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七十七章 獨角戲

從洪武皇帝朱元璋大規模營建南京城開始,就決定了這座城市的基本格局:外、內、皇、宮四層,構成一個同心圓,就好像攤開的大煎餅一樣。

隨着歷史的變遷和人口的逐漸增多,城市規模越來越大,其中最主要的擴張就來自於外城。

現如今的外城,早已不是侷限於城牆之內,觀音門之北、聚寶門之南都已成爲人口密集區域。

每逢戰爭到來,那些居住在城外的數量龐大的人口就會蜂擁而入躲避戰亂。

但是這次大戰,卻沒有出現類似的情形。

最主要的原因就在於,這根本就不是什麼外敵入侵,更不是打着“清君側”旗號的內戰,僅僅只是兩個女人之間的戰爭。

爲了爭權,長平公主帶着大軍打回來了。

公主殿下在事實上執掌江南這麼多年,就算是把這南京國都說成是她的也不算很誇張,殿下怎麼捨得把這座城市打爛了呢。

所謂的戰爭就是長平公主在向太后示威,戰爭的規模一定會得到很有效的控制,說不準明天太陽升起來的時候,戰爭就已經結束了呢。

更何況,公主是帶着李大帥的兵打回來的,那就更加的不用擔心了。

這座虎踞龍盤之城之所以能夠存在,完全就是拜李大帥所賜。當年的大旗軍爲了保住南京,殺的驚天動地打的氣壯山河,就算是全天下都捨得,李大帥也肯定捨不得讓這南都寧城遭受戰火的蹂躪。

大旗軍的軍紀不必多言,據說那些學生兵更加的紀律嚴明,不存在騷擾地方虐待百姓的事情。事實上,就算是在交戰的情況下,學生們也沒有進行任何封鎖,民衆依舊可以自由往來……

所謂的戰爭,其實就是兩個女人在吵架而已,那是皇家的家務事,和老百姓無關。

這就是底層民衆對這場戰爭的態度:無所謂。

和民間平和的態度相比,朝堂之上則恰恰相反。

當戰爭剛剛打響的時候,確實把文武百官嚇的夠嗆,最本能的第一反應就是李吳山反了!

這李吳山要是造反的話,這大明朝的天就真的要塌下來了。幾乎所有的大臣都是考慮一個很嚴重的問題:若是李吳山真的打進城來,到底應該如何應對呢?

指着李吳山的鼻子破口大罵,歷數他“枉顧成皇帝信賴之恩”“私廢烈皇帝託付之效”的罪行,然後被惱羞成怒的李吳山一刀砍了腦袋,這樣的做一定可以掙個“死節之臣”的好名聲,但卻肯定會丟掉性命。

在李吳山大軍進城的那一刻,就把臉一抹主動投靠過去,然後上一份勸進表,說不得會撈一個“從龍擁立”之功,這一身的富貴榮華也就順理成章的保住了,只是名聲不怎麼好,畢竟大家都是大明朝的臣子,主動投靠了李吳山必然會留下罵名。

隨着更多消息傳來,人們漸漸知道了戰爭的“真相”,以上這兩個讓人爲難的選擇頓時就失去了意義,爲數衆多的文武大臣根本就不必做出艱難的選擇:因爲李吳山根本就沒有反。

雖然李吳山的兵把王師殺的悽悽慘慘,但是這事吧……真的和李吳山關係不大,至少李吳山沒有反叛大明朝的意思。

因爲那些學生兵是長平公主帶過來的。

長平公主爲什麼會攻打大明朝的中樞核心呢?

當然是因爲太后一連串的奪權舉動徹底激怒了她,這才讓公主殿下做出了破釜沉舟的舉動:借李吳山的兵弄出了一場“兵諫”之事。

在這些官僚的心目當中,太后和公主反目成仇是早已註定的事情,徹底爆發出來也不過是一個時間問題而已,這確實沒有什麼好奇怪的。但太后太過於操之過急,而且她做事的手法實在太糙了。

雖說太后和公主主政的基本格局是永王時代就已經定下的章程,而且長平公主在事實上掌控局面,但這必然無法長久。只要太后繼續隱忍下去,隨着時間的推移,少則五年多則十年,興武皇帝的年紀漸長之後,肯定會親政。到時候太后主動退出,把權利全都歸還給萬歲,不僅可以表現出很好的姿態,佔據道德和道義上的制高點,而且還能落下一個很好的名聲。

連皇帝的親媽都退出政壇了,作爲皇帝姑姑的長平公主還能繼續把持朝局嗎?到了那個時候,僅僅只是利用輿論壓力就能逼着長平公主主動退出了。

足夠的耐心,是一個政治家必須基本的能力,太后顯然嚴重缺乏這樣的能力,她太心急了。

欲速則不達,終於激起了公主的強力反彈。

長平公主也是那麼好招惹的麼?

從復隆朝開始,長平公主就已經在事實上掌權了,中間又經歷了整個永王時代,滿朝文武當中尤其是最近這十年才躥升起來的官員,有一多半是長平公主提拔的。太后纔剛剛掌權一年多,就想把長平公主一腳踢開,實在是太天真了。

靖南公黃得功固然是一大助力,而且肯定會對太后鼎力支持,有了軍方的支持就可以肆無忌憚想怎麼做就怎麼做?只能說明太后的幼稚。

黃得功是太后的孃家人,但太平公主也不是單打獨鬥,她的身後還有一個永王和一個李吳山呢。

永王的態度不用說,肯定是比較傾向於長平公主的。至於說李吳山嘛……

從長平公主還是一個黃毛丫頭的時代算起,就已經和李吳山和大旗軍相熟了。大旗軍效忠的是崇禎皇帝而不是新朝,會傾向於誰這還用說嗎?

雖說這是天家的家務事,李吳山不好直接插手,但是長平公主親自帶着兵殺回來,那就是另外一碼子事情了。

李吳山還老老實實的待在北邊呢,殺回來的是長平公主,怎麼也說不上是造反了吧?

至於說清君側,那就更加的談不上了:長平公主本身就是實際掌權的人物,至少也算是半個君上了,哪怕她打出“平定內廷”“剷除外戚”的旗號,都能勉強說的過去。

雖說太后代表着皇帝本人,但是總永王時代開始,皇帝就已經成了一個象徵意義上的東西,早已不是當年那種言出法隨的九五至尊了。

太后的臉色本就白皙,現在更是白的嚇人,但她的調門依舊很高,就好像是在尖叫一般:“馮固馮大人,當此朝廷爲難之際,你就不想說點什麼了嗎?”

馮固馮大人,是京衛指揮使司的右同知,相當於是南京衛戍區的三把手軍事長官,因爲一把手和二把手都已上了城牆,這防衛之事就只能找他了。

學生兵們都已經打過來了,你這樣的武官怎麼還可以裝聾作啞一言不發呢?

“臣早就說過,不可開戰。”馮固說的理直氣壯:“只是太后一意要用兵馬,終導致如此局面……”

早在戰爭打響之前,高起潛就已經和馮固有過正常的溝通,把“實兵操演”的準確區域和具體經歷全都告訴了他,而且用的官方渠道,這就等於是事先知會了朝廷。

大家都知道這是展示武力的意思,卻並沒有太當一回事兒:李吳山兵強馬壯天下無敵,這是所有人都知道的事兒,根本就不用藉機展示武力大家也不會招惹他。

反正高起潛已經說的和清楚了,軍演就是軍演,會嚴格限制在江北,絕對不會過江。那就讓李吳山隨便折騰吧,反正他也過不了江。

誰也沒有想到的是,學生兵竟然真的過江了,而且是打過來的。

這到底是高起潛失職還是他故意欺瞞,真的說不好。不過呢,關於高起潛的事已經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如何應對眼前的局面。

既然學生兵已經打過來了,朝廷應該怎麼辦呢?

當時的太后曾經徵求過這個軍事長官的意見,當時馮固說的很明確:“熟視無睹即可!”

學生兵過江了,朝廷最好緊閉城門堅守不出,這種手頭烏龜式的戰術根本就不是出於軍事角度考慮,而是完全出於政治考量,初衷還是爲了太后好。

我就是不出去,你能把我怎麼樣?若是長平公主率兵主攻攻城,就失去了道義上的合法性。而且那又不是她的軍隊,而是他從李吳山處借來的,時間一長,光是輿論上的壓力就扛不住。

雖然大家都知道大旗軍能打,但卻沒有人相信這區區幾千人就可以攻破天下第一雄城,那是根本不可能的事兒嘛。

但是太后卻沒有聽從這個過於保守的意見,而是果斷下達了反擊的命令,結果……

只用了不到一個下午的時間,京衛司三分之一的人馬就被擊潰了。

直到這個時候,衆人在終於知道了這些學生兵到底有多麼能打,至少不必當年的多鐸弱。

如此一來,就更加驗證了馮固那個保守建議的正確性:當初我就不同意開戰,是太后一定要打,現如今只用了半天的時間,京衛司就不敢出城野戰了,足以證明當初的我是多麼正確!

太后原本是想尋求來自朝堂上的支持,結果這場朝會卻變成了“問責大會”,一個一個沉默不語,無聲的表達着對太后的不滿態度……

到底有多少人是支持太后的……這個事兒真的說不好。

尤其是見識了學生兵那恐怖的瞬間爆發力之後,原本一些搖擺不定的人也開始選擇遠離太后陣營了。

事情是明擺着,這既不是什麼外敵入侵又不是什麼滅國之戰,完全就是內廷的家務事鬧騰到了不可收拾的局面。就算是長平公主攻破了這巍巍南京,又能如何?

大家已經在長平公主的手下當官這麼多年了,很多人還是她一手提拔起來的,就算她真打進來,還不是要使用原本人馬來治理天下麼?

無論這場戰爭的最後結果是什麼樣子,也不管誰勝誰負,都不耽誤大傢伙的富貴前程,該做官還是做官,該管事的照樣管事,何必要吃飽了撐的沒事幹主動出戰?那不等於是把長平公主往死裡得罪嗎?

其實不管朝堂上的文武百官是這麼想的,連軍中的將士也是同樣的思維:甭管誰輸誰贏,到了最後必然要在談判桌上解決。就算是打輸了這大明朝還是大明朝,皇帝還是那個皇帝,誰也不會傻到爲了一件無所謂的事情去拼命的地步。

這根本就是你們姑嫂之間的家務事,最好還是侷限在你們這兩個女人之間吧,千萬別把大夥都牽扯進去。文武百官和陣前將士也沒有那個閒心去摻和這種破事兒,也沒有人願意給自己找這樣的麻煩!

於是乎,這場戰爭就真的成了太后的獨角戲。

別人可以撒手不管,可以隔岸觀火的看熱鬧,但太后一定會竭力爭取。

反正已經撕破臉了,索性就一竿子到底拼個你死我活好了。

“陳愛卿啊!”太后點了陳茂的名字:“你意如何啊?”

這個時候的陳茂相當的尷尬,他又能說點什麼呢?

只怕是說什麼都不好,只能裝聾作啞一言不發,就這樣還落了個裡外不是人呢。

“原本是內廷之事,卻弄到這般兵戎相見的局面,是非朝廷之本意。”太后盡力做出一副苦口婆心的樣子:“永王在位之時就時常提起卿家之能,卿又素得殿下器重,總不能置身事外吧?”

事情已經到這種不可收拾的局面,你陳茂總不能再當無事人了吧?

永王在位的時候,就和倚重你這個人,長平公主和你的交情非常的不錯,已經到了言必聽之計必從之的地步,你又是李吳山的人,總應該表一下態吧?

這個時候,不管陳茂說什麼都是錯的,所以他只能做出一個很謙恭的態度將皮球踢到了太后的腳下:“太后若有差遣,臣必遵從之……”

你讓我做什麼我就做什麼,這樣做可以了吧?

“哀家與皇帝的意思呢,就是讓陳卿出城一趟,去問問公主殿下的意思,笑話已經鬧出來了,總應該有個收場纔好。”

“臣遵旨。”

讓陳茂出城去問問長平公主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條件,如何才能儘快結束這個讓全天下人看笑話的尷尬局面,這就是太后的意思。

其實這是太后的一記虛招。

遣走了陳茂之後,太后馬上又下了一道旨意:“全城死守,以待黃公!”

第五十五章 南下北上第三百三十八章 勸降第三百七十一章 集體力量第四百一十一章 鏖戰京畿第四百三十八章 如獲新生第八十一章 生意人第五百八十六章 世界在變第四百四十五章 附加題第二百七十七章 收爲己用第四百八十九章 勞動改造第二百零六章 武穆遺風第四百五十二章 不給面子第三百八十章 秘密天大第三百九十三章 求和第五百二十五章 嚴厲批評第一百七十八章 亂起亂平第四百二十六章 天家覺悟第五百四十二章 慘烈大敗第三百四十章 知府人選第二百三十二章 覺醒第三百八十九章 豕突衝鋒第二百七十四章 兵法有云第三百七十五章 破事一籮筐第五百一十八章 明天還來第五百六十八章 新老結合第五百八十二章 英雄歸來第一百零四章 督師無奈第九章開闊眼界第三百四十四章 兩道聖旨第五百二十八章 風塵女第五百六十七章 小友老友第一百二十章 硬氣漢子第一百六十六章 不奉詔第四百七十六章 龍體欠安第二百五十六章 文武並進第七十四章 水運專家第四百零三章 築炮臺第四百七十七章 拔釘子第四百六十三章 戴罪立功?第二百五十二章 默契第一百三十二章 文峰寺第三百九十七章 清醒的痛苦第四百零七章 撤離第一百三十九章 市井潑皮第二百五十五章 殊途同歸第三百二十三章 灰飛煙滅第二百一十四章 報名第二十九章 所圖者大第一百六十三章 大戰伊始第三百二十八章 烏雲壓城第四百八十七章 退位詔書第二百章 公務花船第一百二十二章 內因第二百二十一章 不甘寂寞第二百六十九章 急行軍第二百二十七章 情報加密第四百七十七章 拔釘子第四百八十八章 軍爺第一百四十六章 永世不忘第三百九十五章 內應第五百五十六章 謎底揭開第三十三章 陛見第九章開闊眼界第五章招兵買馬第十五章 民團,民團第一百四十一章 排筏子弟第三百六十三章 大清柱石第一百二十八章 敢死隊第二百三十一章 專業專家第十章 大比賽第一百八十二章 奴才第五百零八章 三心二意第一百五十七章 先行跑路第五百二十章 十分之一第三百零六章 架空第三百四十九章 反正第二百零三章 嫂夫人第二百一十一章 操控輿論第三十四章 奏對第二百九十七章 猙容初露第二百二十三章 高宗故事第二百九十二章 又坑隊友第四百八十七章 退位詔書第五百七十三章 尋求支持第五百三十七章 神奇之物第一百二十章 硬氣漢子第二百三十章 重返義和第一百四十六章 永世不忘第一百零一章 最是交情見面初第四百三十一章 戰後事宜第五十七章 懇請成軍第一百七十章 斷刀第三百五十二章 暗隙第二百三十六章 重大影響第四百一十三章 神仙日子第五百二十九章 人老珠黃第三百五十五章 小官難當第九十六章 半壁君臣第四章 銀雀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