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一章 一線城市

荊州這個地方,在宋元之際的戰亂中,毀損嚴重,元朝把這個城毀了。但是到了明初,還特意重建了荊州城,說明在明初,還是很看重荊州的重要性。明初的首都是長江下游的南京,位於長江上游的宜昌、荊州、漢口等都是沿江這一線上的物流據點,基本是平等地位的。

但是,隨着永樂遷都北京,政治形勢和經濟形式發生了巨大變化,漢口地位開始緩慢的上升。

北京是個物產不豐富的政治城市,單一強調首都功能,國家龐大的官僚機構和一起遷過去的政、商勢力聚居在北京,每年需要從南方調運過去物資,京杭大運河的漕運成了國家物流的大動脈。

這點在元朝本來就如此了,到了明朝,這個功能不僅強化了,而且管束力還超過了元朝——按照明朝的漕運管理體制,對於京杭大運河漕運的管理範疇,不限於運河,而是一直到重要的糧食產地江漢、兩湖。

也就是說,漢口所處的江漢平原與兩湖地區,是大運河漕運的起點。漢口成了重要的糧食物資集散地。能運糧食,也可以運其他物資。從這裡徵收上來的糧米物資,先延長江水路到下游,然後轉入大運河,北上北京。

這樣一來,漢口就不僅是長江這條東西向水運物流渠道上的一個站點,還拐彎向北,成爲縱橫南北的“京杭大運河——長江”水系漕運系統上的起點了。

而同時期,荊州沒有發揮過這個功能。由此導致,就從明朝永樂時期開始,漢口的重要性超過荊州了。

順初時,更準確說是李來亨經略楚闖時,雖然闖軍早期只佔領了荊襄地區,而沒有佔領漢口地區。

可是由於荊州的城市區位又受到襄陽的替代,而且闖軍在荊襄地區重點發展的新興城市又是隨州而非荊州,所以荊州在湖廣的地位便不再能追趕漢口了。

明朝隆慶、萬曆時期,漠南蒙古土默特的首領俺達汗與明朝和解,明朝加封他王爵,同時開邊市,蒙漢邊貿興起;

同時李成樑經略遼東,把原先當地混亂的、朝廷對建州、海西女真的羈縻、安撫工作整理的很不錯,同時,又強力征討遼西一帶的察哈爾圖門汗,遼東馬市大興。

那麼,這兩件事在經濟上,導致什麼結果呢?

一個塞外河套地區、一個遼東地區,幾乎同時出現了兩個局勢比較安穩的市場。這可是巨大的商機啊!

與這兩個邊貿市場挨着的,是山西、陝北、北直隸和山東,胡漢互市一開,交易量劇增,這四個省份的物資,根本滿足不了市場需求。特別是在蒙古牧民中消費量巨大的緊壓茶,這四個北方省份都不出產,只能從南方運。

這就刺激了商人要從更遠的、也是物產更豐富的南方,把更多的內地物資,茶葉、糖料、鐵器、布匹與絲織品等等,運到北方邊塞市場去;同時,邊塞市場蒙古、女真的大量土特產,皮毛、畜牧業產品、河套地區出產的甘草、枸杞,遼東的人蔘貂皮鹿茸等等,也要運到南方去。

南北之間,互通有無。然而,在這個讓人大賺特賺的好機會面前,卻出現了一個矛盾——物資運輸量出現了驚人的劇增,但京杭大運河的運量有限的,而且還要有限保證官府物流運輸。要運送的東西成倍增加,路就這一條,還這麼窄。

瓶頸問題出現了。

怎麼解決呢?很簡單,也容易——再開闢一條路唄。

於是乎,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商幫,和他們運用頻率最高的一條商路,出現了。

這就是山西晉商的茶馬道。

“南茶北馬”在明朝隆慶萬曆之前,其實就有了,但是規模有限,聲勢還不大。隨着“俺達封貢、經略遼東”的實現,這條路迅速繁榮起來。

由此導致,在明朝隆慶萬曆年間,漢口,成了另一條重要性僅此於大運河的南北大路,中繼點、貨物集散地、批發零售中心。

從南方福建來的茶,一直走水路,到了漢口,就要準備舍舟上路,改走旱路了;從北方南下的牲畜與各種畜牧業產品、山貨土特產,以大宗批發形式到了漢口,就不在繼續南下,而是在這裡改大批發爲小批發或零售。這樣一樣,漢口就成了東西方向(長江水運)、南北方向(河南旱路轉鄱陽湖水運)這個大十字架物流渠道的中心。同時,又是商品的集散經銷中心、轉運中心。

所以到明末的時候,地理學家劉獻廷在他的著作《廣陽雜記》中,曾提到天下的繁華景象,總結有“四聚之地”——北京師、南佛山、西漢口、東蘇州。

而湖廣是世祖李來亨的龍興之地,漢口是楚闖早期最重要的經濟中心之一,地位更勝於隨州、襄陽。

世祖朝後,漢口城市得到朝廷的政策傾斜,商埠通衢要地的優勢地位,又一次次大大加強了。

明朝的俺達互市,僅限於漠南蒙古土默特、鄂爾多斯、喀喇沁等少數部族。

到了大順,隨着大順軍對漠南、漠北、漠西蒙古的全面征服,把整個西域、蒙古,甚至一部分中亞河中地區都納入版圖,北方草原市場對茶葉等南貨的需求量繼續劇增。

而且這個時候在北方還出現了一個新鄰居,那就是在貝加爾湖以西和大順已經直接接壤的俄羅斯帝國。

俄國人喝茶的嗜好,一點不比中國人差。他們和蒙古人相同,也是喝發酵的紅茶、緊壓茶。所以大順和俄國簽署了貿易條約,建立了一系列邊境貿易城鎮,開闢俄國市場。

只要內陸貿易存在,漢口作爲大順內地運河、長江、漢水的一個交匯點,它作爲商品集散中心的地位就不會削弱。

三鎮在世祖朝中期合併爲武漢府,經濟政治的地位就又上升了。

雖然湖北士人一直謀求推動武漢建京,使其成爲東京開封、興京長安、北京北平以外又一個陪都。

但這可是延安、金陵、上海、蘇州、廣州、江戶和昭南,都沒有謀求到的地位。

武漢最終沒能設京,也不足爲怪,但它作爲順朝內陸交通網的一大中心,經濟繁榮,規模是不下於開封的。

所以在當時,也就是世祖朝,大順的一線城市應該說是“東金北漢”,興京長安都要稍遜一籌的。

第一百四十三章 東師已入燕京城第一百二十二章 奔楚(十二)【二更】第四十四章 滿城之戰故智第十一章 隨營學堂第五十二章 袁時中不畏於死第二十四章 富水堡第五章 耿應衢的生意經第四十七章 史可法嘔血三升第四章 於大忠第七十二章 洗甲北舞渡(二)第五章 公審殺人第三章 滿洲入寇(下)第一百二十一章 關寧軍是大明柱石啊第十八章 建號封爵第一百零五章 博野在望第六十二章 添亂小能手第六十一章 中營宿衛驍騎第七十七章 西域屯田第六十一章 不見洛陽花(四)第一百三十二章 當立蓋世功名第五十四章 車騎關第七十一章 多爾袞的行蹤第一百零六章 竹溪一節帥(下)第九十章 處置士紳第一百八十四章 愛新覺羅殺無赦第二十章 強攻屏風寨(六)【求收藏和推薦!】第十章 狼真的來了第六十章 反對第八十九章 不滅此胡,何復爲人第六十四章 徐徐爲陣,夏風亂舞第三十九章 爆頭騎士鰲拜第一百一十八章 金戈鐵馬之象第十八章 祝捷第三十三章 洛陽春光好(十)第二十三章 張獻忠的天國建國記(一)第八十九章 白溝河第一百二十八章 撤離保定第三十七章 楊嗣昌的終局(一)第八十四章 熔天化地,聲震宇宙第一百六十章 最後一戰(六)第一百二十七章 民氣可用第一百零八章 闖軍一諸侯(下)第十四章 明國西地諸帥第十七章 強攻屏風寨(三)第六十三章 三人行第六十一章 孤的底牌比多爾袞的頭髮還多第八十六章 左良玉,斬立決第一百七十六章 醜陋的辮子第一百零五章 博野在望第六十六章 生吞隨州第四十九章 老而不死是爲第九十四章 阿巴泰在行動第一百三十四章 埋骨何須桑梓地第一百一十七章 大清忠臣洪承疇和大明忠臣吳三桂第十章 李寨主第二章 惠世揚第八十八章 虜必有詐第六十章 不見洛陽花(三)第七十九章 殺左良玉啊第五十六章 皇太極孤注於一擲第七十八章 治隆漢唐第七十四章 洗甲北舞渡(四)第三章 龍鳳廟第五十章 臣竊議親藩封建論之不可第一章 湖廣節度使第三十八章 楊嗣昌的終局(二)第五十八章 刀馬旦(上)第一百四十四章 借道第一百二十五章 奔楚(十五)第五章 耿應衢的生意經第一百零五章 張國武第一百三十章 毀滅滿洲人第三十八章 必要的“暴行”第七十七章 西域屯田第一百零一章 誰是泥菩薩呢第八十四章 範永鬥第六十章 不見洛陽花(三)第四十七章 開國無大案第二十七章 洛陽春光好(四)第六十三章 別動軍出城第六十四章 大順使者第一百一十七章 徐州總動員第一百二十五章 陝甘大亂,楊承祖難辭其罪第一百三十二章 天下名將姜瓖第十五章 老營改革(下)第六十章 從李雙喜到張鼐第九章 牛相第一百零六章 少虎帥破陣(一)第七章 侯爺的日子第四十八章 中夜決堤使南灌第一百章 何洛會多慮第七十九章 華南海盜第六十二章 東虜真是太弱了第四十四章 滿城之戰故智第五十一章 半日破城第八十八章 龐存回鄉第一百八十二章 噫!我中了!第二十三章 李得勝第四十六章 永爲濁流第一百六十章 最後一戰(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