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五章 大明水師出場

“大明水師千帆驟集,北伐大軍氣勢雄昂。自古南渡之朝,又有幾代人能有今日我朝北伐之師的雄壯氣象?”

雖然弘光皇帝的不告而別,讓馬士英掉光了顏面和威嚴。但好在清軍的南使團在北伐軍中百般催促,不斷渲染清軍的強大和大順軍的即將滅亡,明軍北伐諸將因此才恢復了進攻的信心。

聚集在宿遷一帶的水師舟艦,已經大批起航。帆布浮雲連片如海,馬士英和史可法兩人就在一條中等戰艦上,命侍女們從旁歌舞助興,二人宴飲談心,耳邊絲竹不斷,真讓人有恍惚盛世的錯覺。

“憲之,現在看來是你錯了。”馬士英說,“你一直勸我不能動兵,一直強調流賊兵勢如何強大。可是現在事情已經十分清楚,連李自成本人都被北兵殺掉了,其餘闖孽,如何是北兵的對手?憲之,你承認是你看走了眼吧。”

自從被高謙裹挾離開徐州以後,史可法的大權完全旁落。原本聚集在他身邊的那些東林黨人、復社士子,要不是見風使舵地改換門庭,要不就是像閻爾梅那樣在倍感失望以後北上歸誠大順軍。

史可法現在幾乎就是一個孤家寡人,連高謙在抱上馬士英的大腿以後,也不再瞧得上他這個政治吉祥物,完全將史可法棄之如敝履了。

史可法苦悶地喝着酒,面前的珍饈美味,即便滿目都是水陸畢陳,或者遠方珍品,一張八仙桌上就擠滿了十幾道美味佳餚,他也實在吃不進去一口。

二人乘坐的大船行駛十分平穩,這是因爲陸地上還有專門的民夫拖拽着船隻前進。

其餘明軍主要將領乘坐的船隻,也都是如此。爲了防止水上的波折動盪,諸將也都專門徵發一批民夫用於拖拽船隻。

當然,一般士卒乘坐的船隻,就沒有這樣好的待遇了。

江南人的宴會,往往是“餚品計百餘樣”以上,在高級士人的範疇裡,日費千金的宴飲也不算誇張。

所以現在馬士英招待史可法的這桌飯菜,按照馬士英自己的話來說,那的確就是“戎馬倥惚之際,設席宴客,只能草陋而成”。

船上還有專門放盛開春果品的“果山碟架”,它形如寶塔,各層置放不同的水果,安於席間,恰與四周珍奇菜餚互相映輝,且高低有致,煞是可觀。

几席上還有小銅香爐,旁列香盒箸瓶,僕人不時前來添香,有氤氳繚繞作點綴,以此鋪陳高雅氛圍。

史可法無奈地說:“流賊衆至百萬,非一日可擊之。現在虜與寇相持于徐州,我朝欲中興,則虜與寇皆是我之強敵。不論助虜攻寇,或者聯寇攻虜,都是盲目之舉。爲今之計,就應該整軍經武,待虜與寇相持不下、士馬疲憊之際,傾巢而出,將兩強敵一起蕩平。”

馬士英聽着這話,嗤笑不斷:“憲之還是書生之論,此一時彼一時也。闖孽餘衆雖有百萬,但不過烏合而成。北兵皆常勝勁旅,只要催其鐵騎,很快就能將闖孽徹底平定。到時候我們無功於北兵,難道還要指望北兵自己發善心,將淮北一帶讓與我們嗎?”

史可法還想重提宋遼海上之盟和宋蒙端平入洛的往事,可是這些歷史,難道馬士英他就不知道了嗎?

金陵滿朝官員,哪一個不是熟讀四書五經、滿腹韜略的大文豪、大士人呢?

他們何須史可法的提點。

只是諸將已經意動,黃得功是忠勇之士,他本來就非常仇視大順軍,堅持要優先掃滅流寇;高謙和劉良佐則都是投機成性的人,眼見得東虜即將打敗流寇,都想着不趁此機會搶佔戰功,將來在南明朝廷中的權勢地位就可能會被其他武將替代。

而鄭鴻逵爲代表的福建鄭家,還有像黃鳴俊和朱大典這樣統帥團勇的地方文官,也都是一方面迷信清軍的戰鬥力,認爲順清之間的決戰即將以多爾袞的勝利告終,另一方面又都擔心政敵會在這場必勝的戰爭中撈取功勞,因此都不敢後於他人。

形勢如此,氣氛如此,史可法的中肯之言,除了一個在兵部職方司任職的鄭森大爲贊同以外,其他人等,即便是和史可法關係素來和睦的江南東林、復社一系人士,也是完全聽不進去。

北伐水師如雲雨驟集,就這樣在一片樂觀的氣氛中向北開去。甚至在河道兩岸,史可法還偶爾能夠見到幾名留着辮髮的騎兵在爲明軍嚮導帶路。

他知道這些人都是清軍派來的接應部隊,可是,如果這些人全都是滿洲人也就算了。偏偏史可法在其中不少人口中,聽到的竟然是漢話。

這種荒謬感,更讓史可法爲江南朝廷的顏面和正統性感到一陣可悲。

等到馬士英和史可法二人吃過飯以後,同在船上的鄭森就拿着大衣過來爲史可法披上,同時感嘆道:

“我華夏復興之師,竟與戎狄雜道,這豈會是氣吞萬里如虎的王師氣象?”

史可法則勉強勸解說:“乾元中唐肅宗恢復長安、洛陽,亦用回鶻兵,東虜不索金帛土地,只求和我聯手平寇,已經比唐朝時形勢好得多了。”

鄭森憤憤不平道:“什麼借回鶻兵,什麼借沙陀兵。這等說辭,先帝在時,已經通通講過一遍了。結果是如何?結果是幽燕之地淪喪胡塵之中,情勢如此,當朝諸公還不醒悟嗎?

要我看,與其放任天下淪喪胡虜之手,還真不如闖寇來做天下!史公,以中國製中國,以夷狄制夷狄,猶人之不可雜之於禽獸,獸不可雜之於人也,是故即以中國之盜賊治中國,尚不失爲中國人。

今日北伐之師,即便取得徐州,將來難道真與北廷做南北朝之勢嗎?”

史可法聽着這話,心中毫無波瀾。面對今日局面,面對軍閥的跋扈和馬士英的隨波逐流,他史可法,說到底也只是一個大言慚慚之輩,又能提出什麼中興之策呢?

甚至鄭森直接說他可以接受闖寇來做江山,這等大逆不道之言,史可法都已經沒了什麼訓斥和駁斥的心情。

畢竟鄭森是鄭芝龍的兒子,以福建鄭家的權勢,鄭森不要說是隻是說這麼一句話,就算他真的這麼做了,江南小朝廷又能做什麼呢?

難道還能懲治鄭家不成。

“以今天的朝廷,能有南北朝之勢……”史可法苦笑道,“那就是千萬分的大幸了。”

大明水師正在向着北方繼續開去,從外表來看,這支軍隊算得上甲仗鮮明、氣勢雄壯。可是具體而言,不少士卒卻還欠着好幾個月的餉糧,軍紀也因此敗壞不堪。

南明坐擁天下間最富庶的土地人民,不僅沒辦法訓練和組織出來一支勉強堪戰的軍隊,甚至連這些軍閥兵馬,都已經喂不飽了。

史可法看着天空上的殘雲,看着河道里一塊塊被船頭撞得粉碎的浮冰,心情飄忽不定。他的嘴裡一口接着一口地在嘆氣,卻又始終不說點別的什麼話出來。

鄭森終於看不下去了,拂袖而去。

第六十八章 大戰的氣氛第五章 先帝遺詔第七十三章 大寧新城第七十五章 崇禎的四字宗旨第一百一十章 超過清廷的大順諸將第一百四十二章 傳庭死,大明中興矣第三十七章 攤丁入畝不是必殺技第九章 牛相第一百零一章 陳永福增援上來第一百八十九章 選擇第七十五章 尚可喜第一百四十章 蒼髯老賊第一百四十四章 燙手山芋邢夫人第一百三十章 蟲豸搞政治第二十六章 血戰無名山(上)第十七章 強攻屏風寨(三)第一百零七章 我大明同治中興了第四十三章 高一功的輩分第一百四十五章 吳橋賊第五十八章 不見洛陽花(一)第九十一章 迎接李過第五十二章 搜殺第一百三十九章 偉人的時代第一百七十七章 就這?第六十二章 奪嫡之爭第三十六章 崇禎哭第四十一章 左跑跑第三十三章 破陣軍嶺川(四)第一百二十三章 奔楚(十三)【三更】第一百一十二章 奔楚(二)第一百零二章 潼關防線堅如磐石第一百五十章 總動員第一百一十九章 重點進攻,我全都要第十六章 強攻屏風寨(二)第七十四章 旅蒙商第四十四章 黃河之冬第十九章 文武百官第七十一章 我大清的銀彈打天下第一百三十六章 南明是盟友,需要五十個師保護第十九章 文武百官第七十九章 華南海盜第五章 先帝遺詔第七十三章 磁州第一百二十一章 關寧軍是大明柱石啊第七十四章 旅蒙商第三十三章 迷霧裡的號子聲第五十九章 亡國之道第六十七章 軍議(下)第六章 六尚第五章 礦徒軍第二十七章 三方四軍,暈頭轉向第八十五章 請君入甕第十二章 鰲拜第八十九章 任繼榮和任光榮兄弟第七十二章 橫掃察北第一百零六章 南陽公經略關中第五章 礦徒軍第八十九章 搢紳降爲編戶,衿佩等於僕隸第一百章 東方既白,大順中興第四十六章 風起潼關第七十八章 撲夷陵(四)第三十七章 闖軍萬勝第六十六章 西北第五十三章 最強之人高謙第四十二章 幼辭第八章 濟南之屠第四十一章 楊嗣昌的終局(五)【第三更】第二十五章 洛陽春光好(二)第十四章 碗口銃第四十七章 千騎劫營第九十一章 我仍然忠於大明第七十四章 洗甲北舞渡(四)第十八章 猛將郝搖旗第一百七十五章 我大清天下無敵第四十一章 不可期門受戰第八十六章 劉芳亮做出決策第一百一十九章 朝廷成敗,悉在吳三桂第十九章 強攻屏風寨(五)【求收藏!】第四十九章 棒打韃酋第七章 左鎮第一百一十四章 李來亨衝向微山湖第九十六章 掃清胡塵第十一章 兗州軍民第八十六章 爲什麼跟着大順走第四十四章 五營軍制第八十四章 金山第七十八章 劉國能自刎第七十八章 撲夷陵(四)第一百一十二章 會戰徐州第六十二章 奪嫡之爭第十六章 虯龍溝第六十一章 大婚之信第八十二章 千人諾諾,數夫諤諤第三十六章 羣鴉嘶鳴於深州第六十七章 老府第四十章 曹營的抉擇第二十九章 朝鮮第五十八章 刀馬旦(上)第九十二章 欽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