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章 孫可望

緬甸自古不是一個統一的國家,而是各種國家和各種民族,互相征伐,輪替興衰的地區。

有史載的最早的緬甸叫驃國,他們不是緬族人,是一個已經消亡的古代民族,在建立後不斷髮展佔據了緬甸核心地區。

驃國之外,緬甸東南部有古代孟人建立的林陽國,孟人大抵和高棉人有親緣關係。他們應該是緬甸地區最早信奉佛教的,他們和高棉人大概也是最早定居東南亞的。東南亞的政治就是砌牆的磚頭後來居上,定居越早,就越有可能被後來者殘酷征服。

緬甸北部,有古代傣族人建立的撣國,是東漢的附屬國,曾有海路上來的大秦幻人(可能是來自羅馬的魔術師)被該國抓住後當貢品獻給東漢朝廷。諸葛亮南征時,該國曾一度受到波及。

除這三個主要的國家外,還有不少小國部落紛雜其中,等着人征服消滅。

大約八到九世紀時,中國雲南的割據政權南詔興起,開始向緬甸地區用兵,數次征伐之後,將緬甸地區最強大的驃國完全消滅,搶劫其財帛,俘虜其婦女,毀其城郭後撤回雲南,從此驃國不復存在。

接着,一股不知道從哪裡來的騎馬蠻族,自稱緬人,他們不鞍而騎,喜歡食用奶製品,迥異於緬甸原有的所有農耕民族。這支緬人來了之後迅速填補了驃國滅亡後的空缺,開始四處征伐,開創屬於他們自己的新歷史。

緬人的祖先是從隴西青海一帶,由川藏邊界一帶南下東南亞的一支西羌遊牧部落。

緬人定居驃國舊地後,就建立了蒲甘王朝,然後逐漸興起,緬甸境內的各國文化軍事程度都比較落後,哪是這些在中國西北部修羅場殺出來的騎馬野人的對手,結果就可想而知了。

從這個角度來說,緬人的祖先其實就和孫可望集團類似。

孫可望不也是從中國西北的人間地獄裡殺出,經過川貴一帶後進入的緬甸嗎?

這又是一種循環了。

十一世紀時,蒲甘王朝的一代雄主阿奴律陀率軍入侵孟人的國家,迅速將其征服。然後揮師北上,傣族人紛紛臣服。接着又西征若開族的部落,將其征服劃入統治範圍。

蒲甘王朝由於是迥異於其他土著的緬人建立,而且又對其他民族進行了奴役,所以一直有孟族、傣族、若開等族的造反困擾。正當蒲甘王朝爲這些造反焦頭爛額之時,蒙古大軍兵臨城下,蒙古人征服了這個國家。

蒙古大軍征服蒲甘王朝後就因爲不適應氣候而撤回雲南。蒲甘王朝被蒙古人糟蹋後元氣大傷,曾被緬人奴役的其他民族開始紛紛自立,最終蒲甘王朝完蛋,從此緬甸進入三國時代。而且最重要的是,在此之後,中國對緬甸地區的態度也轉變了,從以前的外國變成了西南夷,當土司對待了。所以後來的明緬戰爭,明朝也沒有當外國入侵,只當做一次規模較大的土司造反來處理的。

此後阿瓦王朝崛起,成爲緬甸勢力最強的國家,並且臣服元朝和明朝,直到此時被孫可望徹底擊潰。

阿瓦王朝的主要力量都集中在上緬甸地區,對下緬甸已經是鞭長莫及。當地的封建主、部落對於阿瓦王朝並無多少忠心可言。

現在孫可望率領戰兵七萬,民團二萬,老營士馬部衆三十萬,實力已經徹底壓倒了上緬甸的土著勢力。

孫可望的政策是着重拉攏歷史上曾經和緬人敵對的孟族、若開族和傣族部落。

歷史上跟緬族結仇的若開族、孟族都在緬人興起的時代遭到大規模殺戮,雙方仇恨深重。

如今緬人部落都遭到了孫可望的沉重打擊,孟族、若開族和傣族部落因此都和明軍結盟,鞏固了後西明朝廷短暫的統治。

孫可望唯一頭疼的事情,只有僧侶和佛教徒們的抵抗過於激烈。

但毀滅佛寺是孫可望早就確定的國策,孫可望需要用佛寺的財富收買孟族、若開族和傣族部落來支持自己,也需要在葡萄牙人面前彰顯自己的天主教信仰守護者的身份,以求獲得更多西方殖民者和冒險家的支持。

孫可望甚至已經同馬六甲的荷蘭人建立了通信,他越來越瞭解到歐洲人在海上的力量。

甚至因此,孫可望在幾位荷蘭顧問的影響下,還一度萌發了改宗新教的打算。

只是對外戰爭和對內鎮壓,延緩了孫可望在緬甸建立堅實統治的速度,也最終導致後西明朝廷沒能在東南亞站穩腳跟。

李定國被貶以後,順朝爲追擊明軍殘餘勢力,也採取了一些外交手腕。如要求暹羅等國進軍緬甸,或者號召緬人部落及封建主協助順軍作戰。

這些措施都給後西明政權造成了很大的軍事壓力,孫可望此後陷入了疲於應對暹羅趁火打劫及緬人叛亂的困擾之中,無力在緬甸建立起像四川雲南那樣嚴密的營莊統治。

但這對孫可望的未來,卻造成了非常出人意料的影響。

他逐漸認爲緬甸難治如此,又從葡萄牙人和荷蘭人的口中得知了孟加拉三角洲的富庶景象。

孫可望命令部中書記金堡查閱唐代以來的天竺史料典籍,慢慢產生了印度人口稠密、地方富庶,可以媲美中國的印象。

此時的印度正處在莫臥兒帝國的統治下,莫臥兒帝國國勢正盛,擁兵數十萬,是一個和順朝相似的霸主勢力,非明軍可以挑戰的對象。

然而莫臥兒帝國在孟加拉三角洲的勢力並不深入,當地小國林立,物產又特別富庶。

按照澳門葡萄牙人的說法,孟加拉三角洲的富庶程度不下廣東,這自然使得孫可望尤爲眼紅。

此後孟加拉地區的小國曼尼普爾,趁着緬人被孫可望打垮的機會,入侵上緬甸,反而遭到明軍反擊。

白文選一路追擊曼尼普爾國的入侵軍隊,直打到孟加拉境內,取得大捷,俘獲了男女數萬口及牛馬數千。

白文選回到恢天府後,便嚮明朝稟報情況。他認爲孟加拉地方遙遠,處在順軍鞭長莫及的地方,而當地小國林立,兵力不強,卻物產豐富,沿海還有許多基督徒建立的貿易據點可以協助明軍立足,實在是天賜復國之基。

孫可望因此堅定了從緬甸攻入印度發展的信心,他抓緊時間招募華人,編練軍隊,又在緬甸推行了不少非常短視的謀利政策,顯然是已經放棄了長期佔領緬甸的打算。

第一百四十七章 炮手就位第四十八章 無能狂怒第四十二章 真韃首級的京觀第一百三十四章 天已厭棄我家第一百四十一章 多爾袞不如皇太極第一百章 揚武藍第二十三章 李得勝第一百零九章 太行山下第五章 闖營一小卒(下)第一百八十三章 嗷,得國之正第六十一章 大婚之信第五十九章 剿左之策第二章 顧炎武第五十六章 葉方實學第八十章 太原唐王第五十六章 王輔臣第三十章 破陣軍嶺川(一)第九十一章 我仍然忠於大明第八十八章 龐存回鄉第七十八章 治隆漢唐第四十二章 幼辭第九十五章 失陷主帥第一百零六章 竹溪一節帥(下)第一百二十一章 飛雲橋南岸第三十九章 李定國案第九十二章 皇太極之夢第四十一章 楊嗣昌的終局(五)【第三更】第六十一章 進士館第七十一章 花關索(上)第八十一章 大明中興第二十九章 自取滅亡第十六章 五軍第一百一十六章 難道歸來盡列侯第六十九章 安北大都督府第六十七章 軍議(下)第六十五章 朕不爲寡人第二十一章 繁峙伯姜瓖第六十三章 情報流纔是戰場的本質第三章 楚闖這一年第四十六章 風起潼關第六十五章 孫可望:大家都是好兄弟第一百三十章 天下人仰視的李來亨,無誤第四十七章 守臣登陴但垂泣第六十九章 北來之煙第七章 九江之戰第二十一章 會師商州(上)第一百零七章 我大明同治中興了第六十七章 青羊宮之變第一百零六章 流賊無備第一百六十章 最後一戰(六)第二十四章 富水堡第十六章 五軍第六十八章 江南兵北伐第六十五章 湖廣巡撫第三十章 清鮮戰爭第七章 免賦均田的悖論第六十三章 孫可望出手第八十五章 紙幣第三十五章 大清的巴圖魯第三十八章 楊嗣昌的終局(二)第一百一十章 坑盡胡虜第七章 何去何從第十二章 廢兩改元第八十六章 絕地反擊第六章 裕州人第四十四章 小虎隊的初戰第五十九章 刀馬旦(中)第九十一章 我仍然忠於大明第一百零八章 闖軍一諸侯(下)第八十八章 龐存回鄉第一百二十五章 陝甘大亂,楊承祖難辭其罪第八十六章 全世界都想知道李來亨在哪裡第六十八章 南水門第七十七章 夢迴劉宗敏第一百零九章 顧君恩在此第一百二十九章 山西大局糜爛第七章 左鎮第四十一章 不可期門受戰第五十三章 出秦第七十九章 滿洲大兵博覽會第四十九章 河南巡撫的稻草(二)第八十七章 稅改第八十三章 大梁精兵甲天下第四十九章 河南巡撫的稻草(二)第八十章 南陽入楚策第一百六十章 最後一戰(六)第六十三章 情報流纔是戰場的本質第三十五章 周公吐哺第六十三章 情報流纔是戰場的本質第四十一章 殿前軍增援山東(二)第六十章 刀馬旦(下)第四十二章 易道三第八十二章 依舊大順第一百零六章 揚武劍第一百一十二章 奔楚(二)第三十四章 天生神將李隨侯第二十二章 牛金星第三十七章 順與清各擅勝場第五十章 臣竊議親藩封建論之不可第九十章 十八子主神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