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七章 朗氏內憂

第八十七章 朗氏內憂

一直到宣德七年之前,這個規矩從來沒有變過,但是宣德七年,在位四十七年的扎巴堅贊病逝了。

他所在時代,乃是朗氏家族最繁華最穩定的時代,他前後朝貢五次。與大明的交往也相當頻繁。

但是在他之後,朗氏就陷入內亂之中。

而當時座主壓制了矛盾,讓第悉之位傳給了扎巴冏乃,但是扎巴冏乃的父親,薩且桑傑卻不願意。

他想成爲第悉。

但是他是法度之中,在家傳宗接代的俗人,不應該接替第悉。

有座主在,矛盾被壓制了。

但是這位座主也沒有活多少年,在正統七年,薩且桑傑終於登上了第悉之位,這是對朗氏法度的踐踏。

所以他的位置很不穩固,甚至爲了自己的權力,他讓座主之位空懸了二十餘年。將一個血脈不明的三歲嬰兒扶上了座主之位。

如此一來,帕竹政權就陷入內亂與分裂之中。

而且還有一個更重要的隱患,那就是朗氏血脈凋零,朗氏每一代都有一個人傳宗接代,但是薩且桑傑卻只有兩個兒子,長子扎巴瓊乃更是病死在第悉寶座之上。

人丁稀薄的朗氏家族,更是把持不住權力。

自然界厭惡真空,在政治上,權力也是厭惡真空的。朗氏握不住的權力,自然會有人去握。

這當然是後話了。

李文所言的東西,有些于謙是知道的,比如朗氏家族掌故,但是有些是不知道的。比如朗氏家族現在情況。

或者說朗氏家族內亂因由。

不要說于謙不知道,大明禮部估計也不是太曉得的。

畢竟大明禮部官員對各藩屬國,從來是鼻孔朝天,如果不是徐有貞,近在咫尺之間的朝鮮政變,大明瞭解內幕,也要好多年後了。更不要烏斯藏的內情了。

只是這個內情對於謙來說,並不友好。

作爲于謙的主要目標,茶馬貿易的對象,如果朗氏安定,那麼能購買的茶葉也就多,而今這個樣子,能讓朗氏購買多少茶葉,于謙卻是心中沒有底了。

於是于謙問道:“朗氏現在的情況,你知道嗎?”

李文說道:“朗氏畢竟偏遠,商隊來往一次,也要一兩年,所以我也不知道內情,不過。似乎薩且桑傑的身子骨不大好,而且薩且桑傑的妻族有坐大的趨勢。更多的我就不知道了。”

于謙沉吟片刻,他覺得有必要了解一下,烏斯藏的情況。

不得不承認,人與人之間是互相影響的。

于謙與朱祁鎮朝夕相處數年。朱祁鎮被于謙等文官影響很多。慢慢的懂的該怎麼樣做一個君王。

而於謙也被朱祁鎮影響不少。

如果沒有海關的先例,已經每年數百萬兩的海關稅入。于謙也未必能想到這方面去。

而今更是想要主動了解烏斯藏的內情。

于謙問道:“西寧一帶,可有什麼高僧嗎?”

于謙這樣問,倒不是他對藏傳佛教有什麼興趣。他是標準的儒家子弟,子不語怪力神。只是他也知道,藏傳佛教在藏區的統治地位。

在政治方面表示一下欣賞就行了,私下裡卻未必想多接觸。

他這樣問,卻是在選外交官。出使烏斯藏的外交官。

元明清三代對西藏的治理上,是有連續性的。

元代確立八思巴對西藏的處置權,明代因俗封各級僧官,所以明代出使冊封,多用喇嘛。

這也是一個慣例了。清代則更進一步。

于謙想要派人去了解一下烏斯藏,雖然不是正式使節,但還是按照慣例,想選一個喇嘛,到了烏斯藏也好說話。

李文說道:“西寧就有一位高僧。葛藏禪師,而今就在西寧休息。他本就是西寧當地人,多次奉朝廷之命去烏斯藏,並在北京修行了一段時間,而今年老,就回到了故鄉的寺院,想要終老。”

于謙對李文的話,倒是未必相信。

他估計讓這位高僧回鄉的原因,並不是年老,而是當今對佛道的態度。

當今不寵信一些佛道,當今掌權之後,北京城之中沒有多一處寺院,即便有新增的寺院,也沒有來自皇宮的捐贈。

畢竟想在北京城內建立寺院,沒有皇帝點頭是萬萬不可能的,北京大部分土地都是皇帝官府的。

朱祁鎮雖然沒有一副禁絕佛道的樣子,但是卻擺出了,你們想信就信,但是要讓政府或者皇室在某些事務上做出表示,卻是萬萬不可能的。

這樣一來,北京佛道發展趨勢就被壓制了不少。

道教到還好,畢竟道教沒有那麼大的傳教建寺院的動力,而且北京又不是沒有道觀,白雲觀不就是嗎?

但是佛教卻被壓制住了。

在宣德年間,以及正統初年一座接着一座建立寺院的場面就不見了。

喇嘛因爲特殊的政治地位,並沒有多大的撼動,甚至喇嘛廟還被朝廷撥款維修。但是更大的發展卻是沒有了。

在朱祁鎮看來大明養喇嘛,就是爲了安撫烏斯藏。態度到了就行,更多的傾向卻是不可能,更不要說,朱祁鎮大多數時間都飽受財政危機的苦楚。如果讓他給闡化王加一個尊號什麼的,朱祁鎮沒有不願意的。

但是要讓朝廷掏錢,卻是想都不要想了。

這樣的情況之下,喇嘛教在北京能有多大發展。

這位葛藏禪師,從北京回鄉也是自然的了。

于謙立即讓人去請葛藏禪師,李文見狀自然告辭,隨即準備去其他衛所召集各官員到西寧來。

而葛藏禪師也不敢拒絕於謙的召見,一會功夫就到了。

歌藏禪師身披有白色條紋的袈裟,看上去也有幾分寶相莊嚴,看上去比于謙好年輕幾歲,也不知道真年歲不高,還是保養的好。

于謙先與葛藏禪師談經論道,于謙雖然不虔心佛教,但是也並非沒有讀過佛教,畢竟而今的儒家早就不是漢唐的儒家,而是三教雜流,所以士大夫談禪,已經是基礎技能了。

只是于謙與葛藏禪師談了幾句,就有些話不投機。

畢竟,于謙所讀的佛教,大多是中原佛教的,與喇嘛教的經義自然有牴牾之處,葛藏被稱爲高僧,也不是沒有道理的,最少在教義一些問題上,葛藏是每天妥協的。

當然了,也許是于謙的好名聲,讓葛藏的膽子大了一些。

于謙發現這一點之後,在佛教教義上就說得少,聽得多了。除卻時不時問幾句不解之處,幾乎是在聽葛藏講經。

倒不是于謙說不過葛藏,而是于謙本來就沒有與葛藏爭辯的意思,他將來也要與烏斯藏打交道,多瞭解一些也是好的。

兩人談了小半時辰。于謙忽然發問,說道:“大師所從的教義如闡化王所從的教義,有何異同。”

葛藏說道:“一脈相承而已。”

這也是爲什麼葛藏都多次被朝廷派做使者的原因。

畢竟朝廷養着這些僧人就是爲了烏斯藏。而不是爲佛教真意。

于謙說道:“我接任三邊總督,改革茶法,關係到烏斯藏,唯恐闡化王誤會,想找一個人拜見闡化王,表述本朝之意,禪師可願意走一趟?”

葛藏說道:“爲朝廷奔走,是老衲的榮幸,只是最近有講法大會,請大人榮老僧準備數日。老僧也想請大人到場論經。”

于謙說道:“好。”

青藏道也是很難走的,數千里路,自然要好好準備了。而且在西寧也要入鄉隨俗,這裡的藏傳佛教也是大明統治地方的工具,歸僧綱司管轄,于謙也要給幾分面子纔是。

第四十五章 安南之糧第九十九章 西軍脆敗第一百四十六章 黃河改道第一百五十四章 瓦刺的試探第二十九章 辟雍之殿第一百三十三章 傳國玉璽第一百六十五章 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第一百零六章 足利義政第十二章 徵朝鮮之議第一百一十二章 捧殺之計第七十二章 大朝會二第一百二十一章 拜將第一百零一章 圍城第二百四十五章 瓦刺大崩潰第二十一章 太子南下第三十九章 地方官制第一百三十五章 也先窺邊第二百零三章 楊洪掛帥第四十一章 石亨第三十一章 試探安南第九十三章 當今日本第一百八十章 登壇拜將第一百三十四章 大寧之會第三十二章 跨過鴨綠江第一百一十二章 海西殘局第九十二章 朱祁鎮的懼意第五十八章 礦稅第九十章 開海二第六十三章 水路救援第八十一章 會寧伯李家第一百四十四章 大閱武學第二十一章 太子南下第五十章 金山銀山第八章 修律vs修例第二百三十六章 南兵堪戰第四章 方家兄弟第一百四十五章 青年才俊第一百七十五章 正統十四年第八十六章 烏斯藏第三十九章 欽州黃氏之戰第一百七十四章 滿壁荒唐紙第八十七章 錢氏第三十三章 另外一扇門第一百一十二章 海西殘局第七十二章 嫁公主的難題第一章 聖誕將至第一百二十一章 楊洪到第二十五章 丘濬的實學思想第五十八章 故地重遊第一百二十五章 人之將死第一百七十章 海河方案第一百三十五章 太子赴安南第十章 蹇公去矣第二十四章 誰能解之第一百三十三章 瓦刺臨邊第九十九章 阿次帖木兒的藍圖第六十八章 三元及第第七十八章 兩件大事第二百一十三章 成國公的死訊第四十章 輿情第九章 劉定之與李賢第六十一章 郭登到第六十五章 調整政策第八十章 其次伐交第四十三章 萬方有過,罪在朕躬第一百二十四章 兩朝開濟老臣心第五十九章 故人相逢大江上第二十八章 江南重賦第四十四章 憑祥城下第八十九章 陸永的抗爭第八十七章 朗氏內憂第一百四十一章 錦衣衛的手段第一百四十五章 李賢思路第十三章 建州女真第六十六章 建文帝下落第一百五十六章 和親?第一百四十七章 又是一年風雨時第十一章 孫氏第一百二十九章 如鯁在喉第八十八章 衛所改革試點第六十九章 松花江水師第一百六十五章 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第一百四十九章 忽蘭忽失溫之戰第十章 大雪紛紛第五十五章 諸將第十四章 遺詔第一百零七章 射柳二第七十九章 北京的工業體系第二十六章 朝鮮之戰的帷幕第四章 朱祁鎮的算計第八十九章 陸永的抗爭第一百九十二章 鐵甲的黃昏第一百零五章 銀荒第一百六十四章 戎裝臨朝第一百一十九章 男兒賭勝馬蹄下第一百七十七章 烽火傳京師第一百一十一章 阿失帖木兒皈依真主第四十二章 樹上開花第六十四章 肇州攻防戰第六十二章 于謙入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