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6章 筆筒案

夜色越來越深,已經是二更時分了,霧氣瀰漫的大街上冷冷清清,偶然還能看見一人在匆匆地向家裡趕,自從長安坊門不閉夜後,大街上就開始有了夜歸的行人,但今天晚上的大街上卻有些異常,霧氣中隱隱藏有一絲緊張,似乎要有什麼事發生?

靠近西市的光德坊前忽然出現了大羣黑衣人,足足有百人之多,他們身姿矯健、動作乾淨利落,直向離坊門不遠的安陽郡王李楷的府中撲去,離王府不到百步,黑衣人立刻四處分散,將王府的各個出口全部堵住,當先二十餘人在一名官員帶領下衝上臺階,重重地敲起門來,砰!砰!砰!聲音又急又狠,驚破了寧靜地夜晚。

“是誰啊!這麼晚了。”門內傳來一個極不耐煩的聲音。

“快開門,我們是監察室的,奉命前來調查!”

側門吱嘎開了一條縫,露出一張驚懼的臉,結結巴巴問道:“你們是監察室的?”

爲首官員手執一塊銀牌在他面前一晃,“奉御史臺之命,請安陽郡王配合調查。”說完,他手一揮,數十名黑影一涌而

門房嚇得面如土色,飛奔跑去內宅報信去了。

監察室的特勤並沒有直接闖入,而是站在大院裡安靜地等候,片刻,一陣急促的腳步聲從內宅方向傳來,黑暗中一名年邁地老人被十幾名家人簇擁而來。他正是安陽郡王李楷,一個從不問國事的老閒王,長安威名赫赫的監察室居然夜闖他地府邸。李楷被唬得面如土色,他連忙拱手問道:“幾位深夜來訪,找本王有何事?”

“李放之可是王爺的兒子?”監察室官員冷冷地問道。

“正是我的五子。”李楷地心中開始緊張起來。他這個兒子是嫡子,可從小就不學好。整天和一幫高官顯貴的不肖子弟混在一起,自己前年靠門蔭給他託了個從七品小官,指望他能收心轉性,但今天監察室找上門了,難道他惹下什麼滔天大禍了。李楷想起半年前百戶宗族被屠,他地腿便有些嚇軟了。

“他在!”李楷忽然回頭對家人大吼。“還不快去把老五找來!”

“老爺,五公子今天喝多了,恐怕難以叫醒。”

一名不識時務的家人答道,可他話音剛落,李楷便給了他一個大嘴巴,咬牙切齒道:“快去,就是腿斷了也要給我擡了。\”

幾名家人飛奔跑去了,李楷又戰戰兢兢問道:“請問犬子可是惹了什麼大禍?”

監察室官員見他頗爲配合,便安撫他道:“具體什麼事我也不知,但上面並沒有命我們抓捕家人。所以請王爺放心。只要王爺不犯案,那此事就不會牽涉到王爺。”

李楷一顆心微微落下。他確實不知兒子犯了什麼事,很快,幾個家人將李放之架了出來,他還未酒醒,尚處於一種迷糊狀態,李楷見兒子出來,便衝上去狠狠給了他一記耳光,破口罵道:“小畜生,你又給我惹什麼大麻煩,連監察室都上門了。”

捱了一記火辣辣的耳光,李放之的酒有些醒了,他見院子裡站滿了黑壓壓的大漢,打了一個激靈,他心中立刻明白,這一定是考試作弊一事案發了,他嚇得腿都抽筋了,慌忙大喊:“這和我沒關係,我只用花了兩百兩黃金

但監察室已經沒有給他辨白地機會了,爲首官員一揮手,立刻上來五六名黑衣人將他捆綁起來,官員隨即拱拱手道:“上面有令,爲防止消息走漏,請王爺約束家人,誰也不得外出。”

李楷慌不迭地點點頭,“請放心,我一定照辦。”

“好!打擾王爺了。”爲首官員一揮手,“我們走!”

百名黑人帶着李放之轉身撤出了王府,瞬間便走得乾乾淨淨,李楷呆呆地站在院中,彷彿做了一場夢一般。

天還沒有亮,工部尚書李涵和從前一樣,登上馬車準備去大明宮,從今天開始將改由他執政事筆,這是他久盼之事,執政事筆也就意味着他爲右相,他喜歡那種權傾天下的感覺,李涵今年五十餘歲,也是李氏宗室之人,他這一生都是在平平淡淡中度過,沒有什麼建樹,所有地官職也是按部就班升遷,但他很幸運的是,宗室中的最高職官李勉獲罪而亡,新帝登基後爲了平衡宗室的地位,便將他找出做宗室的代表,升爲工部尚書,繼而又進遷七相之人,使他有一步登天的感覺,但他也知道自己底氣不足,嫉恨他的人會很多,所以他儘量低調行事、不露鋒芒。

但李涵一出大門便愣住了,只見御史中丞杜梅正負手站在不遠處,臉上帶着一種怪異的笑容,李涵心中忽然有一種不安的感覺,馬車停下,他下車拱拱手道:“杜中丞怎麼站在我的府門前,可是有事見教?”

杜梅淡淡一笑,從袖中抽出一紙,昂聲道:“傳陛下手諭,工部尚書李涵休假三日。\”

李涵呆住了,今天可是他執政事筆,皇上卻讓他休假,這是什麼意思?“杜中丞,究竟出了什麼事”李涵心如火燎地問道。

杜梅不慌不忙地將手諭遞給他,“請李相國先確認手諭。”

李涵接過看了看,確實是皇上地親筆,後面還有他地私印,嚴格的說來,張煥地這封手諭沒有中書門下之印,李涵可以不執行,繼續去上朝、和元載交接執政事筆。但他知道皇上既然下了這道手諭,必然是有什麼大事發生了,他不敢大意。又向杜梅深施一禮,懇求地說道:“請杜中丞告訴我,究竟發生了什麼事情?”

杜梅見左右無人。便上前向他低聲道:“這次職官考有人揭發了嚴重地舞弊案,令郎李宣也涉案其中。”

“宣兒!”李涵愣住了。“這怎麼可能?”

“是有人供出,陛下也不敢輕易下結論,所以請李相國親自詢問李宣,若情況屬實,還望李相國能大義滅親。”

“這李涵猶豫一下。他緩緩點頭道:“請轉告陛下,若李宣違法。臣絕不姑息。”

忽然,李涵猛地想起一事,不禁臉色大變,“糟了!”

杜梅見他臉色煞白,不由也急問道:“出了什麼事?”

“李宣昨夜一夜未歸。”

天剛剛亮,大批軍隊開進進入皇城封鎖了禮部,自禮部侍郎以下,所有的禮部官員都統統被請到御史臺面談,一個爆炸性的消息瞬間傳遍了朝野,職官考發生了重大舞弊案。涉及到了兩個相國。各種小道消息從四面八方涌來,有說禮部侍郎韋清畏罪自殺。有說禮部尚書盧杞遞交了辭呈,還有說工部尚書李涵涉案,已被秘密拘禁,在一片朝堂地混亂中,所有人都感到了一次吏治風暴即將來臨。

紫宸閣,一夜未眠的張煥正臉色陰沉地查看手中的一支筆,這就是這次舞弊案地證據,一支經過特殊改裝過的筆,筆尾可以擰開,裡面是中空筆筒,考試地答案便藏在這個筆筒裡,這樣的筆一共找出一百零二支,也就是說至少有一百人蔘加了這次舞弊。

李放之已經交代,他出了兩百兩黃金買這次職考通過,黃金是交給了李涵之子李宣,負責抄寫答案的三名禮部主事也同樣交代,他們各自收了李宣三百兩黃金的行賄。

現在的焦點人物就是李宣了,他是行賄和受賄地中間人,掌握着所有的信息,可是他偏偏失蹤了,他地失蹤也就意味着所有的線索都斷了。

“陛下,臣已經着令監察室下所有的特勤都出動了,包括李宣常去的酒肆、教坊、青樓等等地方,臣都已派人前去查訪,只要他還在長安就一定能找出來。”說話的是杜梅,他和顏九度正向皇上彙報案子最新的進展,旁邊還有韓和吏部侍郎胡庸參與旁聽。

張煥將手中案筆放下,揹着手走了幾步,他忽然回頭問道:“李涵的府中有沒有徹底搜過?”

“回稟陛下,已經徹底搜過,甚至還發現了李涵府藏在假山中的一處密道,但是沒有李宣的一點蹤影,臣還打算搜查李宣母親的孃家。”

張煥搖了搖頭,“昨晚這件案子還沒有爆發出,他不可能刻意去躲藏,一般他地失蹤只會有兩種可能,要麼就是被人滅口,要麼就藏在自己家裡,如果自己家裡沒有,我以爲被滅口地可能性就很大了。”

雖是這樣說,但張煥還是不甘心,他又命令杜梅道:“要加派人手進行全城搜查,不行就動用軍隊,生要見人,死也要見屍。”

“臣遵旨!”杜梅答應一聲便匆匆告辭而去。

張煥又問顏九度道:“禮部那邊有新進展嗎?”

一直沉默地顏九度嘆了一口氣,“陛下,韋清也涉案了,他已經承認他的家人在他不知曉地情況下收了李宣一千兩黃金,但他否認參與作弊。”

“那禮部其他人呢?”張煥按心中逐漸升騰的怒火問道。

“回稟陛下,除了韋清和三個主事外,其他人都不承認和此案有關。”

“這麼大的案子,怎麼可能只有侍郎和主事參與,都不肯承認,看來他們是認爲朕太好欺了。=”

張煥再也剋制不住心中的怒火,他對韓及胡庸斷然令道:“禮部從侍郎到主事,一概革職查辦,此案移交大理寺,給我嚴刑逼供,朕就不相信撬不開他們的嘴!”

韓和胡庸對視一眼。兩人同時跪了下來,韓苦勸道:“陛下,貪贓枉法者固然可恨。但不可能整個禮部官員都涉案,一部如一國,若禮部官員都涉案。那豈不是說朝廷再無清白之人,陛下。這次職官考任務繁重,臣看見大多數禮部地官員都兢兢業業、不辭勞苦,陛下怎麼能不問青紅皁白一概打倒,這會傷了朝官們的心啊!陛下。”

說道最後,韓聲淚俱下。連連磕頭不止,胡庸也苦勸道:“陛下還記得當年隴右的陳平案嗎?陳平剋扣難民地口糧。但陛下並沒有擴大打擊,而僅僅是把陳平一人斬首示衆,正因爲他曾是陛下的心腹,殺了他,卻還了隴右一片清朗的天,當年陛下是何等理智有節,而現在,陛下卻要爲一案而毀一部,陛下有沒有想過,若開了此株連之禍。大唐地官場會走向何方?”

這時。顏九度也跪下了下來,“陛下。韓相國和胡侍郎都說得有理,這裡面是有很多隱情,比如韋清涉案,他確實是考試結束後才知道家人收了賄賂,他頂多只能算是知情不報,而且他又是主動交代,若他不交代,臣也沒有證據指控他,陛下確實應該甄別對待,不能一棍子打死。”

三人的苦苦勸說,終於使張煥冷靜下來,失子之痛加上一天一夜水米未進,還有一夜未眠,他已經感覺到自己筋疲力盡了,他無力地坐下,揮了揮手對三人道:“這件案子就由韓相國主管,刑部、吏部、大理寺、御史臺進行四司會審,從考題泄密開始排查,考試前一天下午發生地每一個細節都要重演一遍,還有平時考評口碑不佳、但這次卻考得高分者,他們的卷子也要全部複覈,總之,這個案子一定要查個水落石出!”

中午時分,在東市的漕河邊擠滿了看熱鬧的人,河裡,三名萬年縣的衙役正潛入水中搜尋,幾十名衙役則在船上用長竹篙在水裡探查,上午有住在河邊地人跑來縣衙報告,昨天半夜他看見有人向河中扔了一個沉重的麻袋,形跡十分可疑。

“閃開!閃開!”一隊士兵奔跑而來,推開看熱鬧地民衆,在士兵身後則跟着一輛馬車,馬車在河邊停下,杜梅從馬車下來,他剛剛得到消息,便急趕而來。

正在河邊組織撈物的萬年縣劉縣令連忙上前見禮,“萬年縣縣令劉明亮參見杜中丞。”

杜梅擺了擺手,“劉縣令不必多禮,河中之物可打撈出。”

他話音剛落,岸上看熱鬧的民衆忽然發出一陣驚呼,一名衙役大聲喊道:“縣令,找到了!”

杜梅和劉縣令連忙跑到河邊,只見三個衙役拖着一個黑色的大麻袋向河邊泅來,衙役們一齊將麻袋拖了上來。

“把它打開!”杜梅沉聲命道。

一名衙役用刀挑開了麻袋,嚇得一下子站了起來,麻袋裡竟是一具男子的裸屍,劉縣令忽然認了出來,“這、這不就是大理寺司直李宣嗎?”

杜梅的心一下子沉了下去,李宣果然是被滅口了,他是最關鍵的證人,他被滅口,也就意味着舞弊案的線索徹底斷了。

下手好快!杜梅忽然有一種直覺,這個科舉案的幕後主使恐怕不是那麼簡單。

杜梅蹲下來仔細察看李宣的傷勢,背心被捅了五刀,喉管被割斷了,可以想象他被人從後面襲擊,勒住他地脖子,將他殺死,兇手十分狡猾,爲了不留線索,他身上沒有一絲一縷,兩條腿上綁着一塊巨石,若不是拋屍時被人發現,這不知什麼時候才能浮出水面。

“李司直既然是在東市附近被拋屍,那我估計他其實可能是在西市被殺,兇手聲東擊西,故意迷惑我們。”劉縣令經驗豐富,他一下子便推斷出了兇手地用意,這裡面有個管轄權的問題,若在西市被殺,就屬於長安縣管轄,他萬年縣無法去調查,當然,撇清自己地責任,是更重要的原因。

杜梅點了點頭,劉縣令說得有理,這個李宣是出了名的浪蕩子,很多酒肆青樓之人都認識他。雖然他知道可能性不大,但死馬也只能當活馬醫了,他立刻站起身命兩名手下道:“你們速到西市去逐戶打聽。看李宣昨晚是否出現過。”

兩名手下答應一聲便騎馬去了,杜梅又對劉縣令拱拱手道:“東市地排查就拜託劉縣令了。”

劉縣令呵呵一笑,表示此事他責無旁貸。

從李宣的屍體上查不出什麼線索。杜梅又回到了位於司農寺的監獄,目前監獄裡關押着李放之和韋清等三人禮部官員。而參與作弊地考生沒有一個人肯自首,這就是幕後安排者的謹慎之處,所有人都和李宣單線聯繫,而所有的黃金又由李宣一人送出,彼此都不知曉。

但杜梅還是想到了一個突破口。那就是禮部地官員,雖然目前招供的三名禮部主事都是單獨捲入此案。但一百多禮部官員不可能個個都是這樣,就算也是單線聯繫,其中必然有一人知道這幕後者是誰,否則將無法協同行動,所以只要撬開一個人地嘴,就能順藤摸瓜。

杜梅從東市返回,匆匆走進了皇城,他剛進朱雀大門,便見一人騎馬飛奔而來,老遠向他喊道:“杜中丞。”

“停車!”杜梅喝令一聲。拉開了車簾。只見來人是御史臺的一名官員,他臉色有些驚惶。奔至杜梅馬車前氣喘吁吁道:“顏中丞請杜中丞立刻到御史臺去,出事了?”

“出了什麼事?”杜梅隱隱感到了一絲不妙。

“禮部司郎中韓甫服毒自殺。”

杜梅一下子呆住了,這幕後者到底是誰?總是比他快一步,怎麼這樣厲害!

御史臺內,禮部司郎中韓甫的屍體被擱置在一塊木板上,臉色烏黑,一百多名在御史臺交代問題的禮部官員們都被集中到了大堂,他們默默地注視着韓甫的屍體,沒有一個人說話。

“你們都看到了,韓郎中死了,不過我要告訴你們,他不是自殺,他身上不可能有毒藥,他是被人在飯食裡下了毒,究竟是誰下地毒,我們也一時查不出,但這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今天死地是韓甫,而明天死的可能就是諸位了。”

顏九度的語速很慢,他儘可能讓在場的人明白他的意思,他掃了一眼衆人,又徐徐道:“皇上之所以到現在還沒有把你們送到大理寺受審,其實就是給你們一次機會,皇上已經說過,如果天黑前有人坦白交代,那皇上就將視之爲自首,將酌情處理,或降職革職,但絕對不會被下獄、被流放,更不會死,可錯過了這次機會,一旦被排查出,那就是不是降職革職那麼簡單了,最輕也要被流放安西從軍,大家都是明白人,這其中的厲害關係應該不用我再多說。”

“怎麼樣?可有人願意坦白?”顏九度陡然提高了聲音。

大堂裡還是一片寂靜,忽然,有人哭了起來,衆人一齊扭頭,只見主客司員外郎王敏癱坐在地上,他拼命抓自己的頭髮,滿臉都是悔恨的淚水,“我真該死,我糊塗啊!”

“我、我也坦白!”一名主事舉起了手。

“我也是一時糊塗!”

隨着禮部司郎中韓甫的自殺,禮部的涉案人員終於開始陸陸續續交代了,一百餘人地禮部,一共涉案者十二人,包括侍郎韋清、兩名郎中、兩名員外郎以及七名主事,一共受賄三千兩黃金,而其中地總協調人,正是已自殺身亡的禮部司郎中韓甫。

根據禮部司涉案人員地交代,九十九名參與作弊者全部浮出了水面,大唐皇帝當天便下達了嚴厲的制裁旨意,禮部十二名涉案人,侍郎韋清知情不報,應負次責,但念其主動交代,且主張家人退回賄賂,可從輕處理,記大過一次,貶爲江州潯陽縣縣令;韓甫和李宣雖死,但仍革除其一切官職,其子終身不得入仕;其餘十名涉案者,念其皆屬於自己坦白,可不追究罪責,皆削職爲民;而九十九名參與作弊者一律革職拿辦,並全部充軍安西戍邊。

官場地震並沒有結束,第二天,張煥又下發了第二份旨意:工部尚書李涵教子不嚴,罷黜中書門下平章事資格,降爲尚書右丞;禮部尚書盧杞身爲職官主考,對重大舞弊事件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罷黜中書門下平章事資格,貶爲福州刺史,另外升洪州刺史楚行水爲工部尚書、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升鹽鐵監令楊炎爲禮部尚書、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二人得以擠身相位。

九月二十日,吏部正式下發了第一次裁員令,除二百四十人獲補考資格外,其餘考試不及格的六百餘人全部解職爲民,朝廷將一次性發放解職補償,另外,京中職官將裁減一半到地方,這次大裁員一直延續到了次年的四月才終告結束,吏部一共發佈了四次裁員令,共裁減各級官員三千餘人。

隨着舞弊案的卷宗漸漸被灰塵堆滿,它也慢慢消失在人們的記憶之中,而那個幕後主使者也最終成爲了歷史之謎。

第143章 雪夜下涼州(下)第306章 扼守張三城(上)第42章 圍爐話第147章 裴瑩出使(下)第194章 隴右來信第123章 玄武門之變(上)第308章 扼守張三城(下)第129章 梟雄本色(下)第175章 党項人的商隊第334章 國事煩憂(下)第121章 爾虞我詐(二)第8章 聞母訊第299章 葛邏祿人第183章 鏖戰會西堡(下)第97章 翠雲居第99章 爭奪家主(一)第400章 朝廷內外(上)第156章 崔小芙召見(上)第40章 視察工坊第327章 安西戰略(十七)第364章 張煥回京第216章 四大家族第414章 筆筒案(二)第370章 舊愛新歡第53章 微妙的信號.第161章 兩日風雲(三)第54章 戰朝堂(三)第322章 安西戰略(十二)第240章 奇襲成都(上)第11章 萬里來使第371章 步步連環(上)第119章 崔圓遇刺第90章 張若錦第113章 風雨將至第15 章 戰爭的第一條導火線第186章 新式武器第199章 備戰隴右第256章 鳳翔之變(上)第70章 射胡月(三)第226章 絕地反擊(中)第273章 三線作戰第206章 格局之變(三)第52章 戰朝堂(一)第332章 家事曖昧第235章 厲兵秣馬(八)第189章 朱泚造反第285章 朝戰前夕第269章 風雨將至(下)第135章 謀取河西(下)第231章 厲兵秣馬(四)第249章 真實意第33章 碎葉風雲(十四)第212章 奴隸風波第317章 安西戰略(七)第231章 厲兵秣馬(四)第356章 兩處佈局第58章 放下屠刀第9章 掌財權第111章 馬球謀士第23章 遇渭河第38章 回紇驚變(上)第92章 馬球隊第411章 張煥的深謀第1章 平底鍋第21章 柳條箱第385章 最後的較量(上)第101章 爭奪家主(三)第337章 兄弟不和第224章 針鋒相對第157章 崔小芙召見(下)第200章 席捲隴右第226章 絕地反擊(中)第288章 朝戰風雲(下)第41章 公主歸來第182章 鏖戰會西堡(中)第55章 戰朝堂(四)第131章 三渡黃河(中)第401章 朝廷內外(下)第72章 爭兵權(一)第164章 含元拍天浪(中)第326章 安西戰略(十六)第318章 安西戰略(八)第89章 鬼推磨第10 章 大年初一第238章 虛晃一槍第171章 殺雞儆猴第27章 碎葉風雲(八)第134章 謀取河西(中)第267章 裴瑩的難處第47章 封鎖與反封鎖第162章 兩日風雲(四)第61章 楚尚書第245章 出其不意第287章 朝戰風雲(中)第33章 碎葉風雲(十四)第390章 刺案疑雲第134章 謀取河西(中)第60章 罷官職第296章 回首西望第404章 發現端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