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7章驚世大勝

這是一隊身披重甲,滿是血污,全身髒兮兮,就連披風都爛了一半的騎兵,衣服髒爛,但是人極精神,意氣風發,鬥志昴揚,他們打的是東北戰區皇家陸軍的旗號。

他們一邊縱騎疾馳,一邊大聲高叫:“八百里加急!東北鐵騎攻破白城、生擒林丹汗!“

八百里加急是最高級別的急報,送報者沿官道疾馳,逢州過州,逢府過府,百姓仕紳,一律避讓,否則撞死了活該。

他們衝入了京城,由御道直衝馳至皇城,一路急馳,一路大叫。

本來八百里加急戰報,是絕密情報,敢這麼公開的,只有十拿九穩的天大信息,這纔敢如此。

一開始百姓並不在意,稍一回神,這纔想起,白城不就是察哈爾部王城察罕浩特,林丹汗不就是蒙古帝國三十五代大汗嗎?

天啦擼!蒙古大汗被生擒了!

歷來與遊牧民族作戰,很少有生擒其大汗的,相反在土木堡,是大明的正統皇帝朱祈鎮讓人擒了,這臉丟人大發了。

林丹汗,號稱是:丹巴圖爾臺吉、靈丹、或旦尊號呼圖克圖汗

、字號:神中之神全智成吉思隆盛汗,以全蒙古大汗而自居,擁有四十萬騎兵。

林丹汗萬曆三十一年十三歲的林丹汗登位成爲蒙古大汗,林丹汗繼位時,蒙古汗權不振已經很久了,漠南的科爾沁、內喀爾喀、土默特、鄂爾多斯諸部各自爲政,蒙古大汗只能支配遼河套的察哈爾部(分爲浩齊特、奈曼、克什克騰、烏珠穆沁、蘇尼特、敖漢、阿喇克卓特和主錫惕八個鄂托克),僅被漠南諸部奉爲名義上的共主。

漠北的外喀爾喀更不承認蒙古大汗爲共主,而漠西衛拉特仍然與蒙古帝國爲敵,因此,林丹汗早年的處境非常艱難,萬曆三十七年,熊廷弼初任遼東巡按時也說林丹汗尚不能統衆。

但是在林丹汗即位十年後,其威望與實力逐漸攀升,萬曆四十二年,林丹汗率軍三萬入侵明朝,但收效不大,到萬曆四十四年秋,他親率數萬軍隊三次抄掠明邊,自廣寧至錦州長達數百里的戰線上頻繁出擊,聲勢浩大。

大明邊軍驚呼“虎墩兔憨爲虜中名王,尤稱桀驁”。

不過在萬曆四十五年時,林丹汗送還了擄掠的大明朝人口,並獲得了與明朝互市的權利。值得注意的是,在萬曆四十二年的軍事行動中,林丹汗是與內喀爾喀五部(又叫炒花)聯合舉兵,說明內喀爾喀已經伏屬於林丹汗的控制之下。

因爲薩爾滸之戰後,建奴強勢崛起,這才壓制了林丹汗的發展,但是他纔是大明建九邊重點防備的人。

這頓時炸窩了,許多人這纔想起,大明立國二百五十年了,終於滅了蒙古,生擒其汗,原來火龍出世,由慶陵返祖陵,是因爲這個原因。

頓時,信息從北大街開始傳開,所到之處,像是十級大風狂掃而過,所有的人震動了,然後興奮了,齊聲歡呼,這叫全城轟動。

騎兵隊直馳至皇城,在城門口進行了登記,說明來意,皇城門口也轟動了,他們是計劃去向六部中的兵部報訊的,但城門官道:〞如此重大的消息,轟動天下,應該立即告之朝廷,各位且隨本將去內閣吧!”

領頭的軍官卻道:“總司令親令,向兵部和內廷繳令。”

這時魏忠賢正準備回家,看見皇城門口有人在爭論,他立即過去,故意大聲問道:“本公司禮監秉筆太監魏忠賢、什麼事!”

那軍官大喜,立卻行了一個軍禮說道:“見過魏公公!東北鐵騎緊急戰報,我軍己攻陷白城,生擒林丹汗。”

魏忠賢大驚,說道:“這是天大的喜事呀!立即隨本公去見駕。”

皇帝己還宮,正在準備今晚的晚宴,誰知還有這等更具爆炸性更加轟動的消息,他驚得幾乎呆了。

這二百年來,蒙古各部四分五裂,相互攻訐,但這十來年,在林丹汗的整頓統治之下,有逐步走向統一的跡象,蒙古三十五代大汗,成爲大明心腹之患,朝廷還擔心,在朝廷與建奴交戰時,蒙古帝國乘機而起,休養生息,壯大自己,打跑了惡狼,又來猛虎。

現在,在這偉大時刻,大明皇家軍在米總司令的統領之下,攻破了察罕浩特,還生擒了林丹汗!

朱由校一看摺子,然後再看三看確認無異,興奮得跳了起來,大聲道:“這是真的嗎?”

領隊的軍官卸去戰甲,換上一身飛魚服,這纔來見駕,他說道:“千真萬確!我軍己在察罕浩特佈防,準備迎接即將到來的大戰了。”

皇帝不接見五品以下官員,但是內官和親軍不在此列。

朱由校龍顏大悅,仰天大笑,雙手猛拍龍座御案,大聲道:“祖宗保佑。”

宮殿裡所有人跪了下來,大聲道:“恭喜皇上!賀喜皇上!”

魏忠賢滿面春風,說道:“恭喜皇上!賀喜皇上,大明立國二百五十年,從沒有如此輝煌之勝利!”

其實大明建國之後,對蒙古進行了幾次大規模打擊,其中藍玉的捕魚兒海一戰,更是轟動天下,其後的朱棣五徵漠北,更是將蒙古人打得不着邊,土木堡之後處於戰略守勢,其後有李成樑、戚繼光先後打擊蒙古,取得不俗成績,但始終是處於戰略守勢,現在一戰下其都!這不難,蒙古人逐水草而居,沒有守土之說,但生擒下其王,這是前所未有的輝煌戰績。

以前文人騷客贊李成樑,有明二百年邊帥武功之盛沒有出其左右者,這句話只怕要改了。

不用統計兩者的戰績和殺死敵人的數量,米禮義只此一條,足以勝出,攻破蒙古王都,生擒其大汗,這是滅國之功呀!當代軍功,最頂級者。

大明最近一新封國公,就是二百年前英國公張輔,他滅掉了安南,鎮守該地二十多年,由此創出英國公一系,八傳至當代英國公張惟賢,其子孫富貴榮華,與國同休。

論威脅,大明始終將蒙古視爲第一威脅,當年他們滅掉大金滅掉大宋,統治中原上百年之久,傳國玉璽還在他們手上呢?

等等,傳國玉璽!朱由校急問道:“傳國玉璽呢?”

捕魚兒海一戰,蒙古元氣大傷,帝國威風不存,但朱棣依舊不依不饒發動了五次大徵,這傳國玉璽是他主要目標之一。

自秦一統天下,秦始皇一統六國之後的國家之寶,爲中國曆代皇帝相傳之印璽,乃奉秦始皇之命所鐫。其方圓四寸,上紐交五龍,正面刻有李斯所書“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八篆字,以作爲“皇權神授、正統合法”之信物。嗣後,歷代帝王皆以得此璽爲符應,奉若奇珍,國之重器也。得之則象徵其“受命於天”,失之則表現其“氣數已盡”。

玉璽是皇帝行使權力的信物,是國家權力的象徵,從某種意義上說,寶璽甚至比皇帝本人更重要,因爲失去了寶璽,皇帝就失去了所有的權力。

凡登大位而無此璽者,則被譏爲白版皇帝,顯得底氣不足而爲世人所輕蔑。由此便促使欲謀大寶之輩你爭我奪,致使該傳國玉璽屢易其主,輾轉於神州赤縣千餘年,輒令人扼腕嘆息。

據傳唐初,李世民因無傳國玉璽,乃刻數方受命寶、定命寶等玉璽,聊以**。

貞觀四年,李靖率軍討伐突厥,同年,蕭後與皇孫政道背突厥而返歸中原,傳國璽歸於李唐,太宗龍顏大悅。

唐末,天下大亂,羣雄四起。唐天佑四年,朱全忠廢唐哀帝,奪傳國璽,建後梁,十六年後,李存勗滅後梁,建後唐,傳國璽轉歸後唐,又十三年後,石敬塘引契丹軍至洛陽,末帝李從珂懷抱傳國璽登玄武樓自焚,傳國璽就此失蹤。

後周太祖郭威時,遍索傳國璽不得,無奈鐫皇帝神寶等印璽兩方,一直傳至北宋。北宋哲宗時,有農夫名段義者於耕田時發現傳國璽,送至朝廷。經十三位大學士依據前朝記載多方考證,認定乃始皇帝所制傳國璽。

後來金滅北宋,玉璽爲金所得,元滅金,玉璽爲元所得,元順帝北逃,據傳玉璽就在其中。

據傳真正的傳國玉璽,早已隨李從珂自焚而失,北宋所得者,朝野有識之士多疑其僞。

因爲至北宋徽年間,徽宗好風雅,增刻印璽十方,時人有畫蛇添足之譏,其實徽宗似有淡化傳國璽地位之深意在其中也,只是這國破家亡的綠帽君王,何能何能淡化傳國玉璽之作用?

歷二千多年,傳國玉璽早己在百姓心目中神化,這不是一方玉璽,而是國家傳承,乃世代相傳的那一種德。

軍官道:“林丹汗之寶,盡在我軍手中,隨軍巡撫徐大人指認,這便是傳國玉璽!”

這句話一出,整個宮殿沸騰了,皇帝朱由校龍顏大悅,說道:“立即嗚鍾,緊急朝會。”

早朝已過,非緊急的國家大事,不開朝會。

第724章縱橫捭闔第263章秘密行動第399章水西風雲第614章勝利第822章身陷重圍第673章政變第429章善後督辦第983章攻破城牆第450章攻擊靶子第217章爲難第820章中計第700章洪水猛獸第306章爭執第569章黑化第65章報應第807章雙方和談第443章龍吟第336章建奴內訌第266章喪心病狂第49章挖人第860章招商引資第65章報應第168章危機擴大第512章浮萍上第101章設局第327章進攻第235章不甘屈服第315章天作之合上第313章處理第356章盟友第322章權臣第128章拉攏大臣第242章品茶第972章形勢大好第600章呂宋攻防戰上第273章災情慘重第985章別無他法第178章形態意識第206章面聖第932章佯攻第646章自投羅網第588章代表第200章小小分岐第741章肆虐第13章結拜第957章亂成一團第1008章大敗而回第701章推薦第323章立後大典第126章入職第974章無奈拒絕第676章刀鋒轉向第229章朝儀上第137章交鋒第690章各方盤算。第156章拿人第1033章伏誅第181章毛瑟火槍第801章豬隊友第513章浮萍下第427章交易第507章換將第288章平糧價第51章明升暗降第614章勝利第999章籌劃大戰第807章雙方和談第103章偷襲第757章與衆不同第437章形勢不妙第1013章帝國弊端第883章戰略盟友第717章靈魂第1020章解決方法475章喜得貴子第279章突襲第320章緝兇第117章遼東轟動第856章善泳者溺無題第620章招降第838章因勢導利第843章登基大典第102章形勢逆轉第419章重奪重鎮第57章鬱悶第941章重新奪回第961章神靈轉靈第523章有權就用第341章偷襲第31章宮廷政變第907章交涉第907章交涉第498章皇城夜宴第80章七寸第592章擊垮第33章救駕第574章制度第778章劫收大員第158章營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