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 自保

變法必然帶來的結果是利益的再分配。

要減少變法的阻力,確保變法的順利進行,切記在變法的過程中,要儘可能的少傷害個人的切身利益。

因爲正像一位偉人說那樣,幾何公理觸犯了個人利益,也會遭到人們的反對。

而維新派的這些個讀書人可不管這些。

爲了精簡機構,裁減冗員,減輕財政負擔,他們竟然一口氣撤掉了一百多個衙門。一萬多個官員,因此而丟掉了飯碗。

沒安置好和尚就拆廟,能不搞得和尚到處鬧嗎?

這些人有很多是支持變法的,也對變法寄以厚望,他們中的多數至少是處於觀望之中。可現在倒好,都被推到了維新派的對立面。

其實,無論是維新派還是保守派,歸根結底都是想把國家搞好的,沒有幾個人是故意要把國家搞壞的;包括西太后也不例外。

一開始她一定就反對變法嗎?未必。如果變法能把國家搞好她能不樂見嗎?

我們說這樣的話並非是沒有根據。比如,就在她政變以後,還是把維新運動中辦的京都大學堂保留下來。

而在八國聯軍進北京,她外出逃難回來,所實行的新政比維新變法的力度要大得多。

但是,維新派想要她的命,她能坐視不理嗎?

還有就是,不管什麼改.革,沒有廣大人民羣衆的支持是不行的,而維新變法運動不過是少數社會精英的活動。

可悲的是,當慈禧發動的政變成功的消息傳出後,有記載,民間很多地方傳出的卻是一片歡呼之聲。可見維新派的主張,並沒有多少的民意支持,至少不被廣大民衆所理解。

更可悲的是,大英雄譚嗣同在被押赴刑場的路上,遭到的是路邊很多很多圍觀百姓用爛採葉等的攻擊。

很明顯,這些人是想表明自己是大清的順民,要和譚嗣同這樣的“反叛”之人劃清界限。

這樣的事現在的人們是很難理解的,但我們不能不說,這些是真的,是真真實實發生過的事情。

魯.迅的小說《藥》,有類似的情節。當革命者夏喻在囚禁他的監獄中,對獄卒說:“這大請的天下是我們大家的。”現在看來是道理多麼普通的一句話,但當時卻被獄卒當作異端邪說,因此而對革命者夏喻一頓痛打。當刑場上砍革命者夏喻頭的劊子手,在茶館裡和衆人講述着這件事的時候,大家的一致認識是:革命者夏喻這是在說瘋話。

今天人們的認識,表明的是歷史已經是大步向前了。

在戊戌變法正紅紅火火的進行之中時,有外國人問康有爲:你們要辦那麼多事,錢從那裡來?

康有爲竟說可以把新疆和西藏這些國土賣掉換成錢。

滿清後期最後窮得沒辦法,也不過是公然賣官。而我們這位戊戌運動的領.袖,竟然想賣國土?

如果,我們是說如果,維新派若是勝了,這位戊戌變法的領.袖肯定會官列首輔,

如果他真的賣起國土來,誰知道他會給這個國家帶來什麼樣的惡果?

人們常說知己知彼百戰不殆。而康有爲等人在兵力上,是既不知己,也不知彼。京畿附近榮祿手握十多萬大軍,而袁世凱手裡不過是區區七千人,而且遠在小站。

就算袁世凱能全心全意地忠於維新派,不也是杯水車薪嗎?

當然,戊戌變法是具有偉大的歷史意義的。

對於腐朽的清王朝統治下的,封閉、落後的國家和民衆是一次偉大的啓蒙,促進了思想的解放,也給予走向末路的封建專制統治以沉重的打擊。

爲思想文化的發展,爲促進中國近代社會的進步,乃至爲中國走向民主和共和是立下不朽功勳的。

無論如何,袁世凱對戊戌變法運動的失敗,是起不到那麼大的作用,這應該是事實。

至於他欺騙那些熱血志士們,答應人家了又去告密,這樣的行徑肯定是很不光彩的。

袁世凱自己是怎麼說的呢?

他在他的《自書戊戌紀略》中這樣寫到:“皇太后聽政三十餘年,迭削大難,功在社稷,亦天下之君也。況今上爲皇太后命立,亦有君臣之義,且有母子之分,天下豈有無君無母之國哉!……乃譚嗣同等煽惑搆亂,離間兩宮,竟欲陷君於不義,詎爲天理所能容?

“當其謀亂之時,國之危機有三:倘其兇謀果逞,內憂外患一時並起,中原疆域立見瓜分,其危一;設予梢露主角,該黨必將害我,以其黨代之,內有悍徒,外有勁旅,何堪設想?其危二;或者發泄後榮相不即入樞廷,善爲調合,保全上位,各國必將借**訌,匪黨挾以有辭,將至不可收拾,其危三。

“賴列祖列宗在天之靈,幸得佑免三危。然禍機之來,間不容髮,亦云險矣。

“予世受國朝重恩,幼受庭訓,自通籍十七年,只知以道事君,不敢稍涉欺罔,無論人知與不知,而力任勞怨,百折不回,其不忠不孝之言,向不敢出諸口;不料逢此隉杌,幾涉奇險。然區區此行,意在誅鋤誤君誤國之徒,該黨無禮於君,予爲鷹鸇之逐,亦仁臣之大義。皎皎此心,可質天日,且亦正所以保全皇上?

“倘該黨等兇謀果逞,必將難保宗社,更何以保全皇上?此亦必然之勢也。爲臣子者,但求心安理得,此外非所計也。”

每個人都不容易,爲了自保沒什麼可以過多責備的。但爲自保而出賣志士同仁,這就已經很無恥了,用我們常說的話,爲利己可以害人嗎?

是不是因爲袁世凱的告密,導致了西太后的政變我們可以不論,但有史料記載,因爲袁世凱的告密,導致了更多的志士仁人流血犧牲這肯定是事實。

而做了這樣可恥的事,再把自己打扮成忠君愛國愛民之人,就令人作嘔了。

同樣一個袁世凱,被他在這裡痛斥和謾罵的“戊戌六君子”,在事隔十餘年後,又受到他的大力表彰。

只是,那個時候,他已經是中華民國的大總統。

一九一四年一月,四川民政長陳廷傑將戊戌六君子中的劉光弟、楊銳生平事蹟造具清冊,上呈大總統袁世凱,並要求袁世凱下令他省將譚嗣同等人的生平事蹟造具清冊,一併從優議恤,特予表彰。

袁世凱於一月二十八日批令:“立國大經,首陪元氣,式廬封墓,自昔爲然。所呈四川前清故紳楊銳、劉光第事實清冊,詳加披閱,慨慕良深。自應特闡幽光,用彰先烈,交內務府從優獎恤以眧激勸。

“並由該部分令湖南、福建、山西、廣東各省民政長,迅即造具譚嗣同、林旭、楊深秀、康廣仁各事實清冊,並予矜恤,用示崇德報功之意。”

也是同一個袁世凱,在他的《自書戊戌紀略後》中,表白自己世受大清的國恩,如何忠君。

而爲了當上中華民國的大總統,他又是怎樣的,把清代最後一個皇帝溥儀,一對兒孤兒寡母玩弄於股掌之中。

或許有人會說,此一時,彼一時也。

筆者倒是更認爲像袁世凱這樣的政客,大家真不要拿他們的有些話當真。當然,這是後話。

一八九八年十二月,榮祿爲使北洋各軍聯爲一氣,便於指揮和管控,奏請成立武衛軍。以聶士成所部武毅軍爲武衛前軍,董福祥所部甘軍爲武衛後軍,宋慶所部毅軍爲武衛左軍,袁世凱所部新建陸軍爲武衛右軍。

從此,袁世凱的新建陸軍改名爲武衛右軍。

一八九九年一月,西太后召見袁世凱,賞其在西苑門內騎馬,並乘坐船隻拖牀。

三月,交部優敘。六月,袁世凱升任工部右侍郎兼管錢法堂事務。

袁世凱又升官了。

鮮血染紅頂,這應該是出賣維新運動的志士們,所獲得的賞賜。

第324章 天降神將第288章 衡山、寶慶之戰第605章 自由主義是什麼第208章 四川前線停戰第341章 馮國璋來到京城第359章 唐聯帥出走第451章 百花齊放第100章 兩邊都難第495章 胡適與辛亥革命第571章 與民權保障同盟的不睦第197章 廣西護國獨立第456章 收穫頗豐第470章 老驥伏櫪第564章 梁漱溟的質疑第230章 捨命陪君子第513章 《中國哲學史大綱》第435章 就職演說第221章 得遇明主第512章 《建設的文學革命論》第165章 模範團第134章 較量第94章 僵局第23章 離開第312章 安福國會第80章 越是不來越是要請第312章 安福國會第41章 東南互保第140章 袁世凱的心病第184章 來自各方的聲討和規勸第476章 成爲無神論者第124章 八大政綱第247章 外逃第255章 重提軍民分治第284章 四川靖國戰爭第368章 唐繼堯回滇第109章 加封一等候爵第328章 青島問題第332章 拒籤“和約”第368章 唐繼堯回滇第476章 成爲無神論者第120章 關係終於理順了第118章 荒唐的婚配第314章 吳秀才其人第577章 丟掉和平幻想積極投身抗日救亡第73章 在家上任第155章 勞乃宣其人第65章 保路運動第578章 提倡“大衆語”第33章 告密第468章 中華民國大學院第494章 與基督教擦肩而過第110章 最後一次朝見儀式第280章 重組內閣第269章 復辟大戲開鑼了第610章 關於陳垣第575章 矢志不渝第388章 各奔東西第406章 讀書啓蒙第143章 熊希齡中招第195章 師直爲壯第168章 籌安會的表演第513章 《中國哲學史大綱》第207章 南京會議第86章 每個人都不簡單第579章 文憑造假和南遊第118章 荒唐的婚配第173章 樑士詒的自救第397章 改稱大元帥第609章 考據癖第237章 主導權之爭第46章 辦實業第269章 復辟大戲開鑼了第413章 投身新教育第310章 戰與和第51章 倉惶跑回天津第82章 一明一暗第129章 誰是幕後指使第182章 開張第178章 傳染性的政治病第125章 中國憲政之父第369章 桂系的日子不好過第190章 歷史佳話第66章 機會第206章 各有所求第133章 二次革命第5章 去買官第88章 大通起義第238章 分道揚鑣第287章 傅良佐督湘第125章 中國憲政之父第380章 張作霖宣佈獨立第407章 童子試第262章 張作霖和馮德麟第616章 商山四皓第283章 “川、黔”之戰第203章 逼得啞人說話第386章 好景難長第542章 胡適演講《學生與社會》全文第531章 非個人主義的新生活第237章 主導權之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