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一章 殿前軍增援山東

秋風正蕭蕭然于山左之地,泰山南北,運河東西,到處都是趁勢而起的豪傑武裝。大順軍在山東的最重要領袖人物,不是接替谷可成一躍而爲山東經略使的馬寶,也不是明軍柳溝副將出身的老辣守將、現任山東節度使郭升,而是豪情萬丈、揮斥方遒的大豪俠山東招討使許都。

自大順軍北伐以來,運河東西烽火連天涌動,山東境內風雲變化莫測。清軍過去在明朝統治時期,幾次毀壞邊牆南下,重點屠掠的就是山東的確,八旗軍來去自如、殘暴異常的作風,給山東百姓留下了一個十分可怖的印象。

而李來亨之初定山東,依靠的就是碭山大捷所獲得的那些滿洲八旗兵俘虜。他曾經多次命谷可成把那些八旗兵俘虜帶去山東,在山東各個州縣遊街,舉行公審大會。

爲了大張順軍的聲勢,李來亨甚至在這之中耍了不少小花招。其中最典型的一個做法,就是李來亨曾暗中命谷可成將那些八旗兵俘虜“反覆公審”,區區數百俘虜,卻在山東順軍控制區的幾乎每個州縣,都參加了好幾回的公審大會。

如此才終於漸漸削去山東軍民對於滿洲人深入骨髓的恐懼感,又以八旗兵俘虜反過來鞏固了大順政權在山東的威望。

所以當豪格大舉南下之時,本來就大有豪俠之風的許都便挺身而出,以大順軍山東招討使的身份,到處招攬和聯絡反清義軍,造成了山東各地好像星火燎原一般的熱烈景象。

這些反清義軍活躍在山東省的東三府,特別是青州一帶。

他們時而襲擾清軍的補給線,時而劫持大運河上的糧船,時而聯合鄉紳報復投降清軍的漢奸敗類,使得豪格即便一度兵臨兗州、徐州一帶,可也始終不能在山東建立起紮實的統治基礎。

清軍調孔有德爲首的三叛王之兵到登州來,這更是一招臭不可聞的敗筆。

孔有德當年在吳橋發動兵變以後,焚劫登萊,和本地軍民官紳已經有了深仇大恨。清廷以爲孔有德曾經久駐登州,熟悉本地民情和地理情況,因此重用三叛王來攻略山東的東三府,其結果卻只是激怒了山東軍民,讓本地紳民百姓怒不可遏,最終造成了豪格在山東的挫敗,並進一步致使權傾一時的皇兄輔政肅親王垮臺。

一連三天,秋雨滂沱,好似瓢潑桶倒,滿山的雨水匯成山洪,像野馬脫繮咆哮而去。黃昏時分,泰山腳下,許都帶着各路義軍將領紛紛上馬。

大隊兵馬排列整齊,人人身披蓑衣,頭戴斗笠,肩扛着長矛和大刀,腰上繫着佩刀,軍械裝備看起來有些落伍雜亂,但各個身材威武雄壯,隊伍和軍容看着也都頗爲可觀。

被許都徵召起來的義軍武裝,並不純粹都是些山東本地的綠林好漢,早在李來亨初到山東時,他就派馬寶和一部分順軍骨幹軍官至膠東一帶對義軍進行軍事訓練。

因此這一支隊伍的紀律和作風,比起大順軍的五軍野戰主力,當然還有極大的差距,但是比之一般的地方土寇武裝,就要更加訓練有素一些了。

豪格和孔有德退回濟南以後,許都帶領的義軍武裝首先收復了泰山一帶。他們熟悉地理,動作比之馬寶和郭升的正規軍還要快,看着雨天中巍峨雄壯的東嶽,許都免不了詩興大發。

不過總算顧君恩派到他身邊的參軍院參謀們提醒了他,這種雨天天氣裡,義軍武裝是很難繼續行軍了。他們需要趕緊紮下營盤,或者入城休息。

“招討,孔胤植已經將孔府在泰安州一帶的宅邸、莊園全部借給了我們的將士居住。他還讓孔家在泰安州的家人帶話過來,說是要將他自己在本地的府邸捐獻給大順軍,用作招討落腳之用。”

許都聽到手下軍官帶來的消息以後,頷首一笑。他自己畢竟也是江南的讀書人出身,對於衍聖公家族並不像大順軍中的那般武人似的不在乎,還是保有相當程度的尊重。

孔胤植深受明朝的皇恩,他本非嫡傳,卻不但受封衍聖公,還先後被加太子太保和太子太傅,可謂“君恩如山”。

不過大順軍一到山東,李來亨的大兵距離曲阜還有一段距離的時候,孔府就出朱示,令人供奉寫有闖王李自成名諱的龍位,並獻馬獻銀,跪納印信,還表示要派人去開封和太原,幫助新天子主持開國的典禮。

只是李來亨對孔家並不感冒,派馬寶前往曲阜婉拒了孔胤植過於熱情的溜鬚拍馬,讓孔家安心待在府中,不要胡亂生事即可。

當時李來亨還認爲大順軍在山東的基礎並不牢靠,他甚至一度做好了一旦清軍大舉南下,就主動放棄山東的準備。

所以李來亨對於孔家所做的打算,主要是擔心清軍控制山東以後,以孔府在歷史上“最具與時俱進順應大勢素質”的天賦本領,肯定會投降清朝,很可能會影響到大順軍爭奪人心的輿論戰。

李來亨當時還想幹脆一把火燒燬曲阜的孔府,將孔家所有人一口氣都帶去開封,甚至是帶去武昌先行安置起來。

不過晉王殿下才不過是派馬寶前往曲阜試探了兩句話,便馬上遭到了當代衍聖公孔胤植的強烈反對。

無他,孔家的祭田皆在山東。這樣一份龐大的“祖產”,他們怎麼願意放棄呢?

晉王殿下當時就是冷笑不止,不過他也並不強求馬寶必須將孔府所有人遷往河南或者湖廣。而是想到孔胤植投降清朝的話,倒正好可以讓天下讀書人都看清楚孔家的真實面貌,如此或許還能方便李來亨未來對士人思想的改造。

不過由於豪格用兵失利,郭君鎮、谷可成、馬寶、許都的合力奮鬥,清順之間在山東的第一次會戰,最終以清軍失利,主動放棄兗州,北撤回濟南而告終。

李來亨的遷孔之議,便暫時擱置了下來。孔家的降清之議,也暫時收回了肚子裡。

孔胤植雖然對於大順軍在山東推行的減租減息政策十分不滿——因爲孔府的祭田並不在大順軍的稅收優免之列——但他審時度勢,認爲暫時來看,南明根本無力中興,推行剃髮令的東虜又好像比之“闖逆”更加不善。

那麼兩害擇其輕,孔胤植也只好乖乖來做大順朝的衍聖公了。

第一百零三章 方以仁的困清之策第一百零二章 解圍太原城第七十二章 厚重的騎兵第一百三十章 蟲豸搞政治第七十八章 復其仇第七十六章 劉澤清逃了第二十九章 毛遂自薦第八十二章 依舊大順第八十九章 搢紳降爲編戶,衿佩等於僕隸第六十五章 摧破裕州城(一)第六十五章 隨州牧第一百零二章 九條龍谷可成第二十章 李來亨爲誰前驅第七十八章 撲夷陵(四)第九十五章 瑪瑙山第一百零四章 大順古長安第一百四十三章 登萊第五十二章 謝明弦第六十四章 大順使者第六章 裕州人第六十一章 進士館第九十七章 聊城大捷第十三章 老營改革(上)第八十一章 降矣哉,終身夷狄;戰矣哉,暴骨沙礫第一百零二章 九條龍谷可成第九十七章 天下名鎮第九十章 大清已敗,快返旆燕都第四十九章 老而不死是爲第六十三章 山中豈桃源(二)第一百一十六章 奔楚(六)第七十八章 復其仇第十一章 非晉王不可第六十九章 北來之煙第八十五章 幼辭小妹妹第九十三章 牆式衝鋒沒有對抗第六章 營田使第一百二十三章 萬炮齊發第一百七十八章 吾其被髮左衽矣第二十九章 會戰時刻第二十七章 三方四軍,暈頭轉向第一百零四章 大順古長安第十七章 無派第一百二十八章 不累吾民一年第九十六章 李自成定策第五十章 革裡眼第一百六十九章 殺掉李來亨啊第五十二章 搜殺第八十五章 紙幣第四十四章 義送袁時中第十章 狼真的來了第五十八章 朝鮮世子第十七章 大順開國!第七十三章 花關索(下)第一百零三章 馬三寶第九十二章 欽定第十七章 大順開國!第二十五章 張獻忠的天國建國記(三)第四十一章 楊嗣昌的終局(五)【第三更】第四十二章 多爾袞放棄太原第一百四十章 延安使者第三十章 清鮮戰爭第九章 土改藍圖的第一步第一百二十五章 潰圍第四十七章 李來亨的秘策(四)第九十七章 闖軍李公子第一百一十四章 絕北道第三章 經略隨州第一百八十二章 噫!我中了!第六十一章 大婚之信第一百三十二章 當立蓋世功名第七十四章 洗甲北舞渡(四)第二十九章 官軍崩潰第一百三十三章 李來亨:多難興邦吧第十四章 老營改革(中)第三十章 洛陽春光好(七)第四十三章 愛新覺羅屯齊第一百六十四章 最後一戰(十)第五十二章 深州城破第二十二章 白花花的銀子第一百零四章 決戰在開州嗎第一百二十三章 不可抵抗的八旗兵第十八章 士紳團練第四十六章 繡衣使者出奇算第九章 高家寨其七十五章 遠征天山第九十三章 衝出洛陽城第八十六章 爲什麼跟着大順走第八十四章 金聲桓的忠告第四十九章 伏兵山陽(四)第一百八十一章 避箭第四章 節帥幕府第一百三十一章 英雄的徐州城第四十一章 左跑跑第五十九章 亡國之道第一章 竹溪一民夫(上)第二十八章 張獻忠的天國建國記(六)第四十二章 真韃首級的京觀第九十六章 李自成定策第二十章 強攻屏風寨(六)【求收藏和推薦!】第一百一十六章 飛雲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