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5章 瘋狂的金融斂財

1922年,中華民國的建設速度,顯然超出了任何一個年頭,這一年中華民國百業俱興,大量的建設,以及數量令人瘋狂的汽車消費,以及不斷增多的電器消費,讓整個國家的經濟進入了前所未有的增長快速。

民資老闆們瘋魔了,眼下這社會,賺錢真是太尼瑪容易了。無數的民資老闆,紛紛擴大生產、增多僱員。

全國就業形勢一片良好。

此時建設的主力除了財團之外,民資也佔據了很大部分。財團只負責建設那些重工業。

那些道路等設施,基本上都是民資在投資。

投資公路、鐵路雖然回報週期長,但是股市很火爆啊!大量的民資不斷的涌入股市,將股市不斷的推高。

儘管這一過程中,會出現一些略微的波動,但是總體上卻是在不斷上漲的。

如果股票一直都是上漲的,那麼就會上漲得太快了。而且財團也無利可圖。財團在保持股票總體呈現上升趨勢的同時,時不時的讓股票價格跌一下,自然也就可以在金融市場上圈錢了。

至於是否會引發股災的問題,這是完全不用擔心的。因爲財團有錢撐着,就算是投資者的信心受到了驚嚇,也會很快隨着股票的繼續上漲而重拾信心,並懊悔之前爲什麼要拋售股票。

金融市場是財團斂財的重要手段,股票市場的上上下下,都是財團在一手操縱。什麼市場,都是財團決定的。

高產階級、中產階級的增多,也帶動了人們將錢投入股市的需求。還有的就是看到別人買股票賺錢了。也紛紛跑去買股票。

經過1914年中華民國鐵路股票大崩盤,很多人已經意識到,股票這玩意就是在擊鼓傳花,死的都是最後一批人。

但是人們並不知道,股市到底什麼時候纔會跌,因爲主動權全在財團手上。而他們都僥倖的認爲,自己不可能是最後被套牢的那羣人。

還有一羣人。是不得已,不得不將錢投入股市當中。那羣人就是最初被財團坑了一把的民資老闆們。

當他們把那些財團拋售的企業、工廠買走後,卻發現日本、朝鮮、越南、暹羅等附屬國竟然也在發展那些產業。以至於讓他們買走的那些工廠。效益並不是太高。

並不是說完全沒有利潤,一些民資通過改進生產技術,還是獲得了成功,雖然勞動成本高。但是出廠價本身也比那些附屬國的商品要高。要知道那些附屬國的商品進如中華民國。最終進入商店銷售,在此中間價格會被擡高好幾倍,但是本土出廠商品,則不會被賺取那麼多的差價。

但並不是每一個民資老闆都會積極的改善生產力,所以他們就是撲街,爲了能還上貸款,便將錢投入到了股市當中以圖謀利。

股市中的上市企業,很多都是財團組建。財團的壟斷性企業的股票。在股市中絕對是最堅挺的。

那些壟斷領域,儘管看上去有好幾家企業在互相競爭。但幕後都是財團掌控,實際上還是壟斷。只不過因爲有了良性競爭,所以在對待消費者方面會盡量的提升服務態度和服務質量,並時不時的上演血拼競爭的戲碼,看起來競爭激烈,實際上雙方都是在堅守底線的前提下進行競爭。

壟斷也就意味着利潤高,因此那些壟斷領域的財團上市企業,財政報告絕對是一年比一年好看。

例如原本五年內只能產生100元回報的股份,但是售價卻高達200元,甚至是500元,但是投資者不這麼想。

他們認爲,現在經濟形式這麼好,那麼這種回報應該是終生的。而媒體也在大肆宣傳,中華民國的經濟永不倒。

什麼‘永遠繁榮’,人類以達到‘最幸福時代’等等宣傳口號層出不跌,這一時期的國民確實感覺非常幸福。

工作很好找,錢很好賺。物質供應充足、豐富,一個月的工資就能買很多吃喝,加上媒體的宣傳,整個社會都瀰漫着一股對經濟增長的盲目信心。

這種盲目的信心,也讓投資者的投資概念產生了一些錯誤。如這些上市企業的業績真的能夠一直保持當前的水平,那麼10年後如果能收回回報,那麼接下來就是他們賺的時候了。

財團也正是,暫時性的把股票賣出去,然後在經濟繁榮的五年之內(例如)獲得比企業盈利更高的效益,那麼爲什麼不賣呢?

原本一手的股份五年內只能賺100元,一賣就到手了200元,那麼等經濟蕭條的時候,那些股票可能連100元的價值都沒有了。也就是說,例如五年後經濟蕭條了,那麼財團就可以在經濟蕭條的時候用10塊錢把原先以200元賣出去的股票賣回來。接着再等經濟繁榮的時候把錢賣出去。

這種低買高賣的模式,也正是財團斂財的重要手段。

在這樣的手段下,財團可以收回大量的積壓資本。最後如果一家企業的股份實在是被投資者買走了太多,買不回來了。那也很簡單,直接讓這家上市企業搞點失敗的投資出來,例如讓這家企業去買財團另外一家企業的不良資產,而且這個不良資產還賣得很貴。這些不良投資只需要多上幾個,那麼這家企業也就得破產了。

破產後,銀行再清算一下,相當於那些股東們,隨着企業破產,那些股票的價值就大幅度的縮水、貶值。

而財團,在那家企業破產之後,則可以另起爐竈,搞一個百分百控股的新企業出來,然後再上市。再賣股票。

如此不斷的循環,不斷的斂財。

會投資股票的,多是一些錢多得不肯消費的。如果這些錢積壓着。就會變成無效資本,這樣一來財團甚至不能再繼續增發鈔票,也就意味着不能使資金流通起來,資金不流通,發展速度就慢下去了。

相當於金融市場給那些資金過剩的高產階級、中產階級提供了一個發泄的平臺。

如果說運氣好的,或者看得準的,便可以在這種圈錢遊戲中渾水摸魚。一夜暴富是非常正常的,但是的部分人都是得虧錢。

財團在收回鈔票之後,這時候直接花錢搞的工程並不是太多。也就是那些要壟斷的領域,但是靠那些企業的盈利就可以支撐了。

那麼收回的鈔票,便可以貸款給民資了。

民資將資產抵押給銀行,然後拿到錢。再投入到股市當中去。財團不斷的從金融市場圈錢。然後又將錢以貸款的方式,交給那些投資者,讓他們繼續把錢投入到股市之中去。於是股票價格節節升高。

當價格高到一定程度時,財團就增發鈔票,以維持的價格的繼續上漲。從而投資者沉迷在這種遊戲當中。

資金鍊一旦斷裂,那麼那些投資者貸款的抵押,將一夜之間,變成銀行的財產。從而將那些投資起來的資產收割上來。

而資產抵押。也讓那些投資者產生了對利益的瘋狂,使他們義無反顧的錢投入到股市當中。因爲一旦賺不會錢。那麼他們將一無所有。

民資此前是很弱小的,他們沒有太多的資金。而如今瘋狂膨脹的背後,其資金絕大部分都是財團放出去的。

也就意味着,只要財團將資金鍊一掐斷,就是破產一大片。不僅他們建設起來的資產沒了,連最初的抵押資產也將會變成銀行的。

陳光甫作爲華夏中央銀行行長,則掌控着中華民國的放款節奏。

就財團收割時間的問題,陳光甫在這一年的財團會議上,提出了短期貸款爲主的辦法。

“如今的貸款普遍都是四年,也就意味着一旦我們掐斷了資金鍊,我們需要四年的時間才完成全部收割。但是四年的時間,如果是放在建設或是戰爭期間,已經可以讓我們做很多事情了。”陳光甫敘述道,“如果我們放棄四年貸款,變成兩年貸款,相當於經濟蕭條發生後兩年,我們就可以對那些企業進行清算,並收走他們的資產。”

“可是如果是隻貸款兩年,會不會打消那些投資者的貸款積極性?”周子躍提出了問題,也是最重要的問題。

“這個並不是問題,我們可以在經濟繁榮的時期,對於重新貸款的採取寬鬆的審批政策,就算是其資產有點問題也沒關係,只要在貸款的用途,以及資產轉移上抓得嚴格,那就不會出問題。”陳光甫說道:“我們現在就開始實施短期貸款政策,那麼就會讓投資者養成習慣,如果我們在經濟蕭條的前期再搞這種兩年短期貸款,那麼就可能被投資者看出問題。”

“相當於最後我們要掐斷資金鍊的時候,最後一筆貸款放出去的兩年後,即可對其進行清算。從而縮短收割時間,我們就能多出兩年的時間,對戰爭設施進行瘋狂建設。”陳光甫說道。

本來按照正常的發展,就算是進行瘋狂的建設之後,市場已經飽和了,老百姓所需的房子、車子、電器都滿足了,那麼也就沒有什麼民生可以建設的了。

這時候,只要把建設目標放在軍事上就可以使經濟重新恢復。但問題是,如果直接轉型,不把那些民資搞掉,那麼就會造成大量的高產階級出現,從而這個國家也就失去了財團所帶來的核心競爭力。

因此,需要一個必要的收割期。

這個收割期限內,財團要完成對民資的債務清算,再把勞動力投入到軍事建設上面去。

這種瘋狂的建設之所以快,首先是財團有更高的生產力技術,第二是在繁榮的經濟下,各種建設不斷的涌現出來。然後以最快,最瘋狂的速度將民生建設起來。建設起來之後,沒有民生可建設了,就必須進入消耗階段,這時候再通過一場戰爭把之前的儲備消耗掉。

這種模式,也是最具殺傷力的。可以在物質上對敵人形成絕對的碾壓性優勢。

兩年,這絕對是一個不短的時間。

想一想,兩年!一個五億人口的國家,兩年能建設起什麼?如果像美國那樣,二戰前蕭條個四年再開始重新建設,失業率高達一半以上。多少美國人的勞動力被閒置?多少美國人被餓得瘦骨嶙峋?

不過江渝建立的中國軍閥寡頭財團自然不可能出現讓國民餓肚子的現象,作爲穿越者有豐富的經驗。中華民國有失業保險,相當於經濟蕭條時期,國民的吃穿是受到基礎保障的,也就杜絕了餓死人的現象,相當於在財富再分配的過程中,不會把國民餓死。

歷史上,近半美國人四年裡,都沒有什麼收入,也沒什麼事做。不僅他們生存艱難,而且能創造財富或軍火的勞動力被閒置了。

江渝聽了陳光甫的這個短期貸款模式之後,不由大喜過望。原本他就在爲如何收割的問題而頭疼,儘管中華民國有失業保險做爲保障,不可能餓死人。但是如果近半中國勞動力被閒置個四年,那得浪費多少財富啊?

“這個模式很好,就按照這個路線走。”江渝表態道,這個模式相當於是節約了兩年的時間。

如果中華民國一半的勞動力生產兩年的軍火,那能生產多少軍火呢?要知道中華民國可是有五億人。而那些附屬國,也有大量的人口。中華民國一旦陷入經濟蕭條,必然會波及到那些附屬國。

財團也不可能在經濟蕭條時期放過對那些附屬國的財富收割,甚至是要收割得更狠,四年時間就太長了一些。

歷史上二戰前的美國並不像中華民國這樣擁有一大堆的附屬國,因此沒什麼問題。

如果中華民國陷入四年蕭條,那些附屬國難保會不會出什麼亂子,到時候說不定還要鎮壓暴動、革命什麼的,總之會早就很多不穩定因素出來。

“這個模式確實不錯,對我們來說很有價值。如果我們能夠早兩年完成資產收割,並將勞動力投入軍事建設的時間提早兩年,對於中華民國與歐美之間的戰爭是非常有利的。”周子躍也點頭贊同。

財團高層都意識到,中國民族資本集團要想不被消滅,就必須不斷的吞併世界上其他資本。

資本就是大魚吃小魚的遊戲。

要想吃到那些小魚,首先就得從軍事上擊敗他們,才能成功將他們吃掉。

如果中華民國不吃掉其他資本,未來則必然要被其他資本吃掉。一旦中國民族資本被歐美資本吃掉,也將意味着民族將再次陷入黑暗之中。(未完待續……)

第44章 空軍登場第115章 萬軍之中取敵將首級第252章 農業生產調整第6章 南洋勸業會第117章 投放原子彈第248章 計劃生育來了第83章 中國的巨大變化第3章 容克核心成員第89章 大發戰爭財的準備第159章 亞洲已是中國人的亞洲第115章 萬軍之中取敵將首級第184章 吃癟的美國第24章 聯合光復會第107章 超級股災第228章 洗劫俄國人口第89章 大發戰爭財的準備第253章 俄國的惡劣氣候第242章 全面建設的中國第242章 全面建設的中國第262章 蘇俄內戰再度爆發第10章 達成協議第29章 徹底悲劇的日本第182章 巨大的戰爭收益第8章 資本的劣根第90章 躁動的俄國人民第43章 爭奪世界霸權第141章 登陸北海道第128章 令人傻眼的繳獲第34章 九芝堂鉅富第191章 膽寒的暹羅陸軍第32章 資本的掠奪第85章 世界第二工業大國之展望第184章 吃癟的美國第115章 萬軍之中取敵將首級第85章 烏克蘭獨立第215章 無比豐富的資源第138章 暴動與反暴動第139章 鉅額利潤第271章 消耗與積累第119章 打倒國際恐怖主義第104章 轟炸日本聯合艦隊(一)第47章 趕超歐美的節奏第84章 中立態度第162章 糜爛的印尼局勢第87章 第一次世界大戰來襲第76章 西南國防軍成立第163章 印尼華人起義第13章 繁榮的電影業第180章 爲尊嚴而戰,爲正義而戰!第176迅速崛起中第99章 四國首腦會議第20章 青藏高原的利益第69章 初次會晤,打起來了!第138章 暴動與反暴動第210章 偷偷進村,打槍的不要第89章 大發戰爭財的準備第86章 蠶食作戰第71章 孫大炮完敗第115章 萬軍之中取敵將首級第84章 中立態度第53章 容克財團的到來第156章 全軍覆沒的登陸戰第233章 國家形象宣傳第13章 收買民心(二)第76章 ;巨大影響第97章 國聯與第三世界聯盟第222章 流感爆發前的準備第149章 英國內閣太愚蠢了第100章 軍備競賽第27章 軍事、收入第111章 最奢侈的後勤供應第169章 整頓牛鬼蛇神第65章 商品熱銷第173章 中國對日《二十一條》第192章 兵臨城下第18章 四面楚歌第12章 收買民心(一)第255章 挑撥離間第259章 強悍的華東級戰列艦第194章 高富帥江渝與矮窮挫拉瑪六世第35章 借貸成功第99章 四國首腦會議第171章 對美戰爭準備第206章 圖窮匕見,哀嚎遍野第80章 故人的來信第71章 孫大炮完敗第176迅速崛起中第116章 天朝王師來了第271章 消耗與積累第18章 四面楚歌第130章 將盜版進行到底第51章 返回淮安第86章 蠶食作戰第52章 收復香港第56章 選舉風波(二)第165章 加里波利危機第255章 挑撥離間第203章 不斷提高的國民產值第164章 黎元洪的野望第226章 瘋狂絞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