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0章 孫中山力主北伐

桂軍退出廣東時,沈鴻英幾乎毫髮無損,率部退至廣西平樂。

陳炯明始終不願意對廣西用兵,曾派翁式亮爲密使,到廣西平樂去見沈鴻英。勸沈驅逐陸榮廷,攫取廣西軍政大權,宣佈廣西自治,願以軍費、軍火相助。善於投機的沈鴻英很快被說動,一口答應了陳炯明。

但是,一九二一年六月上旬,曾被粵軍收編的桂軍殘部,受陸榮廷鼓動,在高雷欽廉地區倒戈反粵,遂溪、廉江也有人響應。沈鴻英看形勢不對,加之受陸榮廷的利誘,又反過來對陳炯明出爾反爾。

六月十三日沈鴻英派兵由賀縣侵入連山、連縣、陽山,北江防軍李烈鈞舊屬賴世璜、李明揚等部不敵,敗退到韶關。

敗訊傳到廣州,陳炯明採取了緊急行動,派第一師師長鄧鏗爲北江總指揮,率軍抵抗沈軍,調回第二師師長洪兆麟部加強廣州的守衛。

粵桂戰火重燃,陳炯明根據湘粵聯防條約,請求湘軍出兵進攻桂林,搗襲桂軍的後路。

陸榮廷也根據多年來湘桂同盟的關係,派林虎到湖南,請求湘軍出兵北江,助以一臂之力。

趙恆惕爲之左右兩難,他不希望西南方面兵戎相見,再啓戰端,便發起邀請四川、湖南、雲南、貴州四省共同調停粵桂戰爭。

趙恆惕的建議只獲得四川的劉湘的贊成,雲南和貴州都沒有答覆。原來雲南的顧品珍因爲唐繼堯部下胡若愚、李友勳兩旅已由迤南開入廣西邊境,爲了共同對付唐繼堯,他曾和陸榮廷建立了秘密同盟。

貴州盧燾則因爲陸榮廷收容了貴州“逃將”王華裔,已派黔軍谷正倫、胡瑛兩旅開入黔桂邊境,與陸榮廷處於敵對狀態。王華裔是在劉顯世失敗後逃去湘西,又被假道湘西的滇軍趕走,逃入了廣西北部。

這樣,趙恆惕的四省聯合調停粵桂戰爭的計劃只能流產。

眼看粵桂之戰已不可避免,畢竟湘粵聯防條約要更重要些,而且一直以來從陳炯明處曾得到真心實意的援助,比如湘東反擊戰。趙恆惕在不能兩全的情況之下,只能選擇與陳炯明同進退。

桂軍打過來,陳炯明沒了別的選擇,只能橫下心來討伐桂系。

一九二一年六月十八日,孫中山下令對廣西總攻擊,二十六日發表命令,派陳炯明爲援桂軍總司令。

就在同一天,陳炳焜的部將,手握重兵駐梧州的劉震寰響應粵軍,宣佈獨立。搞得陳炳焜、莫榮新、韋榮昌等措手不及,匆匆忙忙地逃往潯州。

粵軍不戰而克梧州,孫中山隨後任命劉震寰爲桂軍第一師師長。

陸榮廷對梧州的陷落沒太在意,他下令沈鴻英進攻莫德、三水,又叫林俊廷等迅速由高雷一帶北進。這是雙管齊下的軍事計劃,不但可以直接威脅廣州,而且可以截斷梧州粵軍的後路。

但是,沈鴻英眼見形勢有變,哪肯爲陸賣命。暗中請趙恆惕轉達陳炯明,願意宣佈自治,履行以前的條約。

陳炯明這時不敢相信他了,粵軍馬不停蹄地向廣西深入。北江粵軍一路由信都、賀縣包抄沈軍的後路。一路由英德、韶關向西進攻。

粵軍爲保衛家鄉而戰,士氣高昂。從七月三日到八日,信都、陽山、連縣、連山都被粵軍收復。

七月九日,退往賀富山的沈軍將領黃自高、沈榮光等聯合推舉沈鴻英爲“救桂軍總司令”,宣佈廣西自治,脫離陸榮廷,與西南軍政.府保持一致。

粵軍乘勝溯西江而上,克復潯州,且以破竹之勢佔領藤縣、容縣、北流、平南、貴縣。

這時候,黔軍谷正倫、胡瑛兩旅沿盆江南下,唐繼堯舊部胡若愚、李友勳兩旅由迤南開進,李烈鈞所屬朱培德、楊益謙兩旅由湘西開到,都集中在桂西北一帶。

此時,唐繼堯還沒回師雲南,爲了統一指揮,唐繼堯、盧燾把他們的部隊撥歸李烈鈞指揮。李烈鈞便號稱爲“滇黔贛討陸聯軍總司令”,準備向桂林柳州兩面進攻。

桂軍在大勢已去的情況下,將領們均紛紛通電和陸榮廷脫離關係。

七月十二日,桂軍旅長賁克昭在柳州自稱柳慶救桂軍總司令。十四日,桂軍統領秦步衢逐走了陳炳焜和桂林鎮守使李祥祿,自稱桂林救桂軍總司令。韋榮昌、劉達慶、韓採鳳在貴縣陷落後,也都宣言“自治”。

陸榮廷於七月十六日通電下野,把政權交與沈鴻英,並令龍州鎮守使黃培桂移駐南寧,代理督軍、省長兩職,他自己偕同譚浩明由南寧逃往龍州。

一九二二年八月十一日孫中山派馬君武爲廣西省長,派陳炯明爲廣西善後督辦。

九月三十日,粵軍攻克了桂軍的最後據點龍州,首先入城的是魏邦平部,桂軍殘餘部隊非降即潰,陸榮廷隻身逃往安南。

討桂各軍一部分撤返廣州,準備北伐。

此時,雄心勃勃的孫中山,召集粵軍將領、內河艦隊及飛機隊管帶,作動員講話:“此次粵軍進攻廣西,不到一月就把桂系蕩平,乃將士用命所致。現在兩湖已發生戰爭,當出兵北伐,統一中國,北伐之舉勢在必行,偏安一隅,只能苟全,而非久安,希望將士用命,戮力北伐。”

十月八日孫中山向廣州國會提出北伐案,獲得通過,十八日,在廣州舉行北伐誓師大會。

孫中山決定由桂林取道湘省北伐。偕胡漢民、許崇智等離廣州,沿西江入廣西。在廣西沿途巡視,經三水至梧州。

在梧州時曾向國民黨員演講:“梧州的革命黨部甫告成立,今天各位出席成立大會,人數雖只是二百人之譜,可是革命不在人多,如果要使廣西永遠成爲革命黨的基地,機關槍、過山炮都不可能,唯有革命主義纔是力量的源泉。我們必需要把革命真理傳播出去,這個責任就在各位身上。如果我們成功了,中華民國就會得救,就會富強。如果我們失敗,將來陸、譚、馬、莫諸強盜就會捲土重來,廣西數百萬人民又將淪爲奴隸了。”

這時候陳炯明率部駐防南寧,他仍反對北伐。

孫中山曾電促陳出兵,陳置之不理,且屯兵不進,揚言至少在半年以內休養整訓。

孫無奈,赴桂林之前,親往南寧防陳。

他知道陳的心思,便對孫說:“你應該支持我北伐。從利害觀點論,我北伐後,如果成功,中國統一,我當然不會再回廣東來。如果不幸而失敗,我又有何顏回到兩廣。所以我北伐後,兩廣一切全權由你主持,不過請你不要阻止我北伐,並且請切實接濟餉械。”

這番話是說到了陳的心裡,但陳對北伐仍沒明確態度,但似乎不像先前那樣反對了。

不久他奉孫中山命回廣州籌備北伐軍餉、補給,回粵後,藉機先把廣東省的財權緊緊抓到手中。

孫中山在到南寧時,曾在羣衆大會發表演講,主題是“廣西善後方針”。

他開門見山:“我是第一次到廣西,所以也是第一次到南寧,……大家都知道廣西是個貧瘠的省份,可是這次溯江西上,所見兩岸都是肥沃的平原,甚至山林丘壑也都蒼蔚,因此我發見所謂的貧瘠,並不是真的貧瘠,而只是人事未到而已。”

接着就開發利源建設地方,興借外債,修築鐵路,開礦山,樹農場,建工廠等項大爲發揮,使聽衆耳目一新,可謂振聾發聵。

不過也有人說他是善放空炮,還拿出當年他去北京見袁世凱,到處聲稱十年修二十萬公里鐵路之舊事拿來調侃。

孫中山從南寧折返梧州,再由梧州沿灕江過昭平,沿途系乘帆船溯江而上,從昭平至陽朔,路更險峻,梧州陽朔間雖然才四百五十里,整整就走了十六天。

孫在陽朔發表演說,同樣語出驚人:“陽朔是塊好地方,萬山環繞,遍地膏腴。無知識人的以爲這是土瘠民貧,可是卻不知道奇峰聳峙的高山,都是石灰岩層的蓄積,可以燒石灰,可以制水門汀。所以別人認爲陽朔是不毛之地,我則認爲陽朔遍地都是黃金,所以我們應該擬定一套計劃,把蘊藏在石灰岩層中的煤、鐵、金、銀、鉛、水銀諸礦,大量開發出來。”

孫中山在陽朔沒有停留,即由陽朔赴桂林。

孫中山打定主意在桂林整備軍隊,組織北伐大本營。

當時在桂林的部隊有粵軍第二軍許崇智部、福(福建)軍李福林部。

此前,孫中山已委派朱培德爲滇軍總司令、彭程萬爲贛軍總司令、谷正倫爲黔軍總司令、李烈鈞爲大本營參謀長、胡漢民爲文官長。

朱培德(1888年10月29日—1937年2月17日),字益之,祖籍雲南省安寧縣。出生於仕宦之家,書香之門。其先祖朱化孚爲明朝湖廣按察使,其父朱秉堃系清朝舉人。朱秉堃出任廣通(今屬祿豐縣)猴鹽井山長時,攜全家同往。

一八九二年,父親去世,四歲朱培德與長兄朱潤德、幼弟朱樹德一道被叔父朱秉鑑接回安寧。從此朱培德由祖母撫養,先入私塾,後上高小。少年時讀書之餘,又喜歡弓馬騎射。

一九零七年,朱培德進入雲南昆明陸軍第十九鎮營部武備學堂學習。一九零九年八月,雲南陸軍講武堂成立,將該營部武備學堂合併,朱培德十一月入學,就學於雲南武備學堂第一期步兵科丙班,與朱德、範石生、金漢鼎、唐淮源等同學,接受嚴格的軍事訓練。此時同盟會雲南支部在講武堂和雲南新軍中甚爲活躍,朱培德受到革命思潮的影響,常秘密閱讀革命書籍,傾向反清革命,不久加入中國同盟會。

畢業後任滇(新)軍第十九鎮(統制鍾麟)三十七協(統領蔡鍔)七十三標(統帶丁錦)第二營第七隊隊官。武昌起義爆發,朱培德參加了雲南“重九起義”。先後擔任排長、連長、營長。

一九一六年二月二十日,護國第二軍在總司令李烈鈞的指揮下,由昆明出發,取道蒙自,東出開(化)廣(南),進入桂粵,朱培德支隊爲前頭部隊,他處處以身作則,出師以後,很快就成爲方聲濤梯團的主力。

三月十五日龍潭(今廣南縣境)一役,首戰告捷,全殲龍覲光犯滇先遣司令李文富一千餘人。

五月十二日抵達廣東省的重鎮肇慶,朱培德支隊奉命改編爲第二軍第二十五團,由朱培德擔任團長,隨即奉命轉向北江。

七月六日,朱培德奉命迎擊源潭二萬援軍,率領忠勇善戰官兵五百餘人,直插援敵心臟,俘虜敵軍二千餘人,創造了全軍以少勝多的光輝戰例。不久,升任升爲羊城(廣州)攻略軍司令。

十月二十一日,朱培德被北洋政.府授爲陸軍少將。十一月李烈鈞在各方面壓力下辭護國軍第二軍總司令職,護國軍第二軍入廣東的部隊改稱駐粵滇軍,編爲兩個師,朱培德晉升爲駐粵滇軍第四師(師長方聲濤)第七旅旅長,駐守廣州市區,其本人加入了孫中山的中華革命黨。

第529章 評判的態度第67章 迫不及待第501章 偉人的風采第67章 迫不及待第235章 立法第264章 對德態度第77章 燎原的烈火第351章 直皖之戰第190章 歷史佳話第550章 漫遊的感想第211章 四川護國獨立第15章 挫折第468章 中華民國大學院第566章 胡適的《四十自述》第139章 慶典第435章 就職演說第181章 黎元洪捍衛共和第448章 特別的表現第94章 僵局第600章 風雨飄搖第309章 南雄之戰第204章 勸退第227章 洪山寶塔會議第321章 談和障礙重重第510章 胡適和韋蓮司第360章 唐繼堯的選擇第126章 宋教仁遇刺案第426章 迎袁專使第452章 北大不是世外桃源第275章 洪流滾滾第329章 “五四”運動第423章 學術成果1第547章 關於東西方文明第153章 白朗起義第447章 蔡元培與五四運動第554章 出任中國公學校長第322章 徐樹錚展示作爲的機會第434章 知難而上第76章 大後方起火第379章 直奉之戰第382章 恢復法統第205章 馮國璋的如意盤算第13章 志得意滿第251章 黎元洪和段祺瑞第119章 超然內閣第404章 鍾靈毓秀第33章 告密第7章 奇遇第382章 恢復法統第523章 胡適的多研究些問題,少談些主義第386章 好景難長第521章 拒胡迎蔡第452章 北大不是世外桃源第130章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第248章 九個回合第348章 徐世昌的最後努力第161章 哀的美敦書第253章 廣東的局勢第212章 袁世凱發表《宣佈帝制案始末》第205章 馮國璋的如意盤算第248章 九個回合第467章 格格不入第22章 大事不妙第186章 成功出走第325章 僅用了二十二天第604章 效法歌德第51章 倉惶跑回天津第547章 關於東西方文明第251章 黎元洪和段祺瑞第266章 督軍會呈文第256章 國會和政黨第340章 靳雲鵬組閣第138章 總統選舉第438章 囊括大典,網羅衆家第165章 模範團第197章 廣西護國獨立第346章 驅張第221章 得遇明主第218章 風水寶地第202章 撤銷帝制第457章 謀求教育獨立第437章 大師雲集第533章 提攜後進第134章 較量第468章 中華民國大學院第577章 丟掉和平幻想積極投身抗日救亡第61章 開缺回籍養病第61章 開缺回籍養病第32章 袁世凱的選擇第340章 靳雲鵬組閣第188章 熔岩涌動第577章 丟掉和平幻想積極投身抗日救亡第262章 張作霖和馮德麟第614章 轉折點第222章 治軍嚴仁第117章 搞垮首屆內閣第474章 老家績溪第231章 安民告示第491章 求博第304章 平江阻擊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