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6章 隔靴搔癢

上了一定年紀的人應該能夠記得,曾經有過那樣的時候。有人因爲寫了封信,而立時變得聲名顯赫。有人蔘加考試時什麼都不會,挖空心思在其考卷寫幾個不相干的字,交了白卷,竟成爲了白卷英雄。

勞乃宣是不是想這樣呢?是不是想抓住機會,逢迎意旨,仰承顏色,以獵取功名富貴呢?我們不得而知。反正這樣的人是大有人在,一遇有合適的氣候和舞臺,就會跳出來表演。

勞乃宣的“大作”和給趙、周、徐三位遺老的信,當然都如他所願的到了袁世凱的手中。

勞乃宣的苦心還真沒白費,袁世凱看後雖沒有表示什麼態度,卻對徐世昌說了一句:“把他請到北京來當參政吧!”

這件事傳了出去。作爲共和國的大總統袁世凱,不但不旗幟鮮明的反對勞乃宣的一派胡言,反而要請他爲參政。這很容易向大家傳遞一個信息。說明勞乃宣說出了袁世凱的心聲,說明袁世凱是支持復辟的。

於是很快,鼓吹復辟成爲了登龍術,成爲當時北京官場投機取巧的一條捷徑,許多人都附和這個主張。

勞乃宣接到徐世昌電報,請他赴京任參政,馬上興致勃勃地由青島到了濟南,準備轉道進京,要爲他倡導的復辟而大顯身手。

可是在濟南卻聽說北京正鬧着“檢舉復辟” 的案子,被檢舉的人中,有一位是名士宋育仁,此人恰是附和勞乃宣的主張而請求“還政清室”。

聽到這個消息,勞乃宣真是丈二金剛摸不着頭腦,實在搞不清楚袁世凱的葫蘆裡是賣的什麼藥。考慮了一整天,“車不落險地”,覺得此行風險實在太大,決定還是返回青島觀望一個時候爲妙。

既然主張復辟成了升官捷徑,於是乎,復辟之說便越來越猖獗。

除了宋育仁的“還政清室”說,還有劉廷琛的“復禮制館書”,宋育仁還聯合了國史館一些守舊派,公然上了一道呈文。

還有一位也鬧得很兇,是遜清翰林,郵傳部參議章授。

宋育仁(1857-1931),中國早期資產階級改良主義思想家,被譽爲四川歷史上“睜眼看世界”第一人,重慶維新運動倡導者。字芸子,晚年號道復,四川富順人,光緒十二年(1886)進士,授翰林院庶吉士,改任檢討。

劉廷琛(1868—1932) ,字幼雲,晚號潛樓老人,江西德化縣人。

光緒十九年(1893年)舉於鄉,光緒二十年(1894年)甲午進士。

曾任翰林院編修,陝西提學使,後任學部右參議,京師大學總監督(北大校長),學部副大臣等職,曾於宣統元年向溥儀進講。

在北大校長一任上貢獻最大,是我國近代開創分科教學第一人。

劉廷琛受其父劉雲樵影響,擅寫草書。書法作品爲許多收藏家珍藏。青島“禮賢中學校”、“謙祥益”及九江縣陶淵明紀念館 “望古遙集”、“羲皇上人”枋額、《靖節先生祠堂記》碑刻,均爲劉氏所書。劉廷琛亦擅詩及作文,有《潛樓文稿》等著作行世。

鼓吹復辟的謬說越發猖獗,終於有人看不下去了。

肅政史夏壽康上了一個呈文給袁世凱,義正辭嚴,力辟邪說。

接着,參政院參政孫毓筠也提出了“查辦復辟謬論案”。

他在參政院發言說:“復辟謬說是由幾個遺老鼓動起來的,上年就有劉廷琛上書總統,提到這個問題。遺老們不懂得國家的性質,錯誤地認爲沒有皇帝就不成其爲國家,本席認爲,爲了保全治安和保全清室,對這個謬說應當進行徹底的查究。”

袁世凱究竟是守舊?還是革新?求官的人們想望風承旨,不免表錯了情,隔靴搔癢。他們都在揣摩袁世凱的心理,以爲他贊成帝制。其實,他們卻不知道,袁是想帝制自爲,而非帝制爲人。

復辟袁世凱是歡迎的,但“還政清室”,是他無論如何不能接受的。

袁世凱對復辟謬說並不想認真查究,因爲他自己還想稱帝,所以他把復辟的罪過嫁禍於國民黨,認爲這也是國民黨的搗亂行爲。

由於全國反對復辟的呼聲鼎盛,袁世凱乃不得不於一九一四年十一月二十三日,下了一道嚴禁紊亂國體之邪說的命令。

宋育仁這時是國史館編修,列名“內務部查辦”的名單上。

查辦本是官樣文章,走走過場,不料宋育仁的運氣太壞。他得罪了一個四川同鄉,這位急於立功,竟向步軍統領江朝宗對他指名道姓檢舉揭發。這樣一來江朝宗不能不公事公辦,派了一輛馬車去接宋。

馬車伕對宋育仁說:“統領大人請宋翰林到衙內走一趟。”

宋育仁心驚膽顫地去見到了江朝宗。

江朝宗含笑對這位編修說:“沒有什麼大不了的事,請芸子(宋的別號)先生寫一篇答辯書,讓我好交代。”

宋育仁應命寫來:“勞乃宣着共和正續解,可採而有未恰,欲作一論駁其未能盡合而求其所以可行者。……欲援春秋託王稱公之義,定名大總.統.獨.稱.公,則其下卿、大夫、士有所統系。援春秋共獎王室之義,酌易‘待以外國君主之禮”,爲‘上國共主’之禮,朝會有時。”這個答辯書顯示宋育仁的應變之才,他的筆鋒輕輕一轉,就由復辟一變而爲勸進。

在這之前,清朝遺老和復辟派都是當時最走紅運的人物。由於嚴禁復辟謠言和宋育仁被傳,因此情勢爲之一變。這些“蒼髯老賊,皓首匹夫”人人自危,都怕蒙上復辟派之名而受連累。

這與二次革命失敗後,西裝革履的青年都怕犯有“亂黨”嫌疑一樣,實在是一個尖銳的對比。

這時,袁世凱的北洋系也摸不清袁心中的真實想法,他們也趕忙通電反對復辟。其中反對得最厲害的,卻是留着辮子的張勳,他給袁的電報中這樣說:“國事非等奕棋,政體豈同兒戲!”

內務部對袁的意圖也不明所以,既然命令叫嚴行查辦,他們也就不得不查辦一下。

宋育仁案查辦結果是:“議論荒謬,精神瞀亂,應遣回籍,發交地方官察看。”

可這個判決到袁世凱手中時,卻被改爲“勸回原籍休養”,派人致送程儀三千元,同時命令四川的地方官按月致送三百元,作爲宋的休養費。

十一月三十日,步軍統領江朝宗派秘書奚以莊護送宋育仁上車,宋育仁的知友紛紛到火車站來送行,還有不少人請宋育仁寫屏聯留作紀念。這樣的排場纔不像是“遞解回籍”,簡直是“衣錦榮歸”。

湖北將軍段芝貴接到徐相國密電,叫他對宋育仁要特別優待。

十二月三日宋育仁乘火車到達漢口時,段芝貴派警察備有四人大轎到車站迎接,又備有專輪把他接到武昌城;同時在清鄉公所特闢精室款待。

而後段芝貴假口視察清鄉成績,到清鄉總公所與宋育仁見面。

宋育仁在武昌等候他的眷屬,共總住了八天。他在清朝做過湖北候補道,所以在湖北的老知交很多。後來他回到四川,袁世凱就撤銷了對他“發交地方官察看”的處分。

前面提到勞乃宣曾寫過信給趙爾巽。趙爾巽也是一位大遺老。民國三年袁世凱聘其爲清史館館長,他原來是不肯出來做“兩朝元老”的。

袁世凱騙他說:“這是替大清朝歌功頌德的事情,不是做民國的事情。”

趙爾巽隨後提出一個條件,要替他的兄弟辯誣。

原來他的兄弟便是清末在四川任總督的趙爾豐,因對川民的保路運動大開殺戒,得綽號趙屠戶。辛亥革命時被革命黨所殺,趙爾巽要袁大總統替這位趙屠戶昭雪。

袁世凱乃於民國年三月二十四日發佈命令說:“據黑龍江護軍使朱慶瀾呈:前川督趙爾豐當武昌首義時,將政權交還士紳自治,商定條件,於辛亥年十月初六退職,初七懸掛國旗,公明退讓,贊成民國,乃無端因亂被戕,請予昭雪等情。查該故督洞明大局,贊成共和,有功民國,確有實證,着國務院從優議恤,並着內務部查明事實,宣付史館,以彰勞藎。”

趙爾巽並不完全滿意於這個昭雪令,但勉強出山了。

他就任清史館長後,自我解嘲說:“我是清朝官,我編清朝史,我做清朝事,我吃清朝飯。”

這簡直是不倫不類的態度,但他卻怡然自樂,認爲是義薄雲天,忠貫日月,大有關雲長“降漢不降曹”的氣慨。

趙爾巽雖然自認爲對清廷很忠心了,可是另一個遺老樑鼎芬卻寫信罵他:“清室未亡,何以要修清史?”

提到樑鼎芬,這是個頑固得透頂的遺老。民國二年三月二日已退位的清隆裕後梓宮奉安典禮,靈車到了西陵,樑鼎芬、勞乃宣伏地痛哭,如喪考妣。

這時慶親王奕劻的兒女親家孫寶琦則穿了一套西服在靈前行三鞠躬禮,樑鼎芬看見孫寶琦,眼珠裡幾乎要出火了。

假裝不認識,上前問道:“先生是哪一國人?”

孫寶琦說:“節庵,你開什麼玩笑?”

樑鼎芬板起面孔呸了他一口,就大罵起來:“誰跟你開玩笑?你是什麼東西,你如果是革命黨,你就不該到這裡來;你如果還記得做過大清朝的官,爲什麼不穿孝服?你帶信給你那個親家老鬼,叫他別活在世上吧,免得丟人!”

一旁伏地叩頭的勞乃宣跳了起來,大呼 “罵得痛快!”原來奕劻這時在天津租界作寓公,清室召他來料理喪事他卻置之不理, 一般遺老都不恥其爲人。

第452章 北大不是世外桃源第236章 大蘿蔔章第456章 收穫頗豐第434章 知難而上第210章 斷絕關係第4章 當官真好第220章 參加甲午海戰第191章 護國軍擴軍籌餉第527章 呼籲大學開女禁第171章 關於國體第233章 承認民軍爲交戰團體第443章 人格魅力第616章 商山四皓第464章 漸行漸遠第523章 胡適的多研究些問題,少談些主義第571章 與民權保障同盟的不睦第279章 段祺瑞“三造共和 ”第384章 治國策電第610章 關於陳垣第117章 搞垮首屆內閣第343章 瀋陽和保定會議第192章 貴州護國起義第44章 肅貪治吏第41章 東南互保第84章 海軍起義第103章 速定大計折第170章 汪鳳瀛和梁啓超第557章 知難,行亦不易第137章 名流內閣第243章 無奈離開老窩第75章 慢慢走,等等看第562章 改組“中基會”的風波第120章 關係終於理順了第549章 神會大師第339章 上海問題第499章 胡適的留學生活第440章 學科改革第43章 第一支警察部隊第399章 沈鴻英露出真容第598章 校友簽名致敬第435章 就職演說第110章 最後一次朝見儀式第4章 當官真好第205章 馮國璋的如意盤算第204章 勸退第121章 黎元洪和張振武第31章 戊戌變法第353章 段祺瑞引咎辭職第548章 再出國門第558章 新文化運動與國民黨第111章 進入新的時代第270章 風雲突變第113章 首屆內閣第245章 刀下留人第327章 這不是和平第290章 關外的亂子第133章 二次革命第75章 慢慢走,等等看第335章 徐世昌還是真心想和的第59章 主持立憲和署理外務第337章 厚臉皮的王揖唐第44章 肅貪治吏第259章 北洋軍入浙第200章 成立軍務院第440章 學科改革第206章 各有所求第418章 開始革命生涯第133章 二次革命第419章 翰林造反第601章 關於青年人的苦悶第103章 速定大計折第267章 改組內閣第271章 解散國會第489章 乘船赴美第381章 河南的戰火第350章 大戰在即第448章 特別的表現第485章 昭君出塞新曲第303章 嶽州攻防戰第530章 白話詩第488章 個人歷史上的黑暗時代第10章 選擇和機遇第614章 轉折點第21章 被矇在鼓裡第197章 廣西護國獨立第130章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第98章 爲什麼會出這樣的事第253章 廣東的局勢第3章 科舉之路第14章 平定政變第13章 志得意滿第193章 鏖戰綦江第556章 人權與約法第531章 非個人主義的新生活第465章 發起成立中國民權保障同盟第263章 事態擴大第582章 胡適與“一二九”運動第614章 轉折點第525章 歷史需要的是真相第486章 學寫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