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9章 泗州

長江上游,明順清三方軍隊不約而同的先後順江東下,長江重鎮九江是他們的畢竟之處,在不久的日子激烈的戰鬥將會爆發,直接影響天下的格局。

武昌城,順軍新任節度使郝搖旗也在整編着軍隊,苦思着接下來該如何動作。

而遠在千里外的淮揚,東路清軍已經攻到了泗州,距離揚州城只有四百餘里。

東西兩路清軍差不多同一時間從西安出發,多鐸帶領東路清軍經潼關洛陽開封歸德南下揚州,行程達兩千七百里之遙。而西路阿濟格部西安南下,經內鄉藍田襄陽,再順着漢水到達漢陽,路途不到一千五百里。

雖然路程相差千里之多,但阿濟格部一路上要和順軍廝殺,耽誤了不少的時間。而多鐸部路程雖遠,一路上卻沒有打過真正的惡戰,清軍兵鋒所致沿途明軍紛紛歸降,或落荒而逃。所以打仗的時間也就是行軍的時間。

故當阿濟格一路廝殺到達漢陽之時,多鐸帶軍也攻到了泗州,距離揚州只有四百里。

而在泗州,清軍終於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激烈抵抗。

泗州位於淮河北岸,汴河從城中流過匯入淮河,水陸交通發達,系中原之咽喉,南北之要衝。泗州位於淮河匯入洪澤湖的入口處,東側就是方圓數百里波瀾壯闊的洪澤湖。而在城北十多裡更有泗州最重要的地方,明祖陵!

大明太祖皇帝朱元璋即位之後,在泗州找到了他朱家的祖墳,遂大興土木建造了明代第一陵——明祖陵。在此朱元璋葬下了高祖、曾祖衣冠及祖父的屍骨。

泗州的繁華交通位置的重要以及明祖陵的存在,都決定了泗州輕易丟棄不得。丟了泗州,清兵渡過淮河數日就可到達揚州。

故,陳越派出了平南軍重將金聲桓帶領一營軍隊駐守泗州,同時還有副將史德威、總兵馬應魁等將領各帶本部也在泗州聽從金聲桓的指揮。而在泗州淮河南岸的盱眙縣城,還有着總兵張天福、張天祿兄弟的軍隊。而劉肇基胡尚友等敗兵也先後逃入泗州,整個泗州盱眙有明軍兩萬餘人,兵力並不算太少。

可是南下的清軍有十萬大軍,兵力已經是泗州的五倍。泗州城外,清軍在西北東三面紮下大營,連營達數十里。

其實滿清固山額真拜伊圖、梅勒章京伊爾德帶領蒙古騎兵剛到泗州時,曾嘗試過對泗州展開攻擊,卻被城上如雨般的弩箭和火銃彈丸射退,這才知道泗州城內集結了明軍重兵。

一路行來進入南直隸後,清軍遇到的抵抗漸漸激烈了起來,固鎮、五河、浮山等處都遇到了明軍的抵抗。當然在八旗兵的兵鋒面前,明軍的抵抗就如同螳臂擋車一樣被輕易粉碎,頂多阻擋清軍一兩天的時間。

不過這也使得清軍將領們認識到南直隸的明軍和河南境內的不同,驕矜之心略微收了一些。

進入了南直以後,另一個不同之處就是投降的明軍漸漸變少,不像在河南時,八旗兵鋒所至明軍望風而降,而這裡的明軍即使抵擋不住也大都選擇逃跑,直接投降的少了許多。不像另一個時空,當多鐸帶領清軍到達揚州時,江北四鎮的明軍大部分選擇了投降,光是整編的綠營兵就近二十萬人。

當然,對這些大部分清軍將領並不在意,戰鬥力爲渣滓一樣的明軍,即使投降了也派不上多少用處,這是大多數八旗將領的想法。

不過沒有了綠營降兵跟着,攻城的炮灰就少了許多,泗州的明軍達兩萬多想攻破也不是那麼容易。拜伊圖便帶領軍隊停留在泗州城外,和後續的清軍主力匯合。

數日後,清軍主力才陸續到達泗州城外,把泗州包圍了起來。

多鐸雖然只有三十歲,自小卻在馬背上長大,在十三歲時就統領正白旗統軍出征,打蒙古、徵朝鮮,伐大明,戰鬥之經驗豐富無比,是滿清屈指可數的名將。

小小的泗州,兩萬餘的明軍自然不放在多鐸眼裡。到達泗州城外後,他先是派出固山額真圖賴帶軍隊和孔有德漢軍營從上游渡過淮河,攻打盱眙。淮河雖然也算寬闊,卻不能和長江相比,這裡地處平原處處都是渡口,明軍也沒有兵力封鎖整條淮河不讓清軍過去。

三萬餘清軍渡過了淮河,從南方包圍了盱眙城。面對數萬清軍的攻擊,盱眙城內只有軍隊五千人,守將張天福、張天祿兄弟不敢抵抗,果斷的選擇開城投降。

盱眙泗州夾河而立互爲犄角,若是張天祿兄弟肯用心防守的話,守個十天半月全無問題,而眼下清軍急於速戰速決根本拖不起。有這麼多的時間足夠援軍的到來。可是張家兄弟根本沒有和清軍作戰的膽量,而是像歷史上一樣選擇了投降。

攻佔了盱眙之後,泗州已經被從四面包圍。在盱眙城頭更是有大炮十多門,本來是用來防止敵軍渡過淮河,現在炮口紛紛調轉,對準了泗州城。

多鐸隨軍更是攜帶了近二十門紅衣大炮,靠火炮轟破城牆,然後再派兵入城肉搏,這是清軍攻城採取的主要手段。

明清之間歷次大戰,明軍的精銳邊軍被清軍消滅殆盡,吳三桂、尚可喜、孔有德、耿精忠等無數的明將帶着軍隊降清,大量的物質都被清軍繳獲,單論火器的話,清軍的火器數量要遠多於明軍。

在清兵中,火器的使用率極高,當然驍勇善戰的八旗勇士看不上火銃這種效率極低的火器,而選擇用強弓硬弩,火銃火器多數都裝備在漢軍營。

而現在,在多鐸的命令下,數十門火炮佈置在泗州城外,對着泗州城牆猛烈的開火,無數的彈丸陸續落在城頭,砸在城牆上,整個泗州城搖搖欲墜。

泗州城上當然也有火炮,在金聲桓的指揮下,明軍火炮向清軍展開了反擊。並沒有填濠雲梯這些常規手段的攻城,雙方而是先展開了激烈的炮戰。

推薦一本書,大秦龍雀,很不錯!

第1035章 取澳門第1009章 仗義執言第924章 殺滿躂啊第369章 人生如戲第894章 多爾袞兵敗逃跑第815章 還有條路第307章 大明的頑疾第二十八章 生意來了!第454章 漢陽易手第569章 齊國公威名傳四海第七章 騙局第756章 脣槍舌劍(第三更)第703章 竟然是唐王?第483章 定計第1003章 鎮江第217章 馮元颺的囑咐第334章 激戰第481章 焦躁第776章 柔情(加更)第605章 席捲山東第812章 得民心大事可成第一百一十四章 黎明之前第一百四十二章 夜襲第419章 處置第496章 鄭森第255章 路上第804章 再次北伐第904章 崇禎會站了第760章 痛苦的答應 (第三更)第802章第五十四章 再遇坤興公主第289章 金聲桓第543章 尾波第728章 俘虜和地盤第599章 李國助的建議第646章 奪情第1004章 上位者的心思第908章 佈局(下)第九十七章,惺惺作態給誰看?第654章 要求過多第670章 反間計第九十五章,腰牌第362章 幺蛾子第一百七十三章 坤興出宮第1040章 援兵的到來第667章 把賊軍徹底留在江西第591章 本國公定會爲你做主第414章 覆手爲雨第1009章 仗義執言第594章 襲擊第480章 騎兵營第629章 談判第四十二章 比武前第329章 攻城之戰的序幕第432章 再遇郝搖旗第936章 史可法的無奈第548章 捷報到南京第八十五章 編製成伍第七十五章 暗夜陰謀第995章 解釋第334章 激戰第752章 堅定的史可法(加更)第367章 毆打第606章 形勢一片大好第一百二十章 收服鐵獅子第874章 彈指間,三百韃騎灰飛煙滅第898章 追與逃第四十七章 報仇雪恨在今朝第253章 披靡第362章 幺蛾子第821章 圍城第749章 清君側、安社稷(加更)第238章 闖王進城第一百五十一章 暗流第617章 雞籠之戰第510章 凱旋入京城第552章 各方心思第465章 陷阱第二十六章 推銷第299章 吃驚第195章 養軍難(兩合一的大章)第315章 瓜洲渡大軍過江第642章 荊州攻防第778章 朝廷誰主?(第二更)第1042章 大明不能允許有亂賊的存在!第706章 流言第311章 將功贖罪猶未晚第508章 雛鷹展翅鄭家子第907章 佈局(上)第818章 揮軍濟南第439章 清軍南下第232章 衝陣第587章 行情第660章 攻守之議第350章 巨大的繳獲第1002章 抵達揚州第866章 兵至覺華島第884章 佔領臨清第304章 決斷第一百六十章 開城門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