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四章 奏對

關於歷代帝王的樣貌,史書中的記載大致相同,無非就是“龍額廣頜”“隆準而目炬”“身姿甚雄偉”之類的描述,親眼見到了崇禎皇帝的模樣之後,李吳山才真正明白,原來史書中記載的東西也並不可靠。

眼前的崇禎皇帝不僅身形消瘦,而且面色蒼白,怎麼看都和“身姿雄偉”不沾邊兒。因爲不是很正式的召見,所以崇禎皇帝沒有穿龍袍,而是穿了一件子青灰色的窄袖長衣,要不是雙肩部位上繡着的團龍,很難想象得出他就是大明王朝的九五至尊。

坐在皇帝身邊的那個女人穿的稍顯正式一些,頭戴四方凰冠,披了件兒火雲紋的九鳳丹陽氅,這一身裝束已經很好的說明了她的身份——母儀天下的中宮周皇后。

周皇后的臉色比崇禎皇帝要健康的多,但卻很難用“漂亮”“美麗”之類的詞彙來形容。圓盤臉,嘴巴顯得有些大,而且面色較黑,若是換一身粗布裝束的話,簡直就和大旗莊的絕大多數村婦沒有太大區別。

自古以來,皇后的姿色就不是很重要的因素,最要緊的是一個“德”字。

無論是在朝堂還是在民間,這位周皇后的名聲簡直無可挑剔,樸素、節儉、體恤民生,雖然沒有做出過什麼驚天動地的事情,卻足以對得起“母儀天下”這個評語。

按照剛剛學來的禮節,正式拜過了帝后,高高在上的崇禎皇帝依舊正襟危坐,彷彿一尊沒有情感的神像。與之相比,周皇后則顯得更加親切隨和,伸出雙手虛虛一扶,面帶笑容的說道:“原以爲格斃僞酋洪太的李吳山定然是身高八尺體態雄健的彪形大漢,想不到竟然這般年輕的俊彥之才。又不是在朝堂之上,莫拘禮數了,坐……”

皇后賜座,當然不能真的一屁股坐下,而是象徵性的虛虛一讓,站在下首等待皇帝的問詢。

“李氏吳山者,”輕咳一聲,面無表情的崇禎皇帝終於開口講話了:“雖是一介白丁,卻心繫社稷,戰陣殺敵格斃洪太,大振我朝民心士氣,傾頹之風一蕩而空,其功不啊。”

“臣雖位卑,尚有幾分愚忠,奉朝廷之命興民團起民練,強虜入寇之際唯有一力死戰報效浩蕩皇恩。至於格斃敵酋一事,實是仰賴萬歲洪福,僥倖而已,萬不敢當一個功字。”

這一番問答,不過是例行公事般的奏對,早就以後把臺詞都背熟了的。其實全都是廢話,一句有營養的都沒有。

這叫奏對得體。

李吳山的表現似乎讓崇禎皇帝很滿意,微微往前傾了傾身子,刻板的臉上終於有了點讚許的意思:“大旗莊民團制置如何?有多少人馬?”

“回稟萬歲,大旗莊民團不過是些有心報效的鄉民而已,談不上什麼制置。至於人們麼……攏共就六百餘……”

這事不能撒謊,因爲路恭行很清楚大旗莊民團的底細。

按照朝廷體制,李吳山那個捐來的分巡武備的官職並不算高,只能下轄四百二十到四百五十人馬,若是超過了這個數字就算是違制。不過呢,同樣的事情也有兩種說法:現如今的李吳山立下了天大的功勞,違制也就成了“心繫朝廷實心用事”了。

自己掏腰包給朝廷養兵,當然是越多越好。

“才六百餘鄉勇,就能格斃虜酋洪太,想來定有一番苦戰。給朕仔細說說,這一戰是怎麼打下來的?”

說到這裡,李吳山就開始充分發揮他的表演才能了。

青泥河一戰本就血腥慘烈險象環生,經過李吳山的“藝術加工”之後,更是足尺加三,把整個戰鬥過程說的增加激動人心,到了最後竟然硬生生的從眼角擠出幾滴淚來,連聲音都有些哽咽了:“青泥河一戰,大旗莊民團折損甚重,直接戰死者超過半數,傷者無算。更有助戰的老幼婦孺,爲國捐軀者更甚。戰後收斂遺體,竟然有千二之多,沿河十三莊已是戶戶哭喪家家戴孝,慘吶……”

“鄉民尚思爲國殺敵,實是民心可用。”聽罷了李吳山描述的戰鬥經過,崇禎皇帝微微的點了點頭:“此等忠勇之民,朝廷當有所封賞,此間事了之後找有司議一議,多給些封賞也就是了……”

“朕再問你,強虜入寇之際,官軍退散,爲何你這民團能夠擊敗強敵?”

清軍的辮子兵,連正規的官軍都被打的灰頭土臉退避三舍,你一個的民團竟然能一戰而勝,是不是有什麼訣竅啊?

臨來的時候,李吳山就知道這是一個定然會問起的話題,早就做了非常充分的準備,馬上侃侃而談:“敵軍氣勢洶洶,看起來雖盛,卻已是強弩之末……”

“敵以少兵臨大國,必然力求速戰速勝,一個晝夜之間行軍一百四十里,肯定是輕軍冒進。”

“青泥河三面環繞,便如一個口袋,鑽進來之後一定會急於突破。只要抵住首輪衝殺,以後也就好說了。”

“自古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臣將大旗莊民團至於背水一戰的境地,民兵必然死戰到底。如此一來,天時地利人和皆在我,敵焉有不敗之理?”

這話說的……相當空洞,全都是些不切實際的理論,但卻有着極強的說服力,聽的崇禎皇帝不住點頭。

“以你所見,我大明如何才能掃賊蕩虜?”

所謂的賊,就是李自成、張獻忠等人。所謂的虜,自然就是滿清蒙古各部。

如何才能掃賊蕩虜,這個話題可就大了。

當崇禎皇帝問出這個問題的時候,其實已經承認了現在的大明朝處於一個非常不利的地位,至少已經喪失了戰略主動,甚至有可能會更糟。

作爲一個的六品民兵頭子,當然不合適在這種事關國家大戰略的問題上胡說八道。

但皇帝親口問起了,又不能不回答。

稍微沉吟片刻,李吳山才說道:“以臣一愚之間,掃賊蕩虜之事不在於戰場爭鋒。”

李闖等造反衆人也好,滿清蒙古的威脅也罷,追究到根子上,根本就不是一個軍事問題,而在於經濟層面上。

“打仗打仗,看似是拼的前方軍力,其實說到底不過是錢糧二字。”

戰爭不過是政治的延續,而政治則是經濟的表現形式,對於李吳山來說,這些只不過是一個連初中生都能弄明白的問題。

“打仗打的就是錢糧”這句話算是說到點子上了。

如果大明朝的經濟能夠維持在及格線以上,擁有足夠的錢糧來支撐戰爭,就算是再有十個八個的李自成,再有十個八個的滿清,也早就滅了。

“想我大明幅員萬里,生民億兆,國力十倍於賊虜,又是天下正統,掃賊蕩虜自然不在話下。”

無論是國土、人口還是資源,大明朝都遠遠超過對手,戰勝敵人完全就是順理成章的事情,根本就不需要操心。

但事實卻恰恰相反,在滿清和李闖的雙重逼迫之下,現在的大明朝已是四處冒火八方生煙的境地,雖還不至於搖搖欲墜,卻早已經顯露出只有招架之功毫無還手之力的窘態。

自身的實力明明比對手強的多,卻被對手打的疲於應付,這到底是怎麼回事?

動員能力不足,而且是嚴重不足。

“萬歲想想,我大明那麼多的土地,那麼多的人口,爲何還是組織不起一支強兵?無非就是因爲土地所產的糧米和百姓創造的財富不在朝廷手中而已。”

財富不在朝廷手中,國家的潛力根本就動員不起來,這纔是根源。

崇禎皇帝並不昏聵,他早已意識到了這個問題的嚴重性:國家有勁兒使不上,資源和人口無法動員起來,這才導致了今日的局面。

億兆百姓辛勤勞作,所創造的財富究竟哪裡去了?總不會平白無故的就憑空蒸發了吧?

這個問題根本就不需要回答,因爲在場的每一個人都知道答案。

老百姓們吃不上飯,已經窮的揭竿而起造反了。朝廷卻拿不出養兵的錢糧,只能眼睜睜的看着造反的老百姓越來越多,滿清也趁火打劫。

錢糧財富不在老百姓的手中,也不在國庫裡邊,而是在地主士紳和官僚的手中。

與士大夫共治天下,是大明的立國之本,現如今所謂的士大夫階層只顧自己的利益,毫不在乎大明朝的興衰,想要從他們手中爭奪資源,那等於是和全天下爲敵,一定會動搖國本。

自古以來,就沒有哪個皇帝敢於公然挑戰士大夫階層,崇禎皇帝也不例外。

“能有這份見識已是難能可貴了。”用一句輕飄飄的話語結束了這個話題之後,崇禎皇帝又說道:“李卿起於鄉野,組建民團頗有些建樹,能夠說出些常人看不到的精要之處,朕欲大興民練,卿意如何?”

不知不覺之間,對李吳山的稱呼已經改成了“卿”。

皇帝的意思就是:我看民團還是很不從的嘛,我想推廣一下,你有什麼意見或者建議嗎?

既然皇帝準備大舉推廣大旗莊民團的成功經驗,身爲民團榜樣的李吳山就應該表示贊同,但是在這個問題上他卻和皇帝唱起了反調:

“臣以爲不可。”

“爲何?”

“實不敢欺瞞萬歲,”李吳山說道:“組建民團一事,最是耗費錢糧。臣本頗有些家底,自從組建民團之後,已散了個乾乾淨淨也僅僅只是勉強支撐而已。若不是因爲青泥河一戰僥倖獲勝,真是堅持不下去了……”

第五百四十三章 孤懸海外第三百一十五章 效忠對象第四百一十四章 推心置腹第一百九十章 勝利在望第五百四十四章 全球視野第四百四十四章 課堂秩序第四百五十五章 耕讀傳家第一百五十七章 先行跑路第三百二十四章 扛把子第十五章 民團,民團第五百七十二章 姑嫂之爭第二百五十四章 叫板第五百七十八章 吾學踐吾志第一百八十章 將計就計第一百零六章 你要幹嘛第四百三十章 找個媳婦第一百四十四章 到南京去第三百五十九章 四海皆兄弟第四百八十六章 各方反應第五百三十五章 夕死可矣第三百六十八章 噩耗連連第五十四章 歸來第七章 姐妹第三百八十九章 豕突衝鋒第八十三章 小城固州第五百一十九章 成本問題第四百九十一章 不是納妾第三百一十四章 拒絕參加第三十五章 太子師第五百三十章 萬分惶恐第四百七十三章 你猜對了第四百四十二章 天下之大第八十六章 夫妻夜話第五百七十一章 浪漫男兒第二百六十六章 極度混亂第五百五十一章 餘澤猶在第一百二十二章 內因第二百八十一章 新收學生第四百八十四章 始料未及第十九章 戰場紀律第四百三十七章 自力更生第一百六十二章 吳楚帝王氣第四百八十二章 發作第二百零七章 滿門忠烈第四百七十九章 噩耗第一百四十八章 最後囑託第二百一十章 告天下書第二百四十二章 搶功第三百八十一章 都有證據第三百七十四章 秦王談話第五百六十一章 其父其子第四百九十六章 光棍皇帝第一百六十三章 大戰伊始第五百八十三章 前人栽樹第二百二十七章 情報加密第三百六十六章 敲詐勒索第三百六十章 組長第五百二十七章 陳茂當官第八十一章 生意人第一百二十五章 險象環生第三百八十四章 老崔故智第二百三十章 重返義和第四百八十五章 兄弟之間第二百二十三章 高宗故事第五百五十六章 謎底揭開第一百六十一章 交易第二百二十二章 一心當官第二十七章 贖肉票第二百三十七章 拒不配合第十六章噩耗第五百零六章 老驥伏櫪第一百六十一章 交易第四百七十章 說走嘴了第四百二十五章 復隆新政第七十八章 刺殺行動第一百七十九章 醉銷魂第二百零二章 授勳大典第三百二十章 生鐵撞頑石第二百四十九章 江北總督第十章 大比賽第四百六十二章 君子協定第一百六十二章 吳楚帝王氣第四百五十四章 話桑麻第五百三十九章 誓言之重第二百九十九章 新老交替第五百六十二章 冰消雪融第三十二章 論功行賞第五十二章 擋路者死第一百二十一章 小小縫隙第二百八十八章 腐敗跡象第一百三十五章 小小皇帝第五十章 死社稷第三百六十四章 全面失控第三百七十二章 入學資格第一百七十二章 一起發瘋第七十四章 水運專家第五百六十四章 時代變革第二百六十八章 誇海口第一百零七章 君臣失和第四百二十五章 復隆新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