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 找事做

一個是李鴻藻,李鴻章介紹李鴻藻時說:“這個人還是很公道正派的,做事一般還是出以公心的。只是遷腐一些,自視清高。

在他面前,一定要注意謙卑一些,還有就是,想要獲得他的好感,還是要憑真本事,得拿出一些真東西的。”

袁世凱知道李鴻藻是李鴻章的死對頭,現在正到處呼籲要李鴻章的命。李鴻章能這樣的評價他,足見其看人看事還是公平的;袁世凱更加欽佩李鴻章的爲人。

李鴻章爲袁世凱推介的第二個人是慶親王亦劻,李鴻章介紹此人是說:“這個人心眼沒那麼多,也沒有很多的彎彎繞。比較好交,也重感情,重義氣。這個人最大的長處是識大體,由於太后特別的寵愛有加,在朝廷之上能量很大。他有個毛病,喜歡這個,……”

說着,李鴻章做個手式,表示這個人愛財,喜歡收禮。

袁世凱點頭,表示他記下了,也知道該怎麼做了。

看到這位對自己恩重如山的人,其本人四面楚歌,還在盡心竭力爲自己的今後打算,還在努力爲自己指點迷津,還在爲自己搭橋鋪路,袁世凱很感動。

離開的時候,李鴻章把袁世凱拿來的土特產收下了,一包高麗蔘又交還給袁世凱:“這東西,你每次給我捎來的還有很多,離開朝鮮了,不那麼好搞了,以後派上用場的地方很多,慶親王應該能喜歡這東西。”

“我帶回來不少,手裡還有。”

袁世凱沒接,他知道恩公的“慶親王應該能喜歡這東西”這句話用意。

“慰庭賢侄,我們是自己人,自己人就不必客氣了。”

李鴻章態度堅決。袁世凱看到恩公實心實意,也就沒再嬌情。

一八九五年五月,袁世凱告假回河南省親。

後奉旨進京,八月二日由吏部安排和引見,光緒皇帝召見了袁世凱。

這是袁世凱的第一次面君。

此前,光緒皇帝是聽說過袁世凱的,印象談不上好,也談不上壞。

這一次見到本人,感覺還是不錯的。想到自己總有一天要親政,手上是需要有人可用的,光緒讓吏部把袁世凱暫時安排在督辦軍務處當差。

讓光緒無論如何想不到的是,面前的這個袁世凱,在很長的時間裡,成爲他最恨的人。成爲他一直想將其千刀萬剮的人,只是一直到死,都無法如願以償。當然,這是後話。

袁世凱在督辦軍務處,其實是個閒差,整日什麼事也不幹也沒有人找毛病。

官場有不少這樣的位置。說好聽的,是儲存官員。說難聽的就是養閒人,把一時半會安排不了的官員先養起來。

樂得清閒,優哉優哉,對有的人,可能是正巴不得。有時間出去挖挖門子,跑跑官,想辦法找個好位置。

但袁世凱不同,他是個幹事的人,是個在其位謀其政的人。

本來就是個閒差,本來就是個沒事幹的地方,袁世凱能怎麼辦?

這還真沒難住袁世凱,因爲,他在督辦軍務處的一項職責中找到了事做。

這一條職責是這樣寫着:“負責整頓舊軍,訓練新軍。”

他馬上想到到,自己應當做點什麼了。

設一個衙門總要編排一些崗位責任。而這些條條框框,主要是寫給別人看的,沒人會當回事。

而有些東西就是這樣,你不拿它當回事,它就不是回事。你要是拿它當回事,沒準它還真成了事。

中日甲午戰爭,陸軍敗得一敗塗地,水軍更是全軍覆滅。

舊軍的腐敗無能,讓國人看在眼裡,痛在心裡。

改革舊軍隊,訓練新軍隊,已經成爲了大家的共識。

袁世凱對此,體會更深。

比如,他常對別人說,“各軍皆不知槍炮”,如天津運來的快炮,沒有鞍套、馬匹和炮油。放炮時則“門澀,一敗就棄”,炮彈也太少,不到十分鐘就打完,大炮就成了廢鐵。

而很多士兵,槍拿到手都不知道瞄準,順過來就發。不是指哪兒打哪兒,而是打哪兒指哪兒。

這樣的軍隊能打仗嗎?更不用說紀律敗壞,有令不行,有禁不止。

他在慶字軍下苦功研究過軍務,在朝鮮分別用淮軍和德國的方式訓練過朝鮮軍人,應該是積累了豐富的經驗,也能找到關鍵問題之所在。

他一有機會,就對相關的當權者宣傳自己的主張,提出整頓軍隊的建議。

想到中堂大人曾經和自己講過李鴻藻,發現李鴻藻對訓練新軍熱心,又很有話語權,袁世凱找到了接近這位李大人的路徑。

於是,他下了很大的功夫,寫成了一篇洋洋灑灑的建議,上書軍機大臣李鴻藻。

他在建議書中痛心疾首地指出:甲午戰敗“非患兵少,而患在不精;非患兵弱,而患在無術。其尤足患者,在於軍制冗雜,事權紛岐,紀律廢馳,無論如何激勵,亦不能當人節制之師。……

“爲今之計,宜力拯前非,汰冗兵,節糜費,退庸將,以肅軍政。亟檢名將帥數人,優以事權,厚以餉糈,予以專責,各裁汰歸併爲數大技,扼要屯紮,認真整勵。並延募西人,分配各營,按中西營制律令參配改革,著爲成憲。

“必須使統帥以下均習解器械之用法,戰陣之指揮,敵人之伎倆,冀漸能自保。仍一面廣設學堂,精選生徒,延西人著名習武備者爲師,嚴加督課,明定升階。

“數年成業,即檢派夙將中年力尚富者分帶出洋,遊歷學習,歸來分殿最予以兵柄,庶將弁得力而軍政可望起色。……”

李鴻藻原來因爲袁世凱是李鴻章的人,對其印象並不好。

他也一直認爲李鴻章用人是任人爲親,而不在能力。加之甲午之戰慘敗,雖沒抓住袁世凱的罪責,但袁做事不得力,能力不行已在他的腦海裡形成。

看了袁世凱的上書,對袁世凱刮目相看。

人們常說,人怕見面,樹怕剝皮。意思是什麼事情見一面,溝通一下,很多誤會和偏見常可以迎刃而解,是很有些道理的。

其實,人不但怕見面,也是很怕恭敬的。

做爲清流派領袖的李鴻藻,向來認爲李鴻章的人眼中是沒有自己的。

沒想到袁世凱在上書中對自己是那樣的五體投地,那樣的敬仰,使他十分的受用。

袁世凱的這份上書,可以說是顛覆了李鴻藻對他的成見。

事後,李鴻藻又約見過袁世凱一次。

和袁世凱談起訓練新軍,袁世凱談了很多自己在朝鮮訓練新軍的體會。

李鴻藻也就知道了,袁世凱在朝鮮訓練新軍的事。

認爲袁世凱對新軍訓練,不但有理論,還有實踐經驗;更加覺得袁世凱是這方面的難得人才。

袁世凱在督辦軍務處是個閒差,也沒有實權,雖然其職務看起來不低,只是表面風光而已,袁世凱肯定不會把這裡看做是久留之地。

當然。督辦軍務處也有個好處,消息靈通。

不久,他聽到了一個風聲,朝廷正準備在京城附近訓練一支新軍。

呼籲練新軍,他不過是給自己臨時找點事做,現在他敏銳地捕捉到了機會。

袁世凱瞄上了這個練新軍的位置。

那時候的清**,已腐敗成風,人浮於事。

訓練新軍這樣的重要位置,這樣可以吃空餉,剋扣軍餉的肥缺,也同時被很多人盯上。

袁世凱深知,要想把這件事辦成,首先要找人,找說了算的人。

李鴻藻肯定是一個。這個李鴻藻李大人,袁世凱覺得問題已經不是很大了,再親近親近應該可以搞定了。

他很清楚,他的下一個目標是亦劻。

按說,從中堂大人的介紹中,亦劻這樣的人比起李鴻藻這些清流,這些道貌岸然的人,要好搞定一些。不是愛財嗎?,不是喜歡收禮嗎?送上一份重禮不就行了?

袁世凱當了這麼多年的官,又駐朝鮮這麼多年,雖然不像別人那樣的貪得無厭,常在河邊走,哪能不溼鞋。社會風氣使然,輕輕鬆鬆也還是要撈一些的。

也就是說,一份重禮還是送得起的。

社會風氣再不好,收禮也不是正大光明的事。也就是說,送禮要講究方式,要送得自然,這其中是有很大學問的。

再貪的人,你拿着東西,到人家大門口喊:“我來送禮來了。”人家也是不會讓你進門的。給亦劻的禮是備好了,其中光高麗蔘就一大包,袁世凱這次是下了血本了。問題是,這禮怎麼送呢?找個什麼由頭呀?

第234章 祭天和新政第279章 段祺瑞“三造共和 ”第138章 總統選舉第299章 馮國璋南巡第533章 提攜後進第409章 怪八股第533章 提攜後進第373章 樑士詒組閣第312章 安福國會第218章 風水寶地第43章 第一支警察部隊第330章 歷史意義深遠第569章 二進北大第314章 吳秀才其人第254章 大地悲歌第387章 最大問題第552章 所謂冒充博士第372章 徐、靳之間關係惡化第487章 民主政體的嘗試第3章 科舉之路第554章 出任中國公學校長第616章 商山四皓第463章 始料不及第312章 安福國會第603章 終生的夙願第606章 努力支撐殘局第574章 民主與獨裁的論戰第607章 寓居紐約第88章 大通起義第274章 號召討逆第191章 護國軍擴軍籌餉第431章 勤工儉學第449章 殺君馬者道旁兒第223章 熱心社會事務第359章 唐聯帥出走第539章 忙碌之中第613章 虛位以待第322章 徐樹錚展示作爲的機會第277章 樹倒猢猻散第242章 倒黎大潮第247章 外逃第476章 成爲無神論者第281章 黯然離開第537章 西方的孔子第315章 徐世昌當選第52章 段芝貴賄買高位第350章 大戰在即第432章 華法教育會第430章 第三次奔赴歐洲第486章 學寫詩第207章 南京會議第289章 內鬥第379章 直奉之戰第450章 越縵堂日記第514章 改革喪禮第58章 離開老巢第216章 屋漏偏逢連夜雨第217章 尋求改變第583章 禍不單行第299章 馮國璋南巡第168章 籌安會的表演第406章 讀書啓蒙第180章 兩揖一讓第403章 歷史不會忘記第58章 離開老巢第211章 四川護國獨立第352章 雷聲大而雨點小第47章 興新式教育第58章 離開老巢第125章 中國憲政之父第185章 蔡鍔和小鳳仙第306章 湘西爭奪戰第417章 女校和中國教育會第58章 離開老巢第465章 發起成立中國民權保障同盟第144章 天壇憲法草案第406章 讀書啓蒙第427章 領銜新的教育部第605章 自由主義是什麼第60章 山雨欲來第522章 杜威來華講學意義深遠第561章 關於“中基會”第535章 新紅學的開山鼻祖第401章 黎元洪走天津第436章 恐怕找不出第二個第337章 厚臉皮的王揖唐第597章 北大三寶第484章 競業旬報第192章 貴州護國起義第577章 丟掉和平幻想積極投身抗日救亡第318章 選舉副總統第467章 格格不入第324章 天降神將第441章 美育第395章 話分兩頭第423章 學術成果1第237章 主導權之爭第349章 發了瘋的段祺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