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六十一章 中華銀行

崇禎十二年四月十二日,剛安排完移民蝦夷島與庫頁島事項的李嘯,收到臺灣傳來的飛鴿送信。

信是臺灣拓殖團長丁佑寫來的,他在信中告訴李嘯,現在靠近臺中山脈之處,也就是當地土人稱爲奇美和斑岩這兩個地方,發現了兩個大的露天銅礦,預估產量十分巨大。

在臺灣這樣多火山地震的地區,發現銅礦,本不算什麼大事,但李嘯卻立刻敏銳感覺到,這是一個改變現有金融秩序的大好機會。

在李嘯看來,如果能順利開發這兩個銅礦,那麼,一項在這個明末年代,堪稱前所未有的新生事物,可以正式誕生了。

這個新生事物,便是銀行。

李嘯確信,現在擁有數千萬金銀資產的他,在又得到了足夠的銅礦之後,應該完全可以如同後世一般,開設銀行了。

這家銀行,被信心滿滿的李嘯,命名爲中華銀行。

在現代社會中,銀行是依法成立的經營貨幣信貸業務的金融機構。用亞當斯密的觀點來看,銀行是商品貨幣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產物。

銀行一詞,源於意大利banca,其原意是長凳、椅子,是最早的市場上貨幣兌換商的營業用具。隨後,這個詞傳入英國,在英語中轉化爲bank,意爲存錢的櫃子。

而在中國,從明清時代開始,白銀開始取代銅錢,成爲最主要的貨幣材料。“銀”往往代表的就是貨幣,而“行”則是對大商業機構的稱謂。而把辦理與銀錢有關的大金融機構改稱爲銀行,最早見於太平天國洪仁玕所著的《資政新篇》。

李嘯要成立的這家銀行,除了傳統錢莊所有的,聯號經營存儲放貸、兌匯,發行銀票等賺錢業務外,還有一項他特別看重,準備要開始大力經營的,便是利用銀行,開始自行鑄幣。

因爲在這個明末時代,由官府鑄造的銀子,是大明帝國的法定貨幣,在全國各地大量使用,明朝成立數百年來,儘管也一直與海外進行貿易,但一直以來,從未鑄造過國家標準的金銀銅等錢幣。

這就導致,官府的銀子,在平時使用時,不但有各種不同的成色,每次使用時,還必須要經過稱量、切割等等後續手段,才能用於日常生活交易。

這種方式,給使用者帶來相當多的麻煩,尤其是在鑑定銀子真僞上,更是一件令人傷腦筋的事情。

於是,現在的李嘯,打算在開辦的中華銀行裡,自行鑄造金、銀、銅三類貨幣,其中主要以銀元作爲核心貨幣。

具體設計標準爲,金元(重5克,含金45%),銀元(重5克,含銀72%),銅元(重5克,含銅63%),兌換比例爲1兩白銀=1金元=10銀元=1000銅元,這些錢幣都是標準的正圓形無孔錢幣。

在這種新幣設計中,李嘯定義,1銀元就相當於原本的1錢銀子,1金元就相當於一兩銀子。如果從其貴金屬含量來看,可以發現,這套貨幣代表價值略高於其金屬價值。例如一錢白銀3.75克,然而一個銀元中,所含白銀僅3.6克,而金幣與銅幣亦同樣如此,通過這樣的方式,李嘯可以花更少的金銀,換取了同樣購買力的錢幣。

而在李嘯的這套貨幣體系中,更大的不同之處,在於金元。

如果按照此時明朝官府所定義的,1:10的金銀比價,一個金元既然兌換10個銀元,那麼含金量應該同樣是72%。然而李嘯在中華銀行所鑄造成的成品金元,其含金量,卻只有48%,約2.25克。如果論貴金屬價格,一個金元僅能換取6.25個銀元。但是按照匯率規定,一個金元卻可以兌換10個銀元。

因此,金元兌換銀元的比率,被人爲地提高了,黃金價格被從1:10的官方比率,被李嘯人爲提高到1:16,也就是說,黃金的真實市值,被李嘯人爲拉高了。

之所以會有這樣的設計,根本原因是,前世在大學中,選修過西方經濟學和古典經濟學的李嘯,根據自身貿易特點以及國情現狀,作出的必要改變。

自過去兩百年以來,明朝一直與西方諸國進行貿易,由於中國巨大的結構性產業優勢,在頻繁的東西方貿易下,大量美洲和日本等地的白銀,單方面流入明朝,使銀價不斷貶值,中國地區的金銀比價由洪武年間的1:4,升值到萬曆年間的1:6,再到天啓年間的1:8,而到崇禎年間,到現在已經超過1:10了。

並且,隨着貿易份額的增長,從美州日本等地來的白銀,還在持續流入之中,一點減緩的跡象都沒有。

在真實歷史上,隨着白銀的持續流入,終於在清朝中期結出惡果。導致白銀大幅貶值與通貨膨脹同時發生,讓清朝各地的農民與手工業者紛紛破產。也導致了嘉慶皇帝一登帝位,在西北地區,便爆發了由破產農民組成的,大規模的白蓮教起義,所謂的天朝氣象,終於一去不返,清朝從此走向中落,不斷衰亡。

而現在,李嘯治下的各類產業,諸如製鹽,絲綢,生絲,鐵器,呢絨,香菸等產品,隨着海外以及國內貿易,蓬勃發展日漸興旺,結構性產業優勢在整個明朝之中堪爲翹楚,特別是自臺灣大開發起來,黃金白銀在他的這些沿海各城池州縣中,迅速流動集中,以至在這小小的區域中,白銀的市價大幅貶值。

要不是海貿的大頭與商稅控制始終由李嘯任命的官員把持,他又大力從內陸移民,以擴大臺灣以及沿海諸地的內需市場,尤其是採取了大量屯積糧食,大量興建糧食積倉的糧本位經濟政策,才使得這些地區的經濟,未能因爲白銀市值大幅下降,而出現嚴重的通貨膨脹。

擁有後世記憶的李嘯,非常清楚西方經濟學中的關鍵一點,那就是,經濟循環的核心是貨幣,而貨幣的核心則是國家信用度。

這種信用度,和金銀或者紙幣是無關的。從極端的意義上來講,即便你全部採取黃金白銀作爲支付手段,可只要使用者對其失去信心,金銀體系一樣會崩潰。

而之所以,世界各國,均把黃金作爲經濟核心的原因是,黃金產量始終很少,而白銀產量在幾個世紀內爆增,因此對於白銀信心崩潰的遠比黃金更快更容易,如此而已。

那麼,現在的問題是,李嘯應該如何建立與維護,甚至推廣這個信心呢?

當然,李嘯並不是經濟學家,很難用學過的經濟學觀點,來將這個在現代社會中,依然是衆說紛紜的重要金融話題講清楚。但是,李嘯還是知道一點,最基礎最樸素的根本經濟原則。

那就是,只要民衆手上的貨幣,不管是金幣銀幣銅幣或者紙幣,只要能夠買得到東西,以及買得到足夠的東西,那麼民衆對手上的貨幣就仍然能夠擁有信心。

不過這是對於貨幣最終使用者,或者說買方來說的。如果換個角度,對貨幣有信心,賣方自然就會賣,買方也就買的到。若是沒信心,賣方就不會賣,買方就買不到了。也就是說如果從賣方的角度來看,必須要先對貨幣有信心,他纔會願意收入貨幣賣出貨物。

這有點落入循環論證的圈子裡去。但仔細想想,就可以找到真正的根源。

其實,答案很明顯,那就是,在貨幣競爭中,持有貨物的賣方纔是真正的關鍵所在。因爲貨物纔是人們真正需要的東西。糧食可以充飢,而金子卻不能吃。有糧無金的人絕不會餓死,有金無糧者,必須能買到糧纔不會餓死,買不到照樣抱着金子餓死。

所以歸根結底,一個經濟系統得以維持的根源,在於賣方,或者說,在於生產者。

而在李嘯治下,這個相對獨立的經濟體系中,李嘯自已,就是最大的賣方與生產者。

現在的李嘯手上,控制着大量的工廠、礦藏和田產,並且還有經由從農民手上收集到大量糧食,可謂錢糧豐厚,傲視國中。並且,在李嘯手上,還控制着由其一手主導的政治體系,以及忠誠效命於他的精銳軍隊。因此,無論是對於國內還是國外,李嘯都是佔有絕對優勢的賣方,可以輕易操控物價,控制整個金融秩序。

而這個經濟優勢,隨着時間的推移,還在不斷地增加之中。由於李嘯生產技術與手段,遠超明朝國內的同類工坊,讓他的產品,同時有價格、質量與產量三個方面的優勢。而隨着各類產品生產線與產品線逐漸成熟以至更新換代,李嘯在某些區域,甚至漸漸形成了壟斷優勢。

綜上所述,此時的李嘯,無論在政治上,還是經濟上,都是巨無霸一般的存在,是一個能夠決定市場產品價值與價格的巨人。因此,能夠主導市場的他,自然也就成爲能夠在金融領域中,定義貨幣價值的人。

而正是基於以上考慮,李嘯才直接在貨幣價值上,定義出比實際含銀量更高的兌換價值。而以他的雄厚庫存儲備,以及他那強大的武力當作保障,讓其治下的百姓,在今後的年歲裡,習慣於使用各類貨幣,讓他們習慣於靠政府信用而非金屬本身重量,來作爲交易籌碼,便是最自然不過之事。

如果李嘯的基業能一直鞏固,那麼,他的信用度會不斷增強,而相應的,真正用於鑄造貨幣的金銀用量,只會更少。隨着時代的發展,最終在未來歲月中,紙幣會徹底取代貴金屬,真正成爲貨幣市場的主角。

當然,這一天的到來,不可能一促而就,而一個循序見進的過程,耗時將會極長。也許,可等到幾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時間,才能最終完成紙幣對金屬貨幣的代替。故現在的李嘯,當務之急,還是要先把這金元、銀元、銅元三類貨幣,大規模推廣下去。

因此,之所以李嘯人爲改變金銀比價差異,那是因爲,如果維持原本的1:10官方比價的話,那麼由於李嘯如今的海貿規模,將繼續有大量西方白銀流入,在其治下的貨幣還沒有完全脫離金屬價格的時候,只會不斷加速通貨膨脹的速度。

而現在李嘯將金幣與黃金價格人爲地定在1:16,目的就在刺激外國商人們,多用黃金代替白銀,減緩白銀流入速度,卻加速讓黃金嚮明朝流入,從而平衡黃金與白銀的流入速度。因爲黃金數量遠比白銀少,在貨幣結構尚未穩定時,理論上會更有信用。

現在李嘯設計的新幣中,因爲其中的1銀元=100銅元,並不是完整的十進制,故李嘯經過仔細考慮後,又在其間又加設了一個值10個銅元的大銅元(重30克,含銅90%),金元以上則加上了一個值10兩銀子的大金元(37.5克,即一兩,含金99%),主要用於外貿結算。這是考慮金屬材料價格的關係,同時也代表這套幣值沒有完全脫離貴金屬本位。

而這些錢幣採用的金屬比例與模子都經過設計,正面背面都有複雜花紋、年份與幣值數字,錢幣的邊緣也壓制了防僞鋸齒。此外這些錢幣,都是由李嘯的鑄幣局,使用水力衝壓機,用標準作業的方式進行衝制,而非傳統的模鑄制錢方式,因此,鑄造出來的錢幣,花紋字樣異常清晰,而且讓不法之徒極難仿造。

實際上,李嘯設定的金屬配比,也是這套錢幣設計的原理之關鍵所在。

因爲,如果銅錢含銅高於幣麪價值,那麼極可能就會出現,有不法之徒與奸商豪賈,融化銅錢來私鑄銅器的情況。這種情況,在清朝雍正初年,就大規模出現過,幸得雍正大力整治,及時改變銅鉛配比,才使得整個國家沒有因爲這一點,而出現銅錢大面積緊缺的狀況。

而設計了一套防僞機制,相比起來,造假幣的門坎可比融化銅幣高的多了。有道是,兩害相權取其輕,因此李嘯自是毫無猶豫地選擇了,讓銅幣的實際價值略低於其幣麪價值的做法。

接下來,在銀行正式發行這套新貨幣後,這套貨幣體系,能不能得到長期維持,就得看李嘯的政府信用度了。

而李嘯治下的各類官府機構,其信用度是非常好的,這樣的幣制又確實很方便,交易之時,也不再需要擔心金銀分割、成色與秤重的問題,因此李嘯相信,這些新式貨幣,一定能很快就被他治下的百姓所接受。

李嘯決定,讓這類新式貨幣,先在臺灣,濟州,登州,薩摩,蝦夷,庫頁等自家屬地,先行流通試用。如果試用效果好,再逐漸嚮明朝國個滲透使用。

崇禎十二年五月初,經過周密籌備,中華銀行總行,在臺灣高雄府正式成立。與時同時,各個州縣之中,也同時成立了中華銀行分行。李嘯正式下令,從今之後,其治下各州府縣城,全部開始推行全新的貨幣體制,將原有的金銀銅錢,逐漸兌換替代。

一個模仿近代模式的全新金融體系,正式誕生了。

第二百六十九章 謀逆弒上第三百七十六章 兵退靜海第二百四十章 司令被俘第五百四十章 兩頭押注第五百一十五章 緣何效死第三百四十八章 北圖庫頁島第五百一十一章 百戰不歸第九百一十四章 橫行西域,兩國震怖第一百七十八章 收爲侍女第九百一十七章 弒父歸降第六百五十三章 攘外還是安內第五百零六章 海陸聯合作戰第七百二十三章 西調兵,北求援第七百九十四章 紅河平原決戰第五十九章 尾隨第五百七十四章 盛京報喪第三百六十三章 分裂的決策第二百一十四章 鎮邊城所第三十六章 玄虎騎、飛鷂子第六百五十七章 清順結盟第三百四十章 東海侯第一百一十三章 虎踞(二)第二百四十六章 秘密武器手擲雷第八百七十一章 攻破遼陽 援兵突至第九百四十三章 重炮狂攻第五十五章 奪財第六百三十五章 帝王末路第二百一十七章 無間道第八百三十八章 何以擋之,唯有求和第一百零九章 夜援第一百六十九章 佳人本該配英雄第五百六十七章 兩路進兵第六百八十九章 冥頑不靈的下場第三百一十五章 入侵彰化第五百九十八章 引爲前部第一百六十八章 以利誘之 以威迫之第五百二十章 關鍵決心第三百八十二章 死道友不死貧道第一百六十八章 以利誘之 以威迫之第四百二十一章 化玉帛爲干戈第五百九十五章 多爾袞的彷徨第五百七十九章 兵進營囗第五百一十六章 下輩子做你的女人第五百五十三章 迷茫的鄭親王第八百二十五章 出其不意,合攻保寧第五百零六章 海陸聯合作戰第四十二章 分功第三百八十一章 山東局勢第一百八十三章 九皋山之戰(一)第六百八十三章 風沙攻城第六百五十三章 攘外還是安內第一百五十五章 世襲指揮使第六百六十七章 暗夜之狼第九百三十二章 勸降不成,天雷轟門第五百零八章 退守內城第七百六十九章 給滿清打個棺材釘第三百六十章 唐明議和第六百三十五章 帝王末路第三百四十五章 東征蝦夷第八百六十六章 激戰二順王第六百一十四章 交鋒初挫第四百零一章 大明不可救第一百零八章 尋仇第一百零八章 尋仇第八百七十五章 雨夜血戰第四百四十二章 公主的命運第六百五十六章 此人竟敢自稱監國第三百四十章 東海侯第八百八十二章 爲了大清,忍辱求生第三百八十三章 濟南危急第七百三十七章 金聲桓投降第五十五章 奪財第三百二十三章 明日帝國第六十七章 求才第九百三十七章 夜襲遇挫第六百四十九章 關山如鐵第八十六章 車馬行第三百二十九章 武士之死第二百五十九章 朝清停戰協議第七百四十章 迫降黃陂,進逼武昌第五百五十一章 幸運之救第四百六十九章 二打金州第六百六十二章 雷霆救援第一百九十八章 新得兩縣第四十五章 步兵第二百三十章 反間計第六百三十三章 皇上有難 我當親救第一百三十五章 金礦 擴軍第三百五十六章 刀兵相向第六百零八章 擁立順治第六十二章 赤鳳堡第九百三十五章 刨二賊之墓,再攻烏思藏第三百章 籠絡曹變蛟第八百二十二章 三面夾擊,一鼓而滅第八十四章 巡撫第一百四十章 魯王之邀第六百五十三章 攘外還是安內第七百八十三章 馬吉翔出使緬甸第九十二章 聚殲第三百八十一章 山東局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