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3章 事態擴大

張作霖和湯玉麟感情破裂的導火線,是因爲在奉天警務處處長王永江與奉天軍界發生磨擦中,張完全站在了王的一方所致。其實,理也確在王的一邊。

王永江,字岷源,奉天省金州(現大連市金州區)人,民國初年學者,被稱爲奉系的財神爺。祖籍山東蓬萊縣,一八七一年出生於遼寧大連。二十歲以縣試第一考取優貢,步入仕途。

一九一六年,王永江出任奉天省督軍署高級顧問,旋即爲全省警務處處長兼奉天警察廳廳長,始得張作霖信任。

一九一七年,張作霖委任王永江爲奉天省財政廳廳長兼東三省官銀號督辦。王永江如魚得水,乾得很出色,財政收入迅速好轉,國庫得以充實。從此,他深得張作霖的賞識、器重,每每言聽計從。一九二二年升任奉天省長 ,先後創辦奉天紡織廠、東北大學(兼校長),修建瀋海與洮昂鐵路。

任省長期間,與孫中山有多次信函往來,曾爲支援北伐軍百萬巨資起過重要作用。一九二三年,曾以奉天省長身份向日本駐奉天總領事提出收回“關東州”、恢復中國主權的要求 。

民國十五年(1926),其不滿於軍閥混戰,借病請假回籍,從事著述。

潛心於中國傳統文化的研究,喜詩文,擅長書法,藏書在當時具有一定規模,先後藏書四萬餘冊。並按照經史子集史部分類管理,特別注重易經和醫學圖書的收集,爲其研究和編著《醫學輯要》提供了豐富的史料。

一九四五年大連解放後,其家人將所藏圖書中三萬餘冊捐給大連市圖書館。

著有《讀易偶得》、《鐵龕詩草》(二集)、《易原窺餘》、《陰符經注》及《醫學輯要》、《痼疾窺餘》、《赫山子》、《治世論》、《痼疾蒙談》、《方書選粹》、《鐵龕詩草》等。 亦精書法,摹擬王右軍,筆意饒有風致,東北大學校訓"知行合一"匾額乃其手筆。

一九二七年十一月一日,王永江病逝於金州,終年五十六歲,葬於金州肖金山。

光緒卅年(1904年)日俄戰爭時,王永江曾因辦遼陽警察出色,很爲趙爾巽所賞識。後趙欲提拔其爲民政司長,卻被當時軍界首領張作霖所反對。

等到張自己主持奉天軍政時,也像趙一樣器重王永江,賦予王警政大權,讓他整頓全省警務。

湯玉麟等嫡系軍人對此深爲不滿,有一次軍政大會上,湯等故意拒王參加以示凌.辱。湯的軍隊經常向警察尋隙而起衝突,事情傳到張耳中,張作霖不護短,重懲滋事官兵,並召集湯等訓話。大加申斥,湯很覺難堪。

張、湯的不和,正是馮德麟的機會,便極力從中挑撥。馮曾派廿八師五十五旅旅長張海鵬潛入廿七師內部策動叛變,沒能得手。

張作霖隨後邀廿七師部分高級軍官談話,要求大家以團體爲重。廿七師官佐也認爲對付王永江尚可,反張作霖不可以,湯玉麟因此陷於孤立,乃率兩連兵逃去新民村。湯離去之後,張曾有一封非常懇切的信給湯,全函如下:

“閣忱仁兄:十七年患難至交,臨別竟未一晤,弟心傷矣!我兄之心能毋傷乎?回憶在桑林子時,我兄、輔忱及弟等共廿四人,屢受洪輔臣、徐翰武等大股欺侮。金壽山勾結俄兵,乘夜襲擊,我等冒死衝出重圍,孫德山揹負趙氏出險,投到老達房,家敘五大度優容,推誠相處,稍得喘息。及投誠新民,弟任管帶,兄任左哨哨官。我兄生擒杜立山,首建奇功。

“弟因升前路巡防統領,兄升馬二營管帶。後開赴洮南,剿辦‘蒙匪’六十三牙籤、陶什叨等,弟兩次被圍蒙古包內,兄均冒險衝到,弟感激涕零,兄勸慰說:‘不願同生,但願同死。’言猶在耳,永矢弗諼。辛亥之秋,奉趙將軍電回省,亂迫眉睫,人心慌恐,我兄率部於一夜之間,擒獲恆六、張榮等首要,脅從逃散,省垣轉危爲安。

“弟因統領中路巡防,旋改編陸軍二十七師,弟任師長,兄升五十三旅旅長。及段將軍離任,弟承乏督軍兼省長。他人見我師團結堅固,前途順利發展,十數年間,得長全省軍政,因羨生忌,因忌成仇,挑撥離間,多方破壞,事實俱在,不待覆案。人生最寶貴者,莫過於生命,昔當患難之時,誓同生死,偶以言語之差,視同陌路。我兄向重義氣,今乃不念前情,不思舊雨,決心離去,此弟深爲不解,亦最爲痛心者。

“況且父靈浮厝,大事未完,老母在堂,仍待奉養,兄弟妻妾子孫等,食指日繁,開銷日增,兄不爲自謀,也不爲全家老小着想乎?共得之富貴,當共享受,耿耿此心,天日可表。今日不辭而行,挽留無術,何時意轉心回,肯來聚首,富貴與共,決不食言,書不盡意,尚希諒察。”

張作霖沒有能力執筆,這封信據說是他口授。雖然代筆之人有文字加工,但張緬懷舊日交情和半生歷史,應該是真情流露。

袁世凱死後,張作霖即靠向了段祺瑞。

張走段的路線,馮德麟便倒向黎元洪。他派參謀長白運昌赴北京控告張作霖,說張已失軍心,奉天禍變危在旦夕,要求黎總統速派員接替,並說段祺瑞袒護張云云。

所爲對手的對頭便是自己人,黎元洪當然要站到馮德麟一邊。這樣的上下呼應,不但加劇了張和馮的矛盾,也促使府院糾紛更爲緊張。而國會又參與其中,搞得更是“一團亂麻”。

北京城內總統、總理和國會之間鬧得不可開交,讓各省軍閥有了藉口和表現的機會。

民國五年十二月二十七日,以馮國璋爲首的全國廿二行省、三個特別行政區的軍民長官,對總統、總理和國會發出了一個“掬誠忠告”的長電。

電雲:“此次國體再奠,天下望治更切,以爲元首恭已,總揆得人,議會重開,必能立定國是,計日成功。乃半歲以來,事仍未理而爭益甚,近日浮言胥動,尤有不可終日之勢。國璋守土待罪,憂惶無措,往復商榷,發爲危言,幸垂察之……

“(下面是規勸黎)我大總統謙德仁風,中外所欽。……然而功效不彰,實惠未至,雖有德意,無救倒懸。推原其故,在乎政務之不振;政務之不振,在乎信任之不專……今後政客更有飛短流長爲府院間者,願我大總統、我總理立予屏斥。……任賢勿貳,去邪勿疑,然後我大總統可責總理以實效,總理乃無可辭其責。有虛已之量,務見以誠,有負責之名,務徵其實。……

“(以下規勸段)我總理清正沉毅,得此倚畀,當可一心一德,竟厥所施。自內閣更迭之說起,國璋等屢有函電,竭力擁戴,一則慮繼任乏人,益生紛擾,陷於無政.府;一則深信我總理之德量威望,若竟其用,必能爲國宣勞。……目前所急待設施者,軍政、財政、外交諸大端,皆早定計劃,循序實行。……近如中行兌現,實輕率急功,致陷窮境。……閣員必有一貫之主張,取鈞衡於總理,勿以一部所主管,或遷就乎閣員。閣員苟有苦衷,不妨開示,公是公非,當可主持,孰輕孰重,尤當量衡。……

“(以下規勸國會)此次兩院恢復之初,原出一時權宜之計。不意國會開會以來,紛呶爭競,較勝於前,既無成績可言,更絕進行之望。近則越侵司法,干涉行政,複議之案,不依法定人數,擅行表決,於是國民信仰之心,爲之盡墜。……蓋必自立於守法之地,而後乃能立法,設循此不改,越法侵權,陷國家於危亡之地,竊恐天下之人忍無可忍,決不能再爲曲諒矣……。”

這個電報是梁啓超——當時研究系的首領,爲了維持段內閣,慫恿馮國璋聯合各省發出的,西南各省軍民長官也隨聲附和。

梁啓超很現實,拒絕了黎元洪的邀請,和實力派段祺瑞走到了一起。

電報對國會的指責最尖銳,對總統也不乏貶斥之詞。此後,北方各督軍紛紛以個人名義發表擁護內閣和辱罵國會的通電。

這一來,卻讓在徐州自封爲各省軍閥大盟主的張勳大不愉快。因爲他自以爲應該是代表各省軍閥發言的人,如今好戲卻讓別人唱了,實在太失面子。因此他也聯合了一些軍閥,發出一個請求北京政.府罷免國民黨系三總長(財政總長陳錦.濤、司法總長張耀曾、農商總長谷鍾秀)的電報。

這下子,局勢是越搞越亂。其實,這裡邊的所有人都是各揣心腹事,各爲一己之私。用現在的話是都想“刷存在感”,誰也沒想把事情往好處搞。

紛爭繼續擴大,先前雖然發生的許多院府不和,黎、段惡化的事件,但還都是內政方面。現在又增加了外交方面,首先是對日問題。

民國五年十月月,日本大隈重信內閣倒臺,繼任首相是寺內正毅。

大隈重信(おおくましげのぶ,1838年3月11日—1922年1月10日),日本明治時期著名政治家,著名財政改革家,日本第八任、第十七任首相。

大隈重信內閣對中國採取強硬政策,任內所提出的“對華二十一條”,被稱爲日本歷史上最大污點。對此,評論家德富豬一郎猛烈批判道:“這樣對待支那政.府和支那人就象對待自己的臣屬和妻妾,當然會招致他們的不快。從歐美人來看,日本想要把支那變成自己的屬國。”

大隈重信內閣其實是個傀儡內閣,被決定日本政壇的元老們失去利用價值而被被拋棄不得不辭職的。他辭職時曾上奏由加藤高明接任首相,遭到拒絕。

第202章 撤銷帝制第319章 倡導和平第277章 樹倒猢猻散第197章 廣西護國獨立第331章 歷史是在前進的第22章 大事不妙第236章 大蘿蔔章第385章 黎元洪的新內閣第244章 瀛臺“楚囚”第545章 一場轟轟烈烈的愛第198章 廣東也宣佈護國獨立第272章 張勳復辟第321章 談和障礙重重第367章 吳佩孚的“東征西討”第493章 基督教的召喚第603章 終生的夙願第504章 杜威的教育思想和倫理學理論第533章 提攜後進第546章 感情的事第392章 廣東的軍事政變第271章 解散國會第120章 關係終於理順了第518章 精彩篇章第161章 哀的美敦書第602章 關於世界文化三個共同的理想目標第540章 胡適面見溥儀第118章 荒唐的婚配第205章 馮國璋的如意盤算第602章 關於世界文化三個共同的理想目標第217章 尋求改變第228章 瑞澂的下馬威第570章 獨立評論第430章 第三次奔赴歐洲第167章 洪憲六君子第223章 熱心社會事務第515章 掀翻偶像第154章 尊孔復古第612章 維持“法統”第413章 投身新教育第581章 胡適對十教授“宣言”的批評第607章 寓居紐約第588章 過河卒子第515章 掀翻偶像第442章 春風化雨第510章 胡適和韋蓮司第110章 最後一次朝見儀式第18章 好景難長第444章 “退款興學”運動第500章 經歷了兩次美國大選第192章 貴州護國起義第336章 張瑞璣第398章 張瘋子第15章 挫折第251章 黎元洪和段祺瑞第409章 怪八股第143章 熊希齡中招第471章 避難香.港第408章 事母極孝 割肉救親第271章 解散國會第486章 學寫詩第607章 寓居紐約第92章 三晉大地的風雲第477章 胡適回憶其母(原文)第604章 效法歌德第339章 上海問題第5章 去買官第493章 基督教的召喚第596章 回到北平第412章 “甲午”之後第558章 新文化運動與國民黨第391章 曹錕出重拳第226章 風雲激盪中的黎元洪第496章 胡適的憂慮第214章 夢斷紫禁城第569章 二進北大第369章 桂系的日子不好過第387章 最大問題第435章 就職演說第344章 北歸第18章 好景難長第368章 唐繼堯回滇第41章 東南互保第126章 宋教仁遇刺案第80章 越是不來越是要請第48章 開灤礦權第453章 從未被人忘記第506章 留學日記第480章 改名字第94章 僵局第200章 成立軍務院第298章 六道命令第264章 對德態度第249章 就職第185章 蔡鍔和小鳳仙第514章 改革喪禮第302章 極有心計之人第84章 海軍起義第8章 約定第383章 風口浪尖的黎元洪第593章 苦撐待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