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一章 南都內戰

南都政權在文臣方面,主要分外了江南和江北兩派力量,江南自然是東林黨人,江北則以鳳陽總督馬士英爲首,淮撫路振飛身在江北,與江北兩位總兵劉良佐、高謙關係很深,但在政治上也和江南的東林黨人關係密切。

但在更爲關鍵的武力方面,局勢就更爲複雜一些了。

首先是江北的劉良佐和高謙兩位總兵,自從高謙裹挾史可法逃到南方以後,他就和劉良佐沆瀣一氣,成爲一丘之貉,在江北屢屢濫招兵馬,瘋狂擴軍,成爲了兩支人數衆多,但實力成色很成問題的軍閥勢力。

在南都上游,則有此前在九江被大順軍郭君鎮部擊敗的兩位總兵黃得功與鄭鴻逵。其中黃得功與江北的鳳陽總督馬士英關係更爲密切,鄭鴻逵代表的鄭家則因爲鄭森老師錢謙益的關係,與東林關係較近。

再次之的武裝力量,就是黃鳴俊、朱大典等人正在編練之中的浙江團練武裝。

最後則是北來大臣帶來的津遼水師與劉澤清新編的一支軍隊。

這些兵馬分爲江北、江南、北來三派,關係錯綜複雜,各自盤踞地方,使得小小的南都政權迅速變成了一派烏煙瘴氣的模樣。

在南方最有威信的大臣史可法又受制於高謙,不能整合各派勢力,共同推進或支持某一藩王稱帝。因此福王或潞王個人內心中,固然都希望自己能夠稱帝,但因爲忌憚於激怒清廷,又擔心敵對派系的反對,因此在口頭上都堅持尊奉北傀的僞同治帝,根本不敢獨自稱帝。

各方勢力相互制衡,因此才讓南方形成了一種奇妙的平衡局面,任誰都不能輕舉妄動,也無法做出什麼有效的行動來。

但是被順軍放回江南的北來羣臣,特別是蘇觀生帶來的津遼水師、劉澤清帶來的山東兵馬,則作爲一股新的力量加入南方黨爭之中。

當劉澤清、高起潛暗中結盟,準備前往南京蒐羅朱明宗室,秘密策劃定策大業的時候。掌握南京江面操江兵力的鄭氏,便以最快的速度發現了這一變化。

鄭芝龍和鄭鴻逵過去雖然都曾經是叱吒一方的海盜領袖,可如今鄭家元老大多顯得暮氣深重,只有鄭森立即察覺到了此中的危險。他發覺劉澤清從北方帶來的那支部隊,已有相當兵馬利用津遼水師的船隻,打着前往江南就食的藉口南下時,便斷然前往上游的安慶說服鄭鴻逵出兵攔截。

但與此同時,本來是奉命“北伐”,煽動河南土寇叛亂的高謙和劉良佐,則找上了馬士英。

他們皆以鄭氏水師已自安慶南下鎮江的消息爲理由,力勸馬士英率部南下,從南京上游渡過長江,去獲取富庶的江南地盤。

劉良佐和高謙作爲軍閥,都對江南的富饒虎視眈眈。馬士英則是因爲他作爲地方督撫,遭到了江南士人的排擠,因此也有心借重劉高兩大軍閥勢力,實現他獨佔金陵政權的目的。

於是這三人一拍即合,決定繼續利用高謙裹挾的史可法作爲名義,利用鄭鴻逵東下前往鎮江攔截劉澤清的機會,從安慶渡江,直下江南。

但是此時南方另一強力軍閥勢力黃得功尚擁兵於安慶,雖然黃得功所部在九江之戰中遭到了大順軍郭君鎮部的沉重打擊,實力嚴重受損。可勇衛營出身的黃得功所部,依舊是南方各支明軍部隊中最爲強力的一支勁旅,劉良佐和高謙所部皆是蟻聚烏合之衆,馬士英也認爲強攻安慶,未必能夠得手,一旦時間拖宕,等到鄭氏水師回援,則江北軍閥就將錯失南下的好機會。

於是馬士英便爲劉良佐和高謙二鎮出謀劃策,提出了聯合黃得功以擁立福王稱帝的策略。

這時候由於北來羣臣的到來,崇禎皇帝是被清軍所弒殺的消息,已經在一時間轟動了大江南北。由潞王監國的南京小朝廷,爲了抗拒佔領長江上游的大順軍,居然強行壓制這一消息,妄圖延續此前的遠交近攻、聯虜平寇的大略,早就引起了南人的強烈不滿。

馬士英認爲南都政權的過失自當由擔任監國的潞王負責,而與總督戎政的福王無涉。

那麼以擁立福王繼承大統爲理由,應當是足可以說服黃得功的。只要黃得功願意加入定策擁立的大軍之中,那麼三鎮聯手,又應當是足可以壓制江南其他反對勢力的。

劉良佐本人並無大略,但高謙久歷河南、山東戰事,在面對大順軍一次又一次的失敗中,總是能夠死裡逃生,這一點甚至已經超過了左良玉,他也因此“盛有武名”。

慣於投機的高謙,馬上就認爲馬士英的這一策略是乃不世出的良計。於是馬士英、劉良佐、高謙三人便在鳳陽歃血爲盟,又收容了一批因爲大順軍強力鎮壓而從河南出逃鳳陽的土寇武裝,聚兵三萬人,號稱十萬大軍,經廬州南下,直抵安慶府境內的樅陽。

到樅陽以後,馬士英親自前往安慶府城,將劉良佐、高謙意欲擁立福王稱帝的消息告知於黃得功。黃得功一時意動,但他認爲福王尚在南京,不在三鎮手中,一旦福王被江南黨人趁亂挾制,那麼三鎮豈非是做了白工?

馬士英於是提出三鎮在安慶便打出擁立福王稱帝的旗號,大張旗鼓地沿江東下,收取鎮定人心的作用。

黃得功尚在猶疑間的時候,劉良佐、高謙二鎮已經分別從樅陽和黃石磯方向威脅安慶。黃得功手中的勇衛營固然較江北二鎮更爲善戰,但如果硬打一場,勢必會大大減損黃得功手中在家九江之敗後本就十分有限的兵力。

經過審時度勢以後,黃得功決定率軍離開安慶,接受馬士英的提議,前往樅陽與劉良佐、高謙會盟。

馬士英與三鎮聯合,立即在樅陽打出了擁立福藩繼承大統,“北伐中原、掃清幽燕”的口號。但他們“北伐”的真正目標,當然不在“北”,而是在“南”,這樣一支四萬餘人的雜牌軍隊,隨即便號稱二十萬大軍,沿途縱兵焚掠,大掠池州以後,直撲向南京城。

劉澤清、高起潛這一派妄圖擁立遠支宗室的力量,此時正在鎮江方向準備聯合蘇觀生的津遼水師渡江,鄭氏水師則正在進行攔截,尚無人料及三鎮大軍自南京上游撲來。

但此刻的江南並非完全手無寸鐵,浙江巡撫黃鳴俊已經啓用了在籍的原任漕督朱大典訓練浙勇,在江南一帶分駐有大約二萬人的浙勇部隊。

這支武裝雖然尚缺乏騎兵、槍炮,其中骨幹兵力又被此前的何剛、許都等人帶走許多,但經過這段時間來朱大典的整頓訓練,同樣具備相當實力。

於是,南都小朝廷的一場大內戰,終於到達了徹底爆發的時刻……

無論誰勝誰負,都將意味着在短時間內,南都政權將無力干涉順清之間的中原決戰——不過即便沒有發生這場內訌,南都政權的干涉力度,恐怕也會是相當無力的。

第六章 明末商稅論第六章 營田使第三十六章 羣鴉嘶鳴於深州第三十八章 楊嗣昌的終局(二)第五十八章 暴斃之憂第六十二章 東虜真是太弱了第一百一十二章 流賊兵勢,強悍至此第七十五章 尚可喜第六十章 從李雙喜到張鼐第五十七章 漕運整頓第九十二章 宋和記第三十章 破陣軍嶺川(一)第一百六十九章 殺掉李來亨啊第七十七章 夢迴劉宗敏第二十九章 毛遂自薦第七十二章 大將劉汝魁第三十三章 推行營莊制第四十二章 多爾袞放棄太原第七十八章 紅衣發熕之神第五十六章 三生投闖第四十二章 荒骨潛銷壘未平第五十七章 星光皓月與烈日第九十一章 彈道學第三十七章 真正的新朝雅政第一百一十七章 奔楚(七)第八十八章 龐存回鄉第九十五章 闖曹軍議第八十一章 闖獻曹會師第七十四章 郭巨埋兒第一百四十二章 中國的衣冠肝膽第一百三十三章 雁門之戰以後第六十九章 狸奴第九章 太后寢宮第一百一十一章 奔楚(一)第十五章 春秋大義第一百五十七章 最後一戰(三)第一章 後來的事第四章 於大忠第一百一十七章 奔楚(七)第四十八章 楚闖的騎士第八十三章 方以仁失策第三十七章 暴民的復仇第三十八章 除夕燈第八十八章 龐存回鄉第七十七章 撲夷陵(三)第一百三十一章 雁門關小人第一百五十六章 最後一戰(二)第六章 易名李來亨第五十六章 王輔臣第三十四章 破陣軍嶺川(五)第六十五章 隨州牧第六十六章 軍議(上)第二十八章 張獻忠的天國建國記(六)第十章 李寨主第一百三十五章 弘光皇帝御駕親征第二章 白土崗第一百零五章 竹溪一節帥(上)第一百四十一章 多爾袞不如皇太極第五十章 滿城之戰第九十九章 聯軍末路(四)第六十八章 大戰的氣氛第一百二十五章 奔楚(十五)第七十八章 劉國能自刎第一百五十九章 最後一戰(五)第六十四章 大順使者第九十一章 迎接李過第六十九章 大明的姜維第八十二章 王光恩跑路第五章 吳下搖旗第六十八章 摧破裕州城(四)第二十章 強攻屏風寨(六)【求收藏和推薦!】第八十三章 開國元勳第一百零一章 同心圓第五十六章 王輔臣第三十一章 破陣軍嶺川(二)第一百二十五章 孫傳庭在西線第一百一十二章 會戰徐州第一百零九章 拜謝李過第九十八章 我之左驍衛第一章 幼辭在開封第三十二章 公子鄭成功第一章 幼辭在開封第一百三十九章 偉人的時代第一百二十九章 山西大局糜爛第一百一十章 承天府第四十五章 雷霆一棒第十章 狼真的來了第七章 侯爺的日子第十九章 北上商洛山(上)第五十三章 都督府轄區第一百六十七章 大順軍萬勝(三)第七十四章 羊角山第六十七章 青羊宮之變第一百零八章 阿山瘋了第一百零九章 太行山下第八十二章 精明震怒,借師助剿第九十三章 滿達海中心開花第一百三十九章 懷來宴第二章 白土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