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登基

方從哲道:“乾清宮不可居,殿下宜往皇極殿登基,以正天下視聽。”

他的提議得到了大臣們的一致支持,他們便擁着這朱由校,準備退往這皇極殿。

這李選侍是面如死灰了,這朱由校一走,她便滿盤皆輸了,她完全的急紅了眼,命人綁了李進忠和客氏出來,大聲道:“朱由檢,你不馬上答應本宮的要求,本宮馬上殺了他們。”

這李進忠的妙計就是楊如花,他原本的計劃是讓楊如花夜裡護着朱由校逃走,現在米禮義、米柱攻入乾清宮,他便改變了計劃,他的計劃之中,只有太子,沒有自已,所以這太子成功的逃出,而他則讓人綁了。

方從哲大聲怒罵:“李妃你至此還執迷不悟麼?”

李選侍道:“本宮怎麼執迷不悟了?”

方從哲道:“你勾結高則仁,囚禁太子、威脅太子。”

李選侍道:“胡說八道,本宮那裡有囚禁太子?這封本宮爲皇太后,是先帝遺詔,有起居注和多位大臣見證,倒是你們,這纔是造反,先帝屍骨未寒,爾等就領兵攻打乾清宮,大肆殺人放火,這趕盡殺絕之心,路人皆知,你們這是置先帝於何地?”

這倒打一耙的功夫,當真是爐火純青。

方從哲懶得和這無知婦人做口舌之爭,他大聲道:“乾清宮諸人,爾等須得認清事實,如果再執迷不悟一意孤行的從賊,國法難容,爾等妻兒老小也被牽連而。”

這李進忠和客氏被綁了出來,這朱由校和楊如花立馬急了,要衝過去救人,米柱冷靜的攔住,說道:“別中了他們的詭計,太子當上了皇帝,誰敢害你的人,這便誅他們九族。”米柱大聲叫道:“爾等大勢已去,還要垂死掙扎,爾等不怕死,難道不怕誅九族麼?”

他這句話極大的震攝了在場的士兵、宮女、太監們,他們這才意識到,雖然他們只是聽令行事,但這和太子和朝廷對着幹,就是造反,這是誅九族的勾當,許多人開始害怕,這個高舉的武器開始放下。

許多人己開始扔了武器,悄悄的溜走了。

他們一邊說,一邊往宮門方向撤退,有這米禮義的二百多兵士在前面對峙的頂着,叛軍的人數是他們的數倍,卻不敢衝過來,這個眼界極高的閣臣葉向高都讚道:“好一員猛將!”

他們的目的己達成,這便迅速的撤退,反正救出了朱由校,他們便算是贏了,至於這爛攤子怎麼收拾,那是以後的事。

他們在宮門之外,遇上了趕來增援的神機營的人,這方從哲下令:“封鎖乾清宮還有御馬監,有敢強行離開者,格殺勿禮。”

領兵的大將道:“喏!”他大手一揮,士兵們一涌而上,從米禮義的人手上接過這宮門的防務。

他們護着朱由校一路疾走,直趨皇極殿,朱由校問道:“孤這是要去那裡?”

米柱道:“皇極殿!保太子登上皇位。”

朱由校道:“不是說三日後纔是王道吉日嗎?”

米柱道:“太子宜早登皇位,以正天下視聽。”

他們涌入了皇極殿,在太監王安和方從哲的扶持下,這個朱由校坐上了代表天下至尊的龍椅之上。

宮中最重要的典禮,莫過於登極大典,登極大典標誌着舊統治者的結束和新統治者接管權力的開始。

登極大典的準備工作就緒後,禮部尚書奏請朱由校即位。

乾清宮正門要垂簾,表示喪事暫停。

朱由校到保和殿降輿,先到皇極殿升座,各級官員行禮。禮畢,官員各就位,禮部尚書再奏請即皇帝位。

米禮義、米柱、洪承壽、徐光啓、李逢春等隨朱由校御皇極殿。

朱由校升寶座即皇帝位,這時按一般典禮規定,由皇極殿韶樂樂隊演奏,但由於處在喪期,規定音樂設而不作,只午門上鳴鐘鼓。

朱由校皇帝即位後,階下三鳴鞭,在鳴贊官的口令下,羣臣行三跪九叩禮。

典禮中,百官行禮應奏丹陛大樂,此時設而不作,羣臣慶賀的表文也進而不宣。

最後要頒佈詔書,以表示皇帝是“真命天子,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儀式莊嚴而隆重。

首先,大學士再將詔書捧出,交禮部尚書捧詔書至階下,交禮部司官放在雲盤(裝飾有云紋的木托盤)內,由錦衣衛大漢將軍擎執黃蓋共同由中道出太和門,再鳴鞭,皇帝還宮。

文武百官分別由太和門兩旁的昭德門、貞度門隨詔書出午門,將詔書放在龍亭內,擡至天安門城樓上頒佈。

皇帝返端凝殿,再換上孝服。

大學士等將“皇帝之寶”交回,貯於大內,至此禮成。

由於倉促登基,原計劃登基是在三天後的,現在未免準備不足,許多禮儀並不到位,比如這皇帝的年號尚未選出,而且這大臣們剛剛大戰一場,大多面腫鼻青,衣衫襤褸,而且這外國使臣、各地撫督的代表們也大多未到。

說到這面腫鼻青,衣衫襤褸這一節,這剛上金鑾殿,這王安是讓人拿來了藥油和雞蛋,更換的衣服也有,只是沒有人使用,爲什麼呢?這衣衫襤褸、面腫被青的樣子,這才顯得我嫉惡如仇,我爲皇帝陛下流過血流過汗,連幾位閣臣都如此,更不用說其它人了。

這風儀瀟灑出衆的米柱是如此,就是這李逢春李翰林也是如此,最誇張的是米禮義,一身甲冑的他,全身是血,有的是敵人的,有的是自己的,他手按鏽春刀,與這個駱思恭一左一右,護在了朱由校身邊,當起這護衛的活計,他的手下們則與大漢將軍們一起,在殿外駐守。

這個楊如花護送朱由校到此,便要告辭,朱由校道:“李公公讓阿妹保護孤王,阿妹怎可棄孤王而去?”

楊如花道:“我要去救姥爺。”

朱由校道:“孤也想救李公公和奶孃,只要登基之後,馬上發兵去救,如果他們敢傷李公公和奶孃一根寒毛,孤王將他們碎屍萬段。”

米柱也道:“現在張國公己派大軍封鎖這乾清宮,他們一個也逃不了,下官相信,叛軍即將崩潰,等太子完成登基大典之後,馬上去救姥爺。”

楊如花看見米柱就臉紅,不敢直視他的眼睛,拱手道:“一切但憑、米大人作主。”這米柱是她的未婚夫婿,自然是抖不起來。

這大典既定,當務之急是議定新皇年號,經翰林院議定,所皇帝年號爲天啓。

天,巔也。…巔者,人之頂也。以爲凡高之稱,天啓者出於天下所啓,《左傳·僖公二十三年》:臣聞天之所啓,人弗及也。

意爲臣聽說上天所贊助的,別人是不能干預的。

這朱由校都並不滿意,他向米柱使了一個眼色,因爲他們在閒聊時,居然“巧合”的聊到這個年號,當時朱由校還是相當滿意的,誰知這米柱貶得一文不值,又提供了兩個年號:康熙、乾隆!”

米柱一看這皇帝使眼色,馬上進言:“寓意雖好,卻是不妥,《南史》記載梁敬帝蕭方智即將禪讓給陳霸先時,王琳爲主樑嗣,去請蕭莊即位皇帝。558年二月即位,年號天啓。《資治通鑑》載蕭莊即位在三月。南詔勸豐佑的年號也叫天啓,共計20年,元末起義軍領袖徐壽輝的年號,僅行用一年即止。”

被米柱這麼一說,其它人也覺得不妥了,按原計劃,這李逢春翰林提供這康熙和乾隆二號。

《爾雅》曰:五達謂之康,六達謂之莊。熙者古同“禧”,從福,吉祥,寓意康樂熙怡。

而乾隆者,達於上者謂之乾,豐大爲隆,寓意天道昌隆。

都是好字好年號,也是米柱惡作劇式的惡搞,改變由此開始,顛覆由此開始。

這個朱由校道:“朕比較喜歡康熙。”他適應倒是挺快,開始由孤改爲朕了。

既然是翰林所出,皇帝又喜歡,這羣臣便決定,選康熙爲新皇帝的年號吧?

經朝廷研究決決,這泰昌帝廟號光宗,諡號崇天契道英睿恭純憲文景武淵仁懿孝貞皇帝,葬在十三陵的慶陵。

這位一月天子的悲催人生就不提也罷,歷代皇帝,都會在即位後修建自己的皇陵,這位一月天子,也大急了一點,父皇纔去一個月,他就着急的跟上了,許多事都不曾開始,他只好用代宗的廢陵慶陵了。

代宗朱祁鈺生於宣德三年,長兄朱祁鎮即位後封其爲郕王。正統十四年,土木堡之變爆發,明英宗被瓦剌俘虜。爲免主少國疑,于謙等大臣勸服孫太后,立郕王朱祁鈺爲皇帝。

次年改元景泰,朱祁鈺在位七年間,知人善任,啓用於謙等正直之人,使得江山社稷轉危爲安,可謂英明之主,但是在天性之間未能盡善盡美,因而使得奸臣乘機作亂,這是他的缺點。景泰八年正月,奪門之變爆發,明英宗復位,改元天順,新皇廢朱祁鈺爲郕王,軟禁於西苑。不久朱祁鈺去世,享年三十,以親王之格入葬於玉泉山北麓。

這代宗還是憲宗時才追認其皇帝之位,諡曰恭仁康定景皇帝,但這造了八年的慶陵也就一直廢着,其它的皇帝則是嫌晦氣,一直沒有用,這個朱常洛死得這麼急,沒有什麼好選擇,只好將就着用了。

第291章威迫利誘第922章御駕親征第54章政爭風向第462章塞北局勢第440章最後的土司城第282章事發了第554章兩難第992章相互扯皮第947章大獲全勝第576章丁憂第813章巧舌如簧第112章蓋世戰功第563章魂歸大明第815章拉人下水第422章喜事成雙第480章前朝秘聞第615章李旦南下第844章大封羣臣第1003章日不落帝國第715章第346章投降第94章朝廷之上第723章萬里送死第510章陰謀第327章進攻第934章腰挾第1034章放逐第530章集中權利備戰第666章文萊加盟第614章勝利第654章入主第474章新生命第153章布衣謀臣第984章攻入其城第1009章制海權失第352章廠督威風第665章騎師第1015章太子難做第53章爭風呷醋第621章新家坡第199章以和爲貴第43章衝突第299章驅逐第477章駱氏家族第362章財政第910章卑鄙笫377章朝中變局第56章獵物第314章協議第519章雙方佈局第455章弱點第745章外強中乾第276章調查方向第385聞風而逃第22章帝皇家第755章危機第442章豐收之時第163章密謀第314章協議第921章獎勵第698章崩潰在即第918章營救第455章弱點第82章金花教主第933章無奈南下第846章風光時刻第645章兵敗如山倒第820章中計第409章新計劃第171章扔蛋糕第586章利益集團第972章形勢大好第800章無可耐何第368以攻對攻第627章附者如雲第751章慘敗第814章不相爲謀第577章力量第304章皇后人選第867章染指南美第906章落入虎口第772章兇險第529章昏庸無能第358章謀定後動第558章招納第343章計中計第189章朝廷爭議第479章謀取第943章老將歸心第984章攻入其城第99章官不聊生第449章救兵第189章朝廷爭議第1021章受命於皇第442章豐收之時第876章李旦中風第601章呂宋攻防戰中第507章換將第703章爪哇新局面第356章盟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