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9章 聖戰揭幕

雲南英國領事葛夫找到了他的好友丁懷瑾,想請丁懷瑾勸告唐繼堯、蔡鍔。

怎知丁懷瑾聽了後臉色驟變,義正辭嚴地答覆葛夫說:“這是全中國人民的願望,我個人也熱烈贊成的,閣下錯了,沒有一箇中國人會接受閣下的勸告。”

葛夫碰了一個大釘子,很沒有面子。他不過是受人之託,忠人之事,其本人對袁世凱稱帝未必沒有自己的看法。

於是便囁嚅地說:“好的,好的,我收回我的提議,願上帝保佑閣下。”

袁世凱在通過英國外交人員暗中進行說服的同時,也命政事堂給了雲南一個覆電。

電文中先列舉唐繼堯以前勸進的各電,然後說:“事隔三日,背馳萬里,本堂不信貴處有此極端反覆之電,想系他人捏造,未便轉呈。”

顯然袁世凱對唐繼堯還心存幻想,也有挑撥蔡鍔和唐繼堯的關係之意。

袁世凱一生都是玩弄別人,這次卻被蔡鍔和唐繼堯愚弄了一次。真所謂是打了一輩子的獵,卻讓大雁琢傷了眼。

蔡在北京勸進,借小鳳仙詩酒風流,而逃出虎口;唐在雲南通電勸進,暗中卻積極佈置反袁。

起義的準備需要時間,在正式宣佈起義之前,蔡鍔和唐繼堯一方面不想和袁世凱撕破臉,另一方面也考慮到盡最大可能獲得各省的理解。因而當北京統率處以及各省給蔡、唐來電,勸勿激進時,他們均分別覆電。心平氣和地分析袁氏帝制之不當,和反袁帝制的不得已,這些覆電如下:

蔡鍔復北京統率處電:“北京統率辦事處公鑑:處密。漾、敬電並悉。國體問題在京能否拒絕署名,不言可喻。若問良心,則誓死不承。以東海、範孫、仲仁諸公之忠告,尚不見納,我輩寧有建言之餘地?若雲反覆,以總統之信誓旦旦,尚可寒盟,何論要言。出都以來,薄遊日本,取道滬、港入滇,耳目所接,羣有易喪偕亡之感。人心如此,爲在京時所不及料。比者,京外正人君子明辭暗逃,避之若浼。而有力者大都各嚴戒備,伺隙而動,事實已然。並非造謠。亂機四伏,其何能國。至外人處心積慮,確以警告爲干涉之張本,勿論如何措詞,只可以愚黔首,不足以欺外人。

“主峰縱極萬能,將來之帝制,求得如石敬塘、張邦昌而止。外審邦交,內察輿情,種種危險,皆自稱帝之一念召之。眷言前途,哭不成聲。主峰待鍔,禮遇良厚,感念私情,雅不願其兇國害家之舉。若乘此時放下屠刀,則國人軫念前功,豈復忍爲已甚。胡爾泰暮年生涯,猶享國人之頤養。主峰以垂暮之年,可已則已。又何必爲兒孫冒天下之大不韙。君子愛人以德,拳拳數言,所以報也。若乃疑非實情,執意不回,則不同爲謀。實所不敢。鍔爲公義所驅,不復能兼顧私情矣。豪傑並起,勉從其後,衛此民國,死生以之。臨電涕零,惟賜鑑察,轉呈示覆。蔡鍔叩。沁。印。”

唐繼堯復安慶等省電:“分送安慶、浙江、河南、山西、福州、吉林、上海、齊齊哈爾、張家口(中略)鑑:華密。賜電敬悉。懼左右不察,謂堯等前電系出脅迫,或別有原因,敢掬血誠再塵清聽。君主民主本無絕對美惡可言,堯等亦非有憾於袁氏也。惟職此之故,致國家主權喪失殆盡,則堯等尚有天良,萬難承認。此次籌安會發生之離奇,事務局選舉法之乖謬,段、樑等種種密電之舞弊,諸公同處局中,更何諱飾。

“則主張帝制之是否民意?自不待言。如謂前此何以不言,則如黎(黎元洪)、段(段祺瑞)、徐(徐世昌)諸公皆海內人望,袁氏故人,言之無效,且得罪矣。堯等言之,徒取戾耳。如謂前已贊成,何復反對,則袁氏不憚弁髦《約法》,背棄誓言,堯等此舉更何足異。且前此亦欲以全體贊成,俾袁氏少全顏面,仍徐冀其警覺,還自取消,庶對內對外威信不致全墜。此區區之意,而不意袁氏之悍然不顧,終出此下策也。至謂外交困難,近將解決,萬非事實。關五國干涉,寧苟而已。某國處心積慮,尤爲昭揭。但不惜犧牲一切權利,悉聽要求,則何不可解決者。

“特不知國體解決後,我國民尚有死所否耳。要之,袁氏一意倒行,國亡已決,堯等今日亦是死中求活,微幸萬一。且藉以風示外人,使知吾國人心未死,冀少戢其野心。至成敗利鈍,非所敢知,是在我全體國民之自決而已。我公洞明大局,於國家存亡之故,計之已熟。袁氏難共憂患,亦所深知。賢如芝泉,甘爲鷹犬如趙智庵、王治馨結果如斯,可爲殷鑑。我公寧忍自絕生機,張其兇焰,惟乞始終爲國不盡百一。翹盼明示。繼堯叩。僉。”

唐繼堯復徐州張勳電:“(前略)宥電敬悉,危言高誼,感佩同深。此次袁氏罔民誤國,對內對外,威信全墜。聽其所爲,則種奴國亡,必無幸理。故各省主張反對,大致略同,都非得已。滇黔窮僻,堯等材復弩下,以抗袁氏,明知卵石不敵,區區之意,特爲諸公負駑前驅。亦恃人心不死,當能鼓桴相應耳。

“夫在我輩推翻專制,改建共和,本爲安定國家,可告無罪於清室。若乃食言背誓,帝制自爲,微論外侮內鬩,無以爲國。即我輩對於清室,已忉忖無可自解。我公眷懷故君,久而彌誓,純忠大節,海內昭然。今袁氏置國家於至危,復陷我輩於不義。下走所由僨興,度亦從者所深惡也。且袁氏何常之有,黎、段諸公宣力效忠,可謂甚至,而拘囚窘辱,尚未知命在何時,鳥盡弓藏,古今同慨!時至今日,公猶不知所自外乎?尊處控制江淮,鎖鑰南北,更得我公登高一呼,必能使海內景從,中外傾聽,舉足輕重,立判存亡。凡此嘵嘵,要非過計。惟乞亮察,不禁屏營。繼堯叩。印。”

唐繼堯復武昌王佔元等電:“火急(中略)有電敬悉,矢志救國,人同此心。惟中華民國之人,應救中華民國,聖人復生,不易斯言。袁氏謀覆民國,在《約法》爲叛逆。若雲民意,則國民投票,挾詐弄術,純由造作,是否民意,箇中人何必自欺。前勉徇亂命,舉行投票,乃通電勸進,並非有意從逆,徒以袁氏多詐,故姑與委蛇,以稔其惡,而速其亡耳!幸勿誤會,謂系中變。此心此理各省皆同。帝制問題發生以來,人心皇皇,怨讟蜂起,工商輟業,市四夕驚。京外正人君子,引避逃亡,朝署爲空。

“此種情彩,有目共睹,人心瓦解,此豈謠言。而況五國警告,至再至三,干涉之機括已露,搪塞之空言何補。不自斂抑,恐石敬塘,張邦昌之故事,行再見於今日。內審輿情,外察邦交,亂象敗徵,不寒而慄。繼堯等中夜彷徨,以爲逆謀不戢,必不免於危亡。是用聯合各省,仗義執言,問罪獨夫,改造政.府,各省軍民長官,皆國家之棟樑,非袁門之鷹犬,現已往返籌商,各發戒備,雲從景合,指顧可期。而公熱忱愛國,洞察時局,較順逆之跡,計勝敗之情,幸即早決大疑,同申義憤,據左右輕重之形勢,樹南北繼起之風聲。使袁氏懾威早遁,大局易於收拾,則再造民國,誰與比烈。

“若或坐昧全局,眷念私情,不顧衆叛親離,甘爲權驅術使,微論衆矢所集,已有曲直老壯之分,即能久於相持,亦徒重生靈塗炭之禍,貽強鄰漁人之利而已。況袁氏不仁,以趙智庵、段芝泉、馮華甫之服勤效忠,今竟何如者?好以赤心奉袁,恐兩公他日不免東門黃犬之嘆會。爲國爲己,兩公幸熟權之!唐繼堯叩。”

十二月二十五日,唐繼堯、蔡鍔等通電全國,反對帝制,宣佈雲南獨立。

通電全文如下:“各省將軍、巡按使、護軍使、都統、鎮守使、師長、旅長、團長、各道尹、各知事、各學會、各商會、各學校、各報館公鑑:天禍中國,元首謀逆,蔑棄《約法》,背食誓言,拂逆輿情,自爲帝制,率召外侮,警告迭來,干涉之形既成,保護之局將定。堯等忝列司存,與國休慼,不忍艱難締造之邦,從此瀹胥。更懼繩繼神明之胄,夷爲皁圉。連日致電袁逆,勸戢野心,更要求懲治罪魁,以謝天下。所有原電近經通告,想承鑑察。何圖彼昏,曾不悔過,狡拒忠告,益煽逆謀。大總統者民國之總統也,凡百官守,皆民國之官守也。

“既爲背逆民國之罪人,當然喪失元首之資格。堯等身受國恩,義不從賊。今已嚴拒僞命,奠定滇黔諸地方,爲國嬰守。並檄四方,聲罪致討,露布之文,別電塵鑑。更有數言涕泣以陳麾下者:鬩牆之禍,在家庭爲大變,革命之舉,在國家爲不祥。堯等夙愛平和,豈有樂於茲役。徒以袁逆,內罔吾民,多欺列國,有茲干涉,既瀕危亡。非自今永除帝制,確保共和,則內安外攘,兩窮於術。堯等今與軍民守此信仰,捨命不渝,所望凡食民國之祿,事民國之事者,鹹激發天良,申茲大義。

‘若猶觀望,或持異同,則事勢所趨,亦略可豫測。堯等志同填海,力等戴山,力征經營,固非始願,所在以一敵八,抑亦智者不爲。麾下若忍於旁觀,堯等亦何能相強。然量麾下之力,亦未必能摧此土之堅,即原麾下之心又豈必欲奪匹夫之志,苟長此相持,遷延歲月,則鷸蚌之利,真歸於漁人。而萁豆之煎,空悲於車樂。言念及此,痛哭何雲。而堯等則與民國共死生,麾下則猶爲獨夫作鷹犬,坐此執持,至於亡國,科其罪責,必有所歸矣。今若同申義憤,相應鼓桴,所擁護者爲固有之民國,匕鬯不驚;所驅除者爲叛國之一夫,天人同慶。造福作孽,在一念之微;保國覆宗,待舉足之輕重。敢布腹心,惟麾下實利圖之。唐繼堯、蔡鍔、李烈鈞、任可澄、劉顯世、戴戡及軍政全體同叩。有。印。”

與此同時,唐繼堯、蔡鍔、李烈鈞在各界大會上發表演說,宣佈獨立的意義。

會場羣情激憤,高呼口號:“誓與民國同生死,誓與四萬萬同胞共生死,擁護共和,反對帝制,中華民國萬歲。”

二十七日中午,唐繼堯親至雲南省議會宣告獨立。這也就標誌着雲南起義,擁護共和的偉大聖戰正式揭幕。

第322章 徐樹錚展示作爲的機會第312章 安福國會第168章 籌安會的表演第262章 張作霖和馮德麟第427章 領銜新的教育部第354章 李純突然暴死第109章 加封一等候爵第248章 九個回合第96章 風雲突變第50章 過街老鼠第158章 歐戰第567章 麻煩未了第78章 漢口之戰第252章 人事安排第288章 衡山、寶慶之戰第391章 曹錕出重拳第436章 恐怕找不出第二個第576章 不主張對日抵抗第460章 第三次婚姻第577章 丟掉和平幻想積極投身抗日救亡第374章 吳佩孚倒樑第555章 無爲而治第584章 胡適與丁文江第426章 迎袁專使第614章 轉折點第352章 雷聲大而雨點小第254章 大地悲歌第355章 說來話長第355章 說來話長第332章 拒籤“和約”第324章 天降神將第462章 蔡元培與“清黨”第207章 南京會議第546章 感情的事第149章 徐世昌出山第245章 刀下留人第483章 報考中國公學第594章 太上大使第178章 傳染性的政治病第427章 領銜新的教育部第377章 你就是我,我就是你。第246章 人是有底線的第127章 應桂馨與洪述祖第526章 無稽之談第587章 魯迅逝世後第53章 楊翠喜事件第392章 廣東的軍事政變第309章 南雄之戰第155章 勞乃宣其人第186章 成功出走第374章 吳佩孚倒樑第125章 中國憲政之父第19章 一心離開第495章 胡適與辛亥革命第4章 當官真好第306章 湘西爭奪戰第292章 馮國璋和段祺瑞第33章 告密第202章 撤銷帝制第131章 善後大借款第131章 善後大借款第223章 熱心社會事務第289章 內鬥第541章 爲教學管理奔波第569章 二進北大第343章 瀋陽和保定會議第602章 關於世界文化三個共同的理想目標第531章 非個人主義的新生活第334章 南北雙方的第二次和談第64章 燎原烈火第536章 杜威和五四運動第89章 出師未捷第307章 攻閩之戰第284章 四川靖國戰爭第586章 參加第六次太平洋國際學會第50章 過街老鼠第74章 湖南和陝西的起義第302章 極有心計之人第240章 國旗國都之爭第356章 “小媳婦”難當第329章 “五四”運動第208章 四川前線停戰第81章 戰漢陽第189章 聖戰揭幕第107章 只能親自上陣第94章 僵局第117章 搞垮首屆內閣第116章 水火不相容第153章 白朗起義第160章 二十一條第78章 漢口之戰第289章 內鬥第197章 廣西護國獨立第482章 離開第41章 東南互保第481章 學在“澄衷”第255章 重提軍民分治第462章 蔡元培與“清黨”第365章 兩湖的亂局第290章 關外的亂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