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九章 麓川二

第一百零九章麓川二

只是這樣的事情。朱祁鎮自己空想也是沒有用的。

他如果在乾清宮之中,自然可以將麓川的資料全部拿過來,但是而今,朱祁鎮只能自己回想關於麓川的事情。

後世沒有麓川這個國家。並不是說麓川的實力不強。

恰恰相反,麓川是相當強大的。

首先麓川的興盛並非源於今日,乃是在元代就有了,元代末期,雲南之地,雲南樑王與段氏爭權。無暇顧及麓川。

麓川思家就此發家。被元朝招安,成爲雲南行省六路總管府之一。

這也元代的特色,其實元代邊疆看似廣大,但是實際上,元代統治相當的粗陋,很多總管府就是這種獨立半獨立的政權。

這個時候就是思任發的太爺爺,思可法統治時期。

到了洪武十五年,思可法的孫子,也就是而今思家家主思任發的父親,思倫發統治時期。

這個時期思倫發將思家的家業發揚廣大,成爲西南霸主,他的實力有多強。麓川統治的區域,北邊到藏地,東邊到了景東,南邊就是緬甸。

可以這樣說。

用現代的地圖來看,就是佔據緬甸北部大部分,已經老撾一部分,雲南一部分,自然也有泰國一部分。

據說兵力最強盛的時候有三十萬之多。

很多人都將麓川視爲南詔,西夏。

甚至麓川與緬甸之間也有衝突,很多決定應該是緬甸勝利吧,不,結果是麓川將緬甸按在地面摩擦。

不過,麓川的核心地區,就是而今的雲南瑞麗縣。朝廷不允許有這樣的強大割據政權。

於是乎,在洪武十七年,大明朝與麓川第一次較量開始了。

思倫發一面向朝廷朝貢,表示順從,另外暗暗繼續力量,準備大舉東進。只是思倫發固然不是弱者,但是太祖皇帝更是老狐狸。

早就嚴陣以待,特別是沐英在這一戰之中,以三萬之衆,大破麓川十幾萬人馬。以火銃對付象兵,大破之。

思倫發大敗向朝廷請和。

太祖皇帝一面答應下來,一邊毫不猶豫的將麓川東邊的地方,一個個冊封土司。如此一來,強盛的麓川也就四分五裂了。

這也是太祖皇帝看出了麓川致命的弱點。

那就是麓川的統治各部,其實是隸屬各地頭人的,麓川本部人馬是相當有限的。沐英對麓川的消弱也是不間斷的。

甚至思任發也是作爲質子在沐家長大的。

到了永樂十一年,思任發上位。

思任發知道朝廷的強大,故而表現的恭送之極,朝貢不絕。但是另外一方面,思任發並不甘心如此,故而永樂年間,他對朝廷恭順之餘,對其他方面就不一樣了,東征西討,將西邊,南邊的土司,一個個兼併。

到了仁宗繼位之後,大明戰略轉向,從對外擴張,變成了收縮。

如此一來,思任發小心試探了朝廷幾次,發現他即便吞併忠於朝廷的土司,朝廷最多不過是切責而已。

於是乎,他的膽子就大了起來。

隨着仁宗宣宗去世,安南棄守,這一系列行爲,更是鼓勵了思任發的膽子,於是從正統初年開始,他的一系列動作,就超出了朝廷容忍的底線。但是他絲毫不顧,到了而今,他已經恢復了麓川全盛時候的版圖。

可以說盛兵三十萬。

當然了,朝廷對西南土司的戰鬥力,從來是鄙視的。

當初沐英用三萬士卒大破麓川。

只是大明朝有幾個沐英,但是即便沐英身後也是源源不斷的援兵,當時太祖已經準備派十幾萬兵馬入滇。

只是援兵未到,沐英已經奏報大捷而已。

而今朝廷兵力遠遠不如當初,正統三年兵部正式上報缺額,一百二十萬之多。各地方軍隊的戰力也遠遠不如當初。

朱祁鎮回顧了麓川的歷史,再看眼前的局面。

打是一定要打的,只是如此一來,想要征服麓川,兵力最少要三四十萬之多。這些軍隊,決計不能是空額的。

那麼以朝廷而今的兵力,卻不夠了。大明重兵所在,不是其他地方,只有九邊。但是瓦刺強盛,瓦刺在脫歡的帶領這下,這數年來,一直大勢擴張,整合內部,特別是阿岱汗之死。

雖然阿岱汗是死在明人手中。但是不管怎麼說,阿岱汗死了,脫脫不花成爲草原之上唯一的大汗。

草原各部紛紛擁戴。

如此一來,脫歡的實力大增。

隨即他對九邊的壓力也是與日俱增的。這個時候從九邊調兵,朱祁鎮並不覺得是一個理智的行爲。

大明國防重心,從來沒有變過,就是九邊。

雲南即便丟失,對大明來說也是痛心疾首,但是如果九邊被瓦刺突破,卻是生死存亡。

但是不從九邊京營調兵,又從哪裡?

前文已經說過了,這個時代去雲南,只能從貴州走,而貴州千里驛道可不是容易走的,大明對貴州的統治,也是相當弱的,大部分都是被土司統治的。

所以最好的辦法是派出精兵數萬,一舉破麓川就行了。

這就是一個矛盾了。

不調九邊京營的精兵,朝廷無法保證雲南速勝。但是派出精兵,北方空虛,如果瓦刺南下,就大大不妙了。

這是第一個難決之事。

第二個讓朱祁鎮擔心的事情,他擔心雲南之戰,曠日持久。大概有人說了,前番已經說了派精銳部隊,以求速勝。

這只是朱祁鎮的期望而已。

但是實際上,而今的麓川大部分都在後世的中緬邊境,乃至於緬甸北方。

這些地方的地勢是怎麼樣的,拜中國遠征軍所致,朱祁鎮還是瞭解一點的,這樣的深山老林之中,想要一戰而定,犁庭掃穴,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比起大破麓川,朱祁鎮更擔心這一點。

諸葛亮平南蠻,還七擒七縱。沐英大敗麓川之後,還是終身鎮守雲南。但是大明精銳決計不能久懸雲南。

這樣一來,很可能在大軍一走,雲南戰局又出現反覆之態。

無數念頭,在朱祁鎮的心中轉過。眼前一個射柳的將士,朱祁鎮雖然看着,卻心不在焉。甚至各級勳貴也沒有心思在這射柳之上,他們都在私底下議論紛紛。甚至有相當一部分人都是與沐家交情非淺。對沐晟的遭遇有不解有同情。

只有下面奮力射箭的將士,並不知道,這其中的變化。

朱祁鎮雖然依舊在南海子沒有回京,但是王振與金英都沒有閒着,幾乎一個時辰就有一個人從京城來南海子,將京中的情況一五一十的稟報朱祁鎮。

果然第二日,京城文武百官都知道這個消息。

對於麓川戰和事宜,頓時成爲了朝廷最大熱點。

其實這種議論已經不是第一次,最少在朱祁鎮記憶之中,朝廷議論麓川之事,從正統元年到而今最少有四十多次了。

只是規格一層層的上升,剛剛開始僅僅是兵部內部議論,後來兵部與五軍都督府和議,再後來,內閣會議。但是這一次,太皇太后傳來消息,讓朱祁鎮準備好,一回去,就會開啓朝會,這一次參加的人。有內閣,六部,都察院,五軍都督府,還有勳臣。

幾乎將朝廷大員一網打盡。

即便當初西北戰事也沒有召開這樣的會議。畢竟西北戰事也沒有一個國公因之而死。

太皇太后雖然沒有明說,但是也暗示了。這是朱祁鎮在羣臣之間露臉的又一次機會。

這一兩年間,不知道太皇太后覺得自己的身體不能支撐,還是覺得朱祁鎮的能力足以處理政事。讓朱祁鎮出面接見百官處理政事的頻率越來越多了。

第八十六章 合流第一百六十九章 香囊識人第九十四章 開海六第一百三十七章 曬鹽法第九十一章 曆法的背後第九十一章 公主下嫁第七十五章 白沙書院第九十九章 阿次帖木兒的藍圖第一百二十七章 揚州謝氏析產案第十九章 毛裡孩第六十九章 松花江水師第一百四十章 劉定之請纓第一百八十六章 出塞之前第六十八章 徵日本之問第九十二章 百官條例之內閣第七十二章 門頭溝至京城線第六十二章 楊信的失望第三十一章 蠢蠢欲動的安南第二百一十四章 周忱的堅持第一百零六章 折戟白藤江第一百二十六章 遺折第三十一章 崩潰的開始第一百四十九章 昆圖的法會第二十七章 北薛南吳第三十一章 崩潰的開始第六章 新天子第一百八十一章 大同城下第二十章 出京第二十一章 仁政第五章 天馬來兮從西極第一百六十六章 正統四年的大水第一百三十七章 蒸汽機的窘境第九十二章 百官條例之內閣第三十六章 京營出京第二百三十三章 紫荊關下第七十一章 男兒自是重危行第一百零二章 孤身入思明第三十六章 士子之間的爭執第三章 會昌伯孫家第七十四章 江南清丈的開始第四十五章 石炭三第一百三十八章 石亨的猶豫第八十八章 錢婉兒的一天第五章 都是壞消息第二百五十二章 正統勳貴第一百一十八章 石亨的心思第一百三十四章 朱祁鎮的第一把火第一百七十二章 張宗周孤身歸北第六十六章 突擊兀良哈第一百四十四章 李賢的決擇第一百三十五章 凱旋之後第三十四章 交趾戰況始末第二十八章 天理報第七十四章 緩與急第四十八章 防秋第一百零八章 不負使命第一百一十二章 汪嶽的機會第二百零二章 咫尺天涯第六十章 北方戰略構想二第三十二章 天下大蝗第一百四十四章 襄王監軍第一百二十九章 大捷之後第一百二十五章 于謙的隱患第二百三十七章 傷亡慘重第三十章 江華島水戰第一百一十三章 朝廷風雲變第五十三章 天下大水第九十章 工部侍郎彭誼第六十七章 朱祁鎮的後宮第四十九章 貢品第二百二十四章 遼河大捷第一百六十三章 分封松潘之意第八十七章 朗氏內憂第二十五章 民以食爲天二第六十章 久旱甘霖第一百一十九章 長遠之計第一百六十九章 香囊識人第一百四十一章 國策進退第三章 此長城非彼長城第二十六章 誰對誰錯?第九十四章 內外新結構第一百三十一章 朱祁鎮的試探第六十五章 楊士奇與于謙二第一百二十章 燕然山下第一百五十三章 吉曲之戰第六十三章 水路救援第一百七十一章 喜寧第一百三十四章 朱祁鎮的第一把火第一百九十一章 暴風雨前的平靜第三章 災年第四十八章 關山飛渡第六十六章 大疫第六十二章 大明的草原第一百一十六章 臺灣置州第一百六十四章 王翱第十六章 大捷消息第一百二十七章 一萬年太久,只爭朝夕第一百九十章 貓兒莊之戰第一百三十六章 大軍對峙的開始第一百三十章 慶都公主駙馬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