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王恕的猶豫

第十七章王恕的猶豫

當然在這一件事情,總體來說是一個小問題,並非大問題。

另外一件事情,就是大問題了。

秦法固然是嚴苛之極,但是真正讓秦二世而亡的原因,真是因爲秦法嚴苛嗎?

不,更多秦法根本執行不下去。

秦法在秦國還能執行下去,但是推廣到全國,即便不說,六國餘孽的種種情緒,也不說當地百姓的反抗的暗流,單單是秦國對法律執行能力,就推廣不下去。

這一點從歷史上也能看出來。

即便是現在的大明,真正有法律的地方是哪裡?是縣城,府城,京師,乃至這些城池比較近的村落。

更偏遠的地方,數千人的械鬥都搞得起來。如果真按大明律法來判,這些人幾乎能算得上造反了。

但是又如何?地方官不過是彼此安撫,找各自的族長管事來談話,和稀泥。

或許有官員能力強,手腕硬,能將這樣的事情給鎮壓下去。但是這都是個別的情況。

而維持這一切切的總原則,就是德主刑輔。以道德教化爲先,甚至讓百姓息訴。

這也是爲什麼在古代朝廷最重視的禮法的原因。

如果朱祁鎮有如此戰略上的轉變,將法律地位提高,將一切都變成一斷於法,甚至提出依法治國。

對大明來說,未必是一件好事。

因爲實行不下去的法律,其實也沒有什麼用處。

朱祁鎮當然是想過這一件事情的,他微微一笑說道:“王卿,你說的朕自然知道。”

儒家是古代中國的主流,朱祁鎮不可能將放棄儒家,用法家的一套,這是不可能也不現實的問題。

朱祁鎮自然有一套解決的辦法。他繼續說道:“而今各級官員辦案多以春秋決獄,有些事情也過與草率了,而今可以將這些原則寫入憲法之中,也能讓百官有所適從。”

王恕也慢慢的明白了一件事情。

那就是皇帝本身無意將大明司法現狀有太多的改變,更多的是對現在法律的整理。並無意將法律的外沿擴大。

但是即便如此,這本身就是一個非常大的改變。

而且朱祁鎮還想引入行政法的概念。

就是將官府運行以法律的形式規定下來。

這也是一個極大的變化。

大明官府其實也有很多典章制度,這些都是有的。但是卻沒有如此鮮明的規劃出來。而且既然定了法規,就會處罰。

而大明各衙門因循守舊,各種規章制度早就出了問題。

顯然,朱祁鎮要的也不是僅僅是寫在大明會典裡面的規矩。

這裡面信息量太多了。

多到了王恕,都不知道該說些什麼,也不知道其中利弊如何。

朱祁鎮對王恕說這麼多,一方面固然是要爭取王恕。

朱祁鎮很清楚一件事情,那就是看似大明士大夫是一體,其實滿不是那一回事。就好像是王恕。王恕是一個能夠在皇帝面前堅持原則的人,難道他就會屈服於李賢嗎?

所以,只要讓王恕感到皇帝所說的事情是對的,王恕也未必在乎李賢怎麼想。

其次,他這番話也不是說給王恕聽的。

根本就是說給李賢聽的。

這麼多年的研究,朱祁鎮也摸清很多大臣的底線。

救弊這兩個字,就是朱祁鎮所有變動的思想核心。

看似朱祁鎮做了不少事情,但都沒有觸及根本,都是在原本大明的政治結構之中,查漏補缺而已。

朱祁鎮見王恕一時間沒有這麼大的信息量之中反應過來,就說道:“你下去好好想想吧,有了想法再來見朕。”

誠然修《大明會典》,是變法的一個標誌。

但是真正要推動變法,還是要與李賢等人來做的。

王恕回去之後,看似非常鎮定,但是無時無刻的都在思考這一件事情,利弊如何。

很快,李賢就請他過去了。

王恕對此也有所預料。

隨即在李賢的內閣值房之中,王恕將皇帝的意思說了。

李賢聽了一時間也震動非常。

李賢心中暗道:“看來是時候找陛下好好談談了。”

看似一個法律體系的改變,如果落實下來,卻不知道有多少問題,更重要的是,皇帝的心思僅僅於此嗎?

李賢並不知道。

他沉吟片刻問王恕,說道:“陛下令你總領此事,你認爲陛下的想法怎麼樣?”

王恕說道:“陛下天縱聖明,所思種種,明見萬里,如果真能如此,對朝廷來說,也是算是一大盛事。”

這就是年輕一輩與老一輩的不同。

王恕進入政治舞臺的時候,朱祁鎮已經坐穩了皇位,而且朱祁鎮登基之後,總體上來說,做得也是可圈可點的。

但是李賢這些老臣不一樣。

他們是看着皇帝長大的,皇帝年少的時候,被太皇太后教育的事情,對他們來說,彷彿還在昨日。

有一句話叫做,三歲看老。

皇帝長大之後,固然是穩重了不少,但在這些老臣看來,其本質一點都沒有改變。所以面對朱祁鎮的想法。

王恕這些年輕一輩,受朱祁鎮的權威影響,接受起來比較容易,也不敢對抗朱祁鎮的權威,但是在這些老臣看來,他們所想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擔心皇帝將事情給搞壞了。局面不可收拾。

面對同一件事情,卻有不同的反應。

王恕雖然在很多方面還是存疑,但是大體上願意以皇帝的意思來辦。建立起上下分級的法律體系。

至於有什麼弊端,將來還是有匡扶的餘地,最少現在看來,這樣的法律體系,要比大明現在律例合編的法律體系要好上不少。

李賢也感到了自己失算。

王恕似乎被皇帝拉了過去。

不過,李賢也不是一心爭權奪利之輩,此刻他也反省,暗道:“我是不是想的有些多了。”如果皇帝的想法僅限於此。李賢是可以接受的。

不過李賢還是留了一個心眼,說道:“如此一來,名爲一部書,其實卻是兩部,你先修前代典章之變化,之後陛下要法典,且緩緩吧。”

當一件事情看不清楚的時候,可以先緩一緩。

王恕說道:“如果陛下問起來?”

李賢說道:“就說是我的說的。”

王恕想了想,也不覺得是激化矛盾的時候,畢竟朝廷最近也沒有閒着,很多事情都在同步推行,真要鬧出陛下與首輔不合,也不是朝廷之福。

雖然大明的首輔在權力上,與漢唐之丞相是沒有辦法比的。但在朱祁鎮一點點的放權之下,已經有了幾分丞相氣度。顯示得越發重要了。

王恕說道:“謹遵堂旨。”

李賢打發了王恕離開之後,心中也沉思了好一陣子,一方面是推敲朱祁鎮所推出的法律體系,另外一方面卻是推敲朱祁鎮的心意。

卻有一種聖心如淵,不可測度之感。

要知道這種現代的法律體系,朱祁鎮拿過來用很是簡單,卻不知道產生出來,是有多少能人智士的真知灼見沉澱而成的。

這一件事情說起來,並不是太好辦的。不過還難不到李賢手中,他連續調動了好幾個人,順便加強了自己的權威,也騰出了刑部尚書的缺,如此一來徐有貞上京的道路就算是打通了。

李賢做完這一切之後,他有一種感覺,今後後長時間,他就要面對這位徐刑部了。

第一百六十章 思機發之死第十四章 李滿住第一百零二章 大崩潰第六十五章 肇州血戰第五十四章 于謙的身體第一百三十二章 出巡第二十六章 朝鮮之戰的帷幕第二百二十二章 來者猶可追第二十一章 北方民生之多艱第一百五十六章 東風長吹天山雪第八十六章 江南土地黑幕第七十三章 礦業第一百八十一章 大同城下第十九章 不準贖刑第二十五章 民以食爲天二第四十四章 也先的算計第八十三章 大破葉留宗第一百零一章 困境第二百二十一章 往者不可諫第一百六十三章 好爲之第五章 京衛改革第一百四十九章 保河濟運第一百二十二章 一漢當幾胡?第九十六章 鎮守雲貴方略第七十八章 祖孫盡釋前嫌第一十三章 請修大明會典以安社稷疏第六十七章 風雨將至第七十五章 第一心腹于謙第六十九章 松花江水師第十四章 遺詔第二百三十八章 挖出精銳第一百三十一章 建州女真的末日第三十七章 漢城之戰第一百零七章 會獵朝鮮第一百九十九章 再戰貓兒莊第五十章 曲阜大學第一百九十二章 鐵甲的黃昏第一百二十二章 地震第三十五章 精簡少府第二百三十七章 傷亡慘重第十七章 水深火熱第一百零八章 不負使命第四十六章 千金贈君子第一百五十一章 約戰第十七章 王恕的猶豫第一百二十七章 揚州謝氏析產案第一百二十五章 楊溥之死第八十章 經筵第四十八章 關山飛渡第三十五章 廣西內部的分歧第十五章 禮樂第五十一章 彈劾曹吉祥第一百一十一章 阿失帖木兒皈依真主第六十四章 平越策第一百四十五章 山東的滅頂之災第二百四十四章 孟搏命第一百零八章 不負使命第二十一章 仁政第十一章 微山湖計劃第一百五十二章 與勳貴的聯盟第八十九章 陸永的抗爭第二章 雲南局勢第十九章 瓦刺內奸第二十七章 田賦第四十二章 風雲會聚第一百三十六章 錢第一百九十二章 鐵甲的黃昏第十一章 甲光向日金鱗開第四十三章 下肇州第三十八章 家事國事第三十九章 整頓九邊第一百三十五章 以工代賑第二十八章 朱見濬與權力第一次接觸第三十五章 廣西內部的分歧第一百九十章 貓兒莊之戰第九十二章 拼命娶公主第一百一十七章 西南定策二第一百五十六章 塵埃落定大本堂第四十三章 海西經營第一百四十五章 山東的滅頂之災第一百零七章 會獵朝鮮第五十八章 朱祁鎮的執念第一百零四章 二月十五日第一百三十二章 給石亨新的選擇第一百五十章 破釜沉舟第四十一章 石亨的追擊第一百二十四章 地震三第七十四章 郭登的判斷第三十一章,祭大成先師第一百二十七章 託古改制第一百零八章 麓川第六章 李賢的作爲第一百七十四章 大元重光皇帝第五十六章 亦失哈第三十三章 有變第一章 瑞雪兆豐年第六十七章 朱祁鎮的後宮第三十二章 辟雍堂中第六十七章 銀幣銅錢兩級體系第十二章 徐有貞眼中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