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六十二章 從諫如流

國之大事,唯祀與戎。

對於“受命於天”的王朝而言,祭祀是比軍事還要重要的大事,歷朝歷代莫不如此。

每年都要舉行的“三大祭”當中,除了祭祀祖先的“年祀”要在太廟舉行之外,“春祀”和“秋祀”則要在社稷壇舉辦,無論是規模還是程度,都更加隆重。

“春祀”,又叫“皇天祀”,期盼的是風調雨順國泰民安,“秋祀”又叫做“厚土祀”,最大的功能就是感念天覆地載之恩,哺育萬物之德。

作爲一年當中最重要也最隆重的祭祀活動,皇帝本人必須親自出席親自主祭。

十幾個宮人圍着復隆皇帝忙的團團轉,伺候着大明天子穿上很少穿的“大兗服”。

在很多民間傳說當中,皇帝穿的衣裳就是龍袍,其實根本就不是那麼回事。在絕大多情況下,皇帝只是穿常裝,即便是在朝堂之上穿的那一身也不過是最普通的“工作服”。只有這套“大兗服”纔是真正意義上的“龍袍”,卻只有在登基或者是出席重大場合的時候才穿的。

宮人們服侍着年輕的皇帝戴上九冕朝天冠,穿上全套的“大兗服”,皇帝本人則張開雙臂任憑宮人們給他穿衣戴帽:“你代忠勇公上的條陳朕已經看過了,他不能來就不來吧。”

忠勇公李吳山臨時有事,不能出席“厚土祀”大典,所以專門委託高起潛給他上了一個“請假條”。

李吳山既不是宗室也不是相應的人員,並非一定要出席這樣的活動,對於他的缺席皇帝並不怎麼在意,而是比較在意他請假的原因:

“條陳上說……朕估計那條陳是你代忠勇公擬的吧?”

“萬歲慧眼。”

“你說忠勇公要去商城?”

商城,是大紅狼的駐紮地,那裡聚集了不少剛剛打起大明旗號的闖軍殘部。

作爲大旗軍的監軍,李吳山的副手,高起潛有必要對他的這次缺席做出合理的解釋:“李帥率領軍校的學生們去了商城,爲的是讓那些學生見識一下真正的戰場,爲他們以後從軍入伍做好準備。”

對於吳山軍校,朝廷上下嚴重缺乏最基本的關注,始終認爲那是一個練兵的地方。李吳山練兵當然是爲了補充大旗軍,畢竟在經歷了淮揚血戰和南京保衛戰之後,大旗軍已經摺損甚重,有必要做一定的補充。

只不過,朝廷上下對吳山軍校並不怎麼看好。

事情是明擺着的,雄兵健卒最需要的就是身體強壯孔武有力的壯漢,稍加訓練就能上陣殺敵。而吳山軍校則只是招募了一些少年子弟,看起來雖然齊整的很,終究有些中看不中用的嫌疑,和朝廷心目中的強兵有着很大的差距。

在大旗莊民團時代,訓練幾個月的民兵就可以抄起武器去打仗了,但吳山軍校的學生們已經訓練了兩年多快三年的樣子,還不知道真正的戰場是什麼模樣。

或許,李吳山也意識到了光靠紙上談兵遠遠不夠,所以帶着學生兵們去了商城,去觀摩真正的戰鬥。

對於這件事,皇帝本人完全持一個無所謂的態度。甚至覺得李吳山有點題大做了:不就是讓學生們看看真正的戰場是什麼樣子嗎,隨便委派一個人帶隊前去也就可以了,堂堂的李大帥又何必親力親爲呢?

“忠勇公這一去,何時才能回來?”

“多則三月,少則兩月,即可迴轉。”

皇帝輕輕的“哦”了一聲,表示自己已經知道了,旋即又問道:“忠勇公不在的這些日子裡,大旗軍又誰統領?”

“自然由臣統領大旗軍。”

李吳山外出了,統率之權自然要落到監軍高起潛的身上。

這讓皇帝感到非常意外。

大旗軍是李吳山安身立命的根本,怎麼會如此輕易的把最高權限交給高起潛?

交給高起潛,不就等於是把大旗軍的最高指揮權交給朝廷了嗎?

皇帝回過頭來看了看高起潛,追問了一句:“也就是說,現在你就可以號令大旗軍上下?”

“是的,萬歲。”

一直以來,大旗軍都是李吳山的私兵,想把大旗軍變成朝廷的禁衛軍是復隆君臣的夙願,如果趁着李吳山不在的時候做點什麼,這絕對是一個很好的機會。

高起潛似乎已經看出了年輕的皇帝在打什麼樣的算盤,趕緊搶先說道:“臣確實可以號令大旗軍,但也僅僅只是限於常規指揮而已。”

我只能做日常的指揮和調動,大規模的改變根本就不行。

大旗軍是李吳山一手創建,上上下下全都是他的嫡系,想在這麼短的時間內改變大旗軍的屬性根本就是一件不可能的事兒。

想當初,路恭行僅僅是提出了一個改組大旗軍的建議,就被清洗了出去。爲了這個事情搭進去了一個路恭行,高起潛絕對不希望自己成爲第二個路恭行。所以,他才用非常明確的態度告訴朝廷,最好不要再有那樣的打算,以免弄的自己裡外不是人。

皇帝很快就意識到自己的想法太不現實,稍微思量了一下就又說道:“朕欲給大旗軍將士加餉,你意如何?”

下一道旨意,給大旗軍上下增加軍餉,必然可以極大的籠絡大旗軍將士。等李吳山回來之後,若是他同意了,將官士卒就會感念朝廷的恩德。若是他不同意,大家則會歸罪於他李吳山。反正大旗軍是李吳山的私兵,這筆錢需要掏他的腰包,朝廷還能趁機收買軍心,何樂而不爲?

對於這種幼稚的想法,高起潛只能苦笑:“加餉一事,萬歲千萬不要提起。”

“爲何?”

施恩收買之意太過於明顯,連臣都能看的出來,忠勇公及大旗軍上下又怎麼會看不出?以臣愚見,一切遵照前例就好。”

扶保太子南來之時沒有加餉,包圍南京之時也沒有加餉。忠勇公剛一走,朝廷就要加餉了,這是什麼樣的用心連三歲的娃娃都能看得出來,真當別人都是傻子嗎?

李吳山雖然走了,但還是需要按照他的規矩繼續統領大旗軍,別弄這樣那樣的幺蛾子,否則的話很可能會畫虎不成反類犬,到時候又惹出一場風波。

“忠勇公雖然把大旗軍主力留給臣統率,但他卻帶走了兩個直屬隊和一個己字營(原本的己字營已取消建制,這個是因爲特殊原因後來新建的,後文中會有所交代)。以臣愚見,忠勇公很可能會帶着那些學生們打一仗。到時候無論勝負,忠勇公都在前敵奮戰,後方還是穩妥一些的好……”

這話雖然說的很委婉,復隆皇帝還是聽懂了:不管怎麼說,雖然沒有帶多少人馬,李吳山都是出去打仗的。李大帥在前方殺敵,朝廷卻在後方謀取他的大旗軍主力,這種事情好說不好聽啊。若是朝廷真的這麼幹了,必然會被輿論罵的狗血淋頭。更何況,李吳山雖然走了,但大旗軍體系卻完成的留了下來。不管是崔耀祖還是史德威,都不是聾子瞎子,稍微有點什麼風吹草動,李吳山馬上就會知道……

“老奴斗膽,還是希望萬歲能更穩妥些,不可太過於操切……”

指出皇帝的短處,而且說的這麼直接,絕非是臣子應有之言。但高起潛不僅僅只是復隆皇帝的臣子,還是他的家奴。

作爲一個宦官,而且還是崇禎皇帝提拔起來的宦官,高起潛和復隆皇帝之間的關係,主僕多過於君臣。

奴僕,這是一個很私人的關係,而且更加親密,有些話連程園畢那樣的貼身臣子都不方便說,高起潛卻可以直言不諱的講出來,就是因爲有這一層關係。

現在的高起潛,更象是一個對年輕的家主盡職盡責的老僕人,而不是大明朝的臣子。

復隆皇帝本就是個隨和的性子,可以說是從諫如流,也可以說是沒有主心骨。對於下面的臣子而言,這樣的皇帝非常容易相處。

對於高起潛的忠告,復隆皇帝還是能夠聽進去的。

雖然李吳山這個人跋扈的很,而且還有諸多違抗命令的前科,但他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是爲了大局着想。所以,復隆皇帝並不象程園畢等人那樣對李吳山有很深的成見,雖然有時候李吳山確實把他弄的下不來臺,但事實總是會證明李吳山的正確性。

或許是天性使然,性情隨和的天子總是覺得李吳山是一個忠臣,先皇的識人之明毋庸置疑,不應該對他有太多的懷疑。

君臣和睦同始同終不是更好嗎?爲何總是要懷疑忠勇公呢?雖然程園畢等人的想法也是爲了朝廷好,爲了避免出現一個尾大不掉的權臣,但皇帝總是覺得他們是在杞人憂天,完全沒有那個必要!

當然,這種話也就只能對高起潛這樣的私奴說一說,若是對程園畢等人說起,必然又要招來一大堆早已說濫了的大道理……

雖然皇帝本人不喜歡李吳山的做事風格,卻不怎麼懷疑他的忠誠度。同樣,皇帝也不懷疑程園畢等人的忠誠之心,但卻覺得他們有些無事生非了。

不管是程園畢這樣的內閣大臣,還是李吳山這樣的軍事巨頭,都是一路追隨過來的東宮舊人,是皇帝的肱股之臣,但這文武之間卻並不怎麼和睦,這種狀況讓皇帝有些煩心……

“朕總覺得,應該找個機會,讓忠勇公和程園畢他們開誠佈公的談一談,免得總是相疑文武失和……”

給文臣和武將做和事佬,讓他們變得更加和睦,這個想法的初衷自然是的,但卻太過於幼稚。

李吳山和程園畢之間的分歧,不是因爲個人性情和做事風格,而是因爲治國理政的觀念不同,根本就沒有說和的可能!

關於這一點,高起潛已經看的很清楚了。

“萬歲還是不必如此了吧?”高起潛說的更加委婉:“不管是程首輔還是李大帥,老奴相信他們都是國朝干城,只不過是理念不同而已。只要是出於爲國爲民的初衷,儘可以讓他們放手施爲。到了最後不管誰對誰錯,都對國朝有百利而無一害……對萬歲更加的沒有害處……”

復隆皇帝看了看高起潛,高起潛卻沒有繼續深入的說下去。

這是帝王心術,高起潛實在不好明說,就看年輕的皇帝能夠領會多少了……

第二百四十六章 繼承者第三百四十一章 左膀右臂第二百六十二章 從諫如流第五百四十六章 皇位皇權第十九章 戰場紀律第四百零九章 使命第七十六章 家底兒第一百三十三章 會師第九十五章 一己之私第五百二十一章 報應不爽第四百三十七章 自力更生第四百九十六章 光棍皇帝第二百章 公務花船第一百五十九章 闖宮之變第三十三章 陛見第三百六十章 組長第二百一十二章 記錄者第三百四十二章 暗流涌動第二百九十六章 癡傻對手第五百零二章 絕地反殺第五百六十七章 小友老友第一百二十四章 原來是他第二百八十七章 假戲真做第一百九十七章 抗旨不遵第三百六十六章 敲詐勒索第三百章 軍閥第四百六十六章 巍巍雄關第二百八十章 兄弟之間第二百一十七章 自作主張第一百六十五章 鐵血宦官第九十一章 一個條件第一百七十章 斷刀第二百一十五章 軍校學生第一百六十五章 鐵血宦官第八十章 人不爲人第一百零八章 妖夢入懷第一百八十六章 帥府第一百一十九章 蘇老三第一百零四章 督師無奈第一百四十九章 以身相殉第五百三十三章 忘年交第一百三十六章 多爾袞第一百九十八章 新朝君臣第二百二十二章 一心當官第五十章 死社稷第二百二十三章 高宗故事第一百五十二章 收買人心第三百零六章 架空第一百六十四章 形勢危急第三百一十章 珍珠項鍊第三百一十章 珍珠項鍊第二百六十五章 按部就班第二百五十四章 叫板第三百八十三章 唯命是從第四十三章 債主上門第一百九十三章 佛門金剛第五百七十六章 我不信第二百七十一章 書法家第二百九十九章 新老交替第二百九十一章 騙人騙己第三百三十七章 復仇之火第四百八十七章 退位詔書第七十章 勸善書第四百二十六章 天家覺悟第八十六章 夫妻夜話第二十一章 水淹七軍第二百二十一章 不甘寂寞第四百三十一章 戰後事宜第三百二十九章 狼子野心第一百零一章 最是交情見面初第三百七十七章 攝政王第一百一十五章 決不投降第三百四十五章 最肥的獵物第三百一十八章 百座書樓第五百一十七章 地理課第五百六十四章 時代變革第五十九章 大旗烈烈第五百七十四章 始作俑者第五百三十六章 堂堂公主第四百五十二章 不給面子第一百四十八章 最後囑託第五百六十三章 馭人之術第十九章 戰場紀律第五百六十章 後世子孫第五百八十四章 後人乘涼第二百一十五章 軍校學生第五十四章 歸來第二百零九章 報應不爽第二百八十九章 賭國運第四百八十八章 軍爺第三百六十九章 求名得名第四百七十五章 探路者第三百一十七章 大夢初醒第四百三十一章 戰後事宜第五百一十七章 地理課第九十四章 金陵臣第三百六十二章 我是臥底第二百八十一章 新收學生第二百五十八章 鷹狼第二百三十四章 抓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