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八十四章 校規和家法

把最具戰略眼光和戰術素養的四十二個學生分成兩個組,讓他們分別制定攻略湖廣的作戰計劃,其實就是把他們轉變成爲自己的參謀。

作爲最高統帥,李吳山只負責總攬全局的戰略部署,至於戰術層面上則完全交給自己的學生去籌劃,這是一個簡陋的參謀制度雛形。

被李吳山寄予厚望的第四期軍校生,已進入到最後的實戰演練階段:在完成陣型作訓之後,已開始接受拼刺訓練。

說起拼刺,其中還有一個故事:在最開始的時候,李吳山曾經希望給自己的學生們裝備刺刀,但是事實證明,這完全就是異想天開,根本就行不通。

爲了增加射程,軍校生使用的火銃比一般的大明制式火銃稍長一些,看起來這並不是一個很大的問題。但是在實際的作戰過程中卻暴露出一個很大的缺陷:無法裝備刺刀。

因爲火銃的重心靠後,槍管變的更長,帶來了一個看似微不足道但卻影響深遠的“問題”:捅條也隨之變長了。

因爲火銃必須使用捅條才能裝填,若是直接按照李吳山設想的那樣裝備刺刀的話,必須先卸下捅條。雖然僅僅只是多了一個技術性的動作,但卻帶來很多不必要的麻煩。

經過無數次驗證之後,李吳山不得不放棄了原本的打算,改刺刀爲刺槍!

在一尺二寸長的槍頭上加一個套筒,套筒上有卡環,可以直接套旋在火銃之上當做刺槍使用。如此一來,使用火銃的學生們就具備了近身肉搏的能力。同時還有一個現在看起來有點微不足道但卻具有長遠影響的改變:學生們的屬性!

衆所周知,大旗軍戰兵的主武器是大扎槍。加裝了刺槍的學生們用的也是槍矛類型的武器,冥冥之中似乎更加彰顯了學生們的傳承——他們就是大旗軍的加強版。

這個象徵性的的改變現在看不出什麼,以後卻可以發揮出無比深遠的影響……

作爲吳山軍校的戰術教官,韓福財非常適應這種改變,這不僅僅只是因爲槍矛類武器是他們的專長,還在於學生們的近戰方法完全承襲了大旗軍。

穿上藤甲進行捅刺類型的訓練,這一切本就是韓福財等教官們最習慣的事兒,自然是事半功倍……

在第四期軍校生進行近戰訓練的同事,第五期學生已經入校了。

和前四期學生不同,從這一期開始,吳山軍校的教學模式出現了一些細微的調整:不再使用外來的教官,而是直接從第一期、第二期學員當中甄選優秀者出任教官,由他們管理軍校的日常事務,並且對新的學生進行培訓。

從第五期軍校生開始,吳山軍校就變成了一個完全意義上的閉合體系,變得一個外人都沒有,無論是日常管理還是學生們的操訓,全都是軍校內部之人。

作爲創始人和校長,李吳山本人基本退出了軍校的日常管理,成爲一個精神領袖式的人物……

對於化名朱季興的永王而言,加入軍校的第一個月,簡直就如身在地獄。好不容易等到月底,趁着放假的機會回到“家裡”,第一件事就是找復隆皇帝哭訴。

“皇兄,皇兄,那軍校真不是人待的地方,我不去了……”

畢竟是患難與共的嫡親兄弟,看着淚眼連連的永王,復隆皇帝自然會大生惻隱之心,趕緊問道:“怎麼回事?可是軍校之中太苦?”

“若僅僅只是受苦也就罷了,還時常捱打,把我的屁股都要打爛了!”

“時常捱打”這句話,還真不是他瞎說,而是事實。

作爲金嬌玉貴的親王,過慣了呼奴喝婢的生活,剛剛入校的時候肯定適應不了,接連受罰好幾次——李吳山以軍法治校,最低程度的懲罰就是十軍棍。

細膩嫩肉的永王怎經受得起軍棍的“摧殘”,每次捱揍都被打的鬼哭狼嚎。

雖身在深宮之內,復隆皇帝卻很清楚的知道弟弟在軍校之中過的什麼日子:因爲有李吳山的“彙報”!

永王每違反一次紀律,就挨一次揍,李吳山就會準時的向皇帝彙報一次。所以,皇帝總是能夠知道自己的弟弟在軍校之中的情形。

從加入軍校的第一天開始,永王就捱揍了:原因是一卯不到。

集合點名的時候遲到,必然受罰,這是軍校雷打不動的規矩。

在剛剛吃了十軍棍之後,第二天就又吃了十軍棍。

這一次,永王沒有遲到,之所以捱打是因爲軍容不整。

因爲習慣了奴婢服侍的生活,習慣了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的深宮生活,連自己穿衣戴帽都做不到,導致集合的時候軍帽沒有戴整齊,大方巾落在宿舍,綁腿都沒有紮好就去集合了……

對於永王而言,嚴苛的軍校生活真的無法適應,簡直就是一種折磨。最有意思的是,連續兩次受罰根本就不是結束,而是噩夢的開始。

在接下來的二十多天當中,他隔三差五就犯一次錯,每次都被打的慘兮兮……

按照吳山軍校的規矩,連續三次受罰,是要被開除的。

和永王一起加入軍校的那十三個宗室子弟,連一個月的新生階段都沒有熬過去,就被開除了四個。

永王之所以沒有被直接開除,完全就是因爲李吳山的“特殊照料”。

復隆皇帝本就不是心志如鐵的鐵血君主,性子最是綿軟隨和,看着悽慘無比的弟弟,心中的惻隱之情已不必多說,真的很想把永王從軍校之中喚回來,卻一直拿不定主意,而是始終捏着手裡的那張紙片子猶豫不定。

那張紙片子是李吳山昨天遞進宮的奏陳,說的是永王在軍校之中的情形:二十七日,永王點卯遲到,再次受罰,若非臣安排人手輔佐之,本月永王必被開除。

“二十七那天,你是不是又被打了?”

“是。”

“二十八那天呢?”

想起二十八那天的情形,永王依舊心有餘悸:“二十八這天,差一點就又要受罰。”

說到這裡,年紀最長的長平公主不動聲色的問了一句:“永王所在的新生組之中,是不是有個叫做陳茂的人?”

“姊姊知道陳茂?他是我的組長,幸虧他照應我……就說二十八這天吧,若不是陳茂組長及時喚醒了我,說不得又要點卯不到了,到時候一定還得吃軍棍呢!”

長平公主看了看復隆皇帝,姐弟二人用目光交換了一下想法,不約而同的微微點頭:看來李吳山奏報之事完全屬實。

在李吳山的奏報之中,曾經提到過陳茂這個學生。

組長陳茂,就是李吳山專門給永王安排的“貼身保姆”。

要不是有這個陳茂的照料和及時提醒,就憑永王的那個做派,早不知被開除過多少回了。

由此看來,李吳山不僅沒有刻意刁難永王,反而在暗中頗多照顧。

即便如此,永王依舊無法忍受苛刻的軍校生活,一門心思的想着回到深宮降服。

自從崇禎皇帝和週中宮大行之後,身爲大姐的長平公主隱然已是永王和妹昭仁公主的半個家長了。在這個事情上,必須拿出家長應有的胸襟和氣度。

“軍校生活比不得宮裡,讓你去軍校學習不是去享福的,縱是吃些苦頭也在情理之中。別的學生能吃苦,你身爲天家子弟爲何就不能?”長平公主擺出一副“家長”的樣子,苦口婆心的對弟弟說道:“孟子曰,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

“捱打的我是,又不是你,你自然站着說話不腰疼,我的屁股卻是疼的……”

聽了弟弟的抱怨之詞,長平公主頓時臉色一沉,深深的吸了一口氣:“請家法——”

聽到這三個字,連復隆皇帝的臉色都變了,趕緊幫永王說情:“皇弟年幼,口無遮攔,還是不要……”

“請家法!”長平公主高聲大叫着:“今日我就代父皇和母后教訓教訓他,讓他知道知道我朱家家法的厲害……”

雖是天家,也是有家法的,而且家法甚嚴。

這個家法的規格極高,乃是一根棒槌。

這根棒槌的來歷大到了天上去,甚至比天還高:這玩意是孝慈高皇后之物(馬氏),後來被太祖洪武皇帝當做家法使用。想當年曾經用這個東西打過太子朱標——成祖皇帝的大哥,建文皇帝的父親。同時還打過開國之初的秦王、晉王,甚至連永樂大帝朱棣都被這根棒槌打過!

這根棒槌收藏於深宮之內,自從成祖朱棣遷都北京之後一直珍藏在南京,作爲一種家法威嚴的象徵,已經兩百多年沒有動用過了。

這個家法代表着開國太祖皇帝的無尚權威,一請出來連復隆皇帝也不敢說什麼,只能眼睜睜的看着姐姐長平公主先對家法行了大禮,然後繼續眼睜睜的看着左右宮人把永王當場按倒在地。

長平公主高舉着家法,渾不念姐弟親情,把年幼的永王打了個鬼哭狼嚎,卻連躲都不敢躲!

畢竟是親生的姐弟,看着被打的悽慘無比的弟弟,姐姐長平公主的心裡也很不好受,但卻不得不硬起心腸:“也不是隨便什麼人就能挨這家法的,需只有骨肉至親才行!”

這話說的一點都沒錯。

能挨這個棒槌打的人,必定是天家至親骨肉,迄今爲止也就是隻有洪武年間的太子、秦王、晉王和燕王朱棣親自品嚐過這根棒槌的厲害——因爲這四個人不僅是朱元璋的長子、次子、三子和四子,更重要的一點是他們四人全都是孝慈馬皇后親生的兒子,絕對是嫡出,其他的皇子就是想挨這份打,也沒有那個資格。

靖南之後,燕王朱棣奪了侄子建文的皇位,屬於典型的篡位。並且當時有很多人質疑朱棣的身份,認爲他不是孝慈皇后馬氏的親生兒子。

永樂大帝朱棣到底是不是馬皇后親生的兒子,這確實是一樁歷史懸案,至今依舊衆說紛紜。但朱棣卻要死了一個道理,堅持認爲自己就是孝慈馬皇后的嫡出兒子,以此彰顯自己的身份,最大的一個證據就是他曾經捱過這根棒槌的打。

衆所周知,孝慈高皇后馬氏爲人謙和性情醇厚,對待別的皇子都很和善從不打罵,只有對自己的親兒子才嚴加管教。太子朱標和秦王、晉王都吃過這根棒槌的苦頭,我燕王朱棣同樣也品嚐過這根棒槌的滋味兒,這就足以證明我朱棣就是孝慈高皇后的親生兒子!

朱棣這一番言辭的潛臺詞就是:你可以質疑我,難道你還質疑孝慈高皇后和太祖皇帝不成?

長平公主的用意和永樂皇帝朱棣顯然是一樣的:“我大明朝的江山乃祖宗百戰而立,歷代先皇創業艱難守業更難,爲我大明社稷江山計,就算是有再多的苦楚也要忍受,你明白嗎?”

“不遠怎麼說,忠勇公都是有真本事的,又受父皇和母后託孤之重,打你是爲了讓你長本事。”長平公主的目光已溫柔了很多,苦口婆心的對弟弟說道:“只要能學到統兵打仗的本領,受些皮肉之苦又算得了什麼?和大權旁落比起來,你就應該忍辱負重,否則就是朱家的不肖子孫,你明白了麼?”

不論永王有沒有真正體會到長平公主的良苦用心,在這種情況之下也能不住的點頭:“我明白,我明白了,真的明白了……姊姊還是把家法收起來吧……”

復隆皇帝似乎還想勸慰永王幾句,長平公主卻說道:“時辰已差不多了,忠勇公和高起潛還在等候陛見,萬歲且先去忙軍國大事吧,永王之事我自會處理。”

第四百六十章 應對之法第一百一十五章 決不投降第一百章 金風玉露一相逢第二百八十章 兄弟之間第三百四十九章 反正第一百一十三章 神仙還是妖怪?第二百六十四章 無需動員第三百五十一章 英雄兄弟第五百四十九章 搬石砸腳第四百一十七章 恩怨情仇第一百二十六章 膽大包天第三百八十二章 私心雜念第四百九十七章 淪落至此第四百三十七章 自力更生第四百三十七章 自力更生第一百五十二章 收買人心第四百零六章 絕處逢生第一百九十一章 千鈞一髮第三百六十六章 敲詐勒索第二百八十九章 賭國運第二百三十二章 覺醒第三百三十六章 恩仇第一百二十五章 險象環生第五百三十五章 夕死可矣第七十一章 自願捐獻第一百七十八章 亂起亂平第五百四十八章 極端激進第五百四十四章 全球視野第二百一十二章 記錄者第五百一十五章 熱血少年第五百八十五章 萬國來朝第三百五十七章 老熟人第一百零八章 妖夢入懷第三百五十五章 小官難當第三百八十七章 醉翁之意第一百七十一章 老子不信第二百六十七章 戰爭機器第六十七章 先禮後兵第四百七十八章 祥瑞之鹿第五百八十七章 老兵不會死第三百九十八章 十萬天兵第四百四十九章 化工之母第一百零一章 最是交情見面初第一百四十二章 揚州不孤第五百六十九章 老將出馬第一百七十一章 老子不信第五百零一章 首次遭遇第三十三章 陛見第四百七十一章 海州模式第四百四十二章 天下之大第三百四十一章 左膀右臂第五百四十九章 搬石砸腳第五十五章 南下北上第四百二十一章 瘋子發瘋第四百五十七章 黃河渡口第一百三十八章 嫂夫人第三百三十二章 各有心思第五十章 死社稷第五百一十四章 投筆從戎第八十二章 只爲求財第一百零八章 妖夢入懷第五百七十三章 尋求支持第二百四十二章 搶功第七十一章 自願捐獻第六十一章 城頭變換大王旗第五百零七章 大股東第四百一十二章 騎兵衝陣第十五章 民團,民團第九十四章 金陵臣第四百零一章 肘腋之變第三百三十章 亂臣賊子第四百九十章 那是諡號第三百八十七章 醉翁之意第四百五十章 小小物件第四百一十四章 推心置腹第三百零四章 二子第三百六十三章 大清柱石第一百六十六章 不奉詔第四百八十六章 各方反應第一百五十六章 英雄救美第五十五章 南下北上第十章 大比賽第一百一十章 荒堂之君第十七章 辮子兵第三十八章 戰略眼光第十九章 戰場紀律第五百二十三章 夜襲第五百三十八章 寡婦再嫁第三百八十章 秘密天大第二百一十九章 隱喻第三百四十四章 兩道聖旨第五百六十六章 走向彼方第三百四十一章 左膀右臂第一百二十九章 熊衛第四百四十八章 點石成金第三百四十六章 導火索第二百一十章 告天下書第二百零五章 走馬換將第八十一章 生意人第五百八十六章 世界在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