 無爲而治第545章 一場轟轟烈烈的愛第465章 發起成立中國民權保障同盟第174章 列強的干涉第367章 吳佩孚的“東征西討”第353章 段祺瑞引咎辭職第555章 無爲而治第106章 小德張第481章 學在“澄衷”第592章 最後十分鐘第425章 當上了教育總長第127章 應桂馨與洪述祖第304章 平江阻擊戰第539章 忙碌之中第571章 與民權保障同盟的不睦第323章 外蒙善後條例第567章 麻煩未了第98章 爲什麼會出這樣的事第235章 立法第110章 最後一次朝見儀式第590章 逼上梁山第565章 胡適的回覆第179章 司馬昭之心第188章 熔岩涌動第70章 呼聲第397章 改稱大元帥第393章 羣雄逐鹿第521章 拒胡迎蔡第354章 李純突然暴死第439章 進德會第46章 辦實業第260章 湖北和奉天那些事第474章 老家績溪第220章 參加甲午海戰第37章 涉外事件第151章 天壇“祀天”第501章 偉人的風采第351章 直皖之戰第13章 志得意滿第218章 風水寶地第603章 終生的夙願第349章 發了瘋的段祺瑞第350章 大戰在即第344章 北歸第604章 效法歌德第196章 陸榮廷第542章 胡適演講《學生與社會》全文第149章 徐世昌出山第485章 昭君出塞新曲第184章 來自各方的聲討和規勸第292章 馮國璋和段祺瑞第80章 越是不來越是要請第124章 八大政綱第458章 講義費風波第468章 中華民國大學院第178章 傳染性的政治病第2章 小人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