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0章 三渡黃河(上)

又深了幾分,太原的郊外已蒙上了一層灰色的霧靄,霜,十分寒冷,一支二千人的騎兵隊飛速地向北疾駛,黑咕隆咚的世界在他們身邊飛掠而過,風呼呼地在耳畔轟響,三十里的路程一晃而過,張煥忽然向右一擺手,騎兵大隊馳進了一片密林,驚起了一羣宿鳥,一排亂箭穿空,密林裡又立刻沉寂下來。

這裡是太谷縣,離楊烈的軍營約十里,一條低矮的丘陵地帶橫亙在它們之間,張煥在密林裡等了片刻,一名斥候飛奔趕來稟報。

“啓稟將軍,楊烈兵分兩路,一路約五千人向太原東門開去,另一路由他親自率領約八千人向北而行,去向不明,目前軍營裡已不到三千人。”

“知道了,再探!”

事情正如他預料的一樣,楊烈要偷襲盧千里的軍隊,另一方面,他要佔領太原城,張煥笑了笑,看來楊烈並不太相信自己,還特地留了三千人防備。

“將軍,既然楊烈已經出兵,我們上吧!”李橫秋躍躍欲試,顯得異常興奮,他是個好戰之人,已經快半年沒打仗,幾乎要將他憋壞了。

“不要急,再等一等。”

雖然他告訴楊烈,自己的三千人交給了張破天,但作爲一個帶兵多年的老將,以他的慎重,極可能會派斥候來打探情報,甚至他早就知道自己的軍隊抵達了太原,自己只有這三千騎兵的本錢,若不慎重一點,遇到了楊烈的埋伏,那就得不償失了。

約莫又過了一刻鐘,又一名斥候奔來,他卻是兩個時辰前給盧千里送信的親兵,張煥在信中提醒了盧千里要注意楊烈偷襲,

“將軍。信已經交給了盧千里。他給你回了一封信。”

信封很厚實,張煥打開,裡面有一大一小兩封信,他先打開了小的一封,竟是張破天飛鴿傳來的手令,信中命令他們只能接受張毅的調兵,在最後還特別提醒二將。若張煥趕來奪權。則立斬無赦。

張煥頓時驚出一身冷汗,是自己大意了,要不是楊烈裝傻,利用自己對付盧千里,他今天就會死在軍營,看來盧千里倒是真正忠於張破天之人。

他暗叫一聲僥倖,又打開了第二封信,第二封信是盧千里所寫。告訴他楊烈已經投降了裴俊,並約張煥合擊楊烈,瓜分他的部隊。

這時,前去探路的第二批斥候回來,報告張煥前方並無埋伏,只是楊烈派往太原地五千人沒有進太原,而是繞向了北兵營方向。

張煥沉吟了片刻,便立刻下令道:“繼續向東行,直奔東大營。”

就在他距東大營約還有三裡時。東大營上空忽然火光沖天,喊殺聲遠遠傳來,一名埋伏在附近地斥候趕來報告,“盧千里的軍隊忽然殺進東大營。大營內已事先有準備。兩軍鏖戰正凶。”

“將軍,機會難得。我們上吧!”李橫秋大聲喊道,他急得眼睛都紅了,旁邊賀婁無忌也上前來道:“兩軍勢均力敵,我們無論幫哪一邊都將取得勝利,將軍,可以一戰!”

“將軍,戰吧!”幾個偏將也齊聲道。

張煥咬緊牙關,他緩緩地搖頭道:“如果我沒猜錯,盧千里的主力必然埋伏在楊烈趕回來的路上,可是你們別忘了,楊烈手中可是有一萬五千軍隊,就算盧千里伏擊成功,兵力懸殊,他最後還是必敗無疑,我們只有兩千人,何必去蹚這趟渾水,還是按照原計劃,收攏一些敗兵就刻調頭西行。”

此刻,在東兵營北面約兩裡處,聞訊趕回來支援的楊烈大部隊忽然遭到了盧千里伏擊,萬箭齊發,行在前面的騎兵隊紛紛中箭倒下,楊烈軍隊大亂,可就在這時,去偷襲北兵營撲空的另外五千人也趕到了,他們從後面包抄,斷了伏兵地退路,一場兩支河東軍之間地夜戰在太原東郊打響。

在數裡外的一座高崗上,張煥高騎戰馬,默默地注視着前方的鏖戰,他知道自己不能參戰,即使能獲得更多的利益也不能,他的目的不在於此,過多的取巧最後只會誤了自己。

“去病,你在後怕嗎?”溫柔的聲音從身後傳來,張煥回頭,一張俏麗地臉龐出現在他的眼前,她眼中柔情無限,髮絲在寒冷的夜風中飄揚。

“有一點吧!今天是我大意了。”張煥輕輕苦笑一下,“其實我應該想到,我們離開長安已經十日,張破天怎麼可能猜不到我們會來太原奪權。”

“可是你現在沒有衝動,我覺得這才更重要。”裴瑩催馬上前與張煥並肩而立,她微微一笑道:“雖然我沒有過問你的軍務,可我也很關心你下一步的舉措,你能把握住大局,這纔是最重要的,男人並不要局局贏才顯得英雄,適當讓一步有時更加海闊天空,可是大局不能輸,輸了大局你就翻身無望了。”

張煥見她嘴脣凍青紫,便解下自己披風給她繫上,見她嬌小的身軀被寬大的披風包裹,不由低聲笑道:“你呢,大局輸了沒有?”

裴瑩輕輕抿了抿嘴,眼中閃過一絲狡黠之色,“沒有,在某個人給我係上披風之時,我就知道還沒有。”

說完,她嫣然一笑,調轉馬頭衝下了高崗.

戰鬥迅速呈白熱化,金戈鐵馬、殺聲震天,號角勁吹,戰鼓急擂,盧千里的軍隊一波又一波地向敵軍地陣線衝擊,企圖隔斷兩支軍隊的會合,可就在這時,盧千里被一支流箭射中額頭,栽下馬來,不久便嚥氣了。

主將一死,他的手下再無戰意,或四下奔逃,或跪地投降,四更時分,戰鬥漸漸地停止了。

與此同時,張煥的騎兵隊也拉開了一張密密網,在戰場地三裡外來回奔突,收繳逃出來地戰馬和士兵,隨着盧千里軍隊的崩潰,他們收繳地兵馬越來越多,眼看戰鬥即將結束,張煥一聲令下,他們掉轉馬頭,押着近二千戰俘和三千餘戰馬迅速向西奔馳而去。

兩天後,崔圓的山東軍趕到了太原,而楊烈得到裴俊的命令,放棄太原,向東去了呂郡,河北軍隨即佔領了汾陽郡和汾陰郡,河東正式被崔、裴兩家瓜分。

大唐朝廷隨即擁立太子李邈爲帝,由於其年幼,由太后崔小芙監國,崔小芙立即宣佈爲死去的先帝李系舉喪,並諡其廟號爲慶宗,改年號爲宣仁。

而張家在河東軍的內訌中損失慘重,從此一厥不振,漸漸在七大世家中除名,新帝即位後不久,張破天便宣佈辭去禮部尚書一職,由左相裴俊推薦另一個大世家家主、戶部左侍郎盧杞擔任禮部尚書,同中書門下平章事.

一支五千人的軍隊浩浩蕩蕩地抵達了黃河邊上的秦晉峽谷,這裡河水急,渡河十分艱難,稍不留神便會船船毀人亡,過了黃河,前面便是朔方節度所轄地界了。

這支軍隊自然就是張煥的天騎營,離開太原後,軍隊先南下去了龍泉郡的永和縣,那裡是黃河一個比較重要的渡口,擺出了大舉渡河的架勢,可在半夜,他軍隊卻放棄渡河,悄悄沿河北上,急行軍二百里,抵達了人煙偏僻的秦晉峽谷,這裡纔是他真正的渡河之地,他的先頭部隊已經找來十幾艘大船,天騎營便在黃河邊上紮下了營寨,準備天黑渡河。

張煥剛剛歇一口氣,便聽李泌的笑聲從營外傳來,“將軍虛虛實實,可把韋諤騙慘了。”

李泌和幾個文官是跟隨先頭部隊同行,早一天到了秦晉峽谷。

“先生也是虛虛實實,人影未見,聲音卻先傳來。”張煥笑着迎了出去,只見李泌揹着手站在帳外,滿臉欣慰之色,張煥沒有深陷太原,及時脫身,這就爲下一步的行動贏得了時間,讓李泌深感告慰,要知道真正的考驗不在河東,而是在隴右之行。

張煥笑着將李泌迎進大帳,“先生怎麼知道韋諤大軍會在對岸等候?”

“很簡單,截擊中流是最有效的手段,不過他是要人要馬要錢,必然不會把將軍殲滅於黃河,一定會等將軍渡完河後才包圍,這樣他至少要調動三萬軍隊來對付將軍,行動遲緩,這就給將軍贏得了時間。”

張煥點了點頭,“先生說得不錯,不過爲防止萬一,我還是想請先生回長安一趟。”

他又取出一封信遞給李泌道:“屆時請先生把這封信交給楚行水。”

夜幕悄然降臨,張煥站在黃河邊上,注視着黑沉沉的黃河之水,水流凝重,向南浩蕩行去,對岸黑漆漆的一片,不知道隱藏着什麼。

他沉思良久,忽然微微一笑,對李雙魚道:“你還是帶五百名弟兄今晚先渡河,到對岸造點事端,再搞出幾千人的聲勢出來,明白嗎?”

第71章 射胡月(四)第53章 微妙的信號.第258章 鳳翔之變(下)第94章 綾綺殿第337章 兄弟不和第214章 枝節橫生第323章 安西戰略(十三)第49章 扣留葉哈雅.第132章 三渡黃河(下)第26章 仗刀行第237章 明爭暗奪第46章 大湖築城第226章 絕地反擊(中)第252章 兩隻狐狸第9章 掌財權第318章 安西戰略(八)第369章 重鎮興商第15章 不速客第112章 圖窮匕現第316章 安西戰略(六)第44章 過新年第236章 回紇來使第153 章 重返長安第25章 碎葉風雲(六)第41章 公主歸來第397章 明遠歸來第108章 真正的較量(中)第5章 唐廷的決策.第2章 揮琵琶(上)第262章 意外收穫第41章 故人信第90章 張若錦第107章 真正的較量(上)第37章 碎葉風雲(十八)第19章 瘋狂的代價.第376章 江淮風雲(三)第399章 水落石出第9章 掌財權第48章 重大決策.第44章 過新年第250章 我的條件第51章 聯姻難第87章 長孫家(上)第58章 小酒肆第29章 碎葉風雲(十)第229章 厲兵秣馬(二)第46章 大唐帝第341章 朝政懈怠第102章 爭奪家主(四)第212章 奴隸風波第182章 鏖戰會西堡(中)第347章 渤海求助(下)第1章 平底鍋第240章 奇襲成都(上)第166章 機會第1章 碎葉截銀(上)第337章 兄弟不和第12章 抓把柄(上)第103章 爭奪家主(五)第78章 慶功欲第281章 指點迷津第416章 筆筒案第294章 風起星星峽第369章 重鎮興商第82章 憶往事第81章 巧栽贓第137章 帳篷春色(上)第117章 皇后的決定第293章 巴陵遇刺第291章 漕運之爭(下)第37章 碎葉風雲(十八)第3章 遲到的朝覲第40章 視察工坊第259章 不倫之愛第348章 局勢迷離(上)第19章 瘋狂的代價.第248章 緊鑼密鼓第192章 崔圓妥協第136章 鏖戰會郡第26章 碎葉風雲(七)第161章 兩日風雲(三)第174章 河西的軍戶第309章 天降奇兵第175章 党項人的商隊第21章 柳條箱第154章 京孃的酒樓第152章 鳳翔訴情第414章 筆筒案(二)第74章 爭兵權(三)第97章 翠雲居第175章 党項人的商隊第340章 夜遊長安第309章 天降奇兵第253章 苦肉之計第215章 酒樓偶遇第38章 回紇驚變(上)第329章 安西戰略(十九)第20章 舞財權(下)第314章 安西戰略(四)第325章 安西戰略(十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