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萬化現在已經有三子一女,並且還可能繼續增加。如果他擁有更多的女人,那麼子女定然成羣。做爲帝王,子女成羣不一定是好事,即便尋常百姓也是一樣,那些大家族的子女爲了爭奪家產,什麼新鮮事鬧不出來?康熙皇帝十幾個兒子,爭鬥奪嫡的故事成就了多少小說和影視劇?
所以面對清國送來的美女,朱萬化還是能夠冷靜處置的。他告訴夫人章氏(內宅歸章氏管理),在內宅中先給他們安排差事,不能整日的無可事事。服裝都換了,以後不準再穿東瀛的衣服,都重新起名字登記戶籍。
首先要做的是秘密的審查,東瀛亡國了,有深仇大恨的難免存在,因此,要注意發現不穩定分子剔除出來,適當的處置,不要出現意外的事端,這種事情是有可能的。其次是教育,漢文化的教育、女子規矩的教育,唱唱跳跳的事情不要乾了。好在現在的東瀛人都會說漢語,語言障礙不大,教導他們要容易一些。
朱萬化說:“這些人年齡還小,最大的才十六歲,如何處置這些人,容以後慢慢想辦法。比較好的處置辦法,當然是選擇合適男人嫁出去。”
章氏在朱萬化身邊多年,是瞭解他的,但是見了這麼水靈的女孩還是難免擔心,朱萬化的這種安排使她放下心來。下面的事情按着她相公說的辦就是了。
如果這些東瀛女人朱萬化都送給別人,這就不正常了,超出常理定是妖!別人不能理解,反而會議論紛紛。因此,這些人必須留下,這就正常了,平平靜靜。朱萬化不願意多事,就只能這麼處理了。
......
清國使者嶽託離開開封前往京城繼續自己的朝貢進程,但是他在京城遭遇了冷落的待遇。倒不是朝廷有意冷落他們,而是朝廷上下都忙着搬家,遷都的工作正在緊鑼密鼓的進行,顧不上他。
嶽託在鴻臚寺(外交部、國家賓館之類的職能)閒住了六七日之後,才被召見,並且過程簡單,皇帝遠遠的坐着,始終沒有說一句話。嶽託進獻了禮物,得到了回禮就出來了。
嶽託的貢品遠不及對開封的貢品豐厚,沒有稻米一項,只是金銀財物,美女六名,一切都次了一等。朝廷的回禮尚可,有綢緞布匹、茶葉、瓷器、玉玩等。
辦完差,嶽託返回了清國。朱萬化提出的維護清國安全的三條意見清王皇太極基本認可,但是他提出了一條:挽留顧問官李定國。看來皇太極對於李定國評價頗高,有點依依不捨。
後來經過雙方協商決定:以北海道的戰端爲準,大規模的戰爭結束之後,李定國即可返回。按照朱萬化的估計最多一年的時間,北海道就平定了。
......
過完年,督軍朱萬化拿出來一條建議:工房升格爲工部,原工房侍郎周延儒升格爲工部尚書。
在大明的官場上,除了正經的六部尚書之外,還有不少掛尚書銜的官員,例如總督、巡撫大多掛着尚書的頭銜,因此,聯省衙門任命一名尚書也不太顯眼。
工部之下設:農、工、商、交通四個司,適當的增加 工部的官吏。這等於工部的職能擴大了,人力加強了。
朝廷的工部下屬部門也稱作“部”,主官是員外郎,這個叫法容易混淆,例如工部之下還有一個小工部,所以朱萬化改稱“司”,這是與官府不同的,司的主官稱爲員外郎,與朝廷一致,同時也區別於聯省的其他各房和侍郎官職(員外郎低的品級於侍郎)。
現代國家的“部”之下設“司”,朱萬化就是引用了現代的稱呼名稱。但是“司”的名稱古已有之,明代的人也懂,並不新奇。
朱萬化認爲,國家的經濟纔是根本,國力強不強就
是看經濟能力。現在工部的四個司還是太少了,將來還會增加,目的就是要有效的管理國家的工商經濟。原來的工房,或者說大明的工部對於經濟的管理太過粗放了,基本上是沒有管理,也不會爲發展經濟出謀劃策,對農業、工商業是放任自流的狀態。
聯省衙門的主要工作還是發展經濟,所以工房就必須改革、擴大。
朱萬化希望國家能夠主動的指導經濟的發展,起到引路的作用。這種管理是宏觀的,絕對不會任命官員做廠長,工廠的老闆永遠是老百姓,工廠再大,廠長也不是官員,更不是工部的下屬,官府衙門也不會爲工廠賺錢、賠錢負責,也不會爲賣不出去的商品下達“政治任務”,什麼“政治菸酒”之類的笑話是不會出現的。
農業司管理農業、水利工程。工業司管理工礦企業。商業司管理商鋪、流通,還有一個很重要的職能,就是把銀行交給商業司管理。
在現代,銀行太重要了,國家單獨設立中央銀行來管理,現在的曙光銀行還達不到那個水平。在此之前曙光銀行就相當於民間的商鋪、銀號,現在提升到官方的身份,已經躍進了一大步。在銀行中朱家所佔的股份,與國家的股份利益如何分割,還要一步一步的試探,所以銀行歸於商業司也是試探的一步。
最後就是交通司了,公路、鐵路、內河航運、海上航運、郵政、通信等統歸交通司管理。
對應的各個行省的工房也要擴編增加對口的部門,並且根據本省的情況選擇不同的側重點。
朱萬化是督軍,督軍的權責在聯省內還比較模糊,官員們是把朱萬化當做“主公”來對待的,那就是一方的諸侯、軍閥。但是朱萬化儘量的注意,不要使督軍的權利過大。所以像這一次的改革,他沒有下達命令,而是用建議的方式提出。
按朱萬化設計的程序:這個建議先交給聯省衙門議論,是否可行,進行修改完善。然後交給議會表決,因爲改變了官府的結構框架,事關國家大計,所以是要通過議會的。議會通過之後,由執政官來執行,並提出主要官吏的人選。最後交督軍批准就算完成了。
朱萬化這個建議主要是爲了加強經濟管理,同時也有逐步升格聯省衙門的意思,聯省的地位也需要一步一步的提升。
......
崇禎對於遷都很上心,在他的催促之下遷都的步伐越來越快,正月裡,太子和各位王子已經分批南行,選擇不同的路徑,並且極順利、安全的全部到達南京。即便如此,崇禎還是嫌太慢,他覺得南京的宮殿,六部衙門都是現成的,皇帝過去就可以了。錢糧財物全部留下,還有什麼好耽擱的?於是,他不顧大臣們反對,決定過了正月就立即南行。
這是崇禎同志的心理狀態出了問題,坐在北京,近在眼前的聯省對他壓力太大,壓的他透不過氣來。
皇帝出行也的確太麻煩,需要準備的事情太多了,僅生活用品都是龐大的數字,緊急改裝的龍舟還沒有竣工,運河中浮冰還太多,事情千頭萬緒,時間就一天一天的往後拖。在皇帝和大臣們反覆交鋒之中,擇出二月初九日是上吉之日,大吉大利,宜出行。
二月初七,內閣宣召,位於南京的太子朱慈烺(lang)監國。二月初九清晨皇帝的鑾駕出了紫禁城直奔朝陽門碼頭,登龍舟啓程。除了戶部、兵部尚書事務繁忙需要拖延幾日之外,內閣、六部、科道御史等大批官員隨行。大船三十五艘,小船十幾艘。運河沿途的船隻兩天之前就禁行了,在寬敞的河道中,皇家的大船隊出發了。
運河的黃河以北的河段,在嚴寒的冬季也是結冰的,但是這條水路繁忙,往來船隻特別多,在加上官府
的管理,是很少封河的,只有特別寒冷的深冬季節纔會冰封。現在已經是春季,運河已經可以行船了。
這個時代在運河上行船,是以篙槳爲主,輔以風帆,或者拉縴,所以船隻的速度不快。朱家的運河航運公司已經開通了,航運公司的客船是蒸汽機動力的,當然要快的多。但是崇禎皇帝是不會乘坐的,第一,崇禎對於金華朱家極其反感,怎麼可能坐朱家的船?第二,皇帝的出行隊伍太龐大了,運河航運公司纔有幾條客船?不夠用。
京城到濟寧有一千多裡,皇家的船隊走了八天才到達濟寧北。
在這一段,運河的大碼頭應該在濟寧,這裡是大城鎮,河道衙門也在這裡,此處還有橋樑(就是清明上河圖上畫的那種)。但是,由於鐵路通過運河的地點在濟寧以北一百多裡的位置,鐵路與運河交匯,自然就成了大批貨物的集散地。因此,這裡出現了一個新地名——濟寧北,並且日漸繁華,鐵路通車後僅僅半年多的時間,在濟寧北就形成了一個大集鎮。運河上的碼頭也是一再的擴建,航運公司佔據的碼頭和火車站成了這個集鎮的中心,碼頭前有一個開闊的廣場,爲了有效的疏導人流,當地的官府禁止在這個廣場修建建築物,這種廣場在大明還是不多見的,但是,它卻是交通樞紐必備的,當然了這也是朱萬化的授意。不遠處就是濟寧北的火車站,火車站的前面同樣有一個廣場。
二月十七日,皇家的船隊到達了濟寧北。
聯省的官員決定在濟寧北迎送聖駕,因此從這一日的早晨,濟寧北的市面上就佈滿了士兵,雖然沒有全部戒嚴禁行,但是碼頭廣場卻戒嚴了,閒雜人等不準進入。
聯省出面的主要官員有:執政官洪承疇、執政副官朱萬武、禮房侍郎孫和京、山東巡撫盧象升、山東布政使朱家棟。
出面的官員是經過仔細斟酌的,對於皇帝的迎送是最隆重的,按說朱萬化應該出席主持,權衡再三,還是覺得不妥。第一,崇禎對於朱萬化恐怕是恨之入骨了,朱萬化的出現定然導致崇禎的不快。第二,要考慮聯省官員的感受。朱萬化到現場也必須行三跪九叩之禮,這無形中會打擊聯省官員的尊嚴,因爲,在他們看來,朱萬化雖然不是皇帝,卻是他們的主公,其地位也不低,憑什麼三跪九叩首?第三,要執行逐步強硬的策略,對朝廷的態度要開始有所變化了。
洪承疇是聯省執政的第一人,他的出面就代表了聯省。朱萬武以執政副官的身份出現,其目的是表示有朱家的人到場了!禮房是職責所在,必須要出席。山東的大員是本地的地主,理應到場。但是聯省其他的官員就不必出席了,對皇帝禮節到了即可,用不着特意的捧他。再者說,這許多官員還都有沉重的差事,哪能全部放假,衙門關門呢?
時間臨近中午,有通信傳報,皇家的船隊馬上就到,遠遠的已經看到了不少船隻的桅杆。
一衆官員在洪承疇的帶領下來到碼頭前的一處高臺,這裡是碼頭運輸票房、貨棧等建築走向碼頭的一處平臺,地勢較高,平整開闊,每一個官員的前面都鋪着一塊紅氈子,那是下跪行禮的位置,在這裡行禮,船上的人能夠看到。
洪承疇他們也不知道皇帝下船不下船?如果不下船,就在這裡叩頭了,甚至不停船的可能都有。如果傳召上船覲見,則遞上名單,按照皇帝點名上船覲見。如果皇帝下船,則在碼頭廣場舉行歡迎儀式,儀仗隊都帶來了,場子也準備好了。還有聯省給皇帝的見面禮,和給船隊補充的食品、蔬菜、肉類、淡水等等。這個迎送還是做了多手的準備。
濟寧北的迎送是個什麼場面?且聽下回分解。
--- 第400章完 ---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