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算有驚無險。兩天後,無奈的崇禎又單獨召見朱大典,無非一番勉勵的話,預計的人質問題並沒有提出。對於臺灣也是隻字未提,可能崇禎認爲那是個無關緊要的小島,臺灣究竟有多大,這個時代的大明朝的君臣恐怕都說不清。
崇禎前些天曾經傳下旨意,叫戶部、吏部收集有關臺灣的史料文檔。結果令崇禎大失所望,宮廷的檔案中僅僅有永樂年間鄭和曾經到達大員的記錄,餘下的就是倭寇盤踞大員騷擾沿海地區的記載。在打擊倭寇的上百年的歷史中,明軍也數次登上大員,後來也都返回來了。沒有佔據,也沒有勘測,更沒有設置官吏。對於臺灣依然是什麼有價值的文字沒寫出來。
倒是朱大典的一句話讓崇禎帝心裡一亮。朱大典說:“陛下,依微臣看,當今天下紛亂,正是多事之秋。當務之急有三:外有建奴、蒙古侵擾,內有西北亂民,此其一。其二是連年災荒,民不聊生,官府救濟不力。導致饑民遍野,流民四處流竄,民生不穩。臣親眼所見,已經累及到京師。其三,爲解此危難需要大批錢糧,然國庫空乏,錢糧兩缺。微臣斗膽妄言,不當之處,請陛下恕罪!”
崇禎召見朱大典,心裡也是很矛盾的。他已經感到朱大典非同一般,見解自然會非同凡響,很想交流一番,希望有所收益。另一方面,強勢的朱大典在朝堂上咄咄逼人,讓皇帝感到有一種壓力。以崇禎多疑的心性,自然不能信任他,甚至有出手壓制的慾望。所以這次召見充滿了矛盾和無奈。
崇禎倒是沒有想到朱大典能這麼率直的直奔要害,這三點正是讓崇禎日夜不寧的問題。其實還有一點朱大典沒有說,那就是皇帝身邊沒有能爲君分憂的可用、頂用之人。以朱大典之精明,應當能看到。精明之人自然也不會說這個問題,打擊面太大了。
說道要害問題,崇禎再也掩飾不住憂慮和不安,很像是自言自語的輕聲問道:“朱愛卿可有良策?”說是這麼說,崇禎也沒指望有什麼好辦法。
朱大典啓奏到:“陛下,事務紛雜,頭緒衆多,終其一點,‘錢糧’二字首當其衝。”
崇禎暗暗點頭,朕豈不知錢糧重要?又如之奈何?
“研討一些農耕辦法,以緩解災荒。救助災民,安撫流民、饑民,如此等等,辦法很多。朝堂上不乏有識之士,見解定然強過微臣百倍。無論什麼辦法都要各級官府的官員去辦差,各地方官員能不能辦、想不想辦也需要有督促他們的辦法。內閣大員,各部官僚也都會有好的見解。微臣自愧不如,因此,也不敢妄加議論。言之總而,只要想辦事,辦法總是有的。”
崇禎不高興了,說了半天等於沒說,你也沒有辦法呀!
“陛下,微臣赴任山東,欲細細地研討山東施政的得失,則其要者,尋求改變一二。臣有信心明年秋賦,山東一省上繳的賦稅、錢糧定然執北方各省之牛耳,直追南方富庶之地!”
此言一出,驚得崇禎睜大了眼睛。這牛皮吹的大了點吧?如果各省巡撫都有此志,我這當皇帝的還有什麼憂慮!
“朱愛卿快說,有何良策?”崇禎迫不及待了。
“微臣尚未赴任,山東民情尚需查訪,說有什麼辦法爲時尚早。不過有一策臣已經籌劃多時了,不過六個字而已:‘官紳一體納糧’。”
‘官紳一體納糧’是清朝雍正年間的改革政策,的確是革除弊政的一個重大措施。針對明朝末年的情況,被朱萬化提了出來,作爲第一批改革的要點。大明的經濟實力是很強的,但是大量的財富沉澱的民間,是民富國不富,民富國不強的狀態。沒有國家的富強,民富就是無根之草,水上的浮萍。歷史的事實也是如此,富而不強的大明,被經濟文化都遠遠落後的滿清給滅了。
但是這
個觀點崇禎是接受不了的。他拍案而起,手指朱大典怒喝:“大膽!士紳地位尊貴,豈能等同於草民。何況這是洪武太祖定下的規矩,歷朝歷代的成法。豈能破壞?這世上還有尊貴卑賤之分麼?”
見皇帝震怒,朱大典躬身答道:“陛下息怒,聽微臣解釋:朝廷徵收的賦稅是做什麼用的?無非是治理國家,保衛國家。國家安定國民受益。士紳也是國民,國家的安定他們也是受益者,而且是最大的受益者。作爲受益者不應該付出嗎?打一個比方,地主爲保護自己免遭土匪侵擾,需要豢養家丁護院。地主不拿出錢糧能召集到爲自己賣命的人嗎?國家也是一樣,國家的軍隊保護了士紳,國家的官府衙門維護了士紳的利益,士紳理所當然要出錢糧維持軍隊、官衙,天下哪有無米之炊?
宋代改革大家王安石有一句名言:‘祖宗不足法’。這個說來話長,都是老生常談,臣就不說了。恕臣說句大不敬的話:如果祖宗定下的規矩都不能動,現在坐在龍椅上的應該姓‘嬴’,應該是祖龍的後代!這天下自秦漢唐宋以來有多大變化,可爲天翻地覆,何言祖宗成法?
如果建奴打過來,亂民圍過來,國家沒有錢糧破敵,那建奴會因爲士紳尊貴而不殺?亂民會因爲祖宗成法而不搶?
民富而國不強,則士紳的財富就是給建奴和亂民準備的。
臣之言發自肺腑,原吾皇明察。”
崇禎頹喪的又坐到了椅子上,他心裡非常清楚,作爲皇帝,他還沒有那些封王有錢。天下的官僚士紳都很富足,就是他做皇帝的沒有錢。朝廷缺錢啊!可是這些人連我做皇帝的都惹不起,你朱大典有辦法?他長嘆一聲
“哎!朱愛卿,這天下本就不太平,士紳納糧,會造成大亂呀!”
“請陛下寬心,微臣自有辦法讓他們乖乖的拿出錢糧,足額繳納賦稅。臣可保山東太平無事,賦稅充足。山東願爲朝廷貢獻更多的賦稅,做各省的楷模。”
這場特殊的君臣奏對,給崇禎更大的震撼。對朱家更是愛不得,恨不得。
......
對火銃作坊朝廷還是上心的,預定了月產300只火銃能力的設備,和生產配套彈藥的作坊。地點預定在南京,細節由南京兵部、戶部和朱大典家另外細談。朱大典表示:定然價格從優,能送的全部贈送,幫朝廷是臣下的職責。話說得非常好,實際如何就不知道了。
此後由兵部提出‘代加工’一萬支新式火銃,和一千箱手榴彈。朱大典回覆朱家財力有限。只能承擔3000支火銃,且需分兩年付清,價錢按前例辦理,收代加工費用,火銃一支五兩(刺刀加一兩),子彈每一千個彈丸一兩白銀,按每槍配500彈丸,維修工具和易損備件奉送。手榴彈300箱,一箱20顆,按二兩白銀一箱計算,一年付清。這批火器,朝廷全部裝備給了屬於京營的神機營,朱家派出教官五人,訓練神機營士兵使用新裝備。一共兩萬多兩白銀,重新裝備了神機營,朝廷撿了個大便宜。
正事辦完了,京城不是久留之地,朱大典餘下的事情已經不多,於是就定下兩日後離京。
部下隨員和軍官有人提出,看看京城景緻的要求。被朱萬化嚴厲拒絕,並要求按戰場紀律嚴管部下,無事絕對不許外出。這龍潭虎穴之地,在這個敏感時期,出事就是大事,這個輕重緩急朱萬化心裡很清楚。
九月二十九日朱大典一行離開北京東去。朱萬化真有點龍歸大海的感覺,朝廷的權威還是太大了。
......
前文說過,喬賢人的職務是兵科給事中。這個官職很有點意思,所以,在故事告一段落之時,在這裡想羅嗦幾句‘給事中’這個話題,沒興趣的讀者可以略過。
生活在現
代的人不知道‘給事中’(讀音:ji shi zhong)是個什麼官?在下不才,認爲這是個極重要的官職,所以這裡專門解釋一下:
史書上說:“秦始置,西漢因之”。意思是給事中這個官職從秦始皇開始有的,漢朝把它沿襲下來。也可以說中國兩千年的封建政權的格局都是“秦始置,西漢因之”。
直到公元1911年辛亥革命,清朝滅亡之前,給事中這個官職一直存在。在兩千年的歷史長河中,給事中的權柄,品級甚至名稱也處於不斷的變化調整之中,但是始終沒有廢止。本書說的是明朝的事,就以明朝爲樣板給予解釋。
給事中是天子近臣,站在朝堂上參與朝政。品級不高,在明朝是七品。對應六部(吏部、戶部、禮部、兵部、刑部、工部),給事中分爲六科,即:吏科給事中、戶科給事中......,但決不歸六部主官管轄。朱大典年輕時曾任兵科給事中,喬賢人的職務也是兵科給事中,就是對應兵部的給事中。
給事中的職責簡單說就是挑毛病的,兵科給事中就專門挑兵部毛病的。有點類似於御史,又不同於御史。御史的責任是遍查天下,看誰有毛病就參誰。給事中是單單的監察一個部,別人的事不管。他們都是官不大,權不小。通俗的說就是:御史是逮誰罵誰的罵人專業戶,給事中就是抓着不鬆手,專罵一個人的專罵戶。
現代的人們都知道,一項大的工程,總有一個‘監理’的部門,它是代表工程業主現場全面監督施工單位的。施工單位的所有文件、施工過程、原材料、人員資質、甚至財務狀況都要在監理部門備案。注意!不是監理檢查你,是你必須主動彙報!監理一旦有疑問,有權檢查任何文件,和詢問相關人員。如果出現了豆腐渣工程,施工單位跑不了,要追究責任,監理就更跑不了,同樣要追究責任。監理制度是保證工程質量的關鍵手段。
我們的祖先非常聰明,兩千多年來一直執行的‘給事中’就是政府各部的監理!各部的所有公文:上級的命令;各項議題的決議;貫徹執行的過程;最終處理的結果。總之事無鉅細,所有文件必須送到給事中手中備案,給事中如有疑問,不需任何人批准,有權調閱相關的文件,詢問相關的官員,不管你多大官,都要老老實實的回答問題,因爲,給事中是代表皇帝問話的。各部的所有行政作爲都在給事中的監督之下,他是監視政府部門依法行政的有效手段。
檢查、審查一個部門和派監理監督一個部門是完全不同的。檢查、審查一個部門是有緣由的,有開始,自然就有結束。監理並不是有個什麼緣由才設置的,他是理所當然的存在,不需要理由。沒有開始,也沒有結束。他沒完沒了的總盯着你。
一個部門出了事,這個部門的官員必須承擔責任,對應的給事中也跑不掉,同樣會被追究責任。可惜,清朝滅亡以後,中國的官府結構全面西化,照搬西方的體制,‘給事中’制度就此滅亡了。工程既然需要監理,行政就不需要監理嗎?
......
崇禎三年,十月初二,朱家的車隊到達大沽口,匯合了已經緊急集結在大沽口的四營和獨立營。爲了避免驚動官府,這兩個營都沒有下船,船隊也遠遠的停在外海錨地,只有主要軍官在碼頭登岸。
朱家父子將在這裡分手,朱大典取陸路南下濟南赴任。朱萬化將帶領船隊返回威海。朱萬化派了威海獨立營的一個連,保護朱大典南下,並命令這個連就駐在濟南,暫時不必回威海,加上朱大典自己的警衛排,這一路的安全應該沒有問題了。
十月初三,兩路人馬分頭出發,十月初五,朱萬化返回了威海,將繼續平定東江戰役的後續行動。
--- 第126章完 ---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