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2章 崔圓妥協

深秋本應是成熟而平靜的季節,是充滿喜悅的收穫季節,但宣仁二年的秋天卻是緊張而充滿殺機,萬衆矚目的馬球大賽被再一次取消,原因是劍南道的局勢迅速惡化了,每天奔馳於官道上的八百里緊急軍報已經使普通民衆變得麻木,幾乎每天都有州郡淪陷、投降,朱的勢力就象滾雪球一樣,越來越壯大。

與之對應的是崔圓的心情越來越沉重,自從他上次吐血後,他便一天天瘦了下去,身體也開始變得糟糕,有時清早在去大明宮的路上又折道返回,他不得不躺在牀榻上,以平息他眼前一陣陣強烈的眩暈感。

今天也是這樣,崔圓在準備出門時眼前一陣發黑,他竟暈倒在地,家人們七手八腳將他擡上牀榻,幾名長住在他府中的御醫熟練地替他診脈開藥。

“要用小火煎熬,記住要熬半個時辰。”主治御醫姓曹,已經六十餘歲,從天寶年間起他便替李隆基看病,在御醫中資歷很老,他是受太后崔小芙的委託,前來給崔圓治病。

很快,藥煎好了,曹御醫正拿着一柄勺子細嘗藥的濃度,這時,崔賢聞訊從朝房裡趕了回來,“曹御醫,我父親的病究竟如何了?”崔賢憂心忡忡地問道,這些天父親暈倒的次數越來約頻繁,讓他心中着實不安,他很擔心父親會因此病逝,在這多事之秋,崔家還沒有人能取代父親度過這一難關。

曹御醫彷彿知道他的心思,他微微嘆了口氣對崔賢道:“相國的病其實是平時勞累過重留下的根子,這次被蜀郡之事誘發出來。慢病得慢醫,崔侍郎要勸相國多注意休息,不要太勞神,否則以後會怎麼樣,連我也不知道。”

崔賢默默地點了點頭。端起藥碗走進了父親地房間,這時崔圓已經醒了,他半躺在軟褥上呆呆地望着屋頂發怔,他的眼窩深深地塌陷下去。目光中充滿了焦慮之色。

崔賢一陣難過,這才一個月的時間,父親就瘦成皮包骨了,他把藥碗雙手遞了過去。“父親,喝藥吧!”

崔圓接過藥碗,歉意地笑了笑道:“我這毛病來得快,也去得快,以後你就不要專門從朝房裡趕回來了。”

“是!”崔賢垂手答應一聲,語氣中明顯是應付。林雷

崔圓喝了一口藥,忽然嘆道:“以前我生病都是你妹妹給我端藥,現在她不在我身邊了。據說她在武威教授女童讀書,已經收了兩百個學生,倒也難爲她了。”

“要不,孩兒寫封信讓妹妹回來吧!至少來看看父親。”

崔圓搖搖頭,長長嘆了口氣道:“算了,由她吧!她自己選的路就讓她自己去走,碰了壁,她自然會回來。”

“可是崔賢本想說,妹妹骨子裡是個極倔強的人,就算碰了壁,她也不一定肯回來。但見父親正在喝藥,他便將這句話嚥了回去。

崔圓在慢慢喝藥,但最後卻漸漸停了下來,他眉頭絞成一團,不知他在想什麼?忽然。他眼一挑。又問崔賢道:“我來問你,前年你上書朝廷說荔枝道有一段路被暴雨沖壞。不能行走大車,後來你們修好沒有?”

“回父親地話,路已經修好了。”

“修葺了就好,我還擔心後勤糧車不能過去。”崔圓的眉頭一下子舒展了,又慢慢喝了一口藥。

這時,崔賢終於忍不住道:“父親,既然朱並沒有真的造反,那索性就封他爲劍南節度使,承認他爲世家之一,把他納入到朝廷體系中來,安撫住他,這樣豈不是比大軍入蜀平叛好得多。”

“你知道什麼!”崔圓的臉立刻陰沉下來,他斥責兒子道:“朱就是一頭狼,我還不瞭解他嗎?他就是想自立爲帝,只是現在爪子不夠利,纔打出什麼還權於帝地口號,矇蔽世人,若放縱他壯大,一旦他在蜀中根深蒂固後,他必然造反,其危害之烈不亞於安祿山,輕則毀了世家朝政,重則推翻大唐,所以絕不能姑息養奸。”

“可是你的身體

不等他說完,崔圓便一擺手不耐煩地打斷了他的話,“我的身體沒事,可是如果不滅掉朱,我就是死了也不瞑目。”

“父親!”崔賢上前一步跪了下來,泣道:“你就不要再爲這些事操勞了,曹御醫說你地身體就是積勞成疾,不能再勞累了,你若有什麼閃失,誰還能支撐我們崔家?到時笑到最後的是誰?父親,張家的前車之鑑,我們不能再重蹈覆轍啊!”

兒子最後一句話字字敲在崔圓的心中,他慢慢閉上了眼睛,一種從來未有的疲憊感侵襲着他的全身,是的,他和張若鎬一樣,事事親爲,以至於沒有能用心培養接班人,自己的身體自己知,一旦自己倒下了,崔家中誰還是裴俊地對手?自己是要多給族中人一些機會了。

“我知道了,你去吧!”崔圓把藥碗還給了兒子,“回朝房去吧!你是禮部新人,不比元載在禮部根深蒂固,要多用心,多做事,知道嗎?”

“是!”崔賢行了一禮,退下去了。

崔賢走了,房間裡安靜下來,光線從窗簾頂部射入,形成了無數條光柱,光柱中細細的浮塵在上下飛舞,崔圓慢慢從牀榻上站起來,他走到窗前,拉開了窗簾,秋天的陽光大片射進了房間,強烈的光線照射得崔圓的眼睛都睜不開來。他略略避開強光,深深吸了一口窗外新鮮的空氣,腦海裡不由自主地又想到了朱,原本張煥是他的心頭大患,爲此他還和韋諤和解,結成聯盟,但朱的異軍突起,卻替代了張煥的威脅,張煥的威脅在於他是豫太子之子,他地存在是與世家朝政完全對立的,但無論如何這只是大唐內部的矛盾。

可是朱的存在卻威脅着整個大唐社稷,他很瞭解這個人,此人極有野心,而且是一個不甘爲臣下之人,他遲早會成爲安祿山第二,如果自己放縱了他,那自己就是大唐的千古罪人。

一定要出兵!

崔圓負手在房間裡來回踱步,據得到地情報,朱已有兵力十餘萬人,而且還在不斷增加之中,就算大多數是新兵,但也不能掉以輕心,最少也需要二十萬大軍,從各地調團練兵至少還得一兩個月時間,時間上等不起,只能靠幾大世家出兵,楚行水太遠,時間上來不及,而王昂可以讓他從南面入蜀策應。

這樣一來,真正地主力還得由崔、裴、韋三家來出,自己是牽頭人,可以從河東及金吾衛中調集八萬大軍,而裴俊和韋諤一家出六萬,韋諤已經和自己結盟,而且朱的存在也威脅着隴右,他應該肯出兵,關鍵是裴俊,就算他知道朱地危害,可如果自己沒有一點實質性的讓步,那隻老狐狸是不會答應的。

而裴俊想要什麼,崔圓心裡很清楚,他忍不住微微嘆了一口氣,看來這次崔慶功入閣之事又黃了。

黃昏時分,崔圓的馬車在數百名騎兵的護衛下從宣陽坊出發,向裴府所在的宣義坊駛去,馬車走得很快,崔圓在馬車中閉目養神,雖說是養神,可他的大腦裡卻一點也沒有閒下來,下午,他把自己兄弟崔慶功找來,告訴他,自己已經決定同意裴俊的建議,讓嶺南節度使李勉入閣,向他表示歉意。

和他意料的一樣,崔慶功大發雷霆,指責自己出而反而,明明答應之事又一次反悔,這也難怪,前年他就遭張破天的阻擊而未能入閣,而這一次死的是楊,是崔家最親近的盟友,無論如何都應該是他崔慶功入閣,可誰又能料到半路殺出一個朱來呢?

崔圓不由苦笑了一下,但隨即而來的另一件事卻令他頗爲煩惱,那就是崔慶功在自己好說歹說平息了怒氣後,卻又提出他要擔任這次徵南大元帥之職。

按照出兵多寡的原則,這次南征朱的主將是要由自己委派,而裴俊和韋諤將各派一人爲副將,對於崔慶功,崔圓是比較瞭解他,帶兵幾十年,也會打仗,不過若是派他去打別人也就罷了,偏偏這次是去剿滅朱,他們兩人實在太熟悉,崔圓很擔心他不是朱的對手,所以崔圓的本意並不想讓他去,但崔慶功掌握着金吾衛,而且這次他堅持要領兵南征,若真不讓他去,恐怕誰也指揮不了金吾衛大軍,反而會得不償失。

馬車轉了一個彎,駛進了宣義坊,裴俊的府宅已經遙遙可望,崔圓忍不住嘆了一口氣,其實他想到了一個對付朱的人,此人和朱一般年輕、一般狠毒,而且狡猾無比,若讓他出手,蕩平朱指日可待,可惜,韋諤不會答應,崔慶功不會答應,而他崔圓也不會答應。

第119章 崔圓遇刺第281章 指點迷津第91章 導火線第120章 爾虞我詐(一)第240章 奇襲成都(上)第297章 兵分兩路第182章 鏖戰會西堡(中)第52章 回紇內訌.第52章 戰朝堂(一)第11章 萬里來使第8章 疑蹤驚現第215章 酒樓偶遇第204章 格局之變(一)第261章 重建張家(下)第85章 遇故人第113章 風雨將至第368章 風聲再起第131章 三渡黃河(中)第366章 大唐變天(中)第395章 泄密事件(下)第261章 重建張家(下)第1章 平底鍋第353章 張府賑災第41章 故人信第58章 小酒肆第285章 朝戰前夕第43章 意外發現.第261章 重建張家(下)第36章 風不止第96章 崔小芙(下)第180章 磨刀(下)第19章 瘋狂的代價.第95章 崔小芙第189章 朱泚造反第22章 離別日第57章 皇后的抉擇第9章 掌財權第314章 安西戰略(四)第334章 國事煩憂(下)第7章 林芝堂(下)第351章 時機成熟第256章 鳳翔之變(上)第289章 漕運之爭(上)第264章 張黨雛形第60章 殘月如血第54章 裴瑩的憂慮第178章 烏鞘嶺的烽火第132章 三渡黃河(下)第115章 顏杯裴酒第103章 爭奪家主(五)第231章 厲兵秣馬(四)第237章 明爭暗奪第245章 出其不意第140章 真假糧商第183章 鏖戰會西堡(下)第347章 渤海求助(下)第22章 碎葉風雲(三)第251章 意外重逢第244章 長孫壽宴第64章 使回紇第15章 不速客第267章 裴瑩的難處第48章 重大決策.第65 章 慢收官第146章 裴瑩出使(上)第411章 張煥的深謀第377章 江淮風雲(四)第337章 兄弟不和第364章 張煥回京第400章 朝廷內外(上)第262章 意外收穫第331章 長安信使第81章 巧栽贓第94章 綾綺殿第148章 聞弦第205章 格局之變(二)第349章 局勢迷離(下)第362章 朝廷家庭第9章 千里追獵.第320章 安西戰略(十)第362章 朝廷家庭第338章 無孔不入第393章 真相如何第51章 聯姻難第308章 扼守張三城(下)第372章 步步連環(中)第323章 安西戰略(十三)第233章 厲兵秣馬(六)第37章 綁佳人(上)第35章 碎葉風雲(十六)第15 章 戰爭的第一條導火線第40章 視察工坊第336章 細微變化第126章 魔高一丈第74章 爭兵權(三)第4章 第三勢力第19章 舞財權(上)第208章 格局之變(五)第155章 會見崔圓第178章 烏鞘嶺的烽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