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一章 馳道

第七十一章馳道

朱祁鎮對這一件事情考慮很長時間了。

越考慮越覺得,國家建設三北防護林,封山育林是多麼正確的事情。

很多人都覺得古代都是山清水秀,大片大片的原始森林,其實不是的,最少這個時代不是的。

這個時代北方的森林溼地覆蓋面積自然是要比後世強的,最少明朝人口大爆炸,其實在往後一點,也就是在成化弘治年間。

如果朱祁鎮能一直活着,大概在三十多年後吧。

但是古代與現代還是不同的。

古代對氣候條件的依靠太嚴重了,根本就是靠天吃飯,對異常氣候的承受能力,也是差多了。如果後世氣候放在這個時代,不客氣的說,北方已經赤地千里人盡相食多少次了。

黃河都斷流過。更不要說其他河流了。

朱祁鎮對此做過多次推演了,他越發覺得想要治理好北方,讓河北重現漢唐之盛,那就必須對北方整個生態環境下手治理。

否則即便下大力氣治理海河水系,也是治標不治本。

如何改良整個生態,朱祁鎮也不知道,但是他唯一知道的辦法,就是種樹,大規模植樹造林。

但是大規模植樹造林的前提就是讓百姓有代替木料,柴薪的東西。

這也是朱祁鎮一定想將以煤代柴的政策推行到整個北方的原因所在。

楊士奇說道:“陛下,煤價昂貴,京師以外,百姓恐怕不樂用之。”

朱祁鎮說道:“朕明白,但是朕卻知道,煤並不貴,在門頭溝百姓採煤根本不用錢的。所以煤價,就貴在運費之上了。”

楊士奇聽了,說道:“聖明不過陛下。史記有云:百里不販樵,千里不販糴。概百里之外,販柴,千里之外運米,運費都會超過成本的。”

“陛下而今煤即便一錢不止,運到百里之外,百姓們都用不起了。”

朱祁鎮說道:“先生所言極是。朕有一樣東西,讓先生看。先生請隨我來。”

楊士奇不知道朱祁鎮想讓他看什麼,但也就跟着出來了。

一出來就有兩頂軟轎。朱祁鎮上了其中一頂,楊士奇上了另外一頂。

兩人一前一後出了紫禁城。

卻往西苑而行,沒有多長時間,卻來到了朱祁鎮的菜園子了。

這是朱祁鎮當初種植各地農作物,還有各種蔬菜的地方,也是朱祁鎮常來的地方。

楊士奇還沒有落轎就看見奇怪的東西,就是兩條長長的木軌,並列而行,似乎上面包裹着鐵皮。

有一羣工匠在此,畢恭畢敬的向朱祁鎮與楊士奇行禮,領頭的卻是曹吉祥與劉定之。

曹吉祥之所以在這裡,卻是王振的小動作。

不管怎麼樣曹吉祥也是王振的義子,王振不能看護,所以就讓曹吉祥負責這裡。因爲王振知道,雖然朱祁鎮親政之後,對這一片都疏遠了很多。但是這一帶在朱祁鎮心中還是很有地位的。

所以曹吉祥只要能在這裡做出成績來,將來一定能被朱祁鎮看在眼裡。

而劉定之在這裡,卻是因爲他雖然是大興縣令,但是實際上北京城內,治安問題大多都是劉定之在負責。

在於謙離開之後,劉定之並沒有做什麼大的更易,不過是將於謙的辦法固定下來。

朱祁鎮很是滿意。

這一次,卻是朱祁鎮籌謀已久的。

朱祁鎮下了軟轎,說道:“平身吧。”

“謝陛下。”中人都起來了,朱祁鎮直接問其中一個老者,說道:“席大將,可是開始了嗎?”

這位席大匠,就是當初爲朱祁鎮打造煤球爐的工匠。

事實證明,能做到大匠的,都是有兩把刷子的。

最少,朱祁鎮下令複製秦馳道的命令,這位大匠鑽研了數年之後,在今年春天就有了成果。

只是之前,朱祁鎮一直在忙。僅僅是來看看而已。

而今朱祁鎮心中的計劃,也是可以向外面試探一二了。

特別是這一次大災,更讓朱祁鎮明白一件事情,那就是大明朝廷最大的問題,或許並不是別的,而是內部物資調動問題。

很多時候大明並非沒有糧食,而是運不上來。

如果大明遍佈,不,僅僅是大明北方遍佈這種馳道網絡,這一次的天災就不是多難渡過的。

當然了,大明的國力並非無限的。這邊大規模治水,那邊又大規模修建馳道,朱祁鎮可不想赴隋煬帝后塵,弄得功在千秋,自己卻身首異處。落個建文帝的下場。

但是該吹風,也要吹風,總要讓人知道,這是一個什麼東西。否則將來真要大興馳道的時候,就不知道會遇到多大的阻力了。

朱祁鎮看了一眼楊士奇,說道:“那就開始吧。”

席大匠立即說道:“是。”隨即一聲令下,一輛馬車出現了,馬車前面有兩匹馬。駕車的人一聲令下,飛馳而去。繞着這個農場跑了一圈,總長度大概有四五里左右,總之並沒有脫離他們的視線。

楊士奇看了,說道:“可是秦馳道?”

朱祁鎮說道:“先生好眼力,正是。先生意下如何?”

楊士奇說道:“陛下想用此運煤?豈不是得不償失?”楊士奇眼睛很是老辣,一眼就看出着木軌包裹鐵皮也好,修建的馬車也好,都是要花銀子,即便這短短數裡,估計一千多兩銀子拿不下來。

更不要說,這木軌恐怕時間長了,還是需要換的。

不管是從經濟成本上,還是在植樹造林之上,用以拉煤減少各地百姓用柴薪的數量,怎麼看,怎麼得不償失。

朱祁鎮一揮手,讓身邊的人都退下。說道:“先生英明,秦滅六國,雖然殘暴不仁,但是在很多事情上,不得不佩服,朕登基以來,邊防之事,每每問起,都是乏糧,大寧之棄,不就是糧草不繼嗎?河套不駐兵,不也是如此嗎?”

“大明在草原上的步步後退,都是因糧草不濟,從來不是打不過。”

“而是糧草不足。”

“朕欲繼承太宗先帝之遺志,掃清大漠,太宗五次北伐,得不償失,重創阿魯臺。以至於而今瓦刺坐大,而今朕不欲重蹈太宗覆轍 ,用太祖皇帝之遺策,且耕且戰,步步爲營,在關內建立馳道,供應大軍糧草。在長城之外,建立甬道,連接各衛,連成一氣,分割草原,使得各部爲朝廷牧馬。”

楊士奇聽了頭皮發麻,說道:“請陛下三思,此事萬萬不可。”

不同的人聽了,理解都不一樣。在朱祁鎮想來是自己的雄心壯志,但是在楊士奇聽來,卻是令人絕望的軍費開支。以及連綿不斷數十年的征戰。

楊士奇即便是拼了老命,也不許朱祁鎮這樣做。

朱祁鎮說道:“先生莫急,朕自然會三思,不僅僅是三思,而是三十思,三百思,三千思,朕身爲大明皇帝,這一件事無時無刻不在想。”

“豈止是三思。”

朱祁鎮這一番話,既是在表決心,也是講價錢。

楊士奇剛剛有些失措,而今也回過味道了,他與小皇帝交手多次,從來覺得小皇帝缺乏少年意氣。成熟穩重的好像是一箇中年人一樣。

此刻想想,剛剛太刻意了。楊士奇長嘆一聲,半是表演半是真心的說道:“既然陛下心意已決,又何必來問老夫,老夫年事已高,今日向陛下請辭,請陛下放老臣還鄉,安度晚年吧。”

朱祁鎮一時間有些傻眼。

他固然說得那麼大,其實想與楊士奇討價還價。此刻楊士奇要撂攤子,他反而不知道該怎麼辦了。

第二百一十四章 周忱的堅持第八十章 冼景主持天理報第二十九章 兌子第六十八章 三元及第第一百五十八章 財政緊急策略第一百六十二章 廢南京六部的構想第三十三章 有變第一百六十九章 香囊識人第八十五章 蔣貴第四十章 薪火相傳第七十一章 男兒自是重危行第四十四章 石炭二第五十五章 水利學堂的功課第一百六十八章 誰是叛徒?第一百五十四章 老臣楊士奇第一百三十章 北京震動第一百二十一章 工部改革第十七章 水深火熱第十九章 瓦刺內奸第六十八章 徵日本之問第十九章 毛裡孩第一百一十六章 西南定策第一百三十七章 爲大皇帝賀壽第三十九章 整頓九邊第一百五十章 漕運難題第四十四章 憑祥城下第一百五十七章 歲月催人老第一百一十七章 雨季的來臨第五十九章 故人相逢大江上第四十章 使人君不近儒臣者,正此輩也第四章 朱祁鎮的京營第二十三章 從直隸開始第一章 襄王金冊第九十三章 開海五第一百零九章 麓川二第七章 西南局勢第四章 都掌蠻之滅第二百二十二章 來者猶可追第一百二十四章 地震三第五十九章 北方戰略構想第一百五十一章 兵部尚書的人選第五十四章 圍剿之策第十章 老臣于謙第五十四章 三邊總督第四十二章 舉步維艱第七十六章 佛山鐵業第九章 內閣增補第一百一十六章 皇太后心事第五十九章 故人相逢大江上第一百一十九章 長遠之計第一百九十四章 阿刺知院的去向第一百二十七章 揚州謝氏析產案第六十七章 風雨將至第九十六章 廣西土司第一百一十三章 議麓川四第八十四章 工業化的種子第三十六章 士子之間的爭執第一百三十六章 錢第十七章 李時勉第八十一章 江南田畝狀況第四十一章使人君不近儒臣者正此輩也二第五十五章 送別第一百一十一章 四年第一百三十五章 凱旋之後第五十八章 豐收第十六章 朱祁鎮心中的《大明會典》第三十章 御前帶械第一百四十一章 黃河,黃河第八十七章 對劉定之的安排第一百七十章 海河方案第一百七十章 海河方案第一百三十七章 曬鹽法第三十一章 崩潰的開始第二十四章 願吾民無飢寒,願此河永定第十章 王直入閣第一百六十章 呼之欲出的周相第九十五章 開海七第一百六十七章 內閣調整第九十章 工部侍郎彭誼第二十六章 朝鮮之戰的帷幕第一百二十四章 燕然大捷的轉折點第六十一章 滹沱河決第九十九章 西軍脆敗第一百三十五章 太子赴安南第六十三章 自省第二十二章 天災與人禍孰重?第七十八章 祖孫盡釋前嫌第一百三十五章 以工代賑第一百七十一章 喜寧第二十一章 青貯第一百零六章 倔老頭楊溥第一百零四章 行獵第五十一章 彈劾曹吉祥第二章 塞上江南第二百四十一章 失控的局勢第十九章 毛裡孩第九十章 近乎破產的草原經濟第八十七章 江南士紳家族第一百一十四章 議麓川五第一百零二章 大崩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