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1章 銅牆鐵壁

遠望溝蜿蜒向秦嶺方向蔓延,南原雖看起來平整一片,然不時會出現一些較小溝壑需要避開,還有些漢城與唐城的廢墟,都成爲當地屯堡軍堡的一部分。

衆人策馬奔到原的南端,遠望溝斜斜向西延伸,與禁溝,還有至少十數條溝壑交叉錯落,在西南處形成一片非常複雜之地。

站在溝邊,此處溝底落差相對平緩,更多的,是那種天然梯次防禦地形,便若一大塊一大塊的梯田。

每塊“梯田”還豎坡陡峭,幾乎都是九十度,高度從一丈、半丈到二三丈不等,這種地形,也很利於防守。

衆人目光越過溝地,往東南方向看去,溝上方一個大原,分佈一些屯堡。再往那原東南過去幾裡,過一條當地人稱爲斜溝的大溝,是一片更大的原,上有代字營等衛所屯堡。

“我師可在代字營佈置兵馬,賊若攻遠望溝此方,我師便可居高臨下,攻其後翼,亂其兵馬。”

一幕僚提出建議。

孫傳庭有些心動,但最終還是搖頭,在那方佈置兵馬,攻其腹背,這想法很誘人,然大戰一旦進行,那方兵馬卻很難與這方主力呼應,孤軍在外,變數太多了。

流賊發現這隻軍隊,定然不容坐視,說不定會越過斜溝,攻其側翼。若連斜溝也要防守的話,那需要兵力就太多了,還不如集中力量,專守遠望等溝。

很快孫傳庭就作出決斷:“數日之間,遠望溝東面所有屯堡衛所盡撤。免得爲賊所用。”

“禁溝!”

孫傳庭等人又往西而行,最後看着面前的深溝,便是名聞千古的禁溝了。

這條長几十里的“封鎖壕”完全阻斷東西通道,溝又深又闊,黃土壁立,雜樹野草橫生,平緩之處頗少,其與潼溝還形成的一條又長又窄的原,稱爲通洛川。

上方峁樑一個個烽火臺屹立,溝底關鍵之處。還有着一個個城堡。駐兵百人到三百人不等,甚至城牆與兩邊原上火路墩相連。

身旁幕僚讚歎,禁溝與十二連城之險要堅固。

孫傳庭卻皺眉良久,這些火路墩與堡壘不可謂不森嚴。然巡視陶家莊給他帶來了陰影。若還是當地衛所兵駐守。極有可能會被賊一鼓而下,所以必須通通換人。

那方溫士彥與吳爭春等人交頭接耳,顯然也是這個意思。

他們擔心不無道理。歷史上白光恩守禁溝與通洛川,就是被李自成一鼓擊潰,西原上的高傑還嚇得立時便逃,他們潰兵逃入南水關,被闖軍趁勢追入,潼關城破。

城堡是否堅固,與人有着密切關係。

果然衆人從南原西下禁溝底一堡,守堡一百多兵,竟不到十個人,還是那種老得走不動的人,問起該堡把總去哪了,那幾人只知道叩頭,歷屯代代,他們軍話也變成鄉音土語,孫傳庭聽都聽不懂。

還是張爾猷尷尬言,那把總帶着兩個家丁,到蒿岔峪口做買賣去了,有些洛南、商州的商客會翻越秦嶺,到潼關做些營生,蒿岔峪口是許多商客所行之路,因此關口上有些店鋪,那把總……

“張爾猷,立時將此獠捕來,斬首示衆,以正軍法!”

孫傳庭厲聲喝道,他臉色鐵青,殺氣騰騰,再也忍不住胸口怒火。

張爾猷咬了咬下脣,拱手道:“是!”

身旁幕僚個個神情嚴肅,吳爭春等人也不語了,陶家莊那千總還在堡邊鋤地,這把總卻擅離職守,跑到遠遠的峪口去,在這種大敵就要來臨的背景下,沒有活命的理由。

此後孫傳庭寒着臉,一言不發,只策馬溝底行走,衆人跟隨而行。

谷勢壁立,灌木叢藤,處處都是,若有走過函谷關的人,此時便有置身函谷古道感覺。

不過禁溝底頗爲平坦寬闊,有十餘丈左右,蜿蜒溝水緩緩流過,水邊頗有不少麥地與菜地,就算禁止在溝底開墾,生計面前,所有的禁令都是空談。

孫傳庭冷着臉,又經過數個關卡,又有數將要掉腦袋,張爾猷也不再說什麼,自己已經三令五申,招集守官議事,強調防守之重,他們不當一回事,失去性命,也是咎由自取。

看禁溝防備鬆弛,身邊各人卻是心情沉重,若不是實地驗看巡視一番,禁地成了通途,流賊包抄了西門,潼關將有被孤立的危險。

很快,一行人到了溝口位置,此處溝勢突陡,禁溝水湍流直下,飛沫四濺,好似白練高掛,然後在下方形成一個深潭,潭邊綠樹成蔭,卻是本地一個有名的景緻,禁溝龍湫。

但孫傳庭等人哪有心思看?他們從小路下了溝,到了南原的西面下方,再看那原,一片連綿山嶺似的,只有一些小道從原上西下。

有潼溝水過來,與禁溝水匯合,形成潼河,然後流向南水關,潼河西岸不遠便是鳳凰山。有城牆從南水關延伸過來,沿着鳳凰山蜿蜒,最南端有一個樓臺,厚實高大,離通洛川極近,就在潼河邊不遠。

該樓臺便是石門關,西端又有城牆與西門相連,上面還有着一個個敵臺,與通洛川一起,形成了兩面的火力打擊地點。

衆人看着潼河與那石門關,一幕僚說道:“從南原下來不易,且賊攻南水關,要小心石門關守軍攻其後腹側翼。賊攻石門關,通洛川守軍,亦可攻其側翼後腹。禁溝與石門關不失,流賊便不能抄到西門。”

孫傳庭點頭,禁溝與石門關不失,賊兵又如何敢在關前運兵運糧?不說道路問題,就是守軍趁其不備,突然抄其背後。僥倖過去的一些賊軍,也成了無根的浮萍,這便是重要關口的作用。

有城牆相連,從南門與西門調兵到石門關還容易,流賊想渡過潼河,拐過這個地方,面對兩翼的火力打擊,將負出慘重的代價。

而且從通洛川西上西原,在各緊要路口還有着關口,與整個潼關一起。形成嚴密的防線。

雖遠處有橋。衆人還是策馬過去,潼河寬在百步,此時也不深,只到人的腰側。策在馬上更淺。

到了對岸。離河數十步就是城牆。完全處於上面守軍的打擊範圍。往南看去,眼前這谷地便是潼溝,長度與禁溝差不多。寬度則在二百多步,溝上去就是西原。

孫傳庭等人往南行了一會,眺望一左一右的通洛川與西原,二原上皆是火路墩與城堡密佈。

他們隨便選了一控制路口的小堡進去,讓張爾猷鬆口氣的是,該堡千總倒在關內,雖事實上他正與部下興致勃勃的打馬吊,這也是他的生財之道。

總督突然來臨,嚇了他一身冷汗,此人還算“盡忠職守”,免於了掉腦袋的危險,不過孫傳庭一聲不響過了堡去,還是決定換了他,當地衛所兵不能用。

過了小堡,後方是一條上原小道,蜿蜒曲折,溝溝壑壑邊滿是麥田,稀稀拉拉長勢不好。

不知過了多久,一行人上了西原,與南原一樣的平坦廣闊原地,分佈了一些城堡村落。隨後不久衆人眼前一亮,他們看到了渭河,還有面前幾個高低落差不一的原。

這些算是潼關城的附郭之地,各原上人煙稠密,屋舍建築,一直蔓延到西城腳下。城內建築,也是歷歷在望,西門樓,北門樓,盡在眼中,還看到了黃河。

沿着渭河邊的大道上,行進的士卒潮流,紅色的洪流,正往潼關城不斷逼近。

站在原邊眺望,孫傳庭深深呼了口氣,他對自己道:“自己一定會守住潼關,護住陝西!”

……

當晚,孫傳庭又顧不上疲憊,在行轅內,與衆官將,衆贊畫徹夜議事。

他的總督行轅,就設在麒麟山上,靠近上南門那邊,此處有正樓、箭樓多間,山原上,又樓臺,兵營,廟宇衆多,更居高臨下,視野遼闊,作爲行轅重地,再好不過。

離凌雲門不遠的一座城樓,“三軍司命”大旗高高飄揚。

此時上下三層燈籠高照,贊畫幕僚來來往往,最頂層上,僱傭軍營部贊畫們,個個忙着掛地圖,擺沙盤,將此地部署成指揮部的樣子,底下二層,也各有司職。

看着僱傭軍忙忙碌碌,吳爭春,高尋,溫士彥等人也是交頭接耳,孫傳庭突然有種插不上手的感覺。

他看着贊畫們忙碌,依地圖標記,將擡來的各類沙盤不斷拼接成形,然潼關附近的地形,就出現在自己眼前,特別以今日巡視過的遠望溝,禁溝等詳盡精細,便若山川河流,濃縮在自己眼前。

他還看吳爭春、贊畫等人,不斷的在各要緊部位作着標記,插上各類的小旗,果然形式一目瞭然,孫傳庭心想:“以後這個潼關沙盤,一定要掌握在自己手中。”

他聽着僱傭軍們竊竊私語,寫寫畫畫,不斷羅列出種種事項,他們規劃之詳盡,讓人瞠目結舌。

比如守衛遠望溝,整條溝,有多少戰略要點,有多少需要守衛之處,需要建多少段護牆,每處需要兵力多少,他們該如何呼應,他們後勤該如何供給,更有排號標位,一號、二號、三號。

甚至醫療救護,各軍官名稱,軍種構成等等,聽得人頭昏目眩。

孫傳庭心想:“自出現靖邊軍後,這作戰形勢,與往日完全不同了。”

他罷官這些年,收集的幕僚也算是精英,然此時只能給那些贊畫們打打下手,幹些跑腿搬運的活。

人才的缺乏,是自己與王斗的最大差距。

依溫士彥收集營中贊畫的謀劃,最後交到吳爭春手中,向孫傳庭稟報的,防守潼關,事務繁多,有兩點是排在優先位置的,一,修整遠望溝防線,二,搬遷遠望溝東面所有屯堡衛所。

贊畫們規算了當地的生活水平,可能的財產損失。遷移這些軍戶,覺得每戶補償十兩銀子爲好,將他們移到南原或西原後,也可以讓他們幹些後勤方面的活,且供給口糧。

若南原的軍戶最終要搬遷,也依此而爲。

“每戶十兩銀子?”

孫傳庭身旁幾個親近幕僚,差點驚叫起來,打仗時堅壁清野是必要的,然向來都是官府一聲令下,百姓強制執行。哪有什麼補償?最多施一點粥。已經是大仁大義,還每戶十兩?

只有張爾猷眼睛發亮,若軍戶們都有補償,至少這個年月他們可以安然無恙度過了。

孫傳庭臉色難看。每戶補償十兩。統計起來不是一個小數目。自己雖然借了二百萬兩銀子,然花錢如流水,每天都有巨大的開銷。潼關之戰,又不知要打多少……

最後他心一橫,反正已經欠了二百萬兩銀子,最多花完再借,他一擺手,沉聲道:“便依吳將軍吧。”

吳爭春真誠的讚道:“督臣體恤百姓,末將佩服。”

看着他那張佩服的臉,孫傳庭有心發作,卻發作不出來。

……

潼關衛承襲第十代指揮使張爾猷性情恬靜,然此時卻抑止不住內心激動,作爲本地守將,他的任務,當然就是奉督臣之令,率東原的軍戶百姓搬遷。

起初他召各衛所屯堡軍官宣佈此事,衆人還半信半疑,不過等他率自己家丁,還有虎爺的騎兵,帶着一箱箱的銀圓,到了東原一個叫北頭堡的軍堡,當地一個千戶所城。

他招齊軍戶,當場打開箱子後,露出內中層層疊疊,白花花,圓滾滾的東西,所有的人,都是倒吸了一口冷氣。

最近不斷有賊騎在周邊窺探,傳說流賊還數十萬逼近,軍戶們都是惶恐,不知道是該堅守呢,還是投賊呢?晌午時把總回來言孫督讓軍戶搬遷,每戶都有補償,衆人都是半信半疑,會有這樣的好事?

他們多半不願離開自己的家園,人走了,家中的房屋,周邊的麥子被流賊糟蹋了怎麼辦?窮家破戶也是自己寶貝啊,而且家園毀於一旦,以後又如何生活?

然上官命令下來,卑微小民如何敢抗拒,不怕被抓到正法?正在猶豫間,看是不是藏到哪個溝口避避,眼前一幕,卻證明傳說的事情,竟然是真的。

有見多識廣者還驚呼:“那是宣府鎮的銀圓。”

眼前的銀子好奇怪,扁扁的,還圓滾滾的,每一枚外形、成色、重量看上去幾乎一致,見多識廣知道,這是宣府鎮的銀圓,目前只在省城與一些大城流通,十足十的硬通貨。

不說銀圓,便是見過銅圓者,回來都可與鄉鄰們吹噓半天。

遷移者,每戶就可得這十個銀圓?搬!爲什麼不搬?

有時好事也可以傳千里,在強大的銀圓攻勢下,東原的百姓們沒有絲毫抗拒之心,一個個興高采烈的接過銀圓,扶老攜幼,趕着豬羊,帶着家當,從遠望溝源源不斷渡過來。

遷移的隊伍,浩浩蕩蕩,甚至很多不知跑到哪裡去的軍戶又跑回來了,消失很久的隱戶也相繼出現,他們拿到銀圓後,個個感激涕零,皆道:“孫督真是大仁大義。”

拿到補償的銀圓,他們也無師自通的知道了如何感受手感,撫摸上面的花紋圖案,那種吹一口氣,聽銀圓發出的嗡嗡聲辯別真假方式,更在軍戶中快速流傳。

督標營四處,護衛百姓安全,又負責監督,讓每戶十個銀圓,一個不少,更讓軍戶們感激。

“孫大人公侯萬代。”

東原的搬遷,有條不紊,人流順着溝上的小道涌向南原,然後他們看到原上孫大人的旗幟,看到了旗下的孫大人,他全身披掛,身邊衆將簇擁,如羣星拱月一般,形象是那樣的高大。

衆軍戶百姓都真誠的向大旗歡呼,很多人還一片一片的跪拜,感謝心中的守護神,慷慨仁義的孫大人,看着他們真誠的樣子,孫傳庭忽然覺得,每戶十兩銀子,也不是很多。

他更怔怔的想:“吾輩飽讀聖賢書,也是爲了百姓安樂……錢財乃身外之物也。”

……

新任陝西總兵高傑約在十七日下午到達潼關,此時新軍已經全部到達,潼關城進入熱火朝天的防備準備。

接贊畫們規劃,他們軍伍沿渭河,西原各處分佈紮營,然後一隻一隻進入關城,南原,禁溝等處,看帥營對他們的安排。

陝西各鎮中,高傑、鄭家棟、牛成虎隨新軍防守潼關,他們正兵營,各三千到五千人不等,然後鎮內遊擊級別的將官需出兵,每人一千多兵,二千多兵,甚至幾百兵不等。

三鎮有出營兵一萬五千人左右,內中實數不可能這麼多。

畢竟各營吃空餉,喝兵血純屬正常,當時連楊國柱等人都避免不了,腹地還更爲敗壞,他們的實際總兵力,約在一萬,或一萬一千人左右,內馬步兵不等。

因爲孫傳庭有王鬥援助,算是財大氣粗,一口氣將半年的欠餉都發了,現在每月也有軍餉,因此士兵們士氣很高。

雖然陝西境內現很多人對孫傳庭怨氣沖天,然軍隊大體是支持他的,他們也不管孫傳庭銀錢從何處來,總之有錢就好。

不過舊軍積弊,豈是一時就可理清的?高傑算是剋期到達了,然隨他一起到的,只有一千多馬兵,數千步兵還遠遠落在後面,可能要幾天後才能到達。

餘者各路的遊、援兵,固原、臨洮二鎮兵馬,到達的時間,就需要更久了。

對營兵們的安排,帥部的意思,是讓他們打野戰,作爲遊兵,只有部分隨同新軍們防守。

各方兵馬不斷到達,潼關城內外,駐滿了馬步軍隊,帳幕延綿,金戈鐵馬氣息蔓延,隨着探馬消息不斷傳來,流賊越發逼近,孫傳庭加緊了二溝的防線修葺。

靖邊軍贊畫們認爲,讓新軍們參與防務修築,可以累積他們的實際經驗。

還有南原、西原、潼關城內外軍戶百姓,也不能讓他們閒着,應該讓他們知道,這場戰爭,不是與他們無關,然要注意方式方法,應該以利誘之。

孫傳庭也豁出去了,依吳爭春等人意見,大量僱傭軍戶百姓做事,編入輜重隊,給工錢,供衣食,讓軍民們的熱情非常的高。

二十日,孫傳庭巡視城防,從城內到城外,從南原到西原,所到之處,歡呼一片,無數人對着他的大旗歡呼:“督臣,督臣,督臣。”

孫傳庭忽然有種熱淚盈眶的感覺,他身旁溫士彥高興的道:“軍民同心,其力斷金,潼關已是銅牆鐵壁!”

第773章 真男人第91章 火藥沒了第124章 寧爲玉碎第706章 腰斬第86章 饑民第239章 王樸離去、南下真定第85章 揚眉吐氣第339章 鎮東商行第428章 中暑第124章 寧爲玉碎第389章 潰逃第359章 膽寒而去、到汝州第217章 再次分兵、拉攏第12章 誇功遊街第161章 魯密銃,難第138章 安排、去州城第768章 各方第339章 鎮東商行第110章 義無反顧第356章 可怕的官兵第43章 形勢第223章 巨大的收穫第323章 靜觀其變第284章 向京師報捷第494章 調兵、調炮第374章 洛陽城血腥攻防戰(中)第732章 血溝第102章 炮擊第396章 匹夫無禮!第517章 後路第493章 逼向女兒河(上)第424章 出征第326章 殺蟲焉用牛刀第43章 形勢第65章 爭奪第190章 盧象升丁憂第750章 聯軍第404章 奴心不悔第403章 定讓王鬥好看第693章 姑念什麼?第802章 內應第23章 牛價第550章 決斷第383章 反響、去襄陽第703章 艱難考題第473章 龍顏大悅第257章 看他們的血,有多少來流第139章 州城同僚與百姓第190章 盧象升丁憂第658章 構想第370章 闖兵圍城第38章 私人莊田第409章 子女、糧票第48章 納捐第360章 陳永福想立功第74章 雄心第214章 衆將驚異第435章 寧遠爭議(中)第27章 匠頭李茂森第514章 破陣第789章 彙集第383章 反響、去襄陽第402章 各方心思(上)第777章 刑具第478章 雞蛋第287章 銅牆臉皮第712章 福星第712章 福星第43章 形勢第454章 驚聞第212章 追擊第368章 我跟你談忠義,你跟我談錢第742章 過溝第210章 移駐東郊第799章 擋兒嶺第471章 報捷第435章 寧遠爭議(上)第826章 吾鄉第724章 對比第406章 太威武了第441章 前沿第414章 遼東消息知第272章 看來真得學習王鬥之法了第669章 世界前列第622章 在哪裡?第533章 皇家臉面何在?第279章 強攻第554章 大同、太原第561章 分錢第535章 落下第80章 激勵第581章 銀圓第334章 大開殺戒第427章 匯合行軍(上)第500章 小淩河邊(上)第738章 磨坊第825章 盡滅第411章 啊喲啊喲,啊喲啊喲第404章 奴心不悔第397章 致勝秘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