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修律vs修例

第八章 修律vs修例

朱祁鎮心中暗喜,說道:“先生的意思是?”

李賢說道:“大明律乃是萬事不易之經,而今當以例補律。”

朱祁鎮微微皺眉,說道:“你的意思是修例?”

李賢說道:“正是如此。”

例是什麼?就是具體的案例,也就是某一類案件,選擇最具有代表性的案例作爲規範,以後的案例,就按照這個案例而進行判決。

就好像是英國海洋法系一般。

當然了,這種思想在中國也是源遠流長的,在漢代大臣都喜歡引用故事,這個故事就是指以前發生過的類似事件,引用當時的決斷。

朱祁鎮立即覺得自己想法撲空了。

首先,修例上面的主動權不會在朱祁鎮手裡。

因爲朱祁鎮很清楚,在具體執行層面,選一個具體案例成爲一個標準。這一件事情,刑部,三法司畢竟容易操作,朱祁鎮卻並不容易操作。

如果說修訂大明律,那麼就是當世最重要的事情,朱祁鎮可以將這一件事情放在翰林院之中,而翰林院是距離皇帝最近的衙門之一,朱祁鎮可以確保自己對翰林院的影響。控制大明律修訂的走向。

但是如果是修例,那麼在什麼衙門就不好說了,很可能是三法司聯合修訂。

當然了,例也不僅僅是具體案例,也有低於律的,法律文件。在現在稱作司法解釋。

但是總體上,李賢已經秉承他的原本的“救弊”的思想,並不願意在大明律上動刀子。

朱祁鎮心中一瞬間想了很多。

說實話,他也不想再僵持下去了,白蓮教的事情還是小事,不過疥癬之疾。但是如果再不能安定百官之心,弄出其他事情,可就不好辦了。

畢竟,而今大明還同時做着這麼多大事。

無論是清丈土地,改衛爲縣,修建水利,等等等。都是極其重要的。

但是讓朱祁鎮如此罷手,朱祁鎮也不大願意,沉吟了一會兒說道:“修例之事,緩不應急,放放在說吧。先將其他事情處理了。”

李賢立即說道:“陛下的意思是?”、

朱祁鎮說道:“有一點先生說的對,律法有不足,總是要彌補的。”

李賢心中一愣,頓時不知道該說什麼了。他剛剛的話可沒有這個意思,但是硬要被朱祁鎮引申到這個意思上,卻也不好否定。

因爲朱祁鎮所說的是事實。

畢竟如果大明律真的沒有一點問題,爲什麼朱祁鎮要大明律判決,三法司不能接受?

這是一個現實的問題,李賢也是明白的,兩人的主要分歧不在這裡,而在是要大動干戈,還是要小小修補之上。

李賢只是說道:“陛下英明。”

朱祁鎮說道:“大明律,乃是大明治國之經緯,不可不慎,自然不能輕動,但是如此各方爭議,總是要平息的。否則豈不是說朕處事不公。”

李賢心中暗道:“哪裡有什麼各方爭議?”

如果皇帝的意見流漏出去,自然會有人來捧臭腳,所以李賢爲了防止外界思想混亂,他竭力壓制內閣與皇帝之間的矛盾。

即便上這矛盾還在暗流之下。大家只是看着內閣似乎有分歧,並不知道這分歧其實是與皇帝有關的。朱祁鎮同樣如此。

也捂着蓋子。

有什麼事情鬧大了,反而雙方都不好下臺。

要知道一個得力的內閣班子,朱祁鎮也不是太好找替補的。

所以而今其實上沒有什麼各方爭議,但是皇帝說有了,那一定有各方爭議的。

朱祁鎮接着說道:“不如先將各家犯官壓入錦衣衛看押,京察就到此爲止吧。”

如此做,朱祁鎮是爲了安定人心。

這一次京察,內外震動很大,不過很多地方也沒有多查,想來除惡務盡是做不到了。不過朱祁鎮也明白,真要想打掃的乾乾淨淨的,估計反而有反作用。

這一次之後,朝廷內外大概能維持幾年清淨。

就此打住,也算是到位。既然京察結束,下面官員們,也不會擔心火再往他們身上燒。

李賢鬆了一口氣,他自然知道其中奧妙,說道:“陛下英明。”

朱祁鎮說道:“不過,已經入詔獄的人,總要是論個分明,不如這樣吧,將這一件事情寫在邸報之上,明發天下,令百官都可以上書言此事。”

“總要一個讓全天下信服的處置辦法。”

朱祁鎮這一招,一下子將李賢打懵。

讓他不知道該怎麼應對了。

李賢作爲首輔,也是傳統文人士大夫出身,資治通鑑幾乎就是案頭書,歷代故事,也都是明瞭之極。

但是朱祁鎮這一招,卻讓李賢一時間沒有理清楚用意何在?

他並不覺得百官上書議論此事,就能有什麼變化。因爲這關係到他們具體的利益,想想就知道,那一方面處置對他們有好處。

李賢代表的也不是他自己,是相當大一部分官員的想法。甚至可以說是大明官員之中主流想法。

無非是繞個圈子,再回到了原來的意見上。

只是他並不知道,在網絡上爭論之中,必勝的從來不是甲方,也不是乙方,而是管理員。

負責邸報的通政司,而通政司在誰手裡,在商輅手中。

朱祁鎮或許拿捏不了文武百官,但是他如果具體拿捏一個人,卻是毫無問題的,商輅聽誰的,這也就分明之極了。

朱祁鎮也不覺得,這個戰場上,朱祁鎮會輸。

不過,他也是單純想耍賴皮,推進修訂大明律。

他有三個想法。

首先,變法之先,輿論先行。這是他深刻明白的一點,如果不能形成一個統一的變法思想,單單靠皇帝強權推進,這種變法,主動先天不足,必然夭折。

想要變法成功,固然要形成一個能維護新法的階層,但是想要變法開始,卻要需要一個想要發生改變的階層。

這也是秦國變法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秦國到了不變法就要滅亡的地步了。

而今大明比秦國的處境好上千萬倍,也就是說想要安享太平,不想折騰的人,佔據了大多數人。

甚至朱祁鎮創造出的大明內外比較安定的環境,也是他變法的阻力。

所以,朱祁鎮必須要找一批願意變法階層。或者說想要改變的階層,這個階層到底是什麼人?朱祁鎮有幾個選擇,第一通過學院崛起的掌握各種專業技能的吏員,或者中低級官員。第二商人特別是海商。第三就是依附在皇室的權貴集團。

但是這些都不是主流。

大明的主流是什麼?是士大夫集團。

所以,先辦法分化士大夫集團,從士大夫集團內部找出變法的支持者,尤爲重要。

怎麼找?自然是形成輿論。從後世來的自然知道輿論是如何影響一個人的。

已經發展一年的邸報,此刻就要演變成爲報紙了。

其次,就是吹吹風。

朱祁鎮想要變法的思想,也不可能一直藏在深閨之中,也該給外面一些暗示了。並從這一次討論之中,朱祁鎮也能選擇一些志同道合的人才。

第十八章 西域近況第九章 內閣增補第四十七章 孔家南宗第七十五章 于謙奏對第一百零七章 公主府夜宴第一百七十二章 張宗周孤身歸北第六十章 明浪第十五章 徐有貞第一百七十章 海河方案第二百四十二章 突如其來第五十三章 中學教材第一百零五章 理財聖手第九十三章 當今日本第一百零二章 六部現狀第一百三十六章 蒸汽機的初應用第三十六章 南方衛所第一百七十六章 瓦刺消息第八章 張輔眼中的雲南戰局第一百三十八章 封爵風波第四章 朱祁鎮的算計第八十八章 對江南重賦不同的看法第四十一章 石亨的心思第七十一章 馳道第三章 會昌伯孫家第一百四十九章 忽蘭忽失溫之戰第五十九章 暗潮第七十二章 嫁公主的難題第二百三十五章 突如其來的血戰第二十五章 大明工部都水司第七十二章 汪氏第七章 定國公的野望第四十五章 首勝第一百三十六章 北京城的變化第一百六十章 失意的楊榮第一百一十九章 瓦刺的外交試探第一百零五章 行獵二第六章 李賢的作爲第六十一章 新內閣第八十二章 西寧讀書人第三十八章 家事國事第一百二十七章 揚州謝氏析產案第一百一十五章 羅倫之心第一百零一章 楊溥時代的開始第一百七十五章 正統五年正旦詔第一百四十四章 是天災非人禍第八章 千秋萬壽宴第三章 會昌伯孫家第二十八章 李時勉的倔強第三十六章 士子之間的爭執第一百三十章 謝家的家底第一百六十八章 誰是叛徒?第七十五章 葉留宗的野望第九十一章 曆法的背後第一百一十一章 錚錚鐵騎鳴第一百八十七章 兵疲將驕第一百零三章 白藤江第六十二章 肇州第六十一章 鬆陰城第九十一章 日本金銀第一百九十章 貓兒莊之戰第一百三十四章 大明壽幾何?第一百一十六章 西南定策第六十七章 朱祁鎮的後宮第四十八章 新任衍聖公第一百七十三章 太皇太后最後教誨第一百二十七章 託古改制第一百七十六章 瓦刺消息第一百一十章 各自退兵第一百三十二章 出巡第五十七章 三省大震第二十三章 廣東水師第一百九十五章 張輔的落幕第三十八章 五世說第四十四章 也先的算計第五十六章 朝鮮兩班第二四十三章 石瘋子第六十八章 徵日本之問第六十二章 大明朝鮮女真第九十三章 武器生產體系第一百三十七章 曬鹽法第六十八章 台州之戰第九十三章 考成法第八十章 沿途所見第三十七章 北京城的營造第九十六章 軍工的發展第十六章 大捷消息第二百零一章 決戰前夜第一百四十八章 識趣的襄王第五十二章 于謙的去向第三十四章 黎思誠第七十七章 占城之戰第一百零一章 圍城第一百章 大明鐵騎之威第四十一章使人君不近儒臣者正此輩也二第一百三十二章 狼第六十六章 大疫第一百五十五章 瓦刺使團的到來第五十章 英國公餘威第十章 王直入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