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三十九章 忠奸難辨

有了劉宇亮這個首輔帶頭,接下來的幾天,彈劾攻擊李嘯的奏章,有如雪片一樣堆滿了崇禎的御桌。

“臣戶部尚書劉之鳳,近聞赤鳳伯李嘯諸事,不勝憤然之至矣。自古以來,君臣道綱,上下尊卑,法統律令,乃立國之基,建業之本也。今李嘯拂然不顧,擅啓戰端,私設官吏,鬻國走私,實是無君無父,無法無綱!此等跋扈猖悖之徒,縱於國有大功,亦不可坐視其放肆胡爲矣!望皇上速爲派錦衣衛追責查證,若諸事查明屬實,需得嚴懲李嘯,以敬效尤。。。。。。”

“臣少詹事黃道周,聞悉赤鳳伯李嘯,輕啓戰事,獨吞臺灣,私設官吏諸事,心下咈然憤慨,何可言說!李嘯貴爲赤鳳伯,乃是國家干城之將,卻外沽清正之名,暗懷虎狼之心。罔顧國恩,無視朝廷,其行事事種種,可謂狼子野心,昭然若揭矣!望陛下需派錦衣衛詳查其過,深追其責,萬萬不可再放縱自流,終成大禍矣。。。。。。”

“臣禮部侍郎傅冠,今冒死上疏,彈劾李嘯擅弄刀兵,私吞臺灣,走私賣國諸多罪狀。我大明開國二百餘年,向來君莊臣恭,事體合諧,還從未有如李嘯這般,無法無天貪婪卑劣之徒也。李嘯惡行彰昭,行事猖狂跋扈,可謂駭人聽聞!縱其人於國有微功,然可成其目無律法,蔑視朝廷之資本乎?望陛下速速查清李嘯罪責,從重懲之,以爲後來者戒矣。。。。。”

“臣翰林院詹事顧錫疇,冒死彈劾赤鳳伯李嘯。以臣看來,李嘯名爲國朝良將,實乃國朝巨賊也。。。。。。”

“臣巡按御史林朝球。。。。。。”

“臣史館編修許青。。。。。。”

乾清宮內,望着御案上堆疊如山的彈劾奏章,崇禎一臉黑沉得可怕。

“譁!”

崇禎忽然有如發瘋一般,將這一大堆奏章,連同桌上的筆墨紙硯,狠狠地全地掃落地上。

丹階之上,一片狼籍。

見皇帝如此焦躁憤怒,一旁的曹化淳等人,大氣也不敢出。

“楊嗣昌去山西多久了,怎麼還沒返回京師?!”

崇禎忽然扭頭向曹化淳大聲喝問,聲音之中,滿是焦躁與不安。

崇禎之所以這般希望,時任禮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的楊嗣昌返回京師,實在是他現在被這些彈劾李嘯的奏章,弄得心煩意亂,焦躁不堪。在他看來,現在只有他最爲倚重的楊嗣昌的意見,纔是最值得聽取的。

只不過,就在劉宇亮上報鄭芝龍的告狀信件的前三天,楊嗣昌剛剛去了山西,讓崇禎想問話,卻找不到人。

曹化淳一愣,急急稟奏道:“皇上,楊閣部外出山西,纔不過六天,當日他與皇上陛辭時說,要前去山陝之地,與兵部熊尚書一起,商討徹底剿滅流賊一事,這時間卻要一個多月呢。”

曹化淳小心翼翼地說完,崇禎頓時眉頭皺得更緊,他焦躁地在房間中來回走動了幾遍後,便向曹化淳大喝道:“速速擬旨,傳楊文弱儘快返回京城,朕有話要問他。”

“是,奴婢遵旨。”

八天後,得到諭令的楊嗣昌,一路上緊趕快行,終於返回到了京城,隨後,他立刻前往皇宮,覲見皇帝。

見到滿身風塵一臉憔悴的楊嗣昌,跟着小太監從殿外快步進到乾清宮時,崇禎心下,不覺泛起莫名的憐惜之情。

這個楊嗣昌,自被自已安排爲剿匪重臣以來,工作卻是盡心盡責,眼看着一年多時間下來,楊嗣昌比上任之時,明顯的衰老了許多。

楊嗣昌入得殿來,隨即伏身下跪。

“臣楊嗣昌叩見陛下,願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

“楊愛卿一路辛苦,速速平身,看坐。”

“謝陛下。”

楊嗣昌站起身來,早有小太監搬來一個小錦墩,楊嗣昌便斜簽着坐了半個身子。

崇禎隨即把鄭芝龍的信件,以及挑選出來的一些彈劾李嘯的奏章,都交給楊嗣昌觀看。

楊嗣昌將這些東西迅速地瀏覽了一遍,便遞迴給一旁侍立的小太監。

“楊愛卿,鄭芝龍與朝中諸官對李嘯的彈劾,可謂言論洶洶,其勢難擋。以楊愛卿看來,卻是作何觀想?”

崇禎低聲說完,以一種期待的眼神望向楊嗣昌。

楊嗣昌臉上,忽然泛起淡淡的苦笑,他站起身來,向崇禎長揖而拜。

“陛下,關於李嘯之事,鄭芝龍曾給熊文燦發過奏章,故臣早已知曉。但是,朝中諸臣對李嘯的攻訐彈劾,以微臣看來,危言聳聽之成份居多,殊無甚益。他們要嚴懲罰李嘯的建議,陛下萬萬不可採納啊。”

楊嗣昌以一種沉重的語氣緩緩說完,崇禎臉色頓是愈發難看。

“那楊愛卿對李嘯的四條罪狀,又是做何觀點呢?”崇禎逼問了一句。

“陛下,以微臣看來,李嘯這四條罪狀,多爲危言構陷,誇張言辭。那李嘯雖然有過,卻是瑕不掩玉,完全可以功蓋其過啊。”

“哦,楊愛卿何以這般認爲?”

“陛下,微臣這裡有李嘯的自述書一封,懇請皇上過目。”

楊嗣昌在皇帝驚疑不已的目光中,從懷裡掏出一封摺疊好的信件,恭敬地雙手呈上。

崇禎大奇,急急問道:“文弱,怎麼鄭芝龍的信件纔到京師,李嘯就有自述信件送給你,卻是何故?”

楊嗣昌微笑着拱手道:“陛下,這一點,那李嘯已在信中說明,乃是他從那鄭芝龍部之處,聽說了鄭芝龍構陷自已的經過後,才急急用飛鴿傳信自證清白,此信送至正在陝西剿匪的部下莫長榮處,本欲送至兵部熊文燦,正巧微臣巡視山陝,那莫長榮便直接將李嘯之信,呈給在下,在下方纔瞭解李嘯之自辨之辭。”

崇禎從小太監手裡接過信件,迅速開始觀看。

漸漸的,他的臉上,開始顯露淡淡笑容,不過,崇禎面上的疑慮之色,卻還是極多。

“文弱,那李嘯說,他之所以來不及奏報,便緊急出兵朝鮮,卻也多有不得已之處。文弱對此有何看法?”

“陛下,李嘯之言,臣亦然之。那鄭芝龍的奏章中說,李嘯私自出兵朝鮮,攻伐臺灣,是爲目無朝廷,擅動刀兵之罪狀。依臣看來,這兩件事,李嘯未及時稟明皇上與朝廷,是其過錯。但是,恕臣直言,當時朝鮮戰事何其緊急,那國王李倧,手下軍兵皆已潰敗,連王城漢陽都丟了,只得在南漢山城中苟延殘喘,可謂命懸一線,危如累卵。若非李嘯及時出兵,前去援救朝鮮,只怕現在的朝鮮,早已向清虜投降,完全成了清虜的附庸了。若是這般,則相當於我大明,被清人生生斬去一臂矣!故臣認爲,李嘯此舉,非但無過,而是有大功於社稷啊。”

楊嗣昌說到這裡,偷眼向崇禎望去,發現崇禎臉色稍緩,竟微不可見地點了點頭。

“李嘯這次出征朝鮮,保住我大明最忠實的藩屬之國,朕當日亦對其大加嘉賞,並加封其爲赤鳳伯,可謂恩寵有加。只是他不向朕與兵部奏報,擅自出兵攻伐臺灣,那李嘯的解釋,朕卻甚疑之。”崇禎說完,輕嘆了一聲。

“哦,皇上何出此言?”

“那李嘯在信中說,他這次出兵臺灣,之所以事先未向朝廷稟報,是因爲他覺得這次出兵臺灣,山遙路遠,又要與西方強國西班牙與荷蘭交戰,可謂前途茫茫,勝負難知。故他料定,若上報朝廷之後,朝廷定然對其出兵臺灣之事極爲疑慮,從而久拖不決,以至迨誤戰機。故才自作決定,私自出兵,成則爲大明開疆闢土,敗則可獨攬過錯於已身。唉,李嘯的說辭,朕感覺十分牽強,卻不知文弱如何看待?”

“陛下,以臣看來,李嘯此舉,雖多有過錯,卻亦是無奈之舉,想當年,那奴爾哈赤勢力未曾壯大之時,遼東官員覺其異心,便曾私下奏稟朝廷,望早徵此獠,以絕後患。不料朝廷對此事卻極不看重,久拖不決,以致奴爾哈赤不斷坐大,終於一統女真諸部,成立僞金,與我大明對抗至今。那李嘯乃是聰明決斷之人,定是考慮到這奏摺一上,那諸多朝臣,雖不能做成一事,卻亦完全可以大拖後腿,以致讓李嘯可能如當日征伐僞金一般,等個數年都沒個結果。這樣一來,這臺灣之地,怕是不知何日,方可成爲我大明國土啊。”

楊嗣昌的這番話,讓崇禎臉色愈發緩和,隨後卻又長嘆了一口氣。

崇禎作爲一國之君,其實亦是對大明朝拖拉遷延的辦事風格,十分厭惡與反感,只是這辦事風氣,已歷數代,早已是積蔽良久,孰可驟除,李嘯能有這番思慮,雖有過錯,卻也不好苟責於他。

“文弱,那朕再問你,那李嘯在拿下臺灣後,竟不向朝廷奏報此事,而是暗自隱瞞,私設官吏,這般悖逆行徑,朕心下十分不滿。李嘯卻在信中說,是因爲臺灣初定,人心不服,各地動亂頻起,他才因此決定,先行自設官員來管理臺灣,待局勢徹底穩定後,再向朝廷奏報。李嘯這般說法,文弱卻又如何作何觀想?”崇禎目光灼灼地向楊嗣昌低聲問道。

楊嗣昌能明顯感覺到皇帝眼神中的不善,心裡不覺哆嗦了一下。

其實,說實話,對於這一點,他對於李嘯也是十分不滿意的。

因爲,哪怕臺灣再動亂,在已成爲大明國土的前提下,李嘯也應該先向朝廷稟明,讓朝廷來做決斷。而他這樣的做法,實在是費力不討好,可以說是授人以柄,送辮子讓人揪,李嘯這般做法,實爲十分不智矣。

於是,他略一沉吟後,便硬着頭皮向崇禎皇帝奏稟道:“陛下,李嘯攻伐臺灣,未向朝廷稟報,在下在想,這李嘯雖是能征慣戰之少年名將,但對於具體要如何處置臺灣事宜,還是十分生疏草率。現在李嘯既然已作了解釋,還望皇上寬大處置方好。“

聽了楊嗣昌的話語,崇禎臉上泛起笑容,他對楊嗣昌沉聲說道:“若是這樣,那朕念李嘯初犯,就不追其責了。至於說李嘯走私一事,先前朕已做過決斷,此事便就此放過。而李嘯與鄭芝龍爭奪對日貿易之事,更是多爲個人私怨,對於這些,朕也就大事化小,不予追究了。”

“皇上仁德大度,實是英明之君。“

聽了崇禎這句話,楊嗣昌一直緊繃的心絃,頓時放鬆了很多。

“文弱,前幾日,首輔劉宇亮對朕說,他要讓朕對李嘯實施三條計策,分別爲派駐監軍,由朝廷向臺灣派駐官員,以及分割李嘯部下至他部將領處,以此來控制削弱李嘯。朕聽聞後,心下未決,卻不知楊愛卿以爲然否?“

剛剛心下放鬆的楊嗣昌,聽了崇禎這句話,頓是臉色大變。

“皇上,萬萬不可!“楊嗣昌急急奏稟道:”李嘯乃是國朝難得之良將,又是極其聰明,皇上若使出這三計,卻是自顯猜疑之象,以致後果莫測矣!“

“哼,文弱你爲何這般說話?!那劉季龍也說了,李嘯縱然對國有功,亦是國朝將領,怎麼其他各部將領能派監軍,那李嘯卻派不得,是何道理?!”崇禎臉上十分難看,他怒喝着繼續說道:“況且,現在朝廷已不追究其責任,只是要重新安派官員來治理臺灣,難道李嘯還定要阻撓不成?!莫非他身爲大明臣子,不爲國家與朝廷作想,卻反而還要朕事事順他心意方可麼?!”

楊嗣昌心裡無言隱痛,他沉聲道:“皇上,李嘯這般行事,實是多有苦衷。況且國朝正是用人之際,如何能把李嘯當成一般將領來看待!在下只怕,那李嘯千辛萬苦開疆闢土,未點封賞未得,卻反而被皇上這樣猜疑,那李嘯萬一心下生忿,激起事來,皇上又該如何收拾啊!”

“你,你競這般認爲。”聽了楊嗣昌的話,崇禎頓是臉現惶然之色,他低聲道:“那依文弱之見,朕卻該如何對待李嘯,方爲合適呢?”

“陛下,若依在下之見,陛下需對李嘯大加封賞,以褒其開疆闢土之功,然後將那臺灣,如登州一般,賜予其自行治理,朝廷只需按進收取賦稅便可。而派出監軍一事,則斷不可使。同時,需得對李嘯旁敲側擊,讓他知曉過錯,以免將來再犯。如此一來,那李嘯乃是極其聰明之人,必定會對皇上由衷感激,同時亦會心生惕然,不會再犯這般輕慢朝廷之過錯了。”

楊嗣昌說完,一臉期盼地望向,龍椅上臉色複雜的崇禎。

第五百六十一章 喪權辱國的盟約第二百零四章 鄭彩來訪第三百五十章 清軍報復第八百六十七章 全軍圍殲第三百零四章 錫林城危急第七百七十七章 不殺此獠,何以立威第四百一十一章 降兵的妙用第七百四十六章 脣亡齒寒 重兵往救第七百六十六章 再不生於帝王家第三十二章 拜訪第二百八十四章 徒生變故第五百七十六章 壓服追殺第一百八十六章 中路敵滅第四百四十三章 迎娶坤興公主第五十七章 報仇第一百六十九章 佳人本該配英雄第六十四章 築城規劃第三百四十二章 擴軍五營第三百九十二章 俘獲嶽託第五百七十五章 巧舌如簧第四百四十三章 迎娶坤興公主第八百七十一章 攻破遼陽 援兵突至第九百四十一章 長子戰死 兔死狐悲第八百三十一章 無處可逃,不如歸降第一百九十三章 凱旋北歸第十四章 考校第二百一十四章 鎮邊城所第四百四十三章 迎娶坤興公主第八百五十五章 御駕親征,徹底潰敗第五百六十九章 皇帝復原第九百四十五章 老汗逃跑,新汗當立第六百九十章 夜迫徐州 海路進攻第五百零一章 猝不及防第二百零一章 微服私訪第六百零二章 獻堡歸降第三百章 籠絡曹變蛟第八百三十一章 無處可逃,不如歸降第四百四十五章 野味家宴第八百章 迫取升龍,割劃安南第二百二十二章 特來取爾狗命第一百二十章 帝心第六百一十九章 如不和談,大清危矣第四百一十三章 馬尼拉灣海戰第八百三十五章 大西皇帝 殞命陣前第六百六十七章 暗夜之狼第二百一十章 三路侵明第七百六十一章 權力是毒藥第一百三十二章 恐慌效應第一百五十四章 報捷天聽第七百八十七章 永昌城破,主將自刎第八百三十章 先東後西,斷不可返第四百六十九章 二打金州第七百六十五章 天子也要搏一把第一百八十七章 南北交困第二百四十八章 家賊難防第三百三十六章 舌戰幕府第五百一十五章 緣何效死第四百八十九章 全城活埋第八十八章 時局第一百五十一章 鐵龍城之戰(五)第四百一十六章 遲來的正義第二百七十四章 皇帝的疑慮第六百四十一章 追贓助餉第三百八十章 吳三桂來訪第七百三十九章 此時不降,更待何時第七百五十九章 離間君臣,借刀殺人第二百三十章 反間計第六十四章 築城規劃第八百三十章 先東後西,斷不可返第六百零一章 集束震天雷第三百一十六章 城下殲敵第一百四十四章 計擒李定國第二百六十章 謀取濟州島第八百三十一章 無處可逃,不如歸降第二百七十三章 勳章制度第四百九十三章 遼西大潰敗第二百九十五章 規劃 娶親第六百一十九章 如不和談,大清危矣第二百六十六章 赤鳳伯第八百九十二章 西北定,攻東南第五百七十三章 自任攝政王第八百六十一章 南北齊攻 全面開戰第一百三十三章 利益博弈第八百零二章 左部投降 何來遲也第二百九十一章 初挫敵鋒第九百零六章 合圍擊潰,一路追殺第四百六十四章 徑退山西第三百六十七章 攻克旅順第七十六章 試探第六百一十五章 活埋聚殲第四百六十一章 唐軍如虎第八百八十八章 乘勝追擊,矇混進關第四百二十八章 巴印血戰第七百一十八章 敘州爭奪戰第三百零六章 劉國能歸降第二百零二章 眼見爲實第九百一十六章 堯勒瓦斯的抉擇第七百二十六章 送人頭的騎兵第三百一十一章 投降保命第一百一十章 無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