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嶄露頭角_第188章:有罪還是有功?



歷史的慣性是頑固的,孔有德在吳橋依然被雨雪阻隔。在以乾旱爲主的年份裡,這場雨雪顯得很突然。並且八月底(是農曆,公曆差不多是10月、11月的樣子)下雪也顯示出小冰河時期的寒冷氣候。泥濘的道路騎兵無法行進,只能滯留在吳橋。停下來的部隊閒來無事,孔有德所部的軍紀也是不怎麼樣,屢屢與當地人發生衝突摩擦,終於還是發生了兵丁盜竊搶奪別人家養的雞。孔有德的士兵與當地士紳家族發生了衝突,還打死了人,最後演化爲一場騷亂,數家店鋪被砸。

不過後來的事情就有了變化。當地的官員和一個衛所的千戶出面調解。死者那邊也不是一點過錯沒有,當然也不能得理不饒人,孔有德的800騎兵也不是好惹的。孔有德一方騷擾地方,軍紀不嚴,還殺了人,自然是理虧,也願意拿出銀兩賠償撫卹死者家屬,和賠償店鋪損失,還重重的責罰了惹出事端的幾名兵丁,當衆每人打了20軍棍。

最後雙方都有了息事寧人的態度,事情就平息下來。天氣轉好,道路也好走了,孔有德趕緊拔營,帶着隊伍離開吳橋向北進發。

歷史上一隻雞引發的叛亂沒有發生,山東的民衆免了一次生靈塗炭。

孔有德按部就班的去了關寧前線,得到這個消息,朱萬化長長的出了一口氣,自己總算是沒有白費力氣,這個歷史終於被改變了,孫元化渡過了一劫。可是在登州的孫元化卻是渾然不知這次的危機有多麼兇險。

朱萬化本來還想問一問朱大典,出面調停的官員和那個千戶是不是朱大典安排的,不過想一想也就算了。事情圓滿解決是不是朱大典安排的有如何?

......

崇禎四年九月初十,朱萬化的臺灣建省的奏疏送到了京城,由於內容重要奏疏便直接送到了首輔周延儒的手裡。

周延儒一看又是個燙手的山芋,這事情不好處理。從周延儒的內心來看,他與朱家既不是死敵也不是朋友,朱大典去年進京給他的孝敬也不少。但是,隨着朱家各種消息的增多,他開始有了一些不安的感覺,覺得朱家與自己並非同路人。不過話說回來了,像他這種以算計人爲己任的人還能有朋友嗎?在這種情況下,只要稍有可能,周延儒對朱家必定持打壓的態度,除非朱家送上一份說得過去的孝敬,那則另當別論。

這份奏疏寫的很長,他坐下來慢慢的看,內容卻是從頭到尾透着新鮮。臺灣竟然如此之大,原來一直以爲澎湖列島是個好地方,設了幾個官吏,連縣治都算不上,大員不過是澎湖之外的一個荒島。現在才知道,和臺灣一比,澎湖不過是個芝麻綠豆的小島罷了。那裡竟然有三府十六個縣!

朱家撿了個大便宜,不過泰西人佔據那裡多年也不是好對付的,朱家能趕走這些泰西人也不容易。

能夠爲本朝開疆擴土這還是個好事,上繳賦稅也不少。朝廷如果同意建省,這些好處就到手了。

作爲朝廷的首輔(相當於總理)大明的賦稅他是很清楚的。去年,就是崇禎三年,全國的賦稅加在一起是兩百萬兩白銀,這主要是農業稅,也包括了鹽稅(商業稅中最大的一筆就是鹽稅)、鐵稅、商稅和市舶稅(關稅)。爲了抗擊後金額外徵收的遼餉有九百萬兩;爲了圍剿西北亂民額外徵收的練餉有七百三十餘萬兩。以上總共是一千八百三十萬兩。(以上數據取自史料,是準確的數字。)

由此也可以看出,朝廷追加遼餉和練餉是賦稅的八倍,這些都加在了底層貧民的身上了,負擔是多麼沉重!

全國能夠收繳賦稅的省有18個(西藏、新疆、青海只有進貢,沒有稅收),但是這18個省中還有不少幾乎收不到銀子的,比如甘肅、雲南、貴州等

。所以正常賦稅每個省平均只有13萬兩。把遼餉、煉餉都加上,平均每省120萬兩。

現在臺灣一省的正常賦稅,就算交給朝廷三成已經是70萬兩了。這還僅僅是朱家收復臺灣半年,到明年數量肯定更大。這朱家真是一點私心也沒有,一心爲朝廷呀!捫心自問,自己怕是做不到。

但是,看到官吏設置心裡就涼了半截。偌大的一個省官員數十上百,朝廷只能任命一個巡撫。上次遼寧建省朝廷好歹還任命了四個大員,除去毛承祚還有三位。這一回把路都堵死了。

還有軍隊,那不就是朱家軍嗎?這臺灣還是大明的行省嗎?周延儒暗暗搖頭,這事怕是要麻煩。

看到那幾份地圖,更是大大的吃驚。這個時代只有示意性的地圖,大小距離完全不成比例。比如琉球日本就畫得很大,無邊無際的都是山川土地,沒有太平洋。中國大陸上從長江流域到京師的中原大地上各個城市的位置還湊合,出了這個範圍就完全變形了。從地圖上看不出任意兩地的距離,完全沒有比例。

朱家送來的地圖是嚴格按照比例尺畫出來的,各地的位置都準確無誤。這幾份圖令周延儒愛不釋手,連忙找來幾位師爺文書照樣子抄下來,結果十來個人抄了兩天總算抄了個大概。雖然抄的有點走樣,那也是寶貝一樣的東西了。

從這份地圖上,周延儒才知道原來南洋還有那麼多的島嶼和國家,日本和琉球只是彈丸一般的島嶼,遼東以北還有大片的國土,真是開了眼界。

可是這份圖是怎麼畫出來的呢?他想不透。

大臣辦事首先要揣摩皇上的意思,跟皇帝保持一致,是要求進步的不二法門。皇上同志最擔心什麼?那就是臣子不忠,有二心!朱家這麼幹怕是要吃虧。自己不能跟着吃掛落。

想到這裡周延儒已經心裡有數了,提筆寫了節略,就送到了秉筆太監曹化淳那裡。

節略就是奏疏文字太長了,寫一個摘要,讓皇上看着方便一些。看似簡單的節略,周延儒完全可以不着痕跡的誘導皇帝,這個水平他還是有的。需要給皇上御覽的奏章不能直接交給皇上,秉筆太監就相當於皇上的辦公室主任,所以要交到曹化淳處。

果然,崇禎看了這份奏疏氣的七竅生煙,宮廷御用的茶碗都砸了好幾個。

“反了!反了!反了!”一連說了三個反了!

的確,朱萬化觸及了兩個要害。一是軍隊,二是地方政權。好在朱萬化還沒有提到議會,如果加上議會,那結果更加糟糕。

雖然朱家的做法都是沿襲着遼寧的前例,但是崇禎對於浙江朱家已經漸漸失去了掌控能力。率土之濱,莫非王臣,朱家這不是造反嗎?

軍隊必須要忠於皇帝。按明朝的軍制,軍隊分爲兩大類。即京軍(亦稱京營、或營兵)和地方軍。京軍爲全國衛軍的精銳,平時宿衛京師,戰時爲征戰的主力。此外,尚有拱衛皇帝的侍衛親軍,如錦衣衛等。

地方軍包括衛軍、邊兵、營兵和民兵。衛軍配置於內地各軍事重鎮和東南海防要地。邊兵是防禦北方蒙古騎兵的 戍守部隊, 配置於東起鴨綠江、西抵嘉峪關的9個軍鎮,史稱“九邊”。營兵是官府募集之兵,邊軍中就有不少是募兵,募兵的士兵非軍戶,退伍之後是平民身份。民兵是軍籍之外用以維持地方治安的武裝,內地稱民壯、義勇或民團。此外,還有不同行業和階層組建的礦兵、鹽兵、僧兵(少林兵、五臺兵)等。朱家在浙江的護路隊,山東的民團,河南的護場隊等都屬於民兵性質。

不管怎麼說,都是經過朝廷、各級官府批准的。現在冒出個臺灣軍來算怎麼回事。

對此,朱萬化、朱大典也商議過。實

在是沒有別的辦法,醜媳婦總要見公婆。臺灣的政權是必須要掌握在手中的,讓朝廷委派個一把手,就是巡撫。然後由巡撫任命府、縣一級的官吏,從朱家的角度看已經是作了最大的讓步。

朱家的軍隊,到目前爲止,除了遼寧軍之外都是地方官府批准的民團性質的。臺灣仿照遼寧省的前例編制爲臺灣軍也不算過分,只是多了兩個海軍艦隊。

無論軍隊還是政權,從朱家的角度看已經是最後的底線,在臺灣不會允許朝廷的大規模的軍隊存在,基本的官員隊伍也必須由朱家掌握。

如果臺灣不建省,則名不正言不順,幹什麼事都是偷偷摸摸的,如何完成強國之夢?

如果由此引起朝廷的抗拒,那也沒有辦法。有矛盾就有鬥爭,只要不演化爲大規模的戰爭就可以了。以朱家軍隊之強悍,朱家父子相信能夠控制住局勢,不會發生大的戰亂。

建省僅僅是第一步,後面跟着就是議會制。這個過程早晚要走,長痛不如短痛,該出手時就出手!

上報建省的奏疏之後,朱萬化通過朱萬雄,指令在京城的情報部門全部行動起來,收集有關這份奏疏的情報,重要情報要快速傳到大沽口。還特意安排了兩艘通信快船到大沽口,等待消息。

崇禎真的是不能忍受了,他立刻召集內閣全體成員和六部尚書舉行了一個小朝會,地點選在了平臺。由於奏疏文字比較多,崇禎讓秉筆太監曹化淳把奏疏先拿給到會的衆臣子閱讀,自己先休息一會。這天的時間是九月十一日。

當時的內閣閣員一般被稱爲“東閣大學士”,首輔是周延儒,閣員有:何如寵、錢象坤、溫體仁、吳宗達。六部尚書是:吏部閔洪學、戶部畢自嚴、禮部黃汝良、兵部樑廷棟、刑部胡應臺、工部曹珖,一共十一人,把不太大的平臺擠得滿滿當當。這份朱萬化呈奏的奏疏就在這些人的手中傳看,一衆大員們都各自思索着自己將如何應對,也有平時關係不錯的在小聲議論,交換着意見。

特別是那些精細的地圖,讓這些大臣們真是長了見識。但是臺灣建省,以及軍隊政權的話題沉重,誰也沒有心思評論這些地圖了。

曹化淳看着大家都看完了,收回了奏章,就出去了,顯然是去請皇帝。其實崇禎已經等得不耐煩了,已經來到了平臺。臣子們叩首,口呼萬歲,然後依照官職大小,分列兩側,這場特殊的召對就開始了。

奏疏是周延儒拿來的,他又是首輔,所以崇禎第一個就點了他的名:“朱萬化的奏疏你們都看過了,都說說自己的見解,周愛卿,你先說。”

在所有到會的人中,周延儒是準備最充分的,這份奏疏在他的手上已經有幾天了。因此,他沒有遲疑,上前一步稟奏道:“陛下,天下兵馬統屬於五軍都督府,臺灣乃新拓之疆土,理應着都督府派員到臺灣建衛設所,並選派臺灣都指揮使,以平定地方。朱萬化擬建臺灣軍,不符合我大明軍制,理應駁回。我大明的官制,自有成法,不可廢弛,因此,在臺灣亦不可廢除都指揮使司和提刑按察使司。因此,朱萬化擬定的官制亦應駁回。朱萬化違反我大明綱紀律法,理應問罪,臣以爲應該張榜通緝,捉拿進京,交大理寺審理議罪。”

明末時期的大都督府是明朝的中軍都督府、左軍都督府、右軍都督府、前軍都督府、後軍都督府五都督府的總稱。統領全國軍隊的最高軍事機構,所以又稱爲五軍都督府。朱元璋初置統軍大元帥府,後改爲樞密院,又改之爲大都督府,節制中央、地方諸軍事。

站在那裡的大臣們一邊聽着,一邊不斷的偷眼看皇帝,揣摩皇帝的態度,是這些大臣的主要功課。

--- 第188章完 ---

(本章完)

卷三:嶄露頭角_第202章:官軍變強盜卷六:楊威天下_第456章:土皇上述職卷二:初露崢嶸_第99章:南陽護衛隊強勢出擊卷一:藏龍臥虎_第8章:南霸天卷一:藏龍臥虎_第52章:撿來個媳婦卷七:巍巍中華_第554章:訪問清國卷六:楊威天下_第486章:朝廷的兵工廠卷四:九州風雲_第249章:突襲宜昌卷二:初露崢嶸_第138章:疑似穿越者卷五:縱橫天下_第398章:聯宗卷二:初露崢嶸_第83章:直筒子趙率教卷二:初露崢嶸_第118章:平臺奏對(一)卷四:九州風雲_第244章:汝州事件卷五:縱橫天下_第346章:闞城大戰卷一:藏龍臥虎_第52章:撿來個媳婦卷七:巍巍中華_第561章:官軍初戰左良玉卷六:楊威天下_第514章:強攻坦蓋爾卷五:縱橫天下_第353章:各得其所卷一:藏龍臥虎_第33章:遵化的軍用沙盤卷一:藏龍臥虎_第15章:火燒海盜船(二)卷五:縱橫天下_第378章:阿巴坎決戰(二)卷六:楊威天下_第451章:趙率教赴任卷二:初露崢嶸_第73章:備戰作品相關_第一次整編卷七:巍巍中華_第520章:石破天驚卷三:嶄露頭角_第188章:有罪還是有功?卷四:九州風雲_第329章:清軍登陸本州島卷五:縱橫天下_第411章:用火炮偷襲卷四:九州風雲_第289章:石門棧道卷三:嶄露頭角_第174章:河南剿匪之策略卷六:楊威天下_第427章:雞鴨大軍卷四:九州風雲_第321章:活佛也有貢獻卷三:嶄露頭角_第158章:譚鎰來訪卷七:巍巍中華_第559章:人口論卷四:九州風雲_第247章:剿滅水匪卷一:藏龍臥虎_第32章:明朝的拆遷卷一:藏龍臥虎_第7章:初練兵卷四:九州風雲_第305章:灩澦堆卷三:嶄露頭角_第152章:東北的疆界卷三:嶄露頭角_第175章:天羅地網(一)作品相關_標題:崇禎三年重組海軍卷四:九州風雲_第292章:棧道上的戰鬥卷三:嶄露頭角_第197章:到單縣卷五:縱橫天下_第361章:秦良玉(續)卷一:藏龍臥虎_第24章:剿匪不留根卷三:嶄露頭角_第170章:大海戰(一)卷三:嶄露頭角_第169章:艦隊奔襲廣州灣卷七:巍巍中華_第571章:靠山吃山卷一:藏龍臥虎_第45章:不惹事不怕事(修改)卷三:嶄露頭角_第161章:改革不易卷七:巍巍中華_第561章:官軍初戰左良玉卷五:縱橫天下_第340章:意外的支持卷五:縱橫天下_第386章:左良玉卷六:楊威天下_第509章:康南繼續擴張卷五:縱橫天下_第394章:北海道的內鬥卷二:初露崢嶸_第82章:城門之戰卷一:藏龍臥虎_第43章:義軍乎亂民乎卷一:藏龍臥虎_第34章:入鄉隨俗卷二:初露崢嶸_第127章:收復鎮江卷六:楊威天下_第459章:鄭芝龍要稱王卷四:九州風雲_第254章:螞蟻圈養蚜蟲卷四:九州風雲_第248章:目標宜昌卷四:九州風雲_第282章:滎陽大捷卷三:嶄露頭角_第173章:基本法卷四:九州風雲_第268章:路在何方卷六:楊威天下_第476章:改造靈渠卷四:九州風雲_第275章:周延儒落荒而逃卷五:縱橫天下_第340章:意外的支持卷二:初露崢嶸_第80章:救援趙率教(二)卷六:楊威天下_第482章:綏查之變卷七:巍巍中華_第565章:森林城市卷六:楊威天下_第462章:鋼索斜拉橋卷二:初露崢嶸_第145章:佔領金門卷三:嶄露頭角_第175章:天羅地網(一)卷二:初露崢嶸_第88章:皇太極離開遵化卷一:藏龍臥虎_第49章:暗流涌動的金州卷一:藏龍臥虎_第54章:截擊毛文龍卷三:嶄露頭角_第166章:興旺的工業園區卷三:嶄露頭角_第169章:艦隊奔襲廣州灣卷七:巍巍中華_第555章:收琉球卷三:嶄露頭角_第177章:河南的改革步伐卷七:巍巍中華_第564章:撤退變成了潰敗卷三:嶄露頭角_第201章:德州戰火卷二:初露崢嶸_第133章:收復臺灣(二)卷六:楊威天下_第514章:強攻坦蓋爾卷一:藏龍臥虎_第12章:豐收在望卷三:嶄露頭角_第239章:李巖是何人卷七:巍巍中華_第561章:官軍初戰左良玉卷二:初露崢嶸_第123章:朱大典進京卷四:九州風雲_第299章:老回回復出卷三:嶄露頭角_第217章:赫圖阿拉城卷三:嶄露頭角_第226章:修河堤有飯吃卷五:縱橫天下_第360章:過一把火車癮卷一:藏龍臥虎_第36章:這是步槍嗎?卷六:楊威天下_第426章:牧草之戰卷二:初露崢嶸_第62章:養寇自重卷七:巍巍中華_第564章:撤退變成了潰敗卷四:九州風雲_第321章:活佛也有貢獻卷二:初露崢嶸_第67章:北方支隊卷四:九州風雲_第326章:嶽西軍VS官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