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тт κan⊕¢O
82迫擊炮經過試射後終於全部開火,“轟!轟!”10門炮同時打響氣勢也是蠻大的,頓時城牆上飛沙走石,原來林立的旗幟漫天飛舞,不時可以看到人體飛上了天。城牆上和城牆後面是炮擊的重點,這些地方都是防守城牆的敵軍藏匿的地點。事後發現,這個估計搞錯了,炮擊前,韃子就準備跑路了,城牆上下已經沒有幾個人了。
“直射炮,轟開城門!”朱順給直射炮下達了命令。隨着軍號聲聲,兩門20直射炮各打了兩發炮彈,炮彈直奔城門,“轟!”的一聲,厚木包鐵的城門,木屑橫飛散了架子,隨後的炮彈把城門炸成了碎片。20毫米炮彈口徑太小,僅相當於手榴彈的威力,但是,一扇木門還是經不住四發炮彈的打擊。
既然只有手榴彈的威力,爲什麼不用手榴彈呢?手榴彈成本可是低多了。這是有原因的:炮彈是引信引爆的,在接觸到城門時凌空爆炸。如果用手榴彈,且不說近距離投彈的戰士有沒有危險,單說那手榴彈一般都是落地後,可能還要等一會才爆炸,因爲他是火藥捻子延時引燃的。爆炸位置在地面,並且到城門的距離不能掌握。地面爆炸和凌空爆炸效果完全不同,差距甚遠,這是爆破的常識。
看過近代戰爭小說、電影的讀者都能看到這樣的情節,爆破的戰士拿着炸藥包衝上去爆破,那個炸藥包是有支架的,引爆前,炸藥包是需要用支架支起來的。這就是要那個凌空爆炸的效果。還有一個更精彩的令人敬仰的例子:就是英雄董存瑞炸碉堡。就是因爲缺少支架,又沒有凌空放置炸藥包的位置,不得已,自己手舉着炸藥包,用身體當支架引爆炸藥!人民英雄永垂不朽!
王元雅手拿千里鏡,看得目瞪口呆。有這等火炮,可以說攻無不克呀!
“出擊!”朱順大聲命令。“滴滴答答!”的衝鋒號響起來。明軍隊伍中“萬勝!”的喊聲此起彼伏,在炮火的威力下,明軍士氣大振,拿着刀槍盾牌開始衝鋒,蜂擁而上,這兩天的訓練算是白練了。
炮聲停止了。機槍、步槍開始“砰!砰!”的射擊掩護衝鋒的部隊,戰車也開動了,慢慢地開向城門。
“按小組隊形,散開!”朱順指着幾個軍官大喊着。“約束部隊!”終於情況有所改善,大部分士兵記起了訓練的內容。北方支隊的士兵也跟在官軍大隊的後面,一邊叫罵着,指揮着官軍,一邊觀察敵情,做好射擊的準備。
這時城內的韃子在甲喇額真的指揮下,已經打開南門,騎上戰馬,開始向外逃跑了,這種炮擊他們已經見識過了,花皮的槍炮厲害,只捱打不能還手,韃子擅長的弓箭都射不到對方,刀槍純粹是廢物,除了逃跑別無選擇。他們不知道,南門外的山林中,一支伏擊部隊正等着他們,其實就算知道了,也別無選擇。
官軍按照命令清理了城門處的通道,戰車開進城門,官軍開始佔領城牆,北方支隊的火炮步槍也上了城牆。韃子看着已經登上城牆的明軍,開始放箭掩護撤退。明軍每個小組都有盾牌,並且隊伍分散,即便如此,也還是有少
量的傷亡。韃子的弓箭的確很厲害。凡是有放箭的,立刻就有機槍、步槍,迫擊炮打過去。總的來說進城後的戰鬥是輕微的,原計劃中的很多作戰行動都沒有充分發揮。城裡的韃子差不多全跑了,留下的就是跑不了的傷員,韃子逃跑的速度也是驚人,他們都是一人多馬的騎兵。在戰車的掩護下搜索了不大的城池,這裡就是個大兵營,一排一排的營房,其他建築很少。只是俘虜了一批受傷的韃子兵。
北方支隊的一個排,進城後直奔城中的官衙。他們是朱順安排的搶奪金銀的隊伍。他們的任務就是搜索事先計劃好的幾處可能存放金銀的地點。這些情報都是前幾天北方支隊‘收攏’的三屯營內逃出的明軍官兵提供的。搜到的金銀,裝了兩輛戰車,出城直奔北山基地而去。仗不能白打,起碼彈藥的錢要撈回來。事後清點,黃金也摺合成白銀,一共是三萬多兩,這僅僅是韃子的一個甲喇,搶劫了遵化的一些鄉村。從這裡也可以看出,韃子對中原百姓的掠奪是多麼殘酷。也可以看出大明的社會已經很富有,已經進入了近代文明的邊沿,資本的力量已經開始萌芽,如果不是被處於落後的漁獵、奴隸社會的滿清統治,中國最低限度也會與西方文明並駕齊驅,走向資本發達的現代經濟社會,而不是任人宰割的落後國家。
三屯營是背靠大山的軍營,北門面向大路,是正門,南門面向山區,說是山,其實就是丘陵地形。山中預先埋伏了北方支隊的一個連,和官軍的一百人。這裡,朱順沒有讓官軍帶旗幟,全部隱蔽于山林中。三屯營的潰兵一到達伏擊地點,步槍、擲彈筒一齊開火,面對這樣的火力騎兵的威力無從發揮,何況還是不利於騎兵的山地,向前衝鋒只有被屠殺的命運。經過兩輪衝擊後,絕望的韃子們開始四散奔逃,丘陵地形,也不可能堵死所有的道路,亡命逃竄的韃子也不少,被俘虜抓獲的大部分是傷兵。
官軍一百人的用處就是抓捕俘虜。打硬仗,不能指望這些官軍,打順風仗抓俘虜還是蠻積極勇敢的。官軍也樂於幹這個事兒,對這些韃子搜身,都有不少油水。
三屯營攻擊戰乾淨利索,很快就結束了。兩千個韃子,抓了300多人的俘虜,打死近約兩百人,其餘的逃亡了。逃亡的韃子,可能到京城附近去尋找他們的大部隊,也可能零散逃回遼東,在當地落草爲寇的可能性很小,語言不通,加上韃子的外貌,誰見了都會殺死他們。由於韃子的殘酷殺戮,無論百姓官府都是對他們恨之入骨。這個年代滿族人還沒有漢化,外貌特徵還是不同於漢族的。
就像後世的蒙古族一樣,大草原上的蒙古百姓,還是一眼就能看出來的,但是城市裡的蒙古族人和漢人就沒有什麼區別了。比如,蒙古人顴骨高,眼睛小。斯琴高娃就是蒙古人,你能看得出來嗎?絕對看不出來,他們和漢族人沒有什麼區別。北京城裡有衆多的蒙古人、滿人,他們也是地地道道的北京人,它們的祖上已經在北京生活了兩百多年,甚至更長的時間。在清代,內城(就是原來的東城區、西城區,前門樓子以北)的居民大部分
是滿族人,還有部分蒙古人。斯琴高娃就是這樣的蒙古人。由於元朝的統治,散落在各省的蒙古人很多,這些人已經完全融入漢族之中。
......
王元雅親自經歷了全過程,真是痛快之至。他感慨之餘也悟出了一個道理:強軍之下無名將!這等強軍,不需要多少謀略,只要不孟浪,按部就班的打就是了。戰無不勝攻無不取!甚至可以不戰而屈人之兵,從而達到戰爭的最高境界。沒有了不起,令人稱道的戰績,當然就出不了名將了。
如何上報朝廷,筆下生花,那就是王元雅的事情了。朱順清點一下戰場,就帶兵返回了北山。按事先的約定,分了一半繳獲的戰馬,三屯營就移交給王元雅了,三屯營一戰的俘虜也全部移交。
在古代沒有什麼優待俘虜,人道主義的說法,尤其是異族的俘虜,一般就是殺頭,漢族對待外族如此,外族對待漢族也不例外。這樣對待俘虜,除了泄憤之外,對敵對我都沒有好處,弊端很多,但是這個年代,沒人考慮這些事。
朱順和王元雅約定,明天開始救助難民。官府派出吏員、官軍。北方支隊派出一個營的官兵。官府、北方支隊各出一半的錢糧、衣物。遵化城和北山設兩處難民營,暫時收攏難民,營中安裝大鐵鍋,每日供應兩餐粥食。
北方支隊戰前高價購買的糧食,部分保存在遵化城中,這些糧食,後來以低價賣給了官府。官府的救濟糧,就是這部分糧食。
崇禎二年十一月十九日,遵化地區有組織的救濟戰爭難民的行動開始了,在大明朝這是絕無僅有的。
軍隊、官府吏員按照行政地域下到各個鄉鎮村莊,召集當地士紳,或者在當地有影響的人物,來輔助登記需要救濟的人羣,給予糧食衣物。同時告訴村民,戰爭還沒有結束,韃子很快還會回來,要他們自尋出路,躲避一時,無處可去的可以去難民營。戰後生活沒有出路的,可以移民到浙江,在那裡官府可以安置他們的生活。
移民浙江,這不是欺騙災民,實在是不得已。一方面,大明朝的人不知道臺灣在哪裡,是個什麼所在?另一方面對於像王元雅這一類官員也有個說法,取得他們的支持,實在是不得已而爲之。移民的第一個落腳點選擇在舟山(這裡確實是浙江),在那裡等待運往臺灣。
爲了運輸物資,到達北方後,北方支隊在大沽口和遵化買了不少馬車,加上原有的輜重車輛,運輸能力還是有的。因此,凡是願意移民浙江的,登記之後,馬上可以用馬車運往大沽口,等待海運。
救援中,北方支隊的官兵們,看到了戰爭給人們帶來的災難。衣食無着的人們形同乞丐,如果沒有這次救助,不知多少人會在飢寒中死去。從南方帶來的棉大衣很快就發放一空,不得不向遵化城中的百姓募捐,號召人們捐出多餘的衣服,支援災民。北方支隊出錢,向裁縫鋪緊急定做一批棉袍應急。
救災行動進行了十天,運往大沽口的移民前後有一萬多人。
--- 第91章完 ---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