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三十五章 爲恢復最強時期的萬能都司而準備

張維賢先是認可了孫祖壽的觀點,表示贊同,說話之間,更是從衣袖裡面取出了一個摺子般的文書,將其遞給孫祖壽的同時,進而又說道:“孫巡撫,各位將軍,你們先看看這份文書,皇上示意咱們,做好相應地準備,恢復宣德五年時候的萬全都司管轄範圍。”

聞聽此言,正在翻看文書的孫祖壽,動作就是一滯,大廳裡的文官武將都是神色爲之一驚,心中也隨之波瀾四起,如果恢復宣德五年時的萬能都司管轄範圍,也就意味着,大明的北方防區,還要進行擴展,向關外之地以北的地方,延伸幾十裡,甚至數百里。

也就說,如今的察哈爾左翼的蒙古各族,在未來的某一天,其中的一多半,要麼接受大明的統治,要麼就向北方遷移。

毫無疑問,如果這樣的話,雖然還不是根本性地解決了問題,卻也是最大化地保護了進行互市的地方,按照皇上在皇家軍事學院所講的軍事觀點,那就是延長了大明的戰略縱深,提高了北方的防禦體系。

在場之人,有不少都是文武兼備的將領,還有部分文官,在這個時候,不禁想起了大明在塞北最巔峰的時候,在漠南一帶設置了四十幾個衛所防衛,什麼東勝衛啊,什麼雲川衛、官山衛、全寧衛、老哈河衛之類的,其大概走向,一直到了陰山——大青山南麓——西拉木倫河一帶,和東北的奴兒干都司遙相呼應,形成掎角之勢,猶如兩座大山,鎮守着整個北方邊境。

然而,自“靖難之役”以後,許多邊塞軍隊被朱棣抽調,再加上天氣轉寒、農耕不濟等諸多原因,使得大明在北方的防禦體系開始南移。

儘管朱棣登基之後,數次北征,一度推進北方的防禦體系,但東北的奴兒干都司等軍事防禦體系,卻是作爲一種允諾,被朱棣交給了女真人管理,只是名義上還是大明的疆域。

自然而然地,從大的戰略佈局來看,北方的這種掎角之勢不再,更是爲以後埋下了禍根。

衆人還在不斷地傳閱文書,而孫祖壽也已經恢復了平靜,迎着張維賢那徵詢的目光,緩緩說道:“張總督,本官非常贊同皇上的這個提議,儘早恢復萬能都司最巔峰時的管轄範圍。”

“不錯,本督也是這樣認爲,就是不太明白,皇上書中所講的那一條,還需要咱們完善和細化行動的具體事宜,不能簡單地駐軍而處之。”

張維賢情不自禁地插了一句,一副笑呵呵的模樣,似乎是問出了孫祖壽想要說得一般,他接下來的話語,就好像是在回答張維賢的問題,爲其解惑。

“以前的時候,朝廷在北方關外建立的衛所,城裡雖有百姓,有軍事重鎮之稱,但更像是一個個固定化的營區,所謂的城池,也只是一座座土城,只能遮擋風沙而已。而城裡的人,不管是老百姓,還是士兵,多是亦兵亦民,這也就是所謂的屯田制。”

“可是,這樣也有着極大的弊端,衛所過小,管理過於僵化,缺乏和關內的聯繫,自然而然地,一旦時間過長,防衛能力就會不斷下降。”

“因此,要想恢復萬能都司的統轄範圍,達到固定北方防禦的目的,要想一勞永逸,就應該像現在的遼東那般,實行衛所制的同時,加強郡縣制的建設,提高邊境地區的百姓流動,搞活民生,增加與關內的聯繫。”

......

不管是張維賢,還是已經看完了文書的衆人,當然明白孫祖壽的意思,無非是,讓邊境繁榮起來,增加與那些遊牧民族的交流,從而實現民族大融合。

簡而言之,就是以繁榮爲誘因,不斷地同化北方遊牧民族。

一年多的互市政策,吸引了大量的蒙古人,進入關內,或是做生意,變賣自己的東西,換取大明所盛產的貨物;或是定居下來,成爲大明的百姓之一。

尤其是後者,讓不少的武將嚐到了甜頭,從這些新的大明百姓之中,抽調的兵丁,軍事身體素質更強,個人戰鬥力更強。

現在的大明邊軍之中,不僅有許多的蒙古將領,更是有大量的蒙古士兵,而其中的大部分人,他們的家人都定居在了大明境內。

毫無疑問,同化的蒙古越多,大明的邊境就會越穩定,就會越安全,這真真的是,不戰而屈人之兵。

耐心地等到孫祖壽說完之後,張維賢面露思索之色,沉吟了那麼一下,緊接着說道:“孫巡撫,本督也贊同在這宣府一帶實行郡縣制,漸漸取代那些衛所,由原來的軍事重鎮,發展爲軍事與商業並重。”

“可是,你有沒有想過,在關外建造城池,相比於直接駐軍,興建營地,所需要的費用要多得多,而現在這個時候,朝廷的財政支出極多,國庫裡還有多餘的銀子,能夠支持咱們在這北方搞城鎮建設呢?”

“畢竟,如果只是單純地衛所制,只需要在一個相對平坦的地區駐軍,興建一個土城,花不了多少銀子。”

然而,聽到這番話,孫祖壽神色依舊,還是那麼的平靜而鎮定,一副自信的樣子,並不覺得有什麼難做,而是緩緩說道:“張總督,建造城池,雖然需要大筆的銀子,但你卻忽略了一點。”

“如今的北方邊境地區,尤其是進行互市的地方,可不比以前,不僅非常的熱鬧,更是有很多的商人,而這些人最不缺的就是錢,咱們可以借雞生蛋啊?”

“借——雞——生——蛋?”張維賢一字一頓地複述了這四個字,滿臉的疑惑之色,凝視着孫祖壽,等待對方的解釋。

“張總督,你應該知道,關外有很多棄之不用的土城吧?”

“嗯,當然知道。”張維賢輕輕點頭,迴應了一句,心裡愈發的不解了,進而又問道:“可是,那又怎麼了?”

孫祖壽沒有立即回答,臉上依舊掛着自信般的微笑,而是緩緩說道:“以前之時,那些土城也是極爲繁盛和熱鬧的地方,之所以迅速破敗,最後變得空無一人,就是因爲,三娘子死了之後,土默川一帶的蒙古各部落,和咱們的關係發生了變化,一度緊張了起來,雖無大的戰事發生,但卻是小的摩擦不斷。”

“因此,只要咱們在那些土城駐軍,確保安全,不被土匪和馬賊襲擾,再將關內的一些互市遷入其中,就能夠再次繁盛與熱鬧起來。”

“到時候,隨着大量百姓的遷入,尤其是商人,在城裡定居,購置房產之類的,就能夠有地方財政收入,自然而然地,也就有錢修補周圍的外城牆。”

......

3

第五百九十八章 拿來主義第四百六十三章 皇明祖訓沒有那麼大的約束力第八十七章 可以!第四百零零章衝突第四百四十一章 更深層次用意第二百五十七章 “活體”試驗第五十九章 楊景辰第二十一章 孫傳庭第一百六十一章 畢自嚴第五百零二章 尋找多爾袞的蹤跡第六百四十七章 微調第二百二十四章 開學典禮第三百零一章 勝者王侯,敗者寇第四百八十三章 扶持一個勢力第六百四十八章 量化標準第四百六十四章 未嘗不是一件好事第六百四十七章 微調第四百八十五章 令人震撼的名單第六百一十三章 有苦說不出第三百零七章 豪氣沖天第九章 山西八大奸商(求收藏求推薦)第三百一十七章 收復遼東失地(一)第五百二十一章 鬱悶的漢斯·普特曼斯第四十四章 洪承疇的預判第三百二十九章 收復遼東失地(十三)第一百八十章 濃郁的尚武氣息第五百五十四章 隱元隆琦禪師第九十二章 宋獻策的謀士氣度第五百四十三章 提升第三十六章 《大明日報》引起的朝堂震動第五百八十九章 清查土地第五百三十七章 同化之策第四百八十四章 一場豪賭第二百九十六章 進展緩慢第六百二十九章 摻沙子第五百九十九章 自行車?第四百一十章 咄咄逼人第六百四十六章 解決之策第五百二十三章 多手準備第一百四十三章 改變歷史的手段之一第四百五十五章 佔盡優勢第三百九十三章 收復遼東失地(七十七)第一百六十四章 從根本上解決問題第三百六十七章 收復遼東失地(五十一)第二百三十七章 貨幣戰爭(二)第一百三十二章 悽慘第六十五章 絕聲衛第一百三十二章 悽慘第五百六十四章 吏制改革第五百四十五章 吏治改革試點第一百四十七章 重啓滅天雷計劃第三百零八章 最大污點第一百一十章 醞釀陰謀第三百九十七章 臨別交代第五百四十八章 坤輿萬國圖第二百五十九章 天花一號第四百三十三章 來了第七十二章 西南風起第三百七十七章 收復遼東失地(六十一)第四十章 賈亦韜的要求第二百三十五章 調查幕後黑手第三百三十二章 收復遼東失地(十六)第一百六十章 變質的沐府第五百八十四章 摸底第一百二十三章 一篇稿子第三百八十五章 收復遼東失地(六十九)第一百三十四章 “開胃菜”第二百四十九章 自信滿滿的洪先春第二百六十二章 終於來了第二百四十二章 貨幣戰爭(七)第四百八十一章 毛文龍的變化第一百七十二章 立威第十三章 微服出宮第三十一章 勢大第十五章 遙遙跟隨第五百八十八章 繪製地第二百六十七章 孫祖壽第一百九十四章 兵出塞外第六百零二章 啓動後手第一百四十章 格外的平靜第三百九十八章 宗教衝突第一百零二章 震懾第一百六十三章 務實的帝王第五百零七章 林丹汗的變化第四百零五章 東南沿海商道第五百九十章 天花猛如虎第五百一十二章 巨大的貿易順差第四百九十八章 架空那些首領第五百四十六章 重組內閣第一百六十五章 免除市賞第五百零四章 新的正使第五十七章 孫承宗的大局觀第二百零三章 恩威並施第一百六十七章 鞏固皇權第一百六十八章 林丹汗這條鮎魚第三百二十四章 收復遼東失地(八)第四百五十三章 人無信不立第二百六十九章 軍中全面推行寶鈔第一百七十九章 鞏固既得成果第二百五十章近乎於無禮的強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