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四章 大順古長安

西安城內外十里皆戒備森嚴,戰火未至,塵氛卻已成肅殺之勢。獲鹿大戰,三皇殞命,消息早已轟動天下,何況西安距離北直隸戰場距離又是這樣的近,戰場消息自然傳入關中。

不止潼關,藍田、灞橋一帶都是重兵密佈,探馬徘徊穿梭,處處顯露出緊張的氣氛。道路上行人商旅無多,運送糧秣的車輛反倒衆多,有一些明顯是前明軍的部隊,既有着一些因循守舊而成的不良積習,另一方面又因爲大順開國的朝氣,被老順軍出身的軍官督促出了一些略顯突兀的精力。

此時自西向東,一大片的戰旗好像浮雲一般連綿一處。河西戰馬高昂挺拔,這支大軍正是從甘肅一帶準備開往中原戰場的援軍,總人數約有一萬至二萬人左右,領軍的主帥就是西寧節度使辛思忠。

辛思忠是劉宗敏的副將出身,也是最早跟隨李自成起兵的陝北元從之一。他對先帝的感情,當然不下於大名府諸將,一旦獲悉獲鹿戰敗、先皇駕崩的消息後,辛思忠立即就着手調集兵馬準備東進增援中原。

甘肅一帶向來是明廷九邊重地所在,而且在明末以來的長期戰爭中,甘肅邊軍較少受到長期戰爭的消耗,在順軍席捲西北的過程裡,破壞也比較少,本地保留的前明軍實力便頗爲可觀。

辛思忠是戰將出身,但他也的確具備一些獨當一面的才具。在這方面他和同爲劉宗敏副將出身的谷可成類似,都是有方面之才的大將。

甘肅邊軍很快就被辛思忠打散合編入大順軍中,所以獲鹿之敗造成的漣漪和餘波,並沒有在甘肅引發什麼值得一提的叛亂。

辛思忠也因此可以十分從容地調集援兵東進,準備出關。他帶兵到陝西以後,就準備先到西安匯合曹營各支部隊,預計在保留西北邊陲和漢中守軍以後,籌措近五萬人左右的兵力出關增援。

甘肅邊軍的戰馬多爲河西駿馬,體型都較中原馬匹高大,遠遠望去,一名騎兵就好像三四名步兵的軍勢,一萬多人的部隊,儼然有數萬大兵的氣魄。

唐末,長安城因戰亂遭受了很大的破壞,駐防長安的佑國軍節度使韓建,因原來城大不易防守,於是對長安城進行了一次改築。

他放棄了原長安城的外廓城和宮城,僅保留了皇城,稱爲子城,進行修治。這次整治,便將宮城的南垣作爲子城的北牆,與皇城的東、西城垣連接在一起,從而使原來的皇城成爲一座四面環有高大城垣的堅固城池,並封閉了皇城的朱雀、安福、延喜三門,北開玄武門,以便防守。

以後歷經五代的後唐、後晉、後漢、後周到宋、元兩代,長安城的名稱和建制雖屢有變換,但城垣規模卻無改變,也就是說,從唐末到宋元,當時的長安城只是隋唐時期的皇城而已。

古長安城日漸衰落,到明初朱元璋以爲“天下山川唯秦中號爲險固”,非常重視西安的地位,還一度派太子朱標巡視西安,有遷都的意圖。

西安城的城牆才得以獲得擴建,重新成爲一座足可以傲視天下的巍峨雄城。之後孫傳庭在陝西任巡撫的時候,又修了四關土城牆,整個城牆構成一個嚴密的防禦體系,城外又有寬闊的護城河。

西安城的東門名爲長樂門,原本懸掛有一塊寫有“長樂門”三字的巨大匾額。但在此前李自成席捲西北時,永昌天子自長樂門進入西安時,曾對周圍的諸將們感嘆“若讓皇帝長樂百姓就要長苦”,因此下令焚燬了長樂門的牌匾。

此時辛思忠帶着部分兵馬先行進入西安城內休整,大軍是從西門進入,但他想到了當初李自成燒燬長樂門匾額的事情,就專程帶着一些親兵自東門進城。

城門處雄壯巍峨依舊似漢唐長安,原本懸掛長樂門匾額的地方,現在已經換了一塊牌子,上面寫着“順天應人”四個大字。

這四個字出自宋獻策的手筆,據鞏尚書說,過去明朝在北京的紫禁城許多地方都掛有“敬天法祖”的四字匾額。

“敬天法祖”四字出自崇禎重用的一個太監高起潛手下,是在崇禎元年八月初四時掛到了紫禁城乾清宮的宮門上。

以“順天應人”取代“敬天法祖”,這是宋獻策的建議,也正中李自成的下懷,某種程度上來說,它也代表着大順軍起義推翻明朝的道統合法性所在。

辛思忠望着牌匾,喃喃數遍:“順天應人……順天應人……順天應人……先帝順天應人,爲何又敗於胡虜之手?天命何等不公?闖軍百戰十幾年,日日朝不保夕,如今才稍稍立足,怎麼就遭此大劫?”

城門下迎面走出數騎,羅汝才騎馬走在最前面。一段時間不見,羅汝才的身材又“膨脹”了不少,他騎在戰馬上活像一顆圓鼓鼓的肉球,直壓得胯下那匹矯健的駿馬都露出不堪負重的模樣來。

圓鼓鼓的羅汝才左晃晃右晃晃,連辛思忠都擔心這位曾經的義軍曹帥,現在的大順南陽公會不會突然落馬摔倒。

酒色財氣腐蝕透了羅汝才的身子骨,他臉上滿滿都是虛浮之色,看得實在叫人擔心會不會突然就發病昏了過去。

不過當羅汝才走近到辛思忠近處的時候,這位過去和李自成幾乎等夷的豪帥,卻拍着辛思忠爽朗大笑說:

“什麼天命?即便真的有天命,天命也是在大順的一邊。否則大行皇帝怎麼能夠留下今天大順軍的這番基業呢?我們尚有西北、中原數千裡的土地,各處兵馬加在一起,說還有二十萬可戰之兵也並不過分吧?

老辛,你擔心一個什麼勁兒呢!光是現在在西安,就湊到了快要有五萬人了吧。我們給先帝報仇,咱看還真是沒有什麼難度,老辛你真的是多慮了吧!”

羅汝才雖然外表看起來已經虛浮到了極點,可他說起話來,依舊是中氣十足,充滿了那種江湖豪傑、黑道大哥所獨有的感染力。

羅汝才一張口,本來籠罩在辛思忠及其左右侍衛親將身上的悲憤憂鬱之情,瞬間就被一掃而空了。

辛思忠也終於能夠露出幾分笑容說:“我帶兵東出潼關,爲的就是給先皇報仇。羅帥,南陽公,現在大順朝裡,還有在陝西,你都是數一數二的一個人物,我也要看看你的意見纔好行事了。”

羅汝才與辛思忠收得愉快,一旁跟隨羅汝纔出來迎接的人,像羅戴恩和趙應元等人就一樣是透露出樂觀的情緒來,但也有另外一批人,就是以吉珪和楊承祖爲首的曹營一些老頑固,臉上表情就不大好看。

楊承祖身爲羅汝才的左右手,這時候卻和吉珪遠遠站在很後面的位置。他看着城門下攀談甚歡的衆將,臉上露出譏諷之色,冷笑一聲,低語道:

“這天下……本來就是該算我們曹營的。”

第七十二章 李來亨的大婚第一百零三章 長安議第一百六十八章 三堵牆,三堵牆!第八十章 南陽入楚策第八十八章 噸噸噸第九十一章 李輔明第五十六章 三生投闖第四章 小徽柔第六十六章 摧破裕州城(二)第一百一十五章 不爲張睢陽,便爲顏常山第二十一章 狸奴新生活第一百四十章 延安使者第十六章 五軍第一百零九章 西安軍營第一百三十四章 埋骨何須桑梓地第一百八十一章 避箭第一百零二章 拯救大帥劉芳亮第五十三章 河南巡撫的稻草(六)第十三章 清軍俘虜第五十一章 何面目歸見陛下第一百八十章 兩白旗白甲第五章 拳碎大明第一百七十章 四海之內皆兄弟第六十三章 孫可望出手第八十二章 尼堪屠殺第四十章 再議老營改革第四十章 懦夫畏死終須死第五章 拳碎大明第四十四章 黃河之冬第四十七章 千騎劫營第五十八章 刀馬旦(上)第六十一章 不見洛陽花(四)第九十九章 弘光朝廷第一百二十八章 晉王李來亨第五十九章 井陘道上第六十四章 徐徐爲陣,夏風亂舞第二十五章 洛陽春光好(二)第二十章 北上商洛山(下)第五章 耿應衢的生意經第二十八章 張獻忠的天國建國記(六)第八章 殺晉王,焚王府第一百二十六章 慈不掌兵田見秀第五十章 三百年帝統第七章 左鎮第一百一十一章 奔楚(一)第三十章 洛彬很勇第十二章 兩大寇第一百零六章 崇王吊宮燈第十四章 碗口銃第七十九章 夾河之役的第一勝第十五章 春秋大義第六十九章 狸奴第一百三十七章 長伯,好做好做第五十一章 收遼第四十五章 山陽縣中第六十章 戰雲陰霾第十一章 宗藩制度第十六章 鞏尚書的好文章第四十七章 李來亨的秘策(四)第一百一十九章 奔楚(九)第一百四十五章 吳橋賊第七章 鳥銃隊第六十九章 大順軍以順擊逆第十九章 強攻屏風寨(五)【求收藏!】第一百四十九章 瘋狂辱多爾袞第八十四章 範永鬥第一百三十七章 長伯,好做好做第八十章 動地翻天第九十九章 上蔡亂局(二)第八十四章 李來亨用兵第九十五章 闖曹軍議第一百六十章 最後一戰(六)第一百三十一章 英雄的徐州城第九十二章 焦大沖啊第六十三章 河南的大逃荒第八十五章 守太原第一百一十五章 奔楚(五)第一百一十四章 李來亨衝向微山湖第二十二章 始興王第六十四章 和碩特戰爭第七十七章 不辱使命第一百三十一章 雁門關小人第五十八章 刀馬旦(上)第十章 李錦和李鼐第三十八章 八旗的逆襲第五十六章 王輔臣第一百三十三章 李來亨:多難興邦吧第一百一十八章 金戈鐵馬之象第九十九章 上蔡亂局(二)第七章 九江之戰第七十九章 夾河之役的第一勝第三十七章 順與清各擅勝場第一百章 東方既白,大順中興第四十五章 甲申年第二十七章 豪格好好好第三十五章 周公吐哺第七十九章 夾河之役的第一勝第十章 太宗病危第三十九章 小虎隊第一百一十一章 東虜已入冢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