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復琉球的艦隊組成:
新編入艦隊的臺北號巡洋艦作爲旗艦(1000噸),
護3號(400噸)、炮艦1號、3號、4號,
以上是中型鐵甲艦共五艘。
炮艇母船一艘,共攜帶4艘炮艇。
一艘登陸母船。
用於運輸的大型商船五艘,全部是武裝商船,用於裝載一個海軍陸戰隊營。
通信快船兩艘,輔助船隻兩艘。
以上各種船隻總數16艘(小型炮艇按母船一艘計算)。
東海艦隊下轄陸戰一團一營700人隨船隊出發,團長石懷亮帶隊。
按照後世的定義,巡洋艦具有航速快、火力強的特點,軍事上主要用於破交,就是破壞敵方的海上交通線,海上的機動突襲。總之它是主動進攻型的軍艦,通俗的說就是到處惹事、惹麻煩的軍艦。
從火力上說它次於戰列艦,戰列艦是用於海上決戰的,但是巡洋艦的火力強於護衛艦,它的最大特點就是速度快,因此,可以四處遊動尋找戰機,當然,打不過對手時它也能順利逃跑。
朱家新下水的這三艘巡洋艦的測試最大航速25節,巡航速度20節。在大型軍艦中它的航速能夠超過所有的艦船。
七月初一日經過近十天的準備,東海艦隊出發了。艦隊的第一個目標就是種子島和屋久島。
種子島是個長型的島嶼,屋久島是方圓型的,他們都很小,方圓只有四十里左右。
從基隆出發,總行程2000多裡,基本順風,用了三天時間,七月初三下午1點到達種子島。
到達這一海域之後,按照原計劃,派出兩艘炮艦,配合兩艘炮艇在大隅海峽建立警戒、封鎖線,大隅海峽非常狹窄,只有40裡左右。這就等於在日本的家門口封鎖了日本。
以臺北號巡洋艦、護3號、炮1號,三艘軍艦爲主,輔助兩艘炮艇,團團包圍並封鎖了種子島,並且開始迫近炮擊種子島上的目標。登陸艦做好登陸準備。
這種炮擊是威懾性的,目標也有一些,首先是沿海的船隻,不管行使的、停泊的,也不管它懸掛的是什麼旗子,一律擊沉。在這裡沒有看到大明的船,大多數是日本船,個別的有琉球的船。船隻全部擊沉,就斷絕了倭寇出海的可能。
其次的炮擊目標就是碼頭周圍的建築,凡是有可能阻礙登陸作戰的就擊毀。最後就是看到倭寇聚集人多的地方,能打死幾個算幾個,打跑了也行,目的就是清理登陸場。
大隅海峽太狹窄了,海峽的北面就是九州島的最南端,這裡也叫做鹿兒島,種子島的炮擊已經驚動了九州島上的倭寇。
此時的日本是江戶幕府時代,當政的幕府將軍是德川家光,九州島在薩摩藩的控制之下,薩摩藩藩主是島津家久。
這個年代正是薩摩藩的發展上升時期,繼萬曆三十七年(1609年)攻佔琉球本島,俘虜琉球國王之後(俘虜了一年放回),今年剛剛佔領種子島、屋久島等琉球北方的島嶼,正是士氣旺盛之時。
鹿兒島上的日本人對於種子島上的炮聲隱隱約約聽不清楚,但是眼前有幾艘小型奇怪的船,巡視在大隅海峽他們還是看得清楚。國防海軍的兩艘炮艦排水量只有250 噸,在大海上就相當於一條中小
型漁船的大小,兩艘炮艇如果計算排水量的話恐怕只有30多噸。這四條巡邏的船可不就是小船嗎?但是沒有船帆、也沒有人划槳,有一個冒煙的煙筒就自己在海上行駛,跑得還很快,在他們看來不是很奇怪嗎?
種子島尚未展開登陸戰,鹿兒島方向卻是出動了數十艘船,大大小小的船隻,細數一數能有四十艘左右,如果平均每船十多人的話,估計有五六百人的樣子,也算是出動了大隊人馬。但是,所有的倭寇船中沒有一艘帶有火炮。日本這個時期從西洋引進了不少火銃、火炮。比較大型的,安裝火炮的船隻還是應該有的,也許是太少了,也許是覺得對付四條小船沒有必要,反正沒有帶火炮的大型兵艦。
倭寇船大一點的有風帆,小型的使用船槳,其中居然有朝鮮特有的龜船。
這個時代的海戰,跳幫作戰是非常重要的攻擊手段,龜船就是針對這個特點設計的,它的外形像一個大大的烏龜殼,扣在甲板之上,上面有一根一根的鐵錐,使跳幫的人被鐵錐刺傷,沒有落腳之地,因此避免被敵手跳幫。它的龜殼上有很多孔洞,可以用火炮、火銃、弓箭射擊,後期的龜船還有安裝鐵甲的。
倭寇是經常參與海戰的,所以這幾十艘戰船排出了一個斜線的隊形前進,還是有一些章法,向着國防海軍的四艘艦艇衝了過來。
國防海軍在這裡只有四隻船,於是兩艘炮艦居中,充當進攻的主力,這兩艘炮艦就是炮3號和炮4號,兩艘炮艇在側後,保護側翼安全,雙方全速靠近,海戰一觸即發。
倭寇的戰船沒有火炮,遠程的攻擊就只有弓箭了,估計還會有不少火銃,弓箭和火銃的射程都是50米左右。炮艦的前主炮是雙聯裝40毫米直射炮,射程6000米,就是12裡,最佳射程六七裡之內,由於船小顛簸嚴重,所以準確度差一些。
雙方船隻接近的過程中,倭寇首領開始有些心虛了,因爲他漸漸的看清了這四艘小船都是鐵殼船!鐵船也能漂在水面上嗎?與鄭芝龍一樣,放火燒船也是他們的主要戰法,鐵船能點着火嗎?
到雙方距離六裡的時候,炮艦開火了。雙聯裝的40毫米炮,射速每分鐘25發,兩艘炮艦同時開火,每分鐘就可以打出100發炮彈。按最保守的百分之十的命中率,每一分鐘可以擊中10發炮彈。沒有命中的炮彈打在海水中,衝起沖天的水柱,被擊中的倭寇船木屑雜物和人體都飛上了天,小船一炮就成了碎片,大船有的被攔腰斷成兩截,有的被擊毀了船頭最差的也是一個大洞,只是一瞬間船隻就沉沒了,捲起來沖天的大浪。打出去的炮彈多數是穿甲彈,夾雜着少量的燃燒彈,因此,起火燃燒的船隻也不少,被點成了火人的倭寇紛紛跳入海中。
一發炮彈落在大船的甲板上,穿一個洞還不至於沉船,但是甲板上的人員、索具、船帆桅杆就被打飛了,被炸死的倭寇支離破碎,傷者哀號聲一片。
水面上的船隻在迅速減少,不斷的沉船激起一個一個的巨大漩渦,海面上還漂着不少落水的倭寇,這些落水人有的就被漩渦捲入大海深處。
鐵甲炮艦,裝甲厚,抗打擊能力強,既不怕碰撞也不怕火燒。想靠近更難,它的每個炮塔中都有雙管機槍。它可以直接闖入這種低水平武裝的倭寇船隊裡,這兩艘炮艦左右開弓大開殺戒。
兩艘鐵甲炮艇,或者叫鐵甲快艇,它的船頭安裝一門20毫米直射炮,沒有炮塔,只有前護板。配一名炮手,一名彈藥手。駕駛艙的頂部用固定的支架安裝了一挺輕機槍,有護板,可以360度旋轉,槍手一名,沒有彈藥手,機槍手站立射擊。
這兩艘炮艇也衝上來,開始用火炮,和機槍清理戰場,沒有沉沒的補上一炮,對於海面漂浮的倭寇,就用機槍掃射。
作戰之前,教官都進行了臨場教育:戰場上必須殺乾淨不要俘虜,全部擊斃。
炮艇上的機槍沒有瞄準鏡,因爲船隻太小,顛簸的厲害,無法準確射擊,但是連發的子彈補充了準確性的不足。
這就是一場軍力懸殊的屠殺,目中無人的倭寇終於嚐到了被屠殺的滋味。
兩艘炮艇往來快速行駛,不多時這一片海域被清理的乾乾淨淨。倭寇的四十多艘船,五六百人就全部葬身大海了。
但是這還不算完,從後面的旗艦上傳來了艦隊司令吳盛有的命令:進入鹿兒島內小小的海峽,攻擊這個被殲滅的倭寇船隊的母港!注意不要誤擊了大明的商船。
作爲旗艦的巡洋艦臺北號也從後面跟上來,意思是必要時作出支援,特別是可能的岸防炮,巡洋艦的70毫米艦炮的射程雖然與40毫米直射炮相同,都是6000米,但是它的威力大,在這個年代絕對算是重炮。
兩艘炮艦在前,兩艘炮艇居後護衛,四艘鐵甲艦船就駛入了鹿兒島南端的海峽。
在海峽的兩側預計是有岸防炮的,這也是一次試探,看一看日本的岸防炮到底有什麼水平?
果然四艘艦艇剛剛接近海峽,它兩側的岸防炮就都開火了,巨大的炮彈落入水中,激起了十幾米高的水柱。從大炮的射程和炮彈口徑看,應該是被大明稱之爲紅衣大炮的種類。這種炮彈擊中炮艦應該問題不大,炮艦的重要部位裝甲都有10毫米的厚度。但是炮艇就不行了,炮艇的裝甲很單薄,應付一般的火銃、弓箭沒有問題,但是,扛不住大炮的打擊。因此炮艇就減速了,並且忽左忽右的躲避炮彈的打擊。但是岸防炮要想擊中炮艇也不容易,因爲炮艇體積小,目標小,同時它還在高速的運動中。
既然岸防炮已經暴露,巡洋艦就開始用70毫米艦炮攻擊了。巡洋艦上有三門70毫米炮,都是單管,原因是重量太大了,一個炮臺只能裝一門炮。這三門炮是前主炮,前副炮和艦中部炮,除此之外它還有三門40毫米雙管炮臺。
70毫米炮的轟鳴聲遠遠大於40毫米炮的射擊聲音。前主炮、前副炮,兩門炮同時炮擊右側的岸防炮臺。巡洋艦的艦體大,在水中比較穩定,因此艦炮的射擊精度就高,又是直瞄射擊,所以第一次齊射就打在了炮臺上,只見炮臺上磚石飛舞,岸防炮立刻就啞了火。隨後又接連打了四次齊射,炮臺上的一門岸防炮被徹底炸燬,炮火也擊中了炮臺上的火藥庫,轟鳴巨響聲中,火藥殉爆沖天而起,整個炮臺都炸翻了。炮臺上的倭寇估計也剩不下幾個了。
解決了右邊的炮臺,臺北號又重新調整位置,攻擊海灣左側的炮臺,同樣是幾炮就解決了問題。
消滅了岸防炮,國防海軍的炮艦、炮艇就如入無人之境了。他們向海灣內的一處碼頭駛去。
--- 第234章完 ---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