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5章 進軍尼泊爾

17世紀前,尼泊爾是亞洲的古國之一。古代尼泊爾境內有很多國家,在前6世紀,尼泊爾人就已在加德滿都河谷一帶定居。12世紀前,印度的加納克國王的兄弟庫夏的瓦吉來到尼泊爾併成爲統治者,而後建立過戈帕爾、阿希爾、吉拉迪、李查維等王朝。

約爲公元前566年,佛教的創始人釋迦牟尼出生於今天尼泊爾的藍毗尼古迦毗羅衛國境內。 藏緬語族的尼瓦爾人(newari)被認爲是加德滿都谷地的原住民,但他們卻並不全都是來自於亞洲東部地區的蒙古人種,還有許多是雅利安人。17世紀是尼瓦爾人的“黃金時代”,馬拉王朝統治下的尼泊爾是西藏和北印度平原之間極爲重要的貿易樞紐。當時,加德滿都、帕坦和芭克塔普各自爲政,三個城市之間的競爭非常激烈。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英國在尼泊爾的特權地位也隨着尼泊爾人民的不懈鬥爭而喪失。1951年,尼泊爾的大會黨聯合國王勢力,迫使拉臘首相交出政權,結束了拉臘家族105年的世襲統治。尼泊爾國王狄里布凡頒佈臨時憲法,實行二元制君主立憲制(二元君主制)。

17世紀中葉廓爾喀人興起,在西部甘達基河沿岸建立了一個小王國(沙阿王朝的前身),1768年,巴里斯威·那拉揚·沙阿統一了尼泊爾地區,結束了加德滿都谷地三城分地割據的狀態。尼泊爾語(nepali)西部地區的一種印歐語系語言,代替了尼瓦爾語成爲官方語言。

國力強盛的廓爾喀於1788年和1791年兩次入侵清國西藏,最終被清軍擊退,史稱“平定廓爾喀”。戰後廓爾喀成爲清國的屬國,向清國皇帝稱臣進貢。而英屬東印度公司在佔領印度後,漸漸向北進發,經常侵略哲孟雄、不丹等小國。所以,廓爾喀和清朝一直保持着良好的宗藩關係,以遏制英國的侵略。但自清朝中葉以後國勢衰弱,清廷被內憂外患困擾,無暇理會外藩。中華民國建立後,袁世凱曾想邀請尼泊爾(即廓爾喀)加入所謂的“五族共和”,但當時的尼泊爾已經受英國控制。

1791年英國與尼泊爾簽訂了一項掠奪性的“通商條約”。1815年英國與尼泊爾簽訂了“塞格里條約”,強迫尼泊爾把南部大片土地割給東印度公司,並要求尼泊爾在內政和對外貿易方面接受英國的監督。1846年,親英的廓爾喀軍人拉臘發動政變,奪得尼泊爾軍政要職,國王的大權旁落,拉臘家族世襲首相。1923年英國承認尼泊爾的獨立,並與尼泊爾簽訂了“永久和平條約”。

目前尼泊爾的掌控權在拉臘家族手裡,而且已經非常穩定,他們已經掌權近百年,在尼泊爾的勢力根深蒂固,又有英國人支持,他們的政策也是親英的,這次於漢的第三集團軍要做的是將拉臘家族的親英勢力從尼泊爾徹底根除,扶持國王特里布萬·比爾·比克拉姆·沙阿·德瓦。

特里布萬國王是尼泊爾沙阿王朝的第九任國王,1906年生,1911年繼位,現在餓年紀跟王九齡差不多,也是野心勃勃的主,一直想驅逐拉臘家族,恢復國王的權利。

秦軍自然也是看中了這一點,先拉攏他,打英國人,王九齡現在是拉攏所有反對英國人的人一起打英國人,王九齡相信驅逐拉臘家族,恢復國王的權利,年紀輕輕的特里布萬國王一定會很感興趣的。

尼泊爾自然、礦產資源豐富,有銅、鐵、鋁、鋅、磷、鈷、石英、硫磺、褐煤、雲母、大理石、石灰石、菱鎂礦、木材等,均只得到少量開採。水利資源豐富,水電蘊藏量爲8300萬千瓦,約佔世界水電蘊藏量的2.3%。其中2700萬千瓦可發展水利發電。

主要農作物有稻穀、玉米、小麥,經濟作物主要是甘蔗、油料、菸草等。

現在從西藏道緬甸只有拉孜到尼泊爾首都加德滿都一條路可走,而拉臘家族和英軍也是在路上關隘處佈置了重兵,沒有飛機,155毫米的重炮協助作戰,要想打下他們還得費一番功夫。

4月8日在東線同一時間5點,第三集團軍先前部隊一個師的先遣部隊越過邊境,對英軍和尼軍發動了攻擊。

雖然這一帶不好補給,但是爲了減小傷亡,秦軍的75、105毫米口徑的加農炮,60、80、120毫米口徑的迫擊炮對敵軍展開猛烈的轟擊,同時特種兵部隊開始攻擊敵軍的關隘。

進過兩個小時的激戰,終於拿下了這座關隘,看英軍打的那麼頑強,就知道印度對英國有多麼重要了。

第三集團軍經過一天的奮戰,終於拿下了到加德滿都路上所有的關隘。

一個軍直撲在雅魯藏布江西岸的英印聯軍,餘下的部隊則進攻加德滿都,和朝新德里進軍,第三集團軍本次作戰的目標就是消滅他們周圍所有大股的英軍,然後拿下新德里,到時候王九齡就給於漢升元帥,否則打的再好,也就升個大將。

除了一個軍區支援第二、第四集團軍過河,於漢又分出一個軍去掃蕩尼泊爾西部一久姆拉爲中心的拉臘家族勢力,於漢自己帥餘下的軍隊進軍加德滿都。

秦軍如此順利的進軍加德滿都,拉臘家族嚇壞了,王九齡不知道英軍有沒有跟他們說緬甸和馬來半島,英國人是這麼丟的,想今天這種速度已經很慢了,而王九齡要是爲了不傷亡過大,王九齡不想用人命來換取勝利,至少眼下不需要,如果這些士兵都死光了,那也不是好事,王九齡還需要他們打二戰呢!

20萬秦軍進入尼泊爾,英國人不想知道秦軍是這麼做到保證那麼龐大的後勤的,他們驚慌失措了,恆河以北肯定是守不住了,在雅魯藏布江以西的數萬英軍也岌岌可危,他們將有可能被包圍全殲。

雖然英國在印度有十幾萬英軍,還有20多萬土著的印軍,可是印度畢竟是殖民地,沒喲大量的英軍駐守,那些印軍也不會可靠,所以他們真正能調動起來的軍隊實在有限,如果在雅魯藏布江以西的十多萬英印聯軍覆滅,那整個印度如何抵擋60萬秦軍的進攻呢,英國人慌神了,原來他們看似龐大的帝國竟然如此的脆弱。

第390章 再見法國大使第323章 19日作戰第424章 跳樑小醜第72章 瑤王第367章 航母入列第270章 帝國的毀滅第207章 交趾永屬華夏第302章 對日政策(二)第259章 對意、英宣戰第240章 秦國海空軍整編第247章 氣死英國首相第253章 全印穆斯林聯盟第291章 南海風雲(六)第58章 唱山歌嘞第336章 奪取平津(一)第341章 奪取平津(六)第69章 密謀(一)第202章 交趾叛亂(五)第303章 航母開建第429章 日本的大陸夢第102章 發財了第70章 密謀(二)第141章 納粹來人(一)第300章 王九齡的非洲戰略第371章 與安瑟尼論世界局勢第68章 跟土匪不能講人性第350章 收復臺灣第340章 奪取平津(五)第106章 中國軍魂第423章 種族滅絕後第116章 再次閃人第28章 紅軍怎麼不打土豪第230章 閃擊暹羅(五)第136章 驅逐艦爭奪戰(二)第273章 電視臺開播第302章 對日政策(二)第220章 蘇俄高層的逃跑計劃第166章 華北局勢(一)第414章 中國的威脅第269章 秦分九州第287章 南海風雲(二)第295章 阿比西尼亞戰爭(一)第364章 猶太建國計劃第229章 閃擊暹羅(四)第183章 說服希特勒第83章 統一裝備第288章 南海風雲(三)第370章 與猶太人合作第341章 奪取平津(六)第141章 納粹來人(一)第78章 土匪來襲(四)第268章 新德里揚漢旗(五)第74章 萬惡的小蘿莉,竟敢勾引我第390章 再見法國大使第276章 接見各國代表第242章 生化危機(二)第441章 巴西投降第351章 聯合政府成立第6章 小勝日軍第324章 決戰前夕第348章 嚇到蔣介石第446章 登陸佛羅里達第69章 密謀(一)第60章 夜泳第58章 唱山歌嘞第163章 出擊西藏(三)第277章 對英談判第294章 秦國的外交第59章 對策第184章 離開德國第311章 申奧(一)第101章 狂毆洋鬼子第106章 中國軍魂第409章 惱怒的元首第141章 納粹來人(一)第291章 南海風雲(六)第378章 英國要講和第64章 我買糧,你買槍第100章 百代歌舞廳第155章 黑星手槍第400章 信息化戰爭第345章 準備新政府第105章 聶耳歸來第220章 蘇俄高層的逃跑計劃第61章 凍凍僵第362章 拜見王九齡第257章 意、英對秦國宣戰第91章 鹽邊鄉紳第221章 貝利亞賣國第413章 嚴寒到來第246章 英國人的反應第23章 極品俏佳人第81章 土匪來襲(七)第401章 德國進攻蘇俄第366章 第一滴血第267章 新德里揚漢旗(四)第97章 雲南之行第123章 風雲變換第28章 紅軍怎麼不打土豪第104章 大練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