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2章 回家的流寇

在河南這種地方拉隊伍非常容易,因爲這裡原本就不是什麼富裕的省份,老百姓的生活非常困苦,吃不上飯的比比皆是,在這種情況之下,大隊流寇來光顧了一圈,南邊還稍微好點,北邊的府縣幾乎已經被徹底破壞掉了,除了城池中還算勉強能夠保證溫飽之外,其他地區都是半癱瘓狀態,到處都有活不下去的流民在行動,加上後來又有小股流寇進入,也就再次刷新了一下流民們的人數。

流民這個種羣,應該算是老百姓之中最可憐的,他們沒有自己的家園,甚至連個落腳之處都沒有,每天只能跟着大隊四處遊蕩,尋找能夠吃到東西的地方,流民這個詞也就由此而來,總是要到處流動,並且沒有任何歸屬感的,因此一旦遇到能夠讓他們吃上飯的地方,流民們會有什麼反應可想而知,一頓飽飯足以讓他們把自己全都賣給你,闖營基本上就是用這種方法帶着大量流民走路,慢慢將他們升級換代變成流寇,宋慶同樣也能夠用這種方式,甚至用更好的條件,讓這些流民變成河南義勇。

宋英現在很忙碌,這是他加入宋慶麾下最忙碌的一段時間,之前打仗的時候他其實挺想忙碌的,但那時候真用不上他,他也發現自己根本幫不上忙,徐州兵的打法跟他所見過的戰鬥根本不是一回事,那種巨大的殺傷力讓他現在都心有餘悸,以至於他後來從來沒在軍務上插過半句嘴,一直都是老老實實的看着,直到宋慶打算建立河南義勇,他的作用才完美髮揮出來,因爲他是個不折不扣的本地人。

對於本地人與否,宋英並不在乎,他現在只知道宋慶的實力非常強大。勢力肯定也不會小,他早已經跟那些狗營的軍官們打聽過,對於宋慶在徐州的勢力多多少少有過那麼點了解,以管中窺豹的方式也能看得出來,自己家這位族兄弟,應該就是徐州地面兒真正做主的人了,那可是妥妥的大人物啊。

宋英並不知道,宋慶不止是徐州地面兒上做主的,同時也是邳州做主的人,甚至南直隸很多地方。他都能夠做主,因爲理所當然做主的魏國公徐弘基,跟宋慶的關係非常不錯,這兩年生意做下來,兩人也沒少見面,說是忘年交也不過分,有了這層面的關係在,宋慶自然能做很大部分的主,江南那邊很多商戶和衙門也都知道了他的存在。更知道這是魏國公的朋友,因此各方面都非常給面子。

確定宋慶的勢力很大之後,宋英辦差更加賣力了,畢竟那也是他同族兄弟。而且這次又是專門從族中找人出來做事,擺明了是想讓整個宋家都跟着一起興旺發達起來,雖然家裡面那些老頭子礙於臉面沒有來,但年輕人們卻都興高采烈的過來了。宋家繼續在河南發展,如果沒什麼太大變化,估計再過五十年也還是如今這個模樣。與其這樣還不如去徐州跟宋慶混,這樣說不定能夠多條路,最不濟也比繼續窩在河南這邊強得多,這也是宋家那些年輕人們共同的念頭,因此大家纔來的這麼痛快。

宋英在愉快的忙碌着,宋慶則是在盤算着陳奇瑜什麼時候被革職查辦,他從來都不是什麼心胸大度的人,只要招惹到自己了,打回去是必然選擇,這次雖然礙於對方官位太高,以及強大的歷史慣性,讓他不能也不必報復,但他還是很想知道對方戰敗的消息,然後以此佐酒好好吃喝一頓。

陳奇瑜也確實是很給力,會合了盧象升的兵馬之後,兩邊水陸並進,跟高迎祥的流寇大隊正面交鋒,打了幾天之後終於取勝,高迎祥等人知道硬拼不是官兵對手,於是在浙川、商雒等地來回出沒,開始打起了大規模的游擊戰,隨後突然退入了陝西,陳奇瑜自然毫不客氣的帶兵追了過去,一直到這裡的時候仗打的還都非常不錯,所有調配之類也都很正常,說明這位兵部侍郎還是知兵的,至少不是那種完全的文弱書生,隨後五省總督開始了自己最光輝的時刻,他將整個流寇大隊都給逼入絕境了。

事情是這麼發生的,高迎祥等人因爲屢次交鋒不勝,便打算回到陝西老家進行修整補充,那裡畢竟是自己的地方,而且在他們走了之後,當地非但沒有平靜下來,反倒是更加愈演愈烈了,而且因爲大隊官兵都已經出了陝西,跟着陳奇瑜對他們進行圍剿,因此當地的防禦能力真心不算太強,到處都有新近崛起的盜匪和流寇們在活動,這幫人有個共同嗜好,就是把高迎祥等人當做他們的賊祖宗了。

因此在十幾萬流寇回到陝西老家之後,幾乎是被這裡的賊匪們夾道歡迎,頗有幾分衣錦還鄉的意思,不知道的還以爲在朝廷當了大將軍,這是立下軍功封了侯爵,帶着自己的兵馬回家鄉看望鄉親父老來了,那個範兒反正很像那麼回事,高迎祥等人也相當興奮,畢竟他們當年造反,隨後就被官兵給打出了陝西,如今同樣也不是因爲什麼露臉的事情回來,而是被官兵給趕回來了,能在自己家鄉見到這麼一幕,心裡頭有多偎貼可想而知,更重要的是他們折損的兵員再次得到了補充,又恢復到了二十幾萬。

農民軍的兵員補充從來都是非常迅速的,但在外面雖然補充也很快,質量卻不算太高,因爲那些補充的兵員都是直接抓的流民,完全就沒打過仗,當炮灰都嫌他們膽兒小,帶着一起行動還特別累贅,如果不是要保持一定的數目,也指望着那些人中的倖存者們能夠打成老兵,高迎祥等大頭目根本不想領着那麼多人行動,這完全是被逼無奈的一種行爲,很是讓農民軍的頭目們犯難,卻還沒法解決。

但如今不同了,陝西這邊到處都是賊匪流寇,早已經自己形成了規模,雖然戰鬥力也不算太強吧,但比起那些剛剛從農民變成流民的傢伙強太多了,新晉收編的幾萬人裡頭基本都是直接能夠作戰的,這讓高迎祥等人興奮莫名,連李自成跟你程浩那邊都得到了不少能夠打仗的老匪,算是把之前幾場大戰的損失全部補充過來了,李自成爲此特意在自己營裡擺了席面,這位未來闖王可是一直都很節儉的,能夠讓他專門花銀子擺席面,讓全軍上下吃喝一通,可見他的興奮程度,幾乎是有些失態了。

程浩也很興奮,他現在已經基本將自己大俠的身份放下了,全心全意以一個農民軍將領兼軍師的角度出發,來輔佐着自己十分看好的李闖將,這個轉變來自於高迎祥大軍與宋慶的那一戰,那一戰中程浩算是真正知道了打仗是怎麼回事,尤其打惡仗是怎麼回事,同時宋慶所部的巨大殺傷力讓他咋舌,以他原本那套江湖鬥毆的思維來看,他根本就想不到會有如此高效的殺人手段,更想不到真的會有軍隊能夠做到這一點,因此他現在對練兵非常熱衷,想把李自成的部下練成一支強兵。

對此李自成非常支持,他雖然只是個郵遞員出身,但對於打仗具備與生俱來的能力和天賦,跟宋慶打過一次之後,他就覺得要構建自己的精銳隊伍了,而且也曾經向高迎祥和其他頭目倡議過,只是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哪怕高迎祥自己都覺得多此一舉,現在這種戰法很不錯,除了跟宋慶打實在是吃虧之外,遇到其他官兵也真沒有什麼太大問題,最多就是打不過就跑,幾天工夫隊伍就重新來起來了。

面對這種既成事實,李自成也沒什麼別的好辦法,但這並不妨礙他讓程浩練兵,立刻拿出自己手中最精銳的一千名老兵,全部都交給了程浩,讓他按照宋慶那種方式來練,程浩也是滿口答應,儘管他不知道宋慶那邊究竟怎麼練出來的,但卻看出了一點,那就是整齊劃一,宋慶的兵馬無論是靜是動,都充滿着讓人窒息的整齊度,這一點跟農民軍是天地之別,跟其他的官兵也是截然不同。

老實說,程浩非常不想去學習宋慶的方法,但他現在也沒有任何其他方法可用,哪怕他已經從江湖大俠搖身一變,變成了農民軍的將領,但這只是心態上的轉變,他還需要很多技術方面的積累,就比如說練兵這方面,他在武當山的時候從來沒人教過他這個,想要自己創造出點什麼方式來,也根本就不可能,因此只能去學習宋慶的方式,先把這一千人練到整齊劃一纔好,其他的可以慢慢再來。

只不過他沒有想到,整個農民軍也沒有想到,他們根本沒時間做別的了,隨着陳奇瑜帶着大隊官兵進入陝西,他們也面臨了造反以來最大的一次考驗。(未完待續。。)

第269章 伯父受驚了第169章 掃蕩北直隸(下)第159章 皇帝與千戶(下)第98章 風聲鶴唳(一)第164章 出城第135章 重整第416章 車輪戰第277章 鏖戰鬆錦二(3)第152章 旗風獵獵(二)第157章 父與子第286章 獠牙(下)第202章 大買賣(上)第296章 塵埃落定4第203章 大買賣下(4)第179章 收復(二)第26章 理由第108章 安定門(下)第176章 沿途(上)第103章 終於到來的戰鬥(下)第320章 大戰開鑼第267章 大戰多鐸(上)第245章 新衣裳第196章 對臺(中)第72章 打的就是你(上)第96章 北上勤王(二)第69章 樹林第257章 誓師出征第76章 破財免災(下)第283章 胡捷的堅持下(3)第158章 皇帝與千戶(上)第19章 吳老黑第325章 海路進軍(上)第393章 戰敗第373章 試探第6章 大功告成第49章 操練問題第25章 上官第209章 進擊的狗營4第74章 夜鬥第195章 對臺(上)第315章 敗九成第454章 安寧4第123章 守城第242章 閱軍4第68章 籌劃第404章 初勝第209章 進擊的狗營4第453章 車廂峽第210章 遭遇3第390章 女兒身第366章 返程第46章 入主第467章 各部 進攻(二)第275章 城池拉鋸(四)第143章 大戰再起(二)第114章 周遇吉第180章 收復(三)第124章 瀝血(一)第341章 山賊大會第360章 大敵第465章 猛擊第399章 中伏第139章 突襲(上)第8章 小旗第239章 邳州事(上)第221章 密議第445章 紮營第42章 大戰(下)第178章 收復(一)第224章 斷其羽翼(下)第236章 鐵匠營第304章 吳橋兵變第201章 打劫(下)第476章 撤回第25章 上官第368章 搶劫的理論依據第75章 破財免災(上)第474章 紅纓(上)第407章 左良玉第85章 徐州義勇第405章 衝突第162章 追你可好?第363章 北返(三)第468章 各部進攻(三)第267章 大戰多鐸(上)第323章 克敵(下)第317章 徐州事第35章 聯絡(上)第349章 審問第468章 各部進攻(三)第307章 失陷(下)第102章 終於到來的戰鬥(上)第305章 回鄉第388章 果然不同第444章 告狀第43章 追擊第473章 突圍(三)第211章 果然是邳州衛第352章 江南商館第153章 旗風獵獵(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