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六:楊威天下_第461章:糧食戰略



崇禎十年的八月初一,在督軍府的書房裡,朱大典與朱萬化在密談。

朱大典說道:“我兒也是飽讀詩書的,對管子,管夷吾應該是知道的,他輔佐齊桓公成就春秋霸業的故事應該不會忘記吧?”

他說的管子,就是管仲,管仲是姬姓後人,“姬”姓是王族之姓,相當於明代的“朱”姓。周代有八百年的歷史,到了管仲這裡,“姬”姓之人已經是遍天下了,數十萬都不止,所以管仲也是出身貧寒。

古代貴族的姓氏名字也是非常複雜的,有姓,還有“氏”,氏是姓的分支,管仲姓姬,屬於管氏,“姓氏”一詞就由此而來。管仲名“夷吾”,屬於聖人行列的人物,所以朱大典稱他爲“管子,管夷吾”,“仲”是他的字,所以後人多稱之爲“管仲”。除了姓氏和名還有字,有號,還有別號等等,有時候“名”還不止一個。

朱萬化有秀才的身份,後世人朱大化替換了他的身份之後,再也沒有去考什麼功名。但是,詩書的功底還是有的,管仲是春秋名人,焉能不知道?

朱萬化答道:“父親,自從這些俗務纏身,書就讀的少了,管仲之事還略知一二,不知父親說的是那一段?”

朱大典擺出一副老學究的架勢說道:“爲父要說的是‘服帛降魯樑,買鹿制楚,買狐皮降代國’的故事,我兒還記得嗎?”

朱萬化說道:“還是父親的學問好,這些故事我倒是讀過,只記得一些皮毛了,記憶不深,還要父親指教。”

朱大典不甘心,繼續問:“服帛(bo)降魯樑的故事你說說看。”

朱萬化笑了,老爺子還是太認真,拿出了考兒子的勁頭,非要說出個子午卯酉來不可,也不知他今天設的是個什麼局?

朱萬化答道:“原文記得不全,故事還是知道的,這說的是齊國當年還很弱小,只是個百里之國(方圓幾十裡,相當於現代‘鄉’的大小),它的鄰國‘魯’和‘樑’也是兩個彈丸之地的小國。魯、樑出產‘綈’。”

注:“綈”是一種織造方法,要點就是經緯線分別採用不同材質的線,經線用材質較好的線,一般用絲線;緯線較差,一般是棉線,是節約高檔材料,又美觀的一種產品。現代的六七十年代的被面一般都是這種“綈”,當時市場上稱爲“線兒綈”,外觀像絲綢,價錢還便宜。

朱萬化繼續說道:“管仲進言齊桓公,要在齊國倡導穿‘綈’縫製的衣服,齊桓公納其言,以身作則,所有的衣服都是綈,於是齊國大量的消費綈產品,綈的價格大漲。這就導致了魯、樑兩國的農民拼命的生產綈,最終田園荒蕪,糧食奇缺。管仲讓齊桓公改穿‘帛’,並關閉邊界,禁止貿易。魯、樑兩國谷價飛漲,餓殍遍野。最終導致魯、樑兩國歸順了齊國。這就是‘服帛降魯樑’的故事。父親,我說的對嗎?”

朱大典撫須微笑:“不錯,虧你還記得清楚,爲父也是剛剛讀過,頗有感觸。還有‘買鹿制楚,買狐皮降代國’。那說的是......”(故事冗長,情節雷同,從略。)

明代的官僚都是有功名有學問的,老學究讀史書是基本功,他們對史書非常熟悉,中國的歷史文化博大精深,其中的營養是很豐富的。在現代,我們的“太祖”也是手不釋卷的書蟲,他的很多智慧是來源於我中華的歷史文化。作爲中國人應該爲此而感到驕傲自豪!

“父親的意思是我們也要用糧食做武器,逼迫朝廷?”

“然也!”

朱萬化說道:“故事中的國家都是小國,彈丸之地,人口不過數以千計

,一兩個產品就攪亂了市場,現在我們雙方都是上萬裡的土地,數千萬人口,莫說一兩種產品,就是幾十上百種也不足以撼動市場,談何容易?”

朱大典說道:“道理是觸類旁通的,我們無需多種物產,單用糧食就可以了。”

朱萬化急忙說道:“糧食乃民生之根本,稍有動盪,黎民百姓就要受苦了!倘若激起民變後果不堪設想啊!”

朱大典慨然嘆道:“我兒宅心仁厚,是仁慈之主啊!可是,你想過沒有,用糧食做武器,乃不戰而屈人之兵,是和平之法。與武力征戰相比,人口、財物的損傷都是最小的。正所謂慈不掌兵,爲將者不能爲每一個兵弁傷亡而憐憫悲慼,取得戰爭的勝利纔是目標,以小傷亡換取大勝利纔是爲君之道啊!”

是的,朱萬化即不是將軍也不是君主,他的心裡狀態更多的時候還是一個生活在底層的小民。小民的道德準則與君主相差甚遠,有時候會有“不忍”的惻隱之心。

這倒是要思考一下,小民的“不忍”放到國家大事上對不對呢?

他們的談話就此中斷,還是老習慣,出去走一走,散散心,吃飯喝點酒,然後接着談。

聯省的糧食充足,的確可以大作文章。怎麼做才能達到預期的效果呢?在這一點上,朱大典的智慧就差一點了。

朱大典問道:“和平的利用糧食,達到降服對手之果,是應該漲價呢還是降價?”

顯然他是吃不準了。原因就是經史中沒有經濟學,或者說沒有系統的現代的經濟學,隻言片語的不解決問題。就事論事也是辦法,但是不可靠。就是說不能像“1+1=2”那樣直觀的判斷,而經濟學是科學,當然可以準確的判斷。

朱萬化說道:“糧食價格對於市場的作用是複雜的,我們聯省討論過一次漲價,又討論過一次降價,由此引導着我也就多想、多積累一些。我說說看,我們父子共同議論。

我們就先說漲價,如果在後金、亂民都沒有滅掉的時候,大明的朝廷嚴重缺糧,漲價就可以加重饑荒,朝廷是受不了的,有亡國之危。但是,現在只有北直隸、北京城由於災荒而缺糧,朝廷已經南遷,南方的糧食說不上充足,卻並不缺糧。我們漲價,他可以不買,糠菜半年糧也能對付,因此,漲價至多對北直隸有作用,如果再次發生天災,北直隸就可能發生內亂,我聯省倒是可以乘亂取之。”

這個分析朱大典還是認可的,他說:“那麼降價呢?”

其實用經濟學不必這麼吃力的分析。

朱萬化不是經濟學家,但是現代人生活在信息發達的社會之中,普通人也懂一點經濟學原理,何況他還是個高級知識分子呢?糧食是大明這個時代的最基本、最重要的商品,其價格的變動幾乎等同於貨幣幣值的變動(反比例),它撬動經濟的能力是巨大的。

經濟發展的動力很多,貨幣的幣值是重要的一項,適量的通貨膨脹是刺激經濟的重要手段。所謂的“通貨膨脹”就是貨幣貶值,貨幣越來越不值錢,作爲標誌的糧食就越來越貴(反比例)。縱觀世界各國經濟,無一例外,都是經濟突飛猛進,貨幣就向下貶值,糧價就上漲。

但是如果反過來,讓糧食降價,就等於貨幣的幣值升值,銀子更值錢了,糧食便宜了,其結果就是國民經濟就要下滑。

現代的美元是世界貨幣,美國總是不斷的逼迫人民幣對美元升值,對於人民幣的每一次貶值(與美元的比價)都極端的不滿,動撤施加壓力。這種貨幣幣值的角力,就是設法取得經濟的主動權,促進本國

經濟發展,抑制他國經濟。

如果說糧食、幣值不大好懂,在現代有一個商品,他的價格波動之意義所有人都懂:那就是房價,房價漲——經濟向好,房價跌——經濟受挫。其實糧價也是這個規律。

這就是經濟學的結論。

說這些太枯燥、太抽象,朱大典也未必懂,所以只能說實際的。

朱萬化說道:“我們拿江西省來打比方,假如江西的糧食很充足,並且價格越來越低,比如糧店稻米價格每石一兩銀子,會是什麼結果呢?靠買糧爲食的人當然高興啦,同樣的銀子能買更多的糧食。可是靠糶(tiao)糧(賣出糧食)而生的農民、地主是什麼影響呢?種地是需要本錢的,有投入纔有產出,糶糧不夠本錢,甚至糶不出去,他還種地嗎?這種局面少則一兩年,多則三五年,種地的會另謀出路,江西的田地將大批的撂荒,沒有人耕種了。

這裡說的‘糧’應該是各種農產品,我們同樣會低價銷售棉麻、豆類、油料等等。

那麼江西省就會出現這樣的局面:糧食全部或者大部分靠進口,糧源自然是我聯省,那麼在江西,無論官府還是士紳平民,他們對聯省的態度會如何呢?那當然要看我們的臉色啦!因爲命根子讓聯省掐住了!聯省叫他向東,他絕對不敢向西邁一步,俯首帖耳,老老實實的聽命。

到了這一步,把江西收到聯省的麾下,一名使者足矣,還用得着動刀兵嗎?”

朱大典聽着很興奮,他說道:“我們大部分商品糧來自於南洋,算上運價,經營費用也就是每石五六錢銀子的價,多少糧食也供得起。這個降價是好辦法。

這就是‘穀賤傷農’,這個道理我懂。但是,糧食降價會傷了朝廷一方的農民、地主、士紳,可同樣也會傷了聯省的一方的農民呀?這怎麼辦?”

朱萬化說道:“這就需要雙重價格了。在聯省的一方,不能降價,甚至還要微微的漲價,保持自己的經濟穩定。

那麼商人就會把廉價的糧食迴流到聯省以牟利,爲了防止迴流就要設關卡收糧食過路稅,堵死糧食迴流的渠道。

糧食進出一律每石收三錢稅,很公平!我們出口的是官府,當然是免稅,進口的只能是行商,我們就照章收稅。這是重稅,要有個說法,理由就是糧食事關民生,嚴格控制流動。

例如江西的稻米一兩銀子一石,浙江是一兩三錢一石,商人從江西購買糧食運往浙江,到了口岸,糧食的進口稅是每一石三錢銀子,商人就無利可圖了,這個買賣他就不做了。

這個辦法也不是沒有漏洞,朝廷的官員也是有學問的,瞞得了一時,瞞不了永久,他們也會有對策。所以,執行中也要不斷的動腦筋,不斷的改變方法。如果朝廷一方有高人,辦法得當,我們的策略也是可能失敗的。”

朱大典說道:“大義理由上,我聯省可以說:我們這是救災,是在幫助朝廷,是好心!這話說出去大義凜然。朝廷方面要是覺得不對勁,你也可以廉價向聯省傾銷啊?你也可以設關卡徵收糧稅嗎?

我想朝廷做不到的!他沒有糧源,不能向我聯省廉價糶糧;他們可以設關卡,也可以徵稅,糧食就進不來了,可是斷糧源首先他自己要有糧食,否則就得鬧饑荒。總之爲難的是他們。

這就我們手中有糧的威力,朝廷明白了也擋不住!何況明白人看明白此事,還不知要到何時?也許明白的時候已經晚了。”

拋開了經濟學,朱大典的腦子轉的很快。

--- 第461章完 ---

(本章完)

卷二:初露崢嶸_第58章:海軍基地卷四:九州風雲_第304章:留髮不留頭卷四:九州風雲_第272章:長見識卷四:九州風雲_第314章:九一八卷三:嶄露頭角_第230章:轉變卷五:縱橫天下_第348章:形勢大好卷六:楊威天下_第424章:高效農業卷五:縱橫天下_第387章:左良玉南行卷一:藏龍臥虎_第3章:起步(修改)卷二:初露崢嶸_第120章:平臺奏對(三)卷一:藏龍臥虎_第35章:收穫卷七:巍巍中華_第558章:巡視各省卷六:楊威天下_第447章:科倫坡會談卷五:縱橫天下_第410章:攻克嘉峪關卷六:楊威天下_第519章:通緝張彝憲卷五:縱橫天下_第364章:基層政權卷六:楊威天下_第470章:佔領江北卷四:九州風雲_第325章:官軍進剿嶽西卷五:縱橫天下_第343章:開槍爲他們送行卷二:初露崢嶸_第61章:建設舟山卷七:巍巍中華_第520章:石破天驚卷七:巍巍中華_第556章:*戰卷一:藏龍臥虎_第47章:又是一個千戶官卷四:九州風雲_第314章:九一八卷二:初露崢嶸_第114章:佔領基隆卷三:嶄露頭角_第187章:陽泉的自保策略卷七:巍巍中華_第546章:中華帝國卷二:初露崢嶸_第65章:組建派遣軍卷六:楊威天下_第433章:進駐陽泉卷二:初露崢嶸_第79章:救援趙率教卷四:九州風雲_第318章:澳王國卷五:縱橫天下_第340章:意外的支持卷六:楊威天下_第445章:老首領的傳奇卷三:嶄露頭角_第227章:陽泉城下卷二:初露崢嶸_第66章:後勤準備卷六:楊威天下_第478章:路在何方卷三:嶄露頭角_第216章:給韃子一個教訓卷五:縱橫天下_第390章:福王的牢獄之災卷三:嶄露頭角_第167章:貿易公司卷六:楊威天下_第431章:絕妙的靈渠卷三:嶄露頭角_第175章:天羅地網(一)卷一:藏龍臥虎_第40章:打靶場上卷一:藏龍臥虎_第56章:倒黴的海匪卷四:九州風雲_第247章:剿滅水匪卷四:九州風雲_第246章:上海灘卷四:九州風雲_第261章:攻克浦口卷六:楊威天下_第423章:謀劃蜀地卷二:初露崢嶸_第110章:威海民團卷三:嶄露頭角_第216章:給韃子一個教訓卷三:嶄露頭角_第189章:掌握山東政權卷一:藏龍臥虎_第41章:官辦剿匪卷六:楊威天下_第493章:厚民富國強兵卷二:初露崢嶸_第124章:覲見皇帝卷四:九州風雲_第310章:聚寶門卷三:嶄露頭角_第210章:鄭家的出路(一)卷六:楊威天下_第423章:謀劃蜀地卷二:初露崢嶸_第134章:收復臺灣(三)卷七:巍巍中華_第528章:先下手爲強卷三:嶄露頭角_第159章:山東的工商業卷五:縱橫天下_第405章:想親征不容易卷六:楊威天下_第452章:守衛西南國土卷六:楊威天下_第434章:太原城下卷三:嶄露頭角_第176章:天羅地網(二)卷五:縱橫天下_第353章:各得其所卷四:九州風雲_第263章:亂了方寸卷五:縱橫天下_第350章:孫傳庭卷七:巍巍中華_第562章:進和退卷六:楊威天下_第498章:國旗國歌卷一:藏龍臥虎_第11章:交易背後的殺機卷三:嶄露頭角_第232章:防汛卷一:藏龍臥虎_第46章:造訪南陽府卷七:巍巍中華_第526章:接班人卷三:嶄露頭角_第189章:掌握山東政權卷三:嶄露頭角_第221章:黃河河務卷六:楊威天下_第486章:朝廷的兵工廠卷五:縱橫天下_第338章:闞城謀略卷五:縱橫天下_第349章:就任督軍卷七:巍巍中華_第567章:保護大草原卷六:楊威天下_第454章:天塹變通途卷四:九州風雲_第330章:清國版閃擊戰卷一:藏龍臥虎_第31章:釘子戶卷一:藏龍臥虎_第36章:這是步槍嗎?卷七:巍巍中華_第540章:不要戰爭卷五:縱橫天下_第383章:外蒙古建省卷七:巍巍中華_第576章:塞得港大海戰卷二:初露崢嶸_第118章:平臺奏對(一)卷二:初露崢嶸_第117章:*卷五:縱橫天下_第363章:收復嶽西卷二:初露崢嶸_第92章:佈防永平府卷一:藏龍臥虎_第42章:南陽戰略地位卷二:初露崢嶸_第74章:進駐遵化卷七:巍巍中華_第559章:人口論卷三:嶄露頭角_第203章:孔有德投降卷四:九州風雲_第251章:電報大樓卷二:初露崢嶸_第126章:一體納糧卷六:楊威天下_第461章:糧食戰略卷七:巍巍中華_第564章:撤退變成了潰敗卷六:楊威天下_第514章:強攻坦蓋爾卷一:藏龍臥虎_第27章:有了步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