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一十九章 成本問題

“黔國公請起,賜座。”

雲南沐王府和大明朝的淵源極其深厚,完全可以追溯到大明朝開國之前的那個時期。

太祖洪武皇帝朱元璋驅逐韃虜建立大明,緊接着就是剷除功臣的那一套操作,當年追隨他一起打天下的元勳功臣幾乎被屠戮一空,但云南沐家卻得以保全,在接下來近三百年的漫長歲月裡,始終保持着和朝廷之間比較和睦的關係,不得不說這是一個另類。

說起沐家,自然就會想到西南邊陲,從某種意義上來看,沐家本身就可以直接和雲貴之地劃等號了。其實沐家是正經的淮人,當年的首代黔國公沐英不僅是洪武皇帝朱元璋的老鄉,還是他的乾兒子。

沐英死後,不僅被追封王爵,還配享太廟,子孫世襲罔替,雖然不是朱氏子孫,其實已等同於是事實上的藩王待遇,甚至已經凌駕於藩王之上,畢竟沐家享受的不是一個空洞的王爵頭銜,而是掌握實權的“土皇帝”,說的更準確一點,那就是真正意義上的“西南王”了。

在大明朝近三百年的歷史當中,這樣的待遇只此一家別無分號。

只不過,現在的這位黔國公,已經沒有了那麼大的權利,至少他那個“雲南總兵官”的職位已經被撤了下來,“雲南鎮撫衙門”亦改爲朝廷流官駐守。

撤去雲南沐家的實權,這個事情雖然有些波折,最終還是算圓滿,同時也證明了沐家對大明朝的絕對忠誠,就算是他們在地方上有些非議,或者是有些做的太過分的地方,朝廷也就只能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全做不知道了。

沐家在西南經營十幾代人,各種關係盤根錯節,就算是大部分實權已經交給了朝廷,依舊擁有極大的影響力。

一番君臣之間禮儀性的客套過後,皇帝的語氣稍微一頓,似乎在斟酌措辭,旁邊的長平公主則搶先開口:“黔國公於社稷是有大功的,先皇時常念及……”

長平公主口中的先皇,可不是復隆皇帝,而是特指大行崇禎皇帝。

當初繼承黔國公這個身份的時候,沐天波纔是一個十歲的娃娃,什麼事情都不懂呢。在是不是應該由一個孩子繼承沐王府的問題上,崇禎皇帝本人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給了沐天波至關重要的支持。這件事情發生在崇禎元年,那個時候的崇禎皇帝剛剛繼承皇位,各方面的局勢都還很不穩定,卻在這個事情上鼎力支持沐天波,這是一份“君臣殊恩”。

當然,不管崇禎皇帝再怎麼支持他,也不可能把西南邊陲的軍政事務交給一個十歲的孩子,而是讓他頂着“總兵官”的大帽子,格外給他配備了一個非常得力的“雲南巡撫”,名義上的他的助手,其實就是穩定局勢的欽差,才實現了權力的平穩交接。

這份君臣殊恩果然重要,事實上沐天波的表現相當不錯,至少對得起當年崇禎皇帝的恩寵。甲申國變之後,因爲崇禎皇帝殉國的緣故,雲貴一帶的局勢也隨之動盪起來,吳三桂、阿濟格帶着清兵以湖廣爲基地,開始深入雲貴,一時間羣情洶涌暗流涌動。沐天波施展種種手段,或是拉攏或是剿滅,將各地的叛亂之一平定,確保了西南一帶的基本穩定。

在復隆皇帝繼位之前,弘光朝時代,雲南沐家雖然沒有明車明馬的反對弘光朝君臣,卻保持着一種“不合作”的態度,甚至把應該向朝廷繳納的供奉都給“截留”了。

雖然沒有明說,但這個意思卻已經非常明顯:不承認弘光帝是大明正統。

一直到了復隆皇帝定鼎江南之後,作爲地方外藩的沐家第一個承認了復隆王朝的地位,也算了全了君臣之義……

但是,復隆皇帝屍骨未寒之際,永王剛剛繼位不久,就奪了沐家的實權,這就顯得有點不地道了。

按照市井民間一些不好聽的說法,這就叫做“刻薄寡恩”“不念舊情”。

“雖說黔國公遠在天南之地,想必已經聽說了朝廷裡邊的事情……”長平公主說道:“天下紛紛數歲,皆因爲事不能專而權不能一,朝廷想要做些大事,總是被地方上牽絆住……”

其實,長平公主就是在找藉口,藉以解釋清楚“爲什麼要削你的權”這個問題。

“臣已盡知,便是近支宗室都要削權以歸朝廷,臣本就是代朝廷鎮守西南的,從無他想。”

“好,不愧是與國同休的世代藩臣,這份深明大義的胸襟就比某些個宗室藩王要強的多……”藉着這個機會,長平公主不點名的批評了某些不願意交出權利的藩王,然後才說起正事兒:

所謂的正事兒,其實就是緬甸問題。

衆所周知,緬甸是大明朝的藩屬國,其地位類似於朝鮮。

在這個動盪的年代,緬甸國內同樣不得安寧,在王位的繼承問題上出現了激烈的動盪,並且引發了戰爭。

關於緬甸的問題,歸根到底是一句話:靖難之役老套劇情在緬甸上演了。

老緬王死後,冊立了一個年幼的娃娃做新一任的緬王,老緬王的那些老兄弟們和地方上的實力派肯定不服,於是乎就發動了緬甸版本的“靖難之役”。

作爲宗主國,大明王朝肯定要在這個事情上做出裁決,按照慣例承認了那個娃娃緬王爲正統,但這僅僅只是停留在紙面上而已。畢竟這個時候的大明王朝滿是內憂外患,泥菩薩過江自身難保,確實無力染指緬甸事務。

到了復隆朝,大明朝好不容易纔喘過一口氣來,那邊的局勢卻已經基本底定:娃娃緬王被自己的嫡親叔叔趕下了王位,叔叔自己做了緬王。

這等於是在打大明王朝的臉呢。

所以,朝廷下旨,責成沐家平定“緬亂”。

緬甸雖然是大明朝的屬國,但卻是事實上被沐家視爲自己的後花園,馬上發兵介入此事,只不過他們去的有點晚了。

那個名正言順的娃娃緬王已經死於一場瘧疾,一時間羣龍無首,只剩下幾個擁護娃娃緬王的死忠之臣而已,其實已經成不了什麼氣候了。

連娃娃緬王都沒有了,通過武力上位的叔叔緬王就愈發顯得理直氣壯起來。這幅情形像極了當年的靖南之役!建文皇帝神秘失蹤,燕王朱棣順勢登上皇帝寶座……

其實,到了這個時候,只要新的緬王給大明朝一個臺階,再裝模作樣的自請罪責,隨隨便便找幾個理由搪塞一下,大明朝也就只能承認他的地位了。

最關鍵的變數不在於緬甸自身,而是在於“國際大環境”。

幾十年之前的緬甸正處於東籲王朝的上升期,國力強盛,曾經佔過暹羅的很大一片土地。趁着緬甸內亂的機會,暹羅人趁機“光復故土”,打到了緬甸國內。而叔叔緬王爲了自身的利益,在事實上的暹羅人相互勾結,這是大明王朝絕對無法容忍的事情。

緬甸是大明的藩屬國,容不得暹羅人肆意妄爲。

這是對大明朝的挑戰。

在這種事情上,沐家責無旁貸,當時就很隨意的找了一個真假難辨的“緬王子嗣”,豎起“平亂”的旗號打過去了。

雖然沐家僅僅只是地方軍頭,畢竟實力擺在這裡,立刻就把叔叔緬王打了個節節敗退,順便狠狠的教訓了一下暹羅人。

經過曠日持久的內亂,緬甸早已不復往日的強盛國力,暹羅人又被沐家打了當頭一棒子,反而便宜了安南人……

於是乎,大明朝的西南邊陲就上演了一出“四國大亂鬥”的精彩好戲,各方勢力輪番登場,把局勢攪的如同一鍋沸騰的稀粥。

大明朝的這位新皇帝可不是復隆皇帝那樣的“謙謙君子”,而是李吳山的學生,在很大程度上繼承了李吳山的世界觀,立刻就意識到這是一個很好的機會,馬上就動了對西南用兵的心思。

什麼暹羅什麼安南,全都打過去,全都變成大明朝的疆土,那纔是最穩妥的。

大明朝針對安南、暹羅的戰爭已不是一次兩次了,幾乎每一次都是沐家充當急先鋒,最著名的“七百萬大軍事件”就是安南人搞出來的。

(這是一個歷史上的大笑話:明朝中期,安南人犯邊,號稱大軍七百萬。其實,那個時代的安南王國,總人口數量都不見得有七百萬之多,哪裡來的七百萬大軍?就算是把安南的王宮賣了,也養不起這麼多的軍隊啊。最終的結果就是,不等大明王師抵達,沐王府的一支“先頭部隊”就把這“七百萬大軍”打的滿地找牙了。)

安南素來桀驁不馴,又有稱霸的野心,降了又叛叛了又降,的戰爭幾乎貫穿整個大明王朝的歷史。暹羅同樣是個不安分的牆頭草,自持天高地遠,總是做着“東南亞霸主”的美夢……

兩個懷着“霸主”心思的國家,再加上一個內亂不休的緬甸,永王當然不會放過這個機會。

說一千道一萬,不如大軍平推過去最管用。

在這個事情上,素來反對“窮兵黷武”的長平公主給了皇帝極大的支持,最主要的因素其實並不是來自南方的事發地,而是來自於北邊的李吳山。

紅參河之戰,擊敗了羅剎鬼,不僅大大的漲了國人的臉面,還是事實上拓地千里,早就把江南朝廷比下去了。

和羅剎鬼開戰,把僅僅只是停留在紙面上的奴兒干都司化爲實際掌控的疆土,如此壯舉竟然和朝廷一點關係都沒有,豈不是讓朝廷感到很尷尬?

趁着這個機會,平定西南諸國之亂,不僅能把李吳山比下去,還能彰顯大明王朝的宗主國地位。更主要的是,現在的大明王朝已經緩過了一口氣,有實力發動對外戰爭了。

對緬甸、暹羅、安南等地大規模用兵,非常符合沐家的利益。雖然沐家的實權已經被朝廷拿走了很大一部分,但這種事情是無論如何也繞不過沐家的。

不論最終的成敗如何,沐家都有機會重新掌權,所以黔國公纔會在第一時間相應朝廷的詔令。要不是有這一層利害關係,黔國公根本就不會到京城來陛見,而是一定會帶着牴觸情緒隨隨便便找個“託病”的藉口直接就不來了。

“對緬用兵勢在必行,趁此機會打擊安南與暹羅同樣勢不可免……”在如此重大的國家事務上,長平公主比皇帝說的更多,似乎她纔是大明王朝的主宰,旁邊的那位皇帝萬歲不過是個擺設而已。

“黔國公世鎮雲南,於緬事最是純熟,又多與暹羅安南交鋒。對於南征之事定有獨到見解……”

大明南征,對東南亞方向用兵,這事說什麼也繞不過沐家。

沐家對於那一帶的山川地理風土人物最是熟悉不過,熟知種種勢力之間的關係,這事必須徵詢黔國公的意見和建議。

事實證明,黔國公早就做足了功夫,一上來就說的頭頭是道:

“緬事本不甚艱,我大明王師一至,必如霹靂雷霆之擊稻草……”

關於緬甸事務,說的這麼輕飄飄,確實有點自吹自擂的意思,不過那確實不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情。單純從軍事角度來看,僅僅只是憑藉雲貴之地的軍事力量,就能打敗叛亂的緬軍,對此黔國公沐天波的把握很大。

事實上也確實是這麼回事兒。

緬甸地處邊陲,就算是國家再怎麼強盛,終究是蠻夷邦,不會強盛到哪裡去。因爲連綿了近十年的戰爭,原本就很有限的國力又被極大消耗。現在的緬軍,根本就湊不出足夠的盔甲,甚至連足夠的鐵質武器都湊不齊,很多人都是穿着藤甲拿着梭鏢和竹槍之類的簡陋武器就倉促上陣了。

這樣的軍隊,充其量也就只能算是“民兵”,當然打不過大明王朝的正規軍。

但緬甸事務從來就不是單純的軍事問題。

黔國公沐天波幾次征討緬甸,雖然是遠征的客場作戰,但每一次都是勝多敗少,打十場最少能勝七場,但每一次都無功而返。最主要的原因根本就不是軍事問題,而是在戰場之外。

緬人很適應叢林密佈煙瘴重生的地理環境,一戰不勝馬上就鑽入莽莽叢林,瞬間就消散的無影無蹤,找都沒地方找去。就算是明軍打了勝仗,最多也就是將敵人擊潰,卻無法擴大戰果。

而敵人頻繁利用熟悉的地理形勢發動的突襲和騷擾,纔是真正的威脅。雖然每一次都不會出現大的損傷,也架不住沒完沒了的冷槍暗箭。

最要緊的還不在於此。

密林叢生河流彌補的地理,潮溼煙瘴的天時,纔是最大的威脅。

因爲水土的緣故,每一次徵緬都會出現大量的非戰鬥減員,大多是因爲疾病和水土不服的緣故……

在這種環境之下,後勤物資的週轉極度艱難,運一石糧米過去,至少要承擔二點五到三倍的中途損耗。緬人總是抓住這個弱點,乾脆就不和對手做正面交鋒,而是反覆襲擊漫長曲折的後勤補給線,造成了很大的麻煩!

打了勝仗之後不能擴大戰果,若是偶然吃了一次敗仗就會後路斷絕,還要成大極大的後勤壓力。在這種情況之下,也就只能無功而返了!

戰爭的難點在戰場之外,這纔是對緬甸用兵的艱難之處。

“此事倒也不需急於一時,可慢慢從長計議,黔國公最後擬個詳細的條陳,以供朝廷參考……”這麼大的國事,顯然不是三兩句話就能定下來的,必須經過一段時間的周密準備。

在處理國事的時候,長平公主愈發顯得沉穩老練起來,而不如復隆皇帝那樣急於求成,時時事事都想見到立竿見影的效果。

黔國公顯然早有準備,馬上就取出了一份非常詳細的奏疏。

這是他爲將來的南征擬定的草案,不僅規劃出了詳細的進軍方案,連每一個補給點、中繼點、屯兵所、屯糧地都標註的清清楚楚,足見確確實實下了很大功夫。

這一份周密詳實的奏疏,基本標明就緬甸、暹羅甚至是安南的部分情形,具有極高的參考價值,甚至可以直接拿去當做最終的行動方案來用了。

看着那份長長的物資清單,長平公主忍不住的皺起眉頭:“騾馬、車具、父子、糧草、兵甲器械、營帳被服……這麼多東西,得花多少銀子?”

“臣已粗略的算過了,差不多五百萬兩想是應該夠了……”

五百萬兩?

這簡直就是一個天文數字,幾乎等同於崇禎年間關寧軍一年的軍費了。

怎麼會用這麼多銀錢?

“打仗打的就是錢糧,”黔國公說道:“殿下不能以此事與遼事相提並論,遼事曠日持久彌兵耗餉,而這緬事卻是長治久安之計,就算是多花些銀錢也是值得的。”

緬甸事務,最關鍵的難點不在於軍事,而在於成本。

若是下的本錢了,往往是平而復亂沒完沒了,若是下大本錢的話,又會入不敷出,還有可能會引發其他的問題。

五百萬兩,這個數字讓躊躇滿志的長平公主猶豫了!

第一百七十七章 宮廷之亂第二百五十章 艱難困苦第九十章 料事如神第一百一十一章 排除異己第一百六十六章 不奉詔第四百八十一章 立太子第二百二十八章 自行其是第八十八章 裝傻充愣第一百六十八章 仗義牛柱第一百三十四章 一月之期第一百九十八章 新朝君臣第二百四十一章 大婚第五百一十一章 搶救一下第一百四十三章 樹碑建廟第三百零八章 導火索第二百章 公務花船第四百七十章 說走嘴了第一百二十二章 內因第五百四十一章 虎父犬子第一百三十九章 市井潑皮第四百二十章 報以涌泉第二百七十八章 有樣學樣第一百一十八章 無辜的船伕第五百八十七章 老兵不會死第五百八十九章 征戰四海第二百一十章 告天下書第一百二十九章 熊衛第四百三十七章 自力更生第二百零二章 授勳大典第四百八十章 外戚第一百六十六章 不奉詔第三百六十六章 敲詐勒索第三百四十六章 導火索第五百一十三章 馴鹿一族第四百四十四章 課堂秩序第二百五十三章 回籠覺第四百一十章 狹路相逢第二百六十二章 從諫如流第四百九十八章 神說要有光第四百九十二章 爭相送禮第二百四十五章 物盡其用第一百六十三章 大戰伊始第三百九十四章 末世景象第一百八十五章 首至金陵第三十三章 陛見第五百零八章 三心二意第一百七十三章 內憂外患第一百四十四章 到南京去第五百一十三章 馴鹿一族第十三章 鬼話連篇第一百六十八章 仗義牛柱第九十三章 手中筆掌中刀第五百二十三章 夜襲第三章 野狼崽子第一百五十八章 營救太子第三百零二章 潰局第十八章青泥首戰第二百六十五章 按部就班第三百三十七章 復仇之火第二百一十四章 報名第六十六章 前朝新朝第五百零九章 姑且一試第一百二十四章 原來是他第七十章 勸善書第四百五十八章 一面之緣第五百六十五章 蜀中神童第一百五十章 最後撤離第五百七十一章 浪漫男兒第五百零五章 嚮導程九第五百九十一章 亡國之君第二百一十一章 操控輿論第一百九十章 勝利在望第一百五十七章 先行跑路第三百四十一章 左膀右臂第五百四十七章 脣槍舌劍第一百一十章 荒堂之君第四十六章 勤王之士第三百四十八章 小兵心思第十四章 一語成讖第四百七十八章 祥瑞之鹿第三十一章 兄弟相爭第二百四十六章 繼承者第四十三章 債主上門第四百四十三章 遷都之事第一百一十三章 神仙還是妖怪?第二百六十五章 按部就班第一百五十五章 二人之力第二十五章 擒賊擒王第三百五十章 英雄輩第八十六章 夫妻夜話第三百零一章 拱手相讓第一百五十七章 先行跑路第二百七十二章 朝令夕改第二十五章 擒賊擒王第四百五十七章 黃河渡口第一百一十六章 孤立無援第二百五十五章 殊途同歸第二百七十四章 兵法有云第三百六十三章 大清柱石第四百零四章 反鎖大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