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八十七章 退位詔書

因爲心裡總是記掛着皇帝的病情,怎能睡的踏實沉穩?半睡半醒之間,忽然聽到一聲悶響,頓時驚醒過來,其他人亦同時驚醒,下意識的就往殿內跑去。

復隆皇帝的身體抖的很厲害,彷彿服用了牽機藥一般蜷縮成爲一團,喉嚨裡發出“呼呼”的聲響,臉色絳紫好像喘不過氣來。

翁皇后顯然已被這幅情形給嚇住了,眼看着長平公主和永王已經撲上去將扭曲成一團的皇帝抱了起來,趕緊尖聲高叫:“太醫,太醫,傳太醫——”

雖然視力幾乎全部喪失,而且生身體還在承受着莫大的痛苦,但復隆皇帝的神志始終是清醒的。他很可能已經意識到自己真的不行了,雙手胡亂的揮舞着,分別用力攥住長平公主和永王的一隻手。

皇帝的力氣大的驚人,握的長平公主的指骨都疼了,剛要出言安慰,忽然感覺皇帝的手勁猛然消失。

復隆皇帝的腦袋已完全不吃力道,軟軟的垂了下去,蜷縮起來的身體慢慢舒展開來,從喉嚨裡發出一個長長的出氣聲,然後就一動不動了。

憋悶在胸中的情感換做一聲哭號,長平公主放聲大哭,永王的臉上同樣熱淚磅礴,卻沒有哭出聲來,只是死死的把已經癱軟下來的皇帝抱在懷中……

翁皇后象是害了失心瘋一樣撲在皇帝的身上嚎啕大哭。

趕來的太醫趕緊過來診脈,片刻之間就又鬆開了手,慢慢的跪倒下去悲痛的沉聲說道:“萬歲已……歸天了……”

冬月十九,未時初刻,大明天子復隆皇帝駕崩。

消息傳來,寢宮內衛一片哭泣之聲。

淚眼婆娑的長平公主顧不得悲傷,馬上喊道:“萬歲大行歸天,請永王繼皇帝位。”

永王跪在復隆皇帝的屍體之前,在衆人的簇擁之下,在翁皇后茫然的目光之中,朝着復隆皇帝行三跪九叩大禮,然後猛然起身大喝一聲:“陳茂——”

“在!”

“派人騎快馬出城傳旨,命江北之兵渡江。”

“是!”

“昭告天下,宣皇帝大行訊。”

“是。”

當天傍晚時分,淮揚駐軍渡江而來,前鋒部最先進城,一切都在按部就班的進行之中……

復隆皇帝大行歸天的消息傳播開來,文武百官並寧城父老無不大慟!

大行復隆皇帝這一生,顛沛流離歷經變故,終於延續大明國祚,擊賊而破虜,一統天下,名爲守成之君,實爲開創帝王,按照永王的意思,上了一個廟號爲“興宗”。

“興”者隆也,本身就有再起的意思,和復隆的年號相得益彰倒也貼切。

兩日之後,羣臣又擬了一個諡號:中興聖德至武昭文仁憲莊孝成皇帝。

和當年的復隆皇帝不同,永王很快就頒佈了繼位詔書,並且明發天下:

“……成皇疾崩,歸於昊穹,朕承先皇遺命,續以序倫而入奉,內外臣工合詞而勸,以至於三,雖堅辭而弗受……謹敬告天地,並天下文武軍民,繼皇帝位……”

“……朕知道成皇託付之重,常懷兢兢之心。承運而撫盈,必革新鼎故,共圖新治,於民同始,一應事宜皆列於後……”

興宗成皇帝因病而死,他的旨意是讓我繼承皇位,文武百官一再勸進,我始終不肯。考慮到社稷江山和祖宗基業,只能勉勉強強的繼了皇帝之位。我知道皇帝是個苦差事,一定會有好好幹,至於具體的治國細節,以後會逐漸公佈。

新皇帝發佈的這份繼位詔書,中規中矩四平八穩,沒有絲毫不同尋常之處,但卻似乎忽略了一件很重要的事情:改元。

按照繼位詔書的正式格式,後面還應該專門加上一條:期於明歲爲什麼什麼元年,於天下共周知。

每一個皇帝都有自己的年號,但永王卻沒有在大詔中提及這一點,雖然有些反常但卻並不是什麼新鮮事兒。

就算是上一任的皇帝死了,他的年號依舊會沿用一段時間,一般到了第二年春節纔會正式改元,換上自己的年號,這種事兒很正常。無論是他的父親崇禎還是他的兄長復隆,都沿用過以前的年號,確實不算什麼。反正再有差不多倆月就要過年了,估計過年之後會更改爲新的年號吧……

新朝成立的第一件事,自然的穩定局勢,和人們想象中的情形完全一樣,新皇並沒有一上來就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革,而是留用了前朝的班底。

除此之外,還有一件看起來有點微不足道的事情,需要稍微提及一下:新皇一下子就任命了兩個欽差大臣。

崔耀祖爲欽差大臣,正式的頭銜兒是“事朝鮮宣慰使”,正式代表大明王朝出使朝鮮,穩定藩屬國的局勢。

同時,任命禮部尚書楚華文爲欽差大臣,還允許他動用天子儀仗,正式到蕪湖去宣旨。

崔耀祖出使那個事情,是復隆皇帝事情早就定下來的,現在只不過是順利做成的完成而已。反而是楚華文這個欽差大臣,吸引了無數人的注意力。

衆所周知,蕪湖的黃得功是四朝元老,而且還是皇后的孃家人,是皇子長生最大的外援。誰也沒有想到最終繼承皇位的竟然是永王!在這之前,黃得功就拒絕承認這一點!

因爲涉及到了皇位,什麼樣的事情都有可能發生,若是黃得功真的撕破了臉,肯定會砍了楚華文的腦袋祭旗,然後打着“匡扶正統”的旗號兵犯寧城,到時候必然就是南北大戰。

上一次復隆皇帝招攬黃得功,就是由楚華文去做說客,楚華文楚相公不負所托,很順利的完成了使命。這一次,又是由楚華文出馬……

楚華文還能不能象上一次那樣說服黃得功呢?所有人都爲他捏了一把冷汗。

讓所有人都沒有想到的是,楚華文剛剛到了蕪湖地面上,一見到黃得功的面,當天晚上黃得功就宣佈效忠新朝,並且只帶着一百四十個士兵進京弔唁復隆皇帝。

如果黃得功真的反對新朝,如果他真的想擁立復隆皇帝的兒子,肯定不敢只帶這麼點人馬進京,若是永王翻臉他根本就不可能活着離開京城。

黃得功並沒有帶着大軍“匡扶正統”,永王也沒有趁機扣留他,反而大加賞賜,完全就是一副君臣和睦的情形……

隨着黃得功正式宣佈效忠,新朝最大的隱患在無聲無息間就消於無形之中了。

所有人都忍不住的鬆了一口氣……

黃得功就這麼低頭服軟了?就這麼接受了現實?這幅情形不要說是江南百姓沒有想到,連李吳山都深感意外。

在李吳山李大帥的預料之中,永王若是想穩住局勢,於黃得功之間必有一戰,所以他纔會急急吼吼的調動大軍,擺出一副三面合圍黃得功的架勢,其實就是爲了給永王站臺,就是逼迫黃得功就範。

他做夢都沒有想到,大旗軍的主力還沒有開赴過去,永王就已經把黃得功擺平了。

現如今,李吳山的面前就擺着一份黃得功派人送過來的書信。

李吳山和黃得功這二人,雖然都是大明朝的臣子,其實全都是地方實力派,唯一的區別就是李吳山遠比黃得功更加強大,除此之外並沒有本質的區別。

這二人素無私交,唯一一點可以談得上是“交情”的東西,則是湖廣之戰的時候,黃得功的水軍曾經配合大旗軍作戰,算是有那麼一段“共同戰鬥”的經歷,但也就僅僅如此而已。

從本質上看,隨着復隆皇帝的駕崩,在繼承者的問題上,李吳山和黃得功之間是絕對的敵對關係,這是一個根本性的問題,不是那點的交情可以掩蓋的。

但是現在,黃得功卻派人給李吳山送來了一封書信。

這封信雖然是黃得功派人送過來的,但紙面上的內容卻和黃得功沒有任何關係:因爲那根本就不是書信,而是一道詔書。

是永王給黃得功的詔書。

這道詔書出自永王之手,由楚華文帶給黃得功,然後黃得功又直接把原件兒轉給了李吳山。

詔書和李吳山沒有一文錢的關係,卻不遠千里送到了他的面前。

看着這份詔書,李吳山沉默良久。

過了很久,旁邊的金雀兒才幽幽的說道:“永王不愧是老爺的學生,這份胸襟和氣度……讓人折服!”

爲了爭奪帝位,可以不擇手段可以不計代價,什麼樣的事情都能做得出來,父子相反兄弟反目的事情,遍佈於史書之上,早就不新鮮了。

但詔書上的內容,卻足以讓唐宗宋祖之輩汗顏的無地自容,僅憑詔書上的那幾句,就足以讓永王成爲千古帝王。

因爲這根本就是一份退位詔書。

永王還沒有正式登基,雖然已經開始履行皇帝的職責,但卻還沒有一個正式的皇帝名分。在正式的等級大典之前,還不算是完全意義上的皇帝。就是這位還沒有正式登基的皇帝,已經擬好了一份退位詔書:

“……朕無功無德,何以繼承大統?唯先皇託付,勉而任之……成皇帝之高風亮節,朕切知亦,實我天下計,而非朕爲帝選……先皇子嗣方爲正統,復隆二十二年始,朕必退位以尊新主,此誓人神共鑑,若有違者刀斧加身不入祖祠……”

看似輕飄飄的幾句話,其實真的比泰山還重,因爲這是新皇帝的誓言:我既無功勞又沒有足以服衆的德行,卻成了大明的天子。我知道自己不是那塊料,只不過是爲了完成先皇的託付,勉勉強強湊着先幹一段時間。興宗成皇帝沒有把皇位傳給自己年幼的兒子,就是因爲他擔心兒子不懂事,會壞了這大明朝的江山,這份心思我明白的很。這是復隆皇帝的高風亮節,是爲了大明江山而做出的巨大犧牲,卻不是因爲我是一個合格的皇帝人選。我知道他的兒子纔是大明正統,所以我決定,從復隆二十年二年開始,也就是皇子十四歲的時候,就會退位讓賢,把皇位還給侄子,並且尊奉他爲皇帝。這是我公開的實驗,要是違反了死後入不了祖墳!

古人十四歲即爲通俗意義上成年人了,這是一個很重要的時間節點。

對於一位帝王而言,死後不入祖墳是比“刀斧加身”要嚴重百倍的誓言,而且這道詔書一旦公佈,全天下人都會知道。若是十四年……十三年之後他不主動退位的話,立刻就會成爲食言自肥之人,會被全天下唾罵千年。

李吳山終於明白了,明白了黃得功爲什麼會以閃電般的速度低頭宣佈向新皇帝效忠,就是因爲這樣的一道退位詔書。

在做皇帝之前,一定會拼命的想要繼承大位,做了皇帝之後還會想方設法的長久下去,這是所有人的通病和共同心理,畢竟皇位的誘惑實在是太大了,大到了讓人無法拒絕的地步。

只有永王,在還沒有正式登基的情況下,就已經想到了退位,簡直曠古未有,堪稱千古一帝。

這道詔書一旦公佈,永王就再也沒有反悔的可能了。他必須按照自己的誓言去做,十三年後把皇位讓給自己的侄子。

在大明朝的歷史上,只有叔叔搶侄子皇位的,卻從未見過主動讓位給侄子的,歷朝歷代都聞所未聞,簡直驚世駭俗!

其實,完全依靠武力,就可以壓服黃得功,畢竟永王是出自吳山軍校,李吳山一定會全力支持他,甚至不惜一戰。永王這麼做,看似毫無必要,其實卻很有必要,而且只有李吳山可以理解,甚至理解的非常深刻。

永王這不僅僅只是爲了穩住黃得功和其他的地方實力派,這麼做的本質完全不是出於皇位安穩的考慮,甚至和皇位無關,而是爲了整個民族的利益。

只要這道詔書一下,黃得功就不再是敵人,而是極大的助力,必然會死心塌地的效忠朝廷。不僅可以避免一場大規模的南北內戰,還能集合起所有可以集合的資源,爲了“我族長興”這個最終目標服務。

不能讓繁華富庶的江南捲入戰火,更不能因爲皇位而起內戰,而是要把所有的資源用在他認爲正確的方向上

李吳山已經開始展露出明顯的對外戰爭跡象,他的耳目已經擴展到了萬里之外的西域,並且在事實上控制了朝鮮半島和大半個蒙古草原,永王很清楚的知道接下來會有什麼樣的大動作。

作爲吳山軍校的學生,永王知道李吳山的終極目標是什麼,也知道他會怎麼做,同樣知道那需要付出什麼樣的代價和犧牲。

如果可以整合江南的資源,甚至是整個大明朝的資源,自然事半功倍。若是在這個時候打起了內戰,就算最終可以幹掉黃得功威懾天下確保自己的皇位,也必然會浪費很大的人力物力,甚至有可能把江南徹底打爛,這是一個他不想承受的代價。

所以,他纔會用這種方式來避免內戰的發生,就是爲了給李吳山的最終目標服務。

這份心思,看似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高風亮節,其實就是一個堅定的民族主義者必然會做出的選擇。這個選擇之中還帶着明顯的理想主義者氣息……包括李吳山本人在內,涵蓋所有吳山軍校的學生,全都是徹頭徹尾的理想主義者。

爲了理想,可以犧牲一切,這也是一種浪漫的情懷,豪情男兒所特有的浪漫!

“我原以爲,這天底下只有老爺一個人能夠不在乎皇位,能夠看輕這九五至尊的君主身份,卻原來並非如此,真是視了天下英雄。”金雀兒幽幽的說道:“若是換做婢子,易地而處的話,我肯定做不到這樣,而是一定會讓大旗軍南下去打黃得功!老爺教導出來的學生,真英雄也!”

永王雖然是吳山軍校的學生,其實他還沒有正式畢業,但這一道詔書就是最優秀的畢業作品!

李吳山是真的沒有想到永王會付出這樣的犧牲,但他卻完全可以理解永王的良苦用心。

這份退位詔書,從表面上看確實是永王和黃得功之間的事情,和李吳山並沒有什麼關係,其實卻並非如此。

黃得功刻意的把這份詔書送過來,就是想要得到李吳山的承認。

只要李吳山正式承認了這道詔書,就算是封死了永王的後路,也等於是李吳山宣佈自己會在十三年後向新的君主效忠。

李吳山和黃得功的雙重加持之下,皇子的儲君身份就比鐵打的還要牢靠,誰還敢反對?誰還有反對的實力?

一直以來,李吳山都覺得自己纔是天下第一英雄,現在看來,這個給自己的評語未必就是中肯的。種種跡象都在表明一個事實:這個時代已經不是原來的樣子,正處於一個新舊交替的關鍵節點。一個又一個英雄正在以不同的方式輪番登場,張揚着各自的特點,成爲和李吳山本人一樣閃耀的世之英雄。

李吳山不是天下第一英雄,他甚至不算是個英雄,充其量也就是一個啓蒙者而已。

“能有這樣的學生……纔不愧我的一番心血,值了。”李吳山頗爲感動的說道:“有了這十三年的時間,足以讓我從容佈置,我能很清楚的感覺到,新時代的大幕已經拉開了,我的學生們就要登場了,我相信他們一定會唱出一臺滿堂喝彩的精彩大戲。”

第三百八十七章 醉翁之意第二百六十五章 按部就班第二十一章 水淹七軍第一百五十七章 先行跑路第四百五十章 小小物件第五百八十六章 世界在變第二百七十二章 朝令夕改第四百九十一章 不是納妾第一百二十五章 險象環生第四百八十一章 立太子第一百六十四章 形勢危急第五百八十八章 只是漸凋零第五百三十九章 誓言之重第二百三十八章 楊瘋子第一百零五章 李帥的破綻第一百七十三章 內憂外患第四百二十二章 神的誕生第一百九十章 勝利在望第四百七十九章 噩耗第二百三十三章 山雨欲來第五百四十章 有女初長成第三百二十章 生鐵撞頑石第五百八十四章 後人乘涼第三百零四章 二子第五百四十七章 脣槍舌劍第四百零六章 絕處逢生第二百六十八章 誇海口第七十八章 刺殺行動第一百七十五章 通風報信第五百四十五章 帝王心術第一百八十三章 兇名昭著第五百七十五章 南北開戰第二百四十九章 江北總督第二百五十一章 高僧大德第五百一十二章 請降第五百四十七章 脣槍舌劍第三百零一章 拱手相讓第五百五十三章 最後超越第四百八十六章 各方反應第四百四十四章 課堂秩序第二百七十二章 朝令夕改第八十一章 生意人第三百八十九章 豕突衝鋒第二百四十二章 搶功第四百零一章 肘腋之變第二百六十七章 戰爭機器第四百零四章 反鎖大門第四百五十五章 耕讀傳家第五十二章 擋路者死第三百一十七章 大夢初醒第一百四十三章 樹碑建廟第二百六十五章 按部就班第二章 狼藉壽宴第一百三十一章 戰鬥中成長第一百一十五章 決不投降第五百九十三章 新的世界第七十八章 刺殺行動第一百五十八章 營救太子第五百二十章 十分之一第一百四十二章 揚州不孤第三百九十四章 末世景象第一百二十一章 小小縫隙第一百三十四章 一月之期第三百七十八章 千鈞重託第六十一章 城頭變換大王旗第二百四十一章 大婚第三百七十九章 蝴蝶之翼第二百一十章 告天下書第四百二十四章 除名第五十章 死社稷第二百零一章 榮耀證書第五百一十九章 成本問題第四百六十三章 戴罪立功?第四十四章 最後的籌謀第四百二十二章 神的誕生第一百九十九章 寒酸的鐵牌兒第七十九章 有死無生第三百八十五章 小辮子第五十七章 懇請成軍第二百零四章 上天之子第二百九十五章 壓箱底第五百八十二章 英雄歸來第四百七十二章 兩個選擇第五百四十六章 皇位皇權第四百九十五章 改良時代第三百五十三章 降不得第七十九章 有死無生第四十六章 勤王之士第四十九章 最後的囑託第五百八十七章 老兵不會死第三百二十二章 自我犧牲第三百三十一章 大棒恫嚇第五百四十七章 脣槍舌劍第三百七十八章 千鈞重託第三百八十九章 豕突衝鋒第七十二章 有錢的掏錢第七十四章 水運專家第二百八十章 兄弟之間第五十九章 大旗烈烈第三百九十一章 二期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