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35 曹文詔的證明】

因爲韋爵爺的關係,原本歷史中的柳河之戰肯定是不會再回來了。

但是,歷史兜兜轉轉,似乎又回到了原點。

沒有了柳河之戰,韋爵爺卻在不經意間讓曹文詔這一小股騎兵得到了一定的加強。

曹文詔可以證明關寧鐵騎的戰鬥力一次。

而且這一次的證明機會很不錯,蒙古人,建奴,寶軍,加上大明邊軍,四方面的人馬都將在一個戰場上作戰,一戰獲勝,便可以名揚天下!

實際上,曹文詔出關是有一定的私心的,感激韋爵爺的知遇之恩,給了他們不少馬匹和銀子,糧草,這是其一。

其二就是曹文詔想在關外證明一下自己的實力!證明大明邊軍也是有能打的軍隊的。

實際上,曹文詔這一路小股人馬,也的確是大明邊軍當中,包括薊州軍,包括遼東軍,精銳中的精銳,說是最精銳的一路人馬也不爲過。

關寧軍這個概念其實是不準確的,自廣寧丟失,明朝關外只剩下了山海關。

孫承宗督師期間,具有了關上,關外的概念,最後以袁崇煥劃分關外信地爲始,那時候,纔算具有了關—寧這個概念,關寧這個詞第一次被聯用是在天啓六年,

那麼之前王在晉,孫承宗的軍隊,究竟做怎樣一個名字。

實際上在後世,大部分人認爲關寧鐵騎是指吳三桂的人馬。

《明季北略》記載吳三桂的部下有精兵四萬,遼民七八萬,皆耐搏戰。

而夷丁突騎數千,尤爲雄悍。敵望之輒遁。

《明季北略》對於吳三桂的兵力是不是誇張了且不討論,“夷丁突騎”顯然是少數民族,最大可能是蒙古人。

那麼明朝後期的精銳鐵騎,真的要依賴異族來組建嗎?

但把“關寧鐵騎”視作對明王朝末期關寧軍中精銳騎兵部隊的一個泛指的話,其中大部分還是漢人。

“夷丁突騎”,只是關寧鐵騎的一部分。

按《頃見新略》說法,“奴步善騰山短戰,馬兵弱。葉赫馬兵最悍,步兵弱。故奴畏北騎,北畏奴步”,建州女真以步兵見長,騎兵實力甚至不如葉赫。

在後來與明作戰中,建州主要使用的還是騎馬步兵戰法。

而明王朝後期雖然騎兵數量不多,質量卻很可觀。

明代馬鎧覆蓋面積下降,更注重騎兵的機動性。

由於九邊對抗蒙古人的需要,騎兵比例大爲上升。相比兩宋和元初常使用的全覆蓋式馬鎧,明代重騎兵基本都是半具裝,而同時具備騎射能力,很多人還裝備了火器。

明代也有覆蓋比例較大的馬鎧,但很少。

在元初,蒙古騎兵也多有使用全覆蓋馬鎧者,但明軍騎兵比起蒙古人又更重視格鬥,擅長騎槍衝鋒。

但入明之後,火器同樣有破陣作用,且明朝的敵人中使用步兵方陣的較少。

從壬辰戰爭的情況來看,使用半覆蓋馬鎧的重騎兵,衝擊日軍這樣質量較低的步兵方陣,穿透力、破壞性依然可觀。

由於蒙古人的馬匹數量優勢,能夠快速聚集優勢兵力犯邊,迫使明軍騎兵必須具備以寡擊衆的能力。

明軍騎兵訓練時重視夾槍衝擊的訓練,《武藝圖譜通志》載:“柄長十五尺,其法初出馬。右手執轡。左腋挾槍。作新月上天勢。右手執前。左手執後。高擧過額。換執左右手。作左前一刺。換執左右手。作右前一刺。換執左右手。作左後一刺。換執左右手。作右前一刺。換執左右手。作左前一刺。換執左右手。作右後一刺。換執左右手。作左前一刺。換執左右手。作右前一刺。仍作弄槍。右內揮一次。左內揮一次。如是者無定數。”

顯然,集羣持槍衝鋒的明軍騎兵,其勢如槍山密林,森森而至,能令偏向於機動作戰,不擅長打硬仗的蒙古人恐懼。

嘉靖十三年,1534年二月,總兵王效以800精騎擊退萬餘蒙古人,類似的戰績在明朝歷史上不勝枚舉。

大將馬芳甚至多次率精騎深入蒙古高原,擊敗蒙人優勢兵力,甚至俺答汗本人。

由此可見,明軍騎兵的決死突擊戰術是很有效的。

而遼東軍、關寧軍中既有大量精銳家丁騎兵,也有享受朝廷財政傾斜的常規騎兵部隊,其騎兵戰鬥力應當是可觀的。

其中雖然有一部分蒙古人,絕大多數還是漢人。

那麼,明軍騎兵對建州作戰表現如何呢?

按《明史·賀世賢傳》:世賢駐靉陽,聞變,疾馳出塞,得首功百五十有四級,進副總兵,鐵嶺被圍,世賢馳援,城已破,邀獲首功百餘級。泰昌元年九月連戰灰山、撫安堡,獲首功二百有奇。

賀世賢數次以小規模的騎兵部隊發起突擊,擊敗後金,史稱“數角鬥有功”,顯然這些戰績是通過近戰格鬥獲得的,且其中一些戰鬥對手很可能是努爾哈赤本人。

賀世賢斬首接近500,而斬首往往少於實際殲敵,殲滅女真人當在千人以上。

雖然建州步兵善戰,但賀世賢的戰法以突襲爲主,建州步兵未必能成列對抗。

如鐵嶺之戰,應當是趁建州軍剛剛攻破鐵嶺,突然從背後襲擊,以強悍的衝擊力斬殺敵軍。

由於明軍重騎兵使用半覆蓋馬鎧,負載較輕,反而利於在作戰後快速脫離。

廣渠門之戰時,袁崇煥率領9000名關寧軍精銳騎兵疾馳至京師,以下馬作戰爲主的方式打退至少一萬以上的後金兵,則證明關寧軍精銳騎兵的步戰能力也可圈可點。

由此可見,雖然沒有全覆蓋的馬鎧,但“關寧鐵騎”應當是一支類似唐朝重騎兵的部隊,既能騎射,更強於格鬥,其決死衝鋒威力甚大,下馬步戰戰力亦可觀。

在鬆錦大戰後,吳三桂以較少的兵力和資源,仍能堅守寧遠兩年,多次挫敗滿洲的進攻,也顯示出“夷丁突騎”作爲關寧鐵騎的餘暉,戰鬥力是可觀的。

不過,明末極爲腐敗,政府行政效率低下加上內憂外患,關寧鐵騎在內的精銳騎兵雖然強悍善戰,但實際戰兵數量終究有限。

而軍事化運轉的建州,在步、騎、炮的配置上則全面均衡。

加上中樞指揮的失誤,明王朝仍然對後金往往戰敗。

但即便如此,李自成攻克北京的時候後金甚至未能拿下寧遠,是吳三桂主動放棄寧遠入駐山海關。

由此而論,雖然“關寧鐵騎”在編織上並不存在,但關寧騎兵確是明末的強兵。

可再強的兵,沒錢,也沒人好好用,又能如何呢?

曹文詔這一路,不管是步軍還是騎兵,都裝備了三眼銃。

步軍幾個人一支,騎兵人手一支。

這在明軍邊軍當中都屬於頂級裝備了。

否則即便是三眼銃,也不會裝備這麼多。

這都是因爲韋寶除了錢的緣故。

其他的薊遼邊軍也有三眼銃,養不起,沒有那麼多。

主要是沒有那麼多的火葯。

曹文詔有了銀子,便向薊遼督師府的營造處多花了一些錢,多弄了一些火葯,索性就將附近幾座軍營的友軍的三眼銃都借過來了,因此裝備不錯。

明朝三眼火銃,在當初關寧鐵騎抗倭援朝,硬剛八旗用的就是這個。

衝鋒的時候連開三槍,近身的時候換個握法就是一把狼牙棒,非常牛叉的裝備。

寧錦和廣渠門之戰,滿桂趙率教祖大壽等人至少表現比起其他明朝正規軍強多了,比如後來盧象升孫傳庭楊嗣昌等等。

按照歷史記載,和後金對陣還能不敗的明朝正規軍,也就是袁崇煥時期,洪承疇鬆錦大戰前期算,後期被打崩了。

袁崇煥算是很厲害的角色,如果還是袁崇煥鎮守遼東,皇太極不會再有機會入關。

崇禎二年,皇太極的冒險入關也是皇太極的一次戰略嘗試,如果崇禎不瞎操作,皇太極能平安回去都是天佑了。

所以明軍邊軍是不弱的,也有騎兵,騎兵數量雖然不多,但是也有一小部分精銳,幾千人是能湊出來的。

按照習慣上古代的劃分是1840年之前算古代,之後算近代。

韋寶覺得在華夏古代,綜合實力最強的軍隊無疑是明軍,不但禁軍三大營之一神機營是全火器裝備,就算在之前的常規戰爭中,火器也廣泛的應用到了明軍戰鬥中。

明軍的建制是“銃十,刀牌二十,弓箭三十,槍四十”,從短的手銃到重炮一應俱全,甚至早都不用的戰車都被拉出來,與火器配合,類似於原始步兵車、小坦克,小裝甲車,比如什麼先鋒霹靂車等等。

各類火器、戰車名字太多,《明史.志六十八.兵四.火器》當中就記載了各種玄妙的武器。

比如天順年間發明了一下發九發的手持小喀秋莎九龍筒、總督軍務翁萬達製造的,現在已經被渥太華公約禁止使用的“三出連珠、百出先鋒、鐵捧雷飛,俱便用。母子火獸、布地雷砲,止可夜劫營。”

這樣碉堡的地雷,還有御史張鐸進獻的十眼銅砲、四眼鐵槍等等,只有你想不到,沒有他們不會造的武器。

在戰術上,朱元璋乾兒子沐英在掃平叛軍的過程中發明了類似於百年後織田信長的“三段擊”的戰術。

“英選騎三萬馳救,置火炮勁弩爲三行。”《明史.沐英傳》當中有記載。

後來朱棣徵漠北的“神機銃居前,馬隊居後”的戰術。

加上後來明軍又朝老外購買了“能洞裂石城,震數十里。

天啓中,被授予大將軍號,遣官祀之。

牛叉大炮,成立了史上第一支有建制的炮兵。

在步兵上,明朝屬於比較積弱的了,但是前期十個月朱元璋就能把元朝打出北京,說明步兵也差不到哪去。

而且後來的俞家軍,戚家軍也相當威猛。

明朝之所以強大,騎兵是功不可沒的,按說元朝騎兵起家,瘦死的駱駝比馬大,但是不照樣被常遇春徐達藍玉等追着滿世界跑。

後期的關寧鐵騎也照樣把八旗軍打的沒脾氣。

終明朝到崇禎皇帝在煤山自掛東南枝之前,關寧錦防線未被攻破,南下統一也多爲關寧錦名將。

大明不光是步軍和騎兵厲害,海軍也很牛,之前的朝代最多是在江河裡面打一打的小水軍,明朝那真是歷史上唯一有海軍建制的古代,清朝後期算近代。

шωш ▪тт kдn ▪C○

而且,大明的海軍也是唯一在出海作戰的軍隊,就算是後世的海軍也沒說出國去打個誰,咱明朝的太監就做到的。

一下西洋,剿滅海盜陳祖義,這都不算本事。

三下西洋,錫蘭山國王亞烈苦奈兒“負固不恭,謀害舟師”,鄭和在回城的時候,他五萬人準備襲擊,結果被鄭和兩千人擊敗,然後抓回京城審判,咱當年就是有這個實力。

四下西洋,把蘇門答臘國王蘇幹剌抓住,送回京城殺了。

四方來朝不是禮儀弄出來的,而是實打實靠炫耀武力打出來的。

不光什麼年代,不會打仗,就不能獲得別人的敬畏。

從這以後,周邊那些小國再沒說敢跟明朝的海軍叫板的了。

大明海軍跟荷蘭打料羅灣海戰,跟日本打的露樑海戰,跟葡萄牙、小本子走馬溪、九山大洋海戰,跟越南的富良江海戰、神投海之戰,跟清朝的廈門海戰,就是苟延殘喘時期跟荷蘭的彭湖海戰,都沒打輸過,創造不敗戰績。

明軍還有強大的諜報機關給軍事行動做重要的支撐,錦衣衛在壬辰戰爭中,大量的收集小本子軍情報,包括在小本子國內都有錦衣衛的情報機關的在活動,這也是前朝罕見的。

但令人不解的是,他們竟然派了“貌頗魁梧,才亦倜儻”的人去做間諜。

日本人當時超矮的,這樣的人去了不就被發現了。

至於強大的明軍爲什麼會敗給八旗軍,偶然的因素太多,萬曆三大徵掏空明朝經濟,宦官專權,黨爭不斷,朝野疲敝,天災連綿,施政有誤,民不聊生,用人失察,妄自尊大,滿洲興起。

關內戰爭很多都是老明軍打新明軍,南明衆政權內耗也把復國希望掩埋。

若是單說明軍精銳對陣滿洲八旗,後者幾乎是沒什麼機會的。

從當時皇太極寫給崇禎的書信來看,他們只是想搶點東西,並沒有想把明朝怎麼樣。

所以,明軍的建制有步兵,戚家軍等。

有騎兵,李成樑部。

有炮兵,如神機營。

有特工,錦衣衛。

有工兵,從朱元璋開國一直到最後,工兵部隊在守城過程中發揮了巨大貢獻。

有特種部隊,如關寧鐵騎等。

有不敗的海軍,能夠依靠強大的軍事實力,想打誰打誰,想滅誰滅誰,不聽話就換大佬。

當時是沒空軍,不然估計明朝也得弄個空軍出來。

最重要的是,明朝皇帝都相當尚武,上到朱元璋下到崇禎,沒有怕死的,明朝皇帝親征也是最多的。

而且都是去最前線,掄刀就上,還有實際殺敵的,明武宗就曾經上陣殺敵二人,史上也罕有。

而且,由於中國地勢影響,北打南,順勢而下,南打北,唯一的統一,就是明軍創造的。

韋寶認爲在歷史上比較軍力不能縱向比,秦朝軍隊再猛,也打不過北府兵,北府兵再厲害,見了秦王府的照樣得跪,秦王府的要是跟元軍打會哭,元軍見了藍玉也是夾緊馬肚子跑,明朝海軍再牛逼,我也不信他能打的過北洋水師。

所以橫向比較當時世界,會比較公平。

秦軍統一全國一個是商鞅變法讓秦軍的士氣增加,後勤保障充足,二是秦軍兵器上有一定優勢,三是依靠函谷關地勢,四是破六國聯盟,讓諸侯以豐腴之地賂秦。

當時趙國趙武靈王胡服騎射後軍事實力也是相當強大的,但是趙國北有胡人侵擾,南有諸侯撩撥,西面還得跟秦國長期對立,又無關可守,國土一馬平川。

試想當時如果秦趙換位,那麼趙國統一全國的機率並不比秦國少。

趙國在地形劣勢的情況下抵擋秦國多年,最後的潰敗也是內部原因。

所以,秦軍統一全國,有很大外在因素的影響。

過秦論和六國論都講到,六國潰敗不是兵不如人,而是其他因素。

“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不善,弊在賂秦。賂秦而力虧,破滅之道也”,“秦孝公據崤函之固,擁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窺周室。”

秦朝行軍的獎罰制度,後朝各代也一直沿襲,例如明史滿桂傳裡寫:“軍令,獲敵首一,予一官,否則賚白金五十。桂屢得金,不受職”

就是說,你獲得一個首級,要麼官升一級,要麼給白銀50兩,他每次都選錢,不選官職。

就算在當時的戰國,趙國也有一套自己的軍事賞罰制度,分爲:賞、軍功爵和官職升遷三種。

當時戰國有一種說法,叫做齊之技擊不可以遇魏氏之武卒,魏氏之武卒不可以遇秦之銳士。

同期戰國的精銳部隊還有趙武靈王的武陵鐵騎,該部隊北擊匈奴200裡十餘年不敢犯境,但是當時匈奴在秦國佔了不少便宜,一度在孝公後期威脅到咸陽,機動性很差,但精度很牛逼的韓國擊剎營。

“天下強弓勁弩,皆自韓出”,雖然說魏武卒怕秦銳士,鐵鷹銳士人員最多時期也只有1600多人,編制不是很多,屬於特種部隊,但是吳起用5萬人戰勝秦軍50萬就是這支魏武卒。

所以,秦軍的常備軍並非戰無不勝的,當時最強大步兵應該是這支魏武卒,但是去看一下當時的中國地圖,魏國是被幾個國家包着打的,秦國只用守一關。

同時,當時世界上還有斯巴達三百勇士,實際上學名叫紅衣重裝步兵,編制有4000人,大流部隊的不朽長生軍,還有神話中的那些希臘羅馬部隊。

同等數量的秦軍遇到同等數量的羅馬第一軍團,未必打的過。

對方完全是人肉坦克,除了眼睛,剩下都是鐵皮。

漢軍戰鬥力初期也不行,後來武帝時期,漢軍強大的同時,世界上還有一支強大的羅馬軍團,羅馬軍團的戰鬥紀律和團隊作戰戰術以及防護上是優於漢軍的,漢軍的機動性和人數上是比羅馬厲害。

而且羅馬的炮弩採用數學公式計算,在打擊精準上,是優於漢軍的牀弩的。

同上,漢軍在人數上可以把第一軍團啃死,但是同等數量的話,第一軍團皮太厚,倒是可以利用我們的機動性把他們累死。

而且那些人一個人打仗一幫人服務,把他們擡搶的,拿甲的弄死,他們就跪了。

到了隋唐,征伐朝鮮,耗死了隋朝,累垮了唐朝。

朝鮮可以作爲一個風向標。

明朝時期,跑到中國當流亡政府來了,但是當時跟隋唐打的可是昏天暗地,當然也是吃虧多,不過咱們便宜佔的也不多。

不然後世的棒子拍韓劇,就敢胡謅唐太宗被淵蓋蘇文射瞎一隻眼睛,就不敢說萬曆帝被李成桂打掉一隻耳朵。

怛羅斯之戰,高仙芝也被阿拉伯軍隊打慘了,我們終於吃了一回人數上的虧,並導致了科技外流。

但說唐軍在世界上最強大,未必,吐蕃已經算是比較彪悍的了,當時的阿拉伯軍隊因爲有信仰支撐,應該在士氣上更加彪悍一些。

如果把元軍不算外來政權,他的確很強大,但是要知道在當時宋軍是幾乎沒有騎兵的。

宋朝積弱的根本原因並非重文輕武,是要追溯到後晉割讓幽雲十六州後,中原朝代再無獲得戰用馬匹的途徑。

冷兵器時代,騎兵就跟後世的空軍一樣,機動性極高,有足夠的騎兵,等於穩贏不輸。

元軍打贏宋軍,是大人打小孩。

況且最重要的是,元朝是隻能在陸地稱王稱霸,他沒有本事打小本子,明軍纔可以。

軍事的強大在於,看誰不順眼滅誰,看誰不順眼,打不着,就不是真正的強大。

這點,明軍做到了,元軍沒有。

八旗的戰鬥力是被清朝的歷史吹大的,如果八旗真的那麼厲害,入關不必要吳三桂幫助才進得來。

入關以後,明軍打明軍的情況是大於八旗打明軍的。

明軍是中國古代最強的軍隊,在西方人眼中,明朝是中國歷史上最後的一個霸權國家。

而霸權的依靠就是強大的軍隊。

在中國的古代王朝裡,唐朝、漢朝是最強的那個等級。

唐朝控制西域不止幾十年,唐朝控制超過120年。

公元790年左右,唐朝才失去西域。

說到對外擴張,秦朝遠不如漢、唐。

秦朝沒有西域、漠北,是否控制過漠南也很可疑,在對外圍疆域的控制範圍與控制時間方面,秦朝遠不如漢、唐。

而秦朝那麼短的壽命,統一的秦朝,沒有幾年時間。

其對中原與南方的控制時間也遠短於漢、唐。

漢朝沒有控制漠北,而唐朝控制漠北數十年,唐朝還控制漠南,唐朝後期還通過三受降城體系控制部分漠南。

但是,在對遼東、朝鮮半島的控制時間方面,漢朝長於唐朝。

另外,唐朝的都護府控制西域超過120年,而漢朝的都護府控制西域約90年,至於之後的西域長史府時期,缺乏控制力,控制力遠不如都護府時期,不應算作漢朝控制西域的時間。

實際漢朝最後也失去了西域。

西域後部王阿羅多殺傷漢朝吏士,之後還與漢朝立的卑君爭國,結果漢朝竟然廢了自己立的卑君,反而承認阿多羅。

漢朝末期,胡人已經滲透進入關中、中原了,並且在關中、中原大發展。

到了曹魏,那是曹魏強大,才能保住部分地盤,無法歸功於漢朝。

如果按照某些人的追溯把這功勞給漢朝的話,那麼也要把五胡亂華這比功勞大的多的破壞也歸因於漢朝了。

把五胡亂華的歸因於漢朝,東晉五胡、南北朝時期,連中原、南方這漢人中心疆域都沒能統一。

即使控制西域,原因也是那些割據政權的強大,而不是漢朝的原因。

西晉也談不上對四夷佔優勢,五胡亂華裡的鮮卑人可不是內附部落,而匈奴人起兵是明確的反晉的。

一幫胡人打的晉連中原這漢人中心疆域都丟了。

要說留下爛攤子,隋朝大亂,給唐朝留下了一個爛攤子。

隋煬帝楊廣造成嚴重大亂,敗壞了北周、隋朝文帝留下的豐厚遺產,人口戶口銳減到約200萬戶,疆域大量丟失、內外衆多強敵,嚴重分裂內戰削弱了華夏,連吐谷渾都返回故地還攻打隋朝河右,隋朝郡縣卻防禦不了,而突厥崛起到“戎狄熾強,古未有也”的程度,把隋朝中原的部分地區納入勢力範圍,突厥可汗想效法拓跋道武帝入主中原。

楊廣留下的是爛攤子與惡劣局勢,華夏面臨突厥吐谷渾等很多胡亂華的危險。

這種惡劣形勢下,李淵李世民唐朝竟然迅速擊敗衆多強敵,統一,又打敗突厥、新崛起強盛的薛延陀、西域諸國、鬆外諸蠻等等敵人,佔據漠南、漠北、西域等地,擴張佔據龐大的疆域。

這個時期唐軍有強大的戰鬥力,是原因之一。

李淵起兵時只有太原一地,李淵地盤小而且軍隊少,爲了防止突厥與劉武周等人攻打,才暫時結好突厥,但是之後建立唐朝之後不久,就與突厥開戰,一面防禦突厥,一面攻滅其他割據勢力,其中包括消滅了一批歸附於突厥的割據勢力,不僅平定亂世、統一,還削弱了突厥的力量,打擊了突厥可汗的威望。

唐初李淵李世民等人的數年苦戰,不僅統一,而且抵禦突厥,粉碎了突厥可汗想效法拓跋道武帝入主中原的企圖,從而保衛了華夏文明,還消滅了突厥支持的多個割據勢力,削弱了突厥可汗的力量。

隋末大亂,隋朝不僅失去了河西、隴右,連中原、南方的大部分地區也失控了。

李淵太原起兵時,地盤極小,只有太原一地,之後李淵李世民唐朝打敗衆多內外敵人,才擴張佔據了中原、河西、隴右、南方、漠南、漠北、西域等地。

後來唐朝喪失的地盤,本來就是唐朝擴張佔據的外圍疆域,而外圍疆域河套與部分漠南、以及漢人的中心疆域中原與南方,唐朝沒有喪失。唐朝沒有損失內地的疆土。

唐朝後期還控制中原與南方,另外還通過三受降城體系控制着河套以及部分漠南地區。

雲貴當時還是少數民族地區,唐朝擴張佔據了一部分。

唐朝末期,越南(安南)還是唐朝的一部分。宋朝沒能佔據越南,才使中國失去越南。

而唐朝沒給宋朝留下爛攤子。

契丹和党項都不是唐朝坐大的。

唐朝後期,張仲武、劉濟、李載義還擊敗奚與契丹。

唐朝後面是五代的後梁、後唐,而不是宋朝。五代時期,李存勖以河東一隅之地,一面與後梁對抗,另一面還打敗契丹雄主耶律阿保機率領的契丹主力,王晏球還打的契丹卑辭厚禮。

而宋朝接手強大的後周,後周幾乎統一中原,又基本統一漢地的大部分,地盤、人口等方面遠超過李存勖,但是對契丹在戰績卻不行。

而党項真正坐大是在宋代,党項在五代連靈州都拿不下。

党項李繼捧把夏綏銀靜宥五州之地獻給宋朝,但是宋朝處理党項李繼捧李繼遷時出了錯誤,之後又多次犯嚴重錯誤。

李繼遷逃入地斤澤時才十幾個人,最後卻折騰的宋朝把夏綏銀靜宥五州之地給了李繼遷,又把靈州丟給了李繼遷,導致党項李繼遷真正坐大,其後人建立西夏。

宋朝的被動是宋朝自己造成的。

五代時的李存勖、王晏球那麼點地方還打敗契丹。

後來後晉石敬瑭才把幽雲地區給了契丹,劉邦、李淵、朱元璋起兵時也沒有幽雲地區。

後周留給宋朝的實力還比劉邦、李淵、朱元璋起兵時強,這是給宋留下的,宋朝接手了比較強大的後周,而其他割據勢力還不衆弱結盟共抗一強,讓宋有機會逐個擊破。

在前人留下的這麼有利於基本統一的局勢下,宋還用了快20年第二帝才搞定,創業都創成這樣,真是呵呵了。

宋朝自己沒能佔幽雲,正是宋朝自己擴張不力的結果。

宋朝國防形勢上的爛攤子、沒有幽雲地區、沒有產馬地等等,何況宋朝有戰馬產地與輸入通道靈武,但是宋朝自己丟了靈武,但不過宋朝河東路和永興軍路仍然有產馬地。

正是宋朝自己表現不夠好,擴張不力造成的結果。

漢、唐、明靠自己擴張佔據幽雲等戰略要地,漢朝後期就有很多異族內遷了,五胡亂華、南北朝等更是異族內遷。

以宋朝的表現,就算是沒有沙陀人、党項人、契丹人,也會有其他異族代替他們做那些事。

秦末大亂、隋末大亂留下的爛攤子,漢朝、唐朝怎麼不怨秦朝、隋朝。

劉邦、李淵起兵時,地盤很小,哪有什麼幽雲等戰略要地。

漢朝、唐朝打敗衆多內外強敵才佔據幽雲等戰略要地。

秦末隋末大亂破壞嚴重,人口戶口驟減,隋末大亂導致唐初武德年間僅200餘萬戶,匈奴、突厥再次壯大,突厥在隋末再次強大起來“控弦百餘萬,北狄之盛,未之有也”,還有強大的割據勢力,竇建德薛舉劉武周樑師都李軌王世充等倔起虎視,歸附於突厥,與唐朝爲敵。

漢朝、唐朝打敗衆多內外敵人,擴張出較大的疆域、改善了國防形勢。

從防禦和對全國的控制力角度來說,明朝邊事並不比唐朝穩定。

唐朝後半段的大部分時期裡,40到50個藩鎮絕大部分不割據,只有河朔等極個別藩鎮割據,但也施行唐朝的政策法令,“須借朝廷官爵威命以安軍情”,而且割據藩鎮也曾解除割據。

即使河朔藩鎮處於割據狀態時也沒被外敵佔據。

而在對疆域的控制範圍與時間上,唐朝超過明朝。

唐朝控制西域超過120年,明朝幾乎沒控制過西域,最多是短暫控制西域東部。

唐朝控制漠北數十年,明朝沒控制過漠北。

唐朝唐太宗時期唐高宗前期控制漠南50年,後來從唐中宗第二次登基時張仁願建立三受降城體系開始,唐朝再次開始控制河套與部分漠南地區,唐朝後期仍然控制着河套與部分漠南地區。

而明朝對漠南地區以及河套的控制要短的多。

明成祖雖然五徵漠北,最後卻沒能推進國境線,反而將北平行都司改名大寧都司,移治保定府,東勝左右衛也分別遷到了今河北的盧龍和遵化。

開平衛和興和所成了孤懸的據點,永樂二十年,公元1422年,興和所被蒙古阿魯臺襲陷,遷治宣府。

宣德五年,公元1430年,開平衛也移治獨石堡。

至此,明朝不僅失去內蒙,而且在北京、河北、山西境內的明朝北界已經退到了以後的長城一線。

河套地區本來是明朝的轄地,但在東勝衛後撤後失去了支援,而蒙古卻不斷入侵,到天順(公元1457—1464年)後就完全成了蒙古的勢力範圍。

嘉靖時曾一度想收復河套,但沒有成功。

看匈奴人勸衛律的,以及突厥人暾鬱谷說的,於是衛律爲單于謀:“穿井築城,治樓以藏谷,與秦人守之。漢兵至,無奈我何。”

即穿井數百,伐材數千。或曰胡人不能守城,是遺漢糧也,衛律於是止。

漢唐時期,匈奴、突厥都不敢在靠近中原的地方築城,即使在漢朝後期、唐朝後期,鮮卑、回鶻也沒敢在靠近中原的地方築城。

而在明朝,蒙古卻敢佔據河套與漠南,即使在蒙古分裂成多個部時,其中一個部竟然也能在河套靠近中原的地方築城。

中國固有領土不是唐朝失去的,而是宋朝失去的。

另外,唐朝之前,雲貴就是少數民族的地方,唐朝擴張佔據了雲貴,後來又丟失了。

後來唐朝失去一些外圍疆域,但是唐朝還控制着外圍疆域河套與部分漠南,還控制着漢人核心疆域中原與南方。而且無論唐朝失去的疆域還是唐朝控制的疆域,都是從太原起兵開始、從只有太原開始,李淵李世民唐朝打敗衆多衆多敵人擴張佔據的。

唐朝後期還控制着安南。

漢唐的疆域都是自己擴張佔據的。

因爲宋朝沒能控制越南,才導致中國失去越南。

如果把這說成根源在唐末的藩鎮,那麼任何後世失去的疆域都能說成根源在於漢朝,在於漢末的割據軍閥了。

播州楊氏這種”藩鎮“,仍然是華夏王朝的一部分,根本就不是失地。

漢朝後期、唐朝後期也有對外失敗,但是之後,漢朝、唐朝又能取得對外大勝,足以報仇雪恥。

而明朝對後金,明朝是接連慘敗,沒有足以報仇雪恥的大勝。

甚至有在明軍數倍數十倍於後金軍的情況下,也被後金軍打的慘敗的事,與漢唐正相反。

漢朝、唐朝後期的對外作戰,反而有多次以少勝多的勝利。

漢朝、唐朝最後都亡於內訌,沒有把中原與南方這漢人的核心疆域丟給外敵。

漢朝後期,羌亂給漢朝造成的破壞遠超過當年強盛時的匈奴,但是漢朝段熲仍然平定了羌亂。

唐朝後期經歷一些對外失敗之後,唐朝後期李晟、韋皋、史敬奉等多次重創吐蕃軍,九世紀中期,唐朝廷重佔秦、原、安樂、維、扶、河、渭等州,張議潮佔河西、隴右,歸附於唐朝,不久之後,吐蕃王國內外交困先滅亡了。

安史之亂時回鶻回紇停止稱臣於唐朝,改認唐朝爲兄,在助唐平叛時趁機劫掠了洛陽。

後來,從唐德宗開始,回鶻再次開始稱臣於唐朝。

九世紀中期,黠戛斯擊破回鶻,黠戛斯入貢於唐朝;部分回鶻西遷,大量回鶻南遷。

南遷的回鶻與唐朝發生衝突,唐朝張仲武、劉沔、石雄等數次擊破回鶻,殺獲十幾萬回鶻人,還俘獲大批迴鶻侯王貴族。

【0971 幾方面微妙的勢力】【0984 太監】【0291 終於有消息了】【0440 薑是老的辣】【0749 韋大人要幫魏忠賢扳倒恩師】【0413 前往復州城】【0664 大明閒人】【0822 韋監軍怒懟孫承宗】【0355 徹底破裂】【0436 說動孫承宗】【0159 吳襄】【0588 破釜沉舟的韋寶】【0617 打斷九根藤條】【0747 徐大化給魏忠賢出的主意】【0065 規劃韋家大院】【0898 典型的寶軍伏擊戰】【0417 四面放火】【0189 隔絕四個裡】【0919 韋爵爺的發展目標】【0707 鬧沒有出路】【0546 三澗堡大戰】【0515 韋寶那一首連吳襄都能打動的歌曲】【0147 張嫣西李客巴巴】【0640 好好的冒出來一個行刺的】【0864 代善和皇太極都拋出橄欖枝】【0817 總裁要看試驗】【0153 王體乾】【0391 孫承宗的收弟子信號】【0493 盜劫計劃的第一階段】【1001 韋爵爺得到了聰古倫的消息】【0060 入關回去】【0909 聰明的卓特木爾】【0666 都察院報到】【0278 是海盜嗎】【0190 仿製蒸汽機】【0454 兩個不應該撞在一起的女子】【0731 韋大人壓力大】【0798 魏忠賢與韋寶的隔閡】【0928 恩格德爾】【0170 沒了命也不能沒了土地】【0394 很堅持的祖大壽】【0289 既生韋寶,何生我等?】【0816 終於還是決定要打一場】【1047 大氣的韋總裁】【0895 閒得慌的吳三桂】【0141 李成楝】【0632 韋總裁進京趕考】【0516 韋總裁抵達北汛口】【0169 遇見故人】【0365 侯力行死不鬆口】【0528 韋公子要當朝鮮太傅】【0464 撫寧城一片石城不老亭薊遼新商圈】【0277 購買糧食】【0274 縣試】【0279 大禮包送上門】【0253 總裁府】【0679 被韋寶氣的半死的幾位閹黨大佬】【0039 管事和隨扈】【加更7】【1027 努爾哈赤出兵】【0724 閹黨大戰東林黨】【0823 孫承宗能鬱悶死】【0808 高第和三個監軍大太監】【0426 在建奴地盤開水泥廠】【0044 實力纔是最好的幫手】【0828 把吳襄嚇到了】【0390 孫承宗召見韋寶】【0613 貞明公主的心意】【0455 別生氣了啊】【0898 典型的寶軍伏擊戰】【0876 內閣減員嚴重】【0537 搶東西,寶軍是專業的】【0562 建奴有些吃不消了】【0231 暖暖的夜】【0796 韋大人議事】【0443 大方動人的吳雪霞】【0880 安撫吳家】【0741 兵部海防衙門】【0506 我這一生,不信命運,不畏生死,無懼天地,無視等級】【0591 五日之約】【0013 小寶】【1020 寧遠換防】【0974 君臣飲宴】【0807 衣錦還鄉】【0503 時間和時間的競賽】【0263 韋公子送還銀子】【1000 聰古倫格格的信】【0794 靜觀其變的李精白】【0304 作死】【0468 吳襄纔是投資之王】【0073 爽】【0133 化被動爲主動】【0389 與遼西遼東世家大戶們約定三年後還一半賭金】【0125 毛司】【0562 建奴有些吃不消了】【0492 行動開始】【0765 韋總裁部署應對策略】【0994 找老丈人借銀子】【0197 這個階段怎麼管理】【0007 一箭雙鵰的妙計】【0184 互相幫助】