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城....
文華殿內,除了禮部以外,其他六部的主政官員,各個尚書,全都聚集在這裡,靜靜地分站於兩側,擺出一副認真傾聽之狀,而此時的崇禎,並未像以往那般端坐於上,而是在這個偏殿裡緩緩踱步而行,來來回回地走着,大殿裡也在迴盪着他那不急不緩的聲音。
“各位愛卿,經過一年多的強勢圍剿,諸多籌謀,福建的三大禍患,紅夷、海盜和山賊,雖不能說盡除其害,但可以毫不誇張地講,也消滅了七七八八,只剩一些小蝦米還在苟延殘喘,四處逃竄,卻也不敢再明目張膽地搶掠。”
“至於那些零星的漏網之魚,都不過是一些小蝦米,翻不起什麼浪花來,已經構不成什麼威脅,只要最後的收尾工作沒有疏忽,朝廷的教化政策跟得上,完全可以消滅三大禍患,而不留下一點的尾巴。”
“相比而言,大明的各道「省」,除了江南以外,恐怕沒有哪個道能夠比福建道最爲穩定,最爲太平的了,天災已經過去,今年下半年,百姓的收成還不錯,最起碼不會餓肚子,也算是豐收了。”
“最爲關鍵的是,隨着金門與廈門開放海禁,作爲對外的通商貿易港口,對於恢復福建的民生,起到了極大的幫助,百姓的收入也增加了許多。”
......
隨着崇禎的講述,順着他的思路,在場的每一個人,腦海裡都浮現了一個相同或相似的畫面,都在回想着福建道這兩年多的變化,單純地,從爲朝廷貢獻的稅收而言,福建已經是躍居各道第一,穩坐頭把交椅。
就算是最爲富庶的江南,以及有着天府之國之稱的四川道,也是遠遠不如。
可以講,從某種程度上來講,福建的官職已經變成了一種肥缺,尤其是越靠近沿海的地方,更容易出政績,更容易被朝廷所注意,更容易被皇上所重視。
尤其是,通往那樣的那條海上商道,爲大明帶來了巨大的好處,不僅僅是經濟方面,主要還是拓展出了糧食的新來源,極大地緩解了糧食緊張問題。
想到這裡,衆人的心裡又涌現出了一絲疑惑,年終之時,雖是對這一年的盤點,進行總結的時候,卻也不該由皇上來做,皇上不厭其煩地敘述這些事情,究竟是想幹什麼?
事出反常必有妖,一定是另有深意,而皇上的深意究竟是什麼?
漸漸地,就算是反應再遲鈍之人,也聽出了崇禎的話裡有話,並不是在和衆人閒嘮,更不是在年終盤點,事情沒有那麼簡單,將衆人聚在這裡,一定又有什麼大事兒要安排了。
確切的來講,崇禎又有什麼古靈精怪的想法,天馬行空般的政策,而又不失大手筆,大氣度,想要付諸於實施,現在想和衆人通通氣,商量一下,從而達到最大的共識,也是在摸摸底。
顯然,如此絮絮叨叨的一番言詞,都不過是一種鋪墊,是在營造一種氣氛,以便創造一個更好的時機,在那麼一個時間點上,自然而然地,皇上好提出自己的新想法。
終於還是來了,並未讓他們等得太久。
不知道是不是看出了衆人的這種心思,還是沒有那種耐心絮叨去,崇禎的話風隨之一轉,接下來的言語,正好驗證了他們的這種猜測。
“各位愛卿,解除金門與廈門的海禁,作爲對外的貿易港口,既然那麼成功,那何不再進一步?將整個福建沿海地區,都解除海禁,作爲對外貿易的地方。”
儘管事前有過種種猜測,崇禎究竟有着怎樣的大膽構想,但衆人還是沒有想到,崇禎那遮遮掩掩的心思,居然是這件事情,在廈門與金門的基礎上,將整個福建劃爲對外貿易的地區。
顯然,雖然有了之前的種種鋪墊,述說了開放海禁的種種好處,這近一年來所帶來的巨大稅收,但衆人還是有着相當的牴觸情緒,一時無法接受。
即便是仕途已經沒多久的周道登,很快就會告老還鄉,此刻,也是花白的眉毛微皺,忍不住地說道:“皇上,如果只解除廈門與金門附近的海禁,還可以在朝廷水師的控制之內,若是將整個福建道都作爲對外的貿易地區,水師能夠保證安全嗎?”
“畢竟,一旦整個福建道的海域都解除海禁,水師的防區就會急劇增加,是原來的數倍、十幾倍,甚至於是幾十倍。”
“而且,朝廷剛剛佔據了tái wān島不久,根基還未穩,不僅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還有東南水師的部分兵力駐紮,如果再開放福建道的全部海禁,恐怕東南水師力有不逮,照顧不來吧?”
周道登的率先發難,提出置疑,又看到崇禎的情緒依舊,並沒有一點不快的樣子,這番話就好像點燃了zhà yào桶一般,其他人也紛紛說出了自己的擔心,變相地表示不贊同。
“是啊,皇上,一旦將整個福建道的海禁解除,水師壓力倍增的同時,朝廷海防的預算,也會大幅度的增加,朝廷的財政壓力也隨之增加。”
“皇上,福建的三大禍患,說白一點,其實就是兩大禍患,山賊與海盜本就是一家,由於朝廷的海禁政策,纔出現了區別。”
“是啊,皇上,一旦福建道的海禁解除,海盜與山賊,將會更加容易的沆瀣一氣,反而方便了他們勾結在一起,剛剛鎮壓下來的匪患,很有可能再次擡頭。”
......
此刻,崇禎的氣質發生了變化,時而像一個智者,坐看風雲變化,自己卻是不動如山,沒有絲毫的情緒波動;時而像一個穩坐diào yú tái的狩獵者,靜靜地等待獵物的靠近,掉入陷阱之中。
顯然,當準備說出這一想法,和衆人商議與討論之時,崇禎就有了這方面的心理準備,就想到了會是這幅場景,衆大臣會有相當程度的牴觸情緒。
畢竟,在整個大明的朝野之中,尤其是南方的官員,除了極個別的部分官員,都對洋人有着不好的印象,那是相當的牴觸,甚至於是憎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