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0章 風雲突變

正當黎元洪以爲大局總算得以維持之時,沒料到風雲突變。

二十九日,蚌埠方面倪嗣沖首先宣佈獨立。隨後河南、浙江、山東、山西、福建、陝西、奉天等省紛紛響應,也先後宣佈獨立。

這次北洋各省宣佈獨立,和以前南方各省宣佈獨立的性質完全不同。以前是南方各省反對北京政.府,這次是北洋軍人反對北京政.府。以前的北京政.府是掌握在北洋軍閥大頭子的手裡,而此時的北京政.府只有一個赤手空拳的總統,坐困公府,毫無抵抗力量。

北方各省一宣佈獨立,已經滿口答應組閣的李經羲,躲在天津租界不敢出來了。

黎元洪迫切希望李到北京來就職,派公府秘書長夏壽康、軍事顧問金永炎到天津專程迎接,又派直系軍人江西督軍李純前往勸駕。

黎元洪竟然把李當作是解救時局危機的唯一救星,以爲只要他肯到北京來就職,就可以取得張勳的實力援助,制止獨立各省進兵北京。可是這個久已想做國務總理的李經羲,當國務總理已經到手的時候,卻又沒有做國務總理的勇氣。一會兒說要往北戴河避暑,一會兒又說願意讓位於王士珍,就是堅決不肯來京。

黎元洪一直把段祺瑞當做自己的對頭。其實,他或許不知道,段更是他的依靠和保護神;是連結主導當時政局的最大勢力——北洋派的紐帶和橋樑。所謂對立統一體,失去了對立也就失去了統一。

有段在,北洋派雖然已四分五裂,但在大面上,還是能夠聚集在段的旗幟下的。搞掉了段祺瑞這個對頭,黎元洪也就失去了段這個保護神,馬上成爲北洋派的衆矢之的。

督軍團大鬧北京城時,在黎元洪看來,唯獨張勳置身事外。他覺得,北洋諸將中唯有張勳能夠抗衡段祺瑞,只能把希望寄託在張勳身上,指望張出面收拾殘局。

當黎元洪陷入孤家寡人境地時,下野在天津的段祺瑞卻門庭若市,研究系、交通系以及親日派紛紛奔走其門。

梁啓超爲首領地研究系,完全倒向段的方面,大批研究系國會議員紛紛辭職離京。湯化龍也辭去了衆議院議長,以拆國會的臺。

段祺瑞也沒閒着,此刻正在天津準備組織臨時政.府。他的計劃是:先推舉徐世昌爲陸海軍大元帥,一旦獨立各省會師北京把黎元洪趕下臺,即召集臨時國會推舉徐爲臨時大總統。

關於組織臨時政.府的之事,段已通電徵求過北方各省的意見。臨時政.府閣員名單也已備好,包括研究系、交通系和親日派各方面人物。

徐世昌自己也寫好了就任大元帥的電文,打算交段審閱,只因張國淦、錢能訓等都主張靜觀一下,所以纔沒有交出去。

這期間徐樹錚還在徐州參加第四次徐州會議,段尚不知道徐州會議的內容。肯定地說,如果沒有徐州會議這羣軍閥的支持,段的臨時政.府是無法存在的。

此時的張勳,手中有兵,有權,有地盤。各省督軍推他爲盟主,唯他馬首是瞻。而黎也看重他,國會也沒有和他決裂。

他有自己的路要走,在徐州會議上取得了參加會議各省贊成復辟的保證後,是決不會容許在天津再出現一個臨時政.府的。

在他看來,段雖然名高位重,卻和軍隊脫離日久。手中沒有實際的兵權,又有黎元洪和國會與他作對,因此,他是決不會爲段擡轎子的。

因此,當段來電徵求他對組織臨時政.府的意見時,隨即於五月三十日致電給徐世昌、段祺瑞,公然用命令的口吻告誡他們說:“不得於通常名目之外另立名目。”

由於他的強有力反對,段祺瑞的臨時政.府計劃只能流產。

就在這個時候,徐樹錚由徐州遄返天津,把徐州會議內容向段做了報告。

爲了應對徐州會議後的新情勢,段採取了相應的對策:暫時不反對復辟,甚至必要時僞裝同意,以鼓勵張勳放心而大膽地去行動。

段祺瑞終是棋高一招。這樣一來,就可以借張勳來達到倒黎的目的。等到張宣佈復辟,段便立即高舉擁護共和制度的大旗,起兵打倒張勳。這樣一來,既趕走了黎,又有再造共和之功,何樂而不爲。

這個計劃,段祺瑞是嚴格保密的。大傻帽張勳,此刻正做着清王朝復辟後,自己坐上了攝政王的美夢,怎能想到螳螂捕蟬黃雀在後呢!

督軍們雖然都是宣佈獨立,但卻各有千秋。

首先獨立的倪嗣沖自命爲北洋派中的李烈鈞,他在宣佈獨立的電報中仍然稱黎爲“我大總統”,仍然說他是“擁護中央”的。但是他的侄兒倪毓棻同天發出來的電報,卻揚言要“誓師北伐”。

張懷芝由徐州回到濟南,山東省議會議長當面質問他何以列名干預憲法,要挾解散國會,並且出席於非法召集的徐州會議。正告他如果再有此行動,山東人民不能承認有這樣一個督軍。

在得知段祺瑞被免職後,急於自我表現的張作霖憤慨異常。

在倪嗣沖宣佈獨立的前一天便發出電報:“同志皆當世賢豪,何至不如蔡鍔?”

只是他本人也沒有做蔡鍔的勇氣,因爲受着第二十八師師長馮德麟的牽制,而不敢宣佈獨立。

他電報中說:“項城逝世,海內屬目段公而段公願居今大總統之下,以相扶持。……奸人譸張爲幻,廣派密使,遂其陰謀。公府派少將周斌到奉遊說,已予扣留,俾莠言無濫進之由,庶時局有澄清之望。……作霖當率遼奉子弟,直搗京師,懲彼奸人,衛吾社稷。”

不但罵黎對段忘恩負義,並且電中所指的奸人彷佛就是“今大總統”。

一直到張勳致電馮德麟進行疏解之後,張作霖纔敢宣佈獨立,並且派兵進駐山海關。

五月三十日馮國璋在南京召集軍事會議,表示態度說:“我的地位是副總統,應當輔佐大總統,並且服從大總統的一切措施。各省反對中央,我已去電加以勸阻,勸阻無效,只有聽候中央解決。”

他不是不知道手無寸鐵的中央(黎)對稱兵抗命的各省軍閥是沒有辦法解決的,所謂聽候中央解決就是採取旁觀態度,甚至還想利用政爭,取得副總統代行總統職權的機會。

章太炎先生曾通電痛斥馮在總統與叛督之間當中立派,一針見血地揭破馮國璋的假面具說:“馮不討賊,反唱調停,覬覦繼任,誑詞虛飾,應認爲內亂犯,實爲罪魁,倪、張猶在其次。”

爲了逃避全國輿論的攻擊,馮就倒填日期發出電報,向國會請辭副總統一職。

直系的王佔元在政潮中宣佈中立,並且勸黎解散國會以息政潮。另一屬於直系的李純,一直到六月五日還留在北京,黎元洪想請他當調合人,他也有這個打算。只是見張勳就要帶兵到北京來,時局已無調停之望,才於八日由京漢路南下回任。

曹錕是唯一宣佈獨立的直系軍人。他的地盤介於北京與獨立各省之間,如果不宣佈獨立,將與出兵“北伐”的獨立各省發生衝突。

他在電報聲稱:“爲保衛地方起見,與中央脫離關係。”

他的電文對黎並無惡意,宣佈獨立後,他還經常地跑到北京來,與其說是獨立毋寧說是中立。

獨立各省紛紛把省長趕走,首先是陝西省長李根源被陳樹藩軟禁起來,逼迫他稱病辭職。

山西省長孫發緒原是黎元洪一手提拔的,看見黎的地位不保,不惜對黎反戈一擊,肉麻地地當起了督軍團的應聲蟲。

竟發出電報要求廢止《臨時約法》,提出由各省代表組織制憲會議,在過渡時期推舉徐世昌組織臨時政.府。

只是即使這樣,也沒保住他的官位,這個電報發出不久,他就被閻錫山趕走了。

六月四日,李厚基派福州警察廳長、閩海道尹去見省長鬍瑞霖,宣佈他的手諭說:“現值軍事時期,省長一職無設立之必要,請即剋日離開”。

五日,胡到督軍署辭行,李拒而不見,派人致送路費二千元,並以保護爲名派兵押解上船。

此外,獨立各省普遍有任意擴充軍隊和扣留國稅的現象。張作霖乘機成立了第二十九師,以吳俊升爲師長。趙倜把京漢路局的全部收入截留。

在此時期,西南六省紛紛通電反對軍人干政,反對解散國會。

五月三十日,湖南督軍譚延闓通電主張調停,淮軍老將薑桂題表示附和,並建議邀請馮國璋、張勳、譚延闓等到北京,與王士珍共同組織“調人會議”。

孫中山則反對調停,電促西南六省興師討逆。

國民黨系的海軍總長程璧光,電勸獨立各省取消獨立,並表明海軍始終維護共和的態度。

李烈鈞由上海到廣州,擬率領在粵滇軍張開儒、方聲濤兩師北伐。

廣東督軍陳炳焜、廣西督軍譚浩明與李烈鈞聯名發出通電,發起滇、黔、川、湘、粵、桂六省聯盟。並建議公推陸榮廷爲盟主,請陸到廣東“主持大計”、“遵守《約法》、擁護共和爲始終不渝之宗旨”,又請馮國璋“堅持護法之心”。

唐繼堯通電西南各省,建議在廣州組織臨時政.府,仍推戴黎元洪爲大總統。

但是,西南六省內部也有問題,四川方面有川、滇軍的衝突,廣東方面有滇、桂軍的暗鬥。由於六省人民具有反對北洋軍閥,反對內戰的共同意志,並在孫中山的影響下,他們纔不能不表示反對督軍團的態度,其實並無出兵北伐的意圖。

第576章 不主張對日抵抗第408章 事母極孝 割肉救親第86章 每個人都不簡單第74章 湖南和陝西的起義第241章 民國第一偉人第578章 提倡“大衆語”第227章 洪山寶塔會議第433章 被任命爲北大校長第191章 護國軍擴軍籌餉第146章 袁世凱如願以償第315章 徐世昌當選第287章 傅良佐督湘第457章 謀求教育獨立第253章 廣東的局勢第222章 治軍嚴仁第154章 尊孔復古第533章 提攜後進第587章 魯迅逝世後第413章 投身新教育第315章 徐世昌當選第4章 當官真好第404章 鍾靈毓秀第217章 尋求改變第223章 熱心社會事務第274章 號召討逆第524章 所謂“問題”與“主義”的論爭第613章 虛位以待第612章 維持“法統”第274章 號召討逆第288章 衡山、寶慶之戰第464章 漸行漸遠第298章 六道命令第437章 大師雲集第348章 徐世昌的最後努力第566章 胡適的《四十自述》第214章 夢斷紫禁城第425章 當上了教育總長第219章 成了中國海軍的一員第163章 曹汝霖之苦衷第322章 徐樹錚展示作爲的機會第76章 大後方起火第486章 學寫詩第60章 山雨欲來第360章 唐繼堯的選擇第507章 胡適與《新青年》第296章 兵分兩路第28章 下重藥第455章 蔡元培的憾事第146章 袁世凱如願以償第341章 馮國璋來到京城第446章 十四等於零第122章 如此黑暗第274章 號召討逆第54章 所謂的據實復奏第31章 戊戌變法第363章 四川自治和貴州民九事件第373章 樑士詒組閣第397章 改稱大元帥第427章 領銜新的教育部第541章 爲教學管理奔波第524章 所謂“問題”與“主義”的論爭第562章 改組“中基會”的風波第292章 馮國璋和段祺瑞第545章 一場轟轟烈烈的愛第604章 效法歌德第344章 北歸第65章 保路運動第8章 約定第41章 東南互保第250章 《約法》之爭第613章 虛位以待第213章 陝西、湖南護國獨立第26章 想起一個人第567章 麻煩未了第145章 搶救國會第268章 張勳第99章 六路北伐第601章 關於青年人的苦悶第64章 燎原烈火第140章 袁世凱的心病第39章 全力追剿第456章 收穫頗豐第87章 吳祿貞第535章 新紅學的開山鼻祖第538章 光榮同樣屬於胡適第144章 天壇憲法草案第31章 戊戌變法第454章 最爲迫切的問題第270章 風雲突變第581章 胡適對十教授“宣言”的批評第503章 杜威的哲學思想第70章 呼聲第169章 楊度的《君憲救國論》第265章 參戰問題第259章 北洋軍入浙第47章 興新式教育第40章 系矯旨第369章 桂系的日子不好過第515章 掀翻偶像第516章 打孔家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