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三十一章 河北征兵

第二百三十一章 河北征兵

總體來說,今年的災情比沒有往年嚴重,最嚴重的也就是河南山東一帶,其實河北也有旱情,只是河北完善的水利,讓災情顯得不明顯而已,或許糧食有減產,但是根本沒有到需要政府賑濟的地步。

而掌控近乎三省的權力,手中又有不被限制的權力,再加上而今北京這邊戰事緊急,沒有管這邊。

這樣一位大員,一旦有了別的心思,北京就危險之極了。

縱然,朱祁鎮也明白了,歷史上明前期還是忠臣居多,即便是到了明後期也沒有文臣公然造反的事情,于謙的權力是有一點失控。

但是也不至於到了這個地步。

只是作爲皇帝,心中如果沒有這一根弦,什麼時候被人殺了都不知道怎麼回事?朱祁鎮信得過於謙。

于謙坐在這個位置上,朱祁鎮還是能夠接受的,但是如果放別的朱祁鎮不清楚的大臣,朱祁鎮是決計不會放心的。

wWW★ttkan★co

所以,于謙是萬萬不能動的。

于謙面對的局面也是很困難,他的一些所做所爲也被錦衣衛傳到京師了。

反正地方士紳們一個個都變得忠君愛國起來,似乎帶着幾分破家爲國的風範,將家中藏着的糧食都送了出來,按之前,朱祁鎮頒佈的舊令,也就是捐糧食可以給先人換一個贈官的政策。

河南,山東,鳳陽,淮安等地,居然獻出了一兩百萬石糧食,連鐵公雞孔家都大出血了。

不知道的還以爲北地士紳,一個個對國家忠心耿耿的。但是朱祁鎮通過錦衣衛消息網卻知道,在孔家不鳥官府那一套的時候,于謙去了一趟孔家,隨即孔家一下子想起了老祖宗仁者愛人的古訓了。

至於于謙在孔家說了一些什麼?朱祁鎮不知道,也不想知道。

這就夠了。

于謙這樣纔是能臣。

真要是大砍大殺,將事情搞得沸沸揚揚的,說不得都要鬧得朝廷之上,徒增朱祁鎮的煩惱。而於謙該做的都做了,但都是私下碰撞,知道的都知道,不知道的都不知道,還真以爲河清海宴的。

而在這個時候,人力永遠是最核心的資源。

特別是軍隊,更是于謙敢這樣做的依仗之一,他卻將這數萬班軍送回北京,朱祁鎮對於謙的忠誠,進一步瞭解的同時,心中也暗暗心疼于謙。

卻不知道于謙接下來該怎麼辦?

畢竟一兩百萬石糧食雖然不少,但是在中央沒有撥款的情況下,賑濟災民,未必夠了。

朱祁鎮也只是想想而已。

畢竟,于謙有于謙的難題,朱祁鎮也有朱祁鎮的難題。

縱然這數萬班軍乘船通過北運河北上,來到京師也是需要一段時間的。而今朱祁鎮唯一能夠指望的是通州大營。

朱祁鎮說道:“辛苦於先生了。通州大營的情況怎麼樣?”

王驥說道:“陛下,通州大營已經超額數千了,卻是陛下傳出招兵勤王的消息,河北百姓踊躍參與,各縣名額都有多餘,乃至於有距離通州近的百姓,徑直去通州投軍,是以通州大營,才招收超過定額士卒。”

“不過,蔣老將軍已經說了,等訓練的時候,會將多餘的給淘汰掉,留下的都是精銳。”

朱祁鎮有些吃驚,說道:“真的如此嗎?”

見識過戰爭的殘酷,朱祁鎮對這一次招兵,其實是持悲觀態度的。在他印象之中,似乎百姓自古都不喜歡當兵,即便到了民國時期抓壯丁,死在路上的,也比上了戰場的人多,甚至朱祁鎮擔心,這一次招兵之中,會出現很多強迫的情況。

朱祁鎮雖然有些不忍,但也無可奈何,一個國家總要有人上戰場不是。

而明代政府行政效率,也不可能如後世一樣,其中有些強迫徵召,也是在所難免的。即便是他已經做過很多準備了,也不覺得能夠避免。

只是他萬萬沒有想到,會出現這樣的情況。

王驥也感慨道:“臣去過一次通州大營,這一次兵源極好,都是良家子,身體素質不錯,而且大多是同鄉同裡而來,彼此熟悉,不需要怎麼訓練,稍稍整頓,就可成軍,或許野戰還不堪用,但是用來守城,卻絕對沒有問題。”

“這都是因爲陛下聖德寬廣,普照天下,數年之前,陛下竭全國之力,爲河北修水利,五河三湖修建之後,河北雖然春旱,秋澇並沒有變化,但是卻很少影響收成,於公遺愛河北,自從修成之後,即便是再旱的災情,都也沒有絕產過。”

“百姓深感皇恩,聽聞而今邊塞大敗,陛下下罪己詔,百姓都願意報效朝廷,痛擊胡虜,所以父子兄弟爭先投軍。”

“是臣多年以來從來沒有見過的。”

“吾皇聖德,萬世莫及。”

王驥說的激動無比,白髮飄搖。但是他說的話,固然有很多是真的,但也少不了不少藝術加工了。

固然這一次徵兵如此順利,朱祁鎮在河北修建的水利工程起了很大作用。百姓是最樸實的,誰爲他們辦了好事,他們能記很久很久的。

朱祁鎮數年治理水利,極大的改變了河北地區的面貌,把汛期的時候,從天津到保定一路數百里汪洋一片的局面,變成了而今的樣子,

汛期的時候,百姓都要上堤固守,但是大堤多是鐵石混合建築,堅固之極,大多數安然無恙,即便是春旱再厲害,在三個大湖附近的也能引湖水灌溉。

滹沱河附近的百姓,也在幾年之內,改變了逐河而居的習俗,因爲地界混亂的緣故,反而因爲爭奪湖邊,渠邊的土地,而爭的一塌糊塗。滹沱河一帶的地方官,處理最多的就是這種爭產案了。

畢竟之前田界不清,是歷史遺留問題的,估計今後好幾任地方官都要在這事情上犯難了。

不過,如果說單單是這個原因,就讓百姓踊躍報名了,那就太高看百姓的覺悟了。

百姓雖然是最樸實,最感恩的,但也是最狡猾,最愛佔小聰明的了。

如果這徵兵有辦法避開,很多百姓都要想辦法了,有一些人想辦法,鑽漏洞,很多百姓都會受到影響。

這就不得不提于謙河北做的事情,那就是重新丈量土地,編排魚鱗圖冊,還有安置流民,乃至爲佃戶分田。

這樣做就有兩個效果。

第一個效果,就是河北黃冊準確,在整個大明是頭一分的,這纔過去幾年,幾乎上河北地區所有的男丁都在冊的。

徵召之中,誰也逃不掉的。

第二個效果,那就是河北的人口與土地的結構比其他地方要健康一點,畢竟大明承平幾十年,很多地方土地兼併已經開始了,如江西,福建等地,雖然不至於富者有連隴之田,貧者無立錐之地。

但是自耕農數量已經大大低於開國之時了。

否則朱祁鎮也不會想辦法讓福建在臺灣建立府縣,就是爲了緩解福建人口壓力的一種辦法。

而河北卻不同。河北因爲治理水利,新增了不少可開墾的土地,還是水澆田,增加了大量的自耕農體系。

當然了,這還有另外一個原因,那就是本來北方糧食單位產量就不如南方,很多旱地山地,即便種了田地,也足夠田主自己生活而已,根本沒有什麼盈餘,這樣的情況,也打擊了北方地主兼併的積極性。

畢竟如果兼併越多,越賠錢的話,誰也傻子。

有足夠的自耕農,纔有王驥所言的良家子。

當然了,也只有良家子纔對朱祁鎮開出的價碼感興趣。

第五十四章 金英第七十八章 兩件大事第七章 西南局勢第七十八章 皇帝與楊溥第二百零二章 咫尺天涯第三十九章 地方官制第一百七十四章 大元重光皇帝第二百一十二章 財政壓力第五十七章 三省大震第五十九章 清丈土地的內情第九十一章 公主下嫁第一百一十六章 西南定策第八十六章 西北亂局第一百五十一章 馳道與運河第二十八章 決戰前奏第六十七章 魏國公入處州城第十一章 孫氏第三十一章 崩潰的開始第二十三章 知道了第一百三十四章 施禮生死第二十章 郕王之意第四十一章 石亨的心思第八十八章 衛所改革試點第一百八十二章 吳瑾揚名第九十五章 大藤峽背後第二十六章 朝鮮之戰的帷幕第八十二章 南浦溪之戰第三十九章 國事家事二第五十二章 捷報第六十章 遼東局勢的漏洞第二十八章 朱見濬與權力第一次接觸第一百九十二章 鐵甲的黃昏第二百零九章 雙方退兵第十七章 李時勉第一百五十三章 吉曲之戰第一百六十三章 分封松潘之意第三十五章 真相與處置第二十八章 天理報第十二章 內閣與司禮監第二百二十章 軍事改革的開始第二百三十二章 無悔第六十一章 新內閣第二十六章 朝鮮之戰的帷幕第一百二十七章 託古改制第一百五十六章 大寧遺夢第一百三十一章 私鹽產業鏈第二十二章 破大藤峽之策第三十一章 蠢蠢欲動的安南第六十九章 松花江水師第六十一章 焦宏的困境第一章 襄王金冊第一百五十六章 東風長吹天山雪第二十章 出京第一百五十九章 周忱的斂財手段第九十二章 堅持不懈埋子第七十九章 北京的工業體系第一百四十三章 李賢的機遇第一百二十七章 巡城三第五章 天馬來兮從西極第六十八章 諸子第一百一十一章 四年第一百四十一章 黃河,黃河第一百二十一章 安南捷報第一百三十六章 蒸汽機的初應用第五十八章 長腿的滹沱河第六十二章 肇州第三十四章 遼東烽煙第九章 內閣增補第一百六十六章 正統四年的大水第一百三十四章 大寧之會第五十六章 襄國第十七章 王恕的猶豫第一百四十四章 是天災非人禍第一百五十八章 皇后有孕第一十三章 請修大明會典以安社稷疏第七十章 諸子第五十八章 故地重遊第六十四章 田制第九章 蹇公第七十二章 嫁公主的難題第八十一章 江南田畝狀況第一百零二章 大崩潰第一百零四章 桂西餘聲第六十四章 鳳凰衛第七十一章 馳道第二百一十七章 素衣臨朝第六十九章 松花江水師第三十二章 大明南洋戰略第六十二章 于謙入京第七十章 年關第八十八章 對江南重賦不同的看法第一百六十三章 分封松潘之意第九十一章 泥足巨人第一百一十六章 皇太后心事第一百一十九章 殺人是爲罪第一百三十九章 回京第一百五十六章 塵埃落定大本堂第一百五十五章 瓦刺使團的到來第一百一十一章 人間再無亦失哈第三十二章 王越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